本發明涉及打印裝置和打印方法。
背景技術:
為了實現打印的高速化,已知有采用重疊連送的打印機,在將后續的打印介質(記錄介質)的一部分重疊在先行的打印介質的一部分上的狀態下進行輸送(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4090號公報
在重疊連送中,在打印介質重疊的范圍內上側的打印介質與進行打印的機構接近或者接觸等,從而可想見打印質量降低的風險。因此,如果是重疊連送,則需要一并執行用于避免這種風險的處理。
并且,為了真正地實現基于重疊連送的打印的高速化,在打印中使用的圖像數據的生成和基于該圖像數據的打印之間的時間性關系性成為重要的因素。根據該關系性,即使著急通過重疊連送輸送后續的打印介質,有時該重疊連送也可能不會對打印的高速化有所貢獻。執行結果不會對打印的高速化有所貢獻的重疊連送,在假定所述風險時不能說是恰當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正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提供通過根據所述關系性切換處理而有助于打印的質量確保和高速化的打印裝置和打印方法。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打印裝置具有:數據處理部,其生成與規定單位的打印對應的圖像數據;輸送部,其輸送打印介質;以及打印部,其根據所述圖像數據對所述打印介質執行所述規定單位的打印,所述數據處理部判定所述圖像數據的生成是否先于所述打印,在所述圖像數據的生成先行的情況下,使所述打印部執行第1打印處理以打印作為打印對象的圖像的下端部,在所述圖像數據的生成未先行的情況下,使所述打印部執行第2打印處理以打印所述下端部。
根據該結構,能夠根據圖像數據的生成是否先于打印即是否應該執行重疊連送,切換圖像的下端部的打印處理(也稱作下端處理)。因此,例如在應該執行重疊連送的情況下執行避免所述風險的下端處理(第1打印處理),能夠有助于打印的質量確保和高速化。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也可以是,所述打印部在執行所述第1打印處理的情況下,使所述輸送部執行重疊連送,該重疊連送是在所述打印介質的所述下端部側的余白處重疊后續的打印介質的一部分進行輸送。
根據該結構,在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的情況下,能夠執行所述下端部的第1打印處理和重疊連送。因此,重疊連送對于打印的高速化具有實效性,打印的質量也得到確保。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第1打印處理是如下的處理:僅使用所述打印部具有的用于噴出墨水的多個噴嘴中所述輸送的上游側的一部分噴嘴,將所述下端部打印在所述打印介質上。
根據該結構,在打印下端部時接受打印的打印介質的姿勢容易穩定,即使在一并執行了重疊連送的情況下,也能夠避免所述風險。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第2打印處理是如下的處理:優先使用所述打印部具有的用于噴出墨水的多個噴嘴中所述輸送的下游側的噴嘴,將所述下端部打印在所述打印介質上。或者也可以是,所述第2打印處理是如下的處理:在使所述打印部具有的用于噴出墨水的多個噴嘴中最靠上游側的噴嘴,與該打印介質上的從所述打印介質的所述輸送的所述上游側的端部起朝向所述輸送的下游側空出規定的余白量的距離后的位置對應的狀態下,將所述下端部打印在所述打印介質上。
根據該結構,在圖像數據的生成不先于打印的情況下,進行與第1打印處理相比相對有助于高速化的第2打印處理,由此,能夠抑制打印裝置的業務量的降低。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也可以是,所述數據處理部將按照每個所述規定單位生成的圖像數據存儲在規定的緩存器中,所述打印部從所述緩存器讀出所述圖像數據而執行打印,所述數據處理部根據每個所述規定單位的圖像數據的量和已存儲在所述緩存器中的打印前的圖像數據的量,進行所述判定。
根據該結構,能夠可靠地判定打印是否先于圖像數據的生成以及先行多少程度。
本發明的技術思想也可由打印裝置以外的裝置來實現。例如,能夠將包含打印裝置執行的各個步驟的方法(打印方法)作為發明。并且,使計算機執行這種方法的程序和存儲有該程序的計算機可讀取的存儲介質作為發明也都是成立的。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打印裝置的概略結構的框圖。
圖2是示出圖像處理部執行的處理的流程圖。
圖3是用于說明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的圖。
圖4是示出切換判定的詳細情況的流程圖。
圖5是示出先行判定的詳細情況的流程圖。
圖6a和圖6b是示出掃描編號與各圖像數據量的關系的圖。
圖7a是示出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后的狀態的圖,圖7b是示出執行通常的下端處理后的狀態的圖。
圖8a是示出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和重疊連送后的狀態的圖,圖8b是示出執行通常的下端處理后的狀態的圖。
圖9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切換判定的詳細情況的流程圖。
圖10是示出變形例的執行通常的下端處理后的狀態的圖。
標號說明
10打印裝置;11圖像處理部(數據處理部);20打印部;21打印機構控制部;22打印頭;22a噴嘴開口面;23滑架;26輸送部;27控制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各個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另外,各個附圖只不過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示例。
1.裝置的概略說明:
圖1以簡易的框圖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0的結構。打印裝置10可以理解成例如打印機、含有打印機的功能的復合機等產品。并且,也可以指這種產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而稱作打印控制裝置。打印裝置10是本發明的打印方法的執行主體的一例。
在圖1中,將打印裝置10例示成包含圖像處理部11、操作面板12、通信接口(i/f)13、打印部20的結構。圖像處理部11例如構成為包含具有cpu、rom、ram等的ic和其它的存儲介質等。圖像處理部11使用ram等作為工作區,執行基于在rom等中保存的程序的運算處理,由此,執行包含圖像數據的生成在內的打印所需要的各種處理。圖像處理部11也可以解釋成控制打印裝置10整體的主控制器的一部分功能。
操作面板12包含用于受理用戶的操作的各種按鈕和用于顯示與打印裝置10有關的各種信息的顯示部等。操作面板12具有的顯示部也能夠作為觸摸面板發揮作用。圖像處理部11經由通信接口13從未圖示的外部設備取得輸入數據。輸入數據是利用某種格式表現作為打印對象的圖像(用戶任意選擇的包含照片、cg、文字等對象的圖像,以下稱作對象圖像)的數據文件。通信接口13是用于將打印裝置10與外部設備無線或者有線連接的接口的總稱。
例如智能手機、平板型終端、數字攝像機、個人計算機(pc)、掃描儀等作為打印裝置10進行打印所需要的信息輸入源的各種設備屬于外部設備。打印裝置10能夠經由通信接口13通過例如usb線纜、有線網絡、無線lan、電子郵件通信等各種手段和通信規格與外部設備連接。當然,打印裝置10也可以從裝置內部的存儲介質或被插入到未圖示的通信端口的存儲卡等外部的存儲介質讀取輸入數據。
圖像處理部11執行用于根據輸入數據生成圖像數據的數據處理(數據處理步驟)。從該意義上講,也可以將圖像處理部11稱作數據處理部。
圖2利用流程圖示出圖像處理部11與1頁量的輸入數據對應地執行的數據處理。圖像處理部11在經由通信接口13等取得輸入數據時(步驟s100),對該輸入數據實施規定的變換處理(步驟s110)。在此所說的變換處理包含數據的格式變換、分辨率變換、顏色(色品圖)變換等公知的各種變換處理。經過步驟s110,將輸入數據變換成利用打印裝置10采用的輸出色品圖(例如青色(c)、品紅色(m)、黃色(y)、黑色(k)的各種墨色的色品圖)表現每個像素的顏色的位圖數據。
在步驟s120中,圖像處理部11對步驟s110后的數據執行半色調處理,由此,生成以點圖案表現對象圖像的半色調數據。
點圖案是指有點(doton)(即噴出墨水)/無點(dotoff)(即不噴出墨水)的排列,也可以稱作每個像素的點的形成、不形成。如上所述,在打印裝置10是使用cmyk墨水的機型的情況下,半色調數據包含每種cmyk且每個像素的有點/無點的數據。并且,半色調數據除了僅表示有點/無點的2值數據以外,也可以是表示每1滴的體積彼此不同的多種尺寸的點(例如,被稱作大點、中點、小點等的多種尺寸的點)中的任意尺寸的點的有點或者無點的多值(4值)數據。
在生成半色調數據后,圖像處理部11執行打印處理的切換判定(步驟s130)。另外,圖像處理部11根據步驟s130的判定結果執行根據半色調數據生成與規定單位的打印對應的圖像數據的圖像數據生成處理(步驟s140)。步驟s130、s140的詳細情況將在后面進行說明。
打印部20是根據圖像數據進行向打印介質的打印即實現打印步驟的機構。下面,假設打印介質是紙張繼續說明,但也可以使用紙以外的素材作為打印介質。打印部20采用的打印方式是噴墨方式,打印部20具有打印機構控制部21、打印頭22、滑架23、滑架(cr)電機24、墨盒25等。打印機構控制部21是構成為包含ic和各種存儲介質等的電路,按照程序控制打印部20的動作。并且,打印裝置10具有輸送打印介質即實現輸送步驟的輸送部26。也可以將輸送部26作為包含在打印部20的一部分中的結構。打印機構控制部21可以說是控制打印部20和輸送部26的控制部27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也可以將圖像處理部11和打印機構控制部21一并理解成所述控制部27。
打印頭22具有多個噴嘴nz,將供給的液體(墨水)從各個噴嘴nz噴出。也可以將打印頭22稱作印字頭、記錄頭、液體噴出(噴射)頭等。在圖1中示例出用點表現的噴嘴nz和將噴嘴nz沿固定方向排列而成的噴嘴列nl。滑架23搭載打印頭22,接受cr電機24的動力而沿著規定的主掃描方向移動。cr電機24的驅動由打印機構控制部21控制。
滑架23搭載多個墨盒25,例如每種cmyk墨水的墨盒25。各個墨盒25向打印頭22供給墨水。墨盒25也可以不搭載于滑架23而設置在打印裝置10內的規定位置。
輸送部26在打印機構控制部21的控制下輸送紙張。輸送部26包含用于向規定的輸送方向輸送紙張的輥和用于使該輥旋轉的電機等。輸送方向基本上與主掃描方向垂直。輸送部26也可以是包含自動給紙裝置(adf:autodocumentfeeder)的結構,該自動給紙裝置能夠從未圖示的給紙盤或給紙盒等紙張的供給源連續地輸送紙張。另外,輸送部26能夠執行重疊連送,該重疊連送是在被打印于紙張上的圖像的下端部側的余白處重疊后續的紙張的一部分進行輸送。其中,輸送部26根據所述步驟s130的判定結果執行重疊連送。
打印機構控制部21將在步驟s140(圖2)中生成的與規定單位的打印對應的圖像數據轉發給打印頭22。也可以從打印機構控制部21向打印頭22一并輸出相當于圖像數據的電信號及驅動信號(脈沖的一種)。詳細說明省略,在打印頭22中,根據圖像數據表現的每個像素的有點/無點的信息(或者有大點、有中點、有小點、無點的信息),切換對設于每個噴嘴nz的驅動元件施加所述驅動信號,由此,實現根據圖像數據從各個噴嘴nz噴出/不噴出墨水。打印頭22在通過滑架23向主掃描方向移動的過程中,從這樣的各個噴嘴nz噴出墨水,在輸送部26輸送的紙張上形成墨水的點,由此,實現對象圖像的打印。
上述的“規定單位的打印”例如是指打印頭22的1次掃描(也稱作pass)。掃描是指隨著滑架23從主掃描方向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的移動或者從該另一端側向一端側的移動,打印頭22根據圖像數據噴出墨水的處理。打印部20從圖像處理部11取得與規定單位的打印(1次掃描)對應的圖像數據,使輸送部26執行打印介質的規定距離(基準送紙量)的輸送,打印頭22基于該取得的圖像數據執行掃描,通過反復進行上述循環,能夠在1張紙張上通過多次掃描完成對象圖像。
按照圖2的流程圖中的虛線箭頭所示,反復執行步驟s130、s140的處理。具體而言,圖像處理部11每當在步驟s140中生成與規定單位的打印(1次掃描)對應的圖像數據時,返回到步驟s130反復進行處理。圖像處理部11在通過步驟s140結束生成與頁內的最后掃描對應的圖像數據的時刻,結束圖2的流程圖。
2:掃描與圖像數據的關系:
圖3是用于說明圖像處理部11在步驟s140中生成的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的一例的圖。在圖3中示例出以掃描為單位分解1頁量的半色調數據ht時的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idc、idm、idy、idk。用虛線劃分半色調數據ht而表現的帶狀的分割區域r1、r2、r3、r4、r5分別相當于在1次掃描(第1次掃描、第2次掃描、第3次掃描、第4次掃描、第5次掃描)中打印的區域。符號d1表示主掃描方向,符號d2表示輸送方向。分割區域r1、r2、r3、r4、r5是在半色調數據ht中沿著與輸送方向d2對應的朝向排列的各個區域。分割區域r1、r2、r3、r4、r5的寬度(輸送方向d2上的長度)是根據打印頭22在1次掃描中打印的光柵線的數量(例如構成噴嘴列nl的噴嘴nz的數量)預先決定的。光柵線是指用在與主掃描方向d1對應的方向上連續排列的像素表現的線狀的像素組。分割區域r1、r2、r3、r4、r5分別是光柵線的束。并且,分割區域r1、r2、r3、r4、r5的寬度相當于上述的基準送紙量。
在圖3中,作為參考,與一個分割區域(分割區域r1)對應地示例出每種墨水顏色(cmyk)的噴嘴列nl(nlc、nlm、nly、nlk)。打印頭22具有的各噴嘴列nl由從輸送方向d2的上游側us朝向下游側ds按照規定間隔排列的噴嘴編號#1~#n的合計n個噴嘴nz構成。該n的具體值沒有限定,作為一例n=400。在圖3(和圖1)中極其簡單地表現噴嘴列nl,與一種墨水顏色對應的噴嘴列nl例如由多個噴嘴列構成,也可以是噴嘴列nl朝向的方向不與輸送方向d2平行,或者各個噴嘴nz在主掃描方向d1上位置錯開。
在以圖3為參考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當在圖2的流程圖中首次執行步驟s140時,與第1次掃描對應地生成圖像數據idk。與該第1次掃描對應的圖像數據idk是規定了半色調數據ht的分割區域r1中的k墨水的有點/無點的像素的集合,并且是決定使每個像素對應于哪個噴嘴nz(分配給k墨水的噴嘴列nlk的噴嘴編號#1~#n中的哪個)的數據。同樣,根據圖3的示例,圖像處理部11在第2次的步驟s140中生成與第2次掃描(在第2次掃描中打印的分割區域r2)對應的圖像數據idc、idm、idy、idk。在第3次的步驟s140中生成與第3次掃描(在第3次掃描中打印的分割區域r3)對應的圖像數據idm、idk,在第4次的步驟s140中生成與第4次掃描(在第4次掃描中打印的分割區域r4)對應的圖像數據idc、idy、idk,在最后(第5次)的步驟s140中生成與第5次掃描(在第5次掃描中打印的分割區域r5)對應的圖像數據idc、idm、idy、idk。當然,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的全部墨水顏色(cmyk)時有時無,是對象圖像依賴于自身使用的顏色的結果。
3.切換判定及與該判定對應的處理的說明:
圖4利用流程圖示出步驟s130中的打印處理的切換判定。在步驟s131中,圖像處理部11判定當前圖像數據的生成是否先于打印(先行判定)。并且,在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的情況下(步驟s131:是),進入步驟s132,另一方面,在圖像數據的生成不先于打印的情況下(步驟s131:否),進入步驟s134。
圖5利用流程圖示出步驟s131的先行判定的詳細情況。首先,在步驟s1310中,圖像處理部11取得已存儲的打印前的圖像數據量。
對于圖像處理部11和打印機構控制部21進行的圖像數據處理說明一個例子。圖像處理部11生成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根據1頁量的輸入數據(半色調數據)反復執行將該圖像數據存儲在規定的緩存器(存儲區域)中的處理(反復進行步驟s140)。另一方面,打印機構控制部21從所述緩存器讀出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使其執行基于該讀出的圖像數據的打印(打印頭22進行的1次掃描)。在從所述緩存器讀出的同時從所述緩存器中刪除圖像數據。因此,圖像處理部11在步驟s1310中取得從當前時刻存儲在所述緩存器中的圖像數據量減去本次生成的即在緊前的步驟s140中生成的圖像數據量后的剩余部分,作為所述“已存儲的打印前的圖像數據量”。當然,在圖2的流程圖中首次執行步驟s130的時刻,步驟s140還一次也沒有執行,因而已存儲的打印前的圖像數據量是0。并且,即使在圖2的流程圖中剛剛首次執行步驟s140之后的步驟s130的時刻,已存儲的打印前的圖像數據量也是0。
在步驟s1311中,圖像處理部11存儲本次生成的圖像數據量。本次生成的圖像數據是指在緊前的步驟s140中生成的圖像數據。在圖2的流程圖中首次執行步驟s130的時刻,步驟s140還一次也沒有執行,因而“本次生成的圖像數據量”是0。通過每當步驟s130時執行該步驟s1311,圖像處理部11存儲在每個步驟s140中生成的圖像數據量即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量。
如使用圖3說明的那樣,在圖像處理部11區分成每種cmyk墨水的圖像數據idc、idm、idy、idk生成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對這些idc、idm、idy、idk的數量進行計數作為圖像數據量。因此,例如與圖3所示的第1次掃描(分割區域r1)對應地生成的圖像數據量是1種顏色的圖像數據idk,因而是1。并且,與圖3所示的第2次掃描(分割區域r2)對應地生成的圖像數據量是4種顏色的圖像數據idc、idm、idy、idk,因而是4。
在步驟s1312中,圖像處理部11根據在每個步驟s1311中存儲的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量和在最新的步驟s1310中取得的已存儲的打印前的圖像數據量,進行所述先行判定。
圖6a和圖6b分別示例出掃描編號、圖像數據量a和圖像數據量b的相關性。掃描編號1~5是指用于打印1頁的合計5次掃描。圖像數據量a是指圖像處理部11在剛剛通過步驟s140生成對應掃描編號的掃描用的圖像數據之后的步驟s130(步驟s1310)中取得的所述“已存儲的打印前的圖像數據量”。圖像數據量b是指圖像處理部11在剛剛通過步驟s140生成對應掃描編號的掃描用的圖像數據之后的步驟s130(步驟s1311)中存儲的所述“本次生成的圖像數據量(每次掃描的圖像數據量)”。在圖6a、圖6b的例子中,圖像數據量b最大達到8。這表示每次掃描生成的各墨水顏色的圖像數據的數量是8,即打印裝置10使用8種顏色的墨水。在圖3等中示出打印裝置10使用cmyk墨水合計4種顏色的示例,當然,打印裝置10也可以是除了cmyk以外還使用淺綠色(lc)、淺紅色(lm)、灰色(lk)…等許多種墨水的機型。
簡單地說,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的情況就是圖像數據量a不是0的情況。如果圖像數據量a不是0,可以說相對于打印部20的打印動作儲存有圖像數據,打印機構控制部21能夠在每當結束打印頭22的掃描時沒有延遲地從所述緩存器讀出下一次掃描用的圖像數據。另一方面,圖像數據量a是0是指相對于打印部20的打印動作沒有儲存圖像數據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某次掃描而生成并存儲在所述緩存器中的圖像數據馬上被打印機構控制部21讀出并用于打印中。在這樣沒有儲存圖像數據的情況下,打印機構控制部21有時必須使滑架23或打印頭22的動作暫時停止,并一直等待到下一次掃描用的圖像數據被存儲在所述緩存器中為止。
簡單地講也可以是,圖像處理部11在圖像數據量a不是0時判定為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在圖像數據量a是0時判定為圖像數據的生成不先于打印。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規定以上的余量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判定為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作為一例,圖像處理部11在生成某次掃描用的圖像數據時,如果是在該掃描的前2次掃描的開始前或者執行中,則在步驟s131(步驟s1312)中判定為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
關注圖6a示例的掃描編號4,對應的圖像數據量a是8,與前1次掃描的掃描編號3對應的圖像數據量b也是8。因此,在圖6a的示例中,在通過步驟s140結束生成與掃描編號4對應的圖像數據(圖像數據b)的時刻,與前2次掃描的掃描編號2對應地生成的圖像數據b已經被用于打印中(第2次掃描已結束)。在這種情況下,在生成了掃描用的圖像數據時不能說是在該掃描的前2次掃描的開始前或者執行中,因而在生成了與該掃描編號4對應的圖像數據后的步驟s130內的步驟s131中,圖像處理部11判定為圖像數據的生成不先于打印。
另一方面,關注圖6b示例的掃描編號4,對應的圖像數據量a是12,與前1次掃描的掃描編號3對應的圖像數據量b是8,與前2次掃描的掃描編號2對應的圖像數據量b是4。因此,在圖6b的示例中,在通過步驟s140結束生成與掃描編號4對應的圖像數據(圖像數據b)的時刻,與前2次掃描的掃描編號2對應地生成的圖像數據b尚未用于打印中(第2次掃描未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在生成了掃描用的圖像數據時可以說是在該掃描的前2次掃描的開始前或者執行中,因而在生成了與該掃描編號4對應的圖像數據后的步驟s130內的步驟s131中,圖像處理部11判定為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
在通過所述先行判定而判定為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判定在下一個步驟s140中生成的圖像數據是否包含對象圖像的下端部(圖4的步驟s132)。并且,在判定為下一次生成的圖像數據包含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情況下(步驟s132:是),進入步驟s133,另一方面,在判定為下一次生成的圖像數據不包含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情況下(步驟s132:否),進入步驟s134。
對象圖像的下端部不是指頁面的下端部,而是指對象圖像自身的下端部。包含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圖像數據成為與打印1頁的最后掃描(最終掃描)對應的圖像數據。在圖3中示出通過合計5次掃描打印1頁的例子,根據對象圖像的內容,圖像也有可能在頁面的中央部或上部附近結束,因而該頁的打印有時也以較少的掃描數結束。
在步驟s132中,當在下一個步驟s140中成為圖像數據的生成源的分割區域(例如圖3所示的分割區域r1~r5中的任意一個)包含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判定為“是”,另一方面,當在下一個步驟s140中成為圖像數據的生成源的分割區域不包含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情況下,判定為“否”。
圖像處理部11也可以在步驟s132的時刻執行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確定和包含該下端部的分割區域的確定(例如確定是分割區域r1~r5中的哪個分割區域),例如,在執行步驟s120的半色調處理并執行步驟s130的切換判定之前的時刻,預先執行1次。并且,使用這樣預先確定的信息進行各次的步驟s132的判定即可。圖像處理部11例如根據在步驟s100中已取得的輸入數據(數據文件)中包含的表示該文件的末端的末端信息,確定對象圖像的下端部。末端信息例如是被稱作eof(endoffile:文件終點)的代碼。圖像處理部11根據在步驟s100中取得的輸入數據檢測這樣的末端信息。雖然也依賴于輸入數據的格式,但是末端信息有時示出頁面內的對象圖像的下端位置。因此,圖像處理部11能夠將包含頁面內的末端信息所示的位置的分割區域確定為包含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分割區域。并且,將這樣確定的分割區域內比末端信息所示的位置(對象圖像的下端位置)靠上游側us的區域確定為余白區域,將該確定的分割區域內的余白區域以外的區域確定為對象圖像的下端部。
但是,上述的末端信息根據輸入數據的格式有時也表示頁面自身的下端,而非頁面內的對象圖像的下端。考慮到這種情況,圖像處理部11也可以更詳細地分析輸入數據以確定對象圖像的下端部。例如,圖像處理部11在半色調數據ht中,將末端信息所示的位置設為對象圖像的臨時的下端位置。并且,判定該臨時的下端位置對應的光柵線是否是不表現對象圖像的余白光柵線。余白光柵線是指僅由對打印裝置10使用的全部墨水顏色規定無點的像素構成的光柵線。圖像處理部11在判定為是余白光柵線的情況下,判定與下游側ds對應地與該余白光柵線相鄰的光柵線是否是余白光柵線。圖像處理部11反復執行這樣的判定,在對某條光柵線判定為不是余白光柵線(非余白光柵線)時,將該非余白光柵線認定為對象圖像的下端。并且,將包含該非余白光柵線的分割區域確定為包含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分割區域,并且將該確定的分割區域內的從該非余白光柵線到下游側ds的區域確定為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當然,圖像處理部11也可以不根據末端信息來確定對象圖像的下端部。
這樣當在步驟s131、s132雙方判定為“是”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決定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步驟s133)。下端處理是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打印處理的總稱,也將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稱作第1打印處理。另一方面,當在步驟s131、s132的任意步驟中判定為“否”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決定執行通常的打印處理(步驟s134)。通常的打印處理還包含不以重疊連送為前提的通常的下端處理。還將通常的下端處理稱作第2打印處理。
圖像處理部11根據步驟s130的切換判定的結果即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還是通常的打印處理的決定,執行接下來的圖像數據生成處理(步驟s140)。在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和通常的打印處理中,構成圖像數據的各個像素和各個噴嘴nz的分配關系不同。在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中,打印頭22僅使用上游側us的一部分噴嘴nz將對象圖像的下端部打印在打印介質上。另一方面,在通常的打印處理中,打印頭22優先使用下游側ds的噴嘴nz將對象圖像打印在打印介質上。
當在步驟s130中決定了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的情況下,在步驟s140中,圖像處理部11生成使打印部20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的圖像數據(第1圖像數據)。具體而言,在與打印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最終掃描對應地生成該第1圖像數據時,將構成與對象圖像的下端相當的光柵線的各像素的分配目的地決定為噴嘴列nl的最上游側us的噴嘴nz(噴嘴編號#1)。并且,以這樣的分配目的地的關系為基準,還決定該第1圖像數據的其它像素與其它噴嘴nz的分配關系。打印部20根據這樣的第1圖像數據執行最終掃描即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
當在步驟s130中決定了執行通常的打印處理的情況下,在步驟s140中,圖像處理部11生成使打印部20執行通常的打印處理的圖像數據(第2圖像數據)。具體而言,在與1次掃描對應地生成該第2圖像數據時,將構成在分割區域內位于最下游側ds的光柵線的各像素的分配目的地,決定為噴嘴列nl的最下游側ds的噴嘴nz(噴嘴編號#n)。并且,以這樣的分配目的地的關系為基準,還決定該第2圖像數據的其它像素與其它噴嘴nz的分配關系。打印部20根據這樣的第2圖像數據執行1次掃描即通常的打印處理。
圖7a示例出打印部20在用于打印1頁的最終掃描中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后的狀態,圖7b示例出打印部20在該最終掃描中執行通常的打印處理(通常的下端處理)后的狀態。在圖7a中示出噴嘴列nl與作為打印介質的紙張p的關系,左側示出在最終掃描的前1次掃描中將圖像pr4打印在紙張p上的狀態,右側示出在最終掃描中將圖像pr5打印在紙張p上的狀態。同樣地,在圖7b中示出噴嘴列nl與紙張p的關系,左側示出在最終掃描的前1次掃描中將圖像pr4打印在紙張p上的狀態,右側示出在最終掃描中將圖像pr5打印在紙張p上的狀態。在圖7a、圖7b中僅簡化地示出打印頭22具有的多個噴嘴列nl中的一個噴嘴列nl。
在圖7a、圖7b中設最終掃描是第5次掃描。并且,圖像pr4是根據與分割區域r4(參照圖3)對應的圖像數據在第4次掃描中打印出的圖像,圖像pr5是根據與分割區域r5(參照圖3)對應的圖像數據在最終掃描中打印出的圖像即對象圖像的下端部。圖像pr5的下端be是對象圖像的下端。
在圖7a、圖7b中,打印出圖像pr4的第4次掃描都是通常的打印處理。在比較圖7a和圖7b時,在打印圖像pr5時使用的噴嘴nz和在從第4次掃描結束到開始最終掃描的期間輸送部26執行的送紙距離不同。即,打印部20在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作為最終掃描的情況下,僅使用上游側us的數量有限的噴嘴nz打印圖像pr5(圖7a)。并且,打印機構控制部21在這樣的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中,使輸送部26在第4次掃描結束后且最終掃描開始前,將紙張p向輸送方向d2的下游側ds輸送(送紙)到由最上游側us的噴嘴nz(噴嘴編號#1)打印對象圖像的下端be的位置。在圖7a中,用符號l1表示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所需要的送紙量。
另一方面,打印部20在執行通常的打印處理(通常的下端處理)作為最終掃描的情況下,按照通常那樣優先使用下游側ds的噴嘴nz打印圖像pr5(圖7b)。打印機構控制部21在這樣的通常的打印處理(通常的下端處理)中,使輸送部26在第4次掃描結束后且最終掃描開始前,將紙張p向輸送方向d2的下游側ds輸送(送紙)到由最下游側ds的噴嘴nz(噴嘴編號#n)打印圖像pr5的上端(最下游側ds的光柵線)的位置。在圖7b中,用符號l2表示通常的打印處理(通常的下端處理)所需要的送紙量。送紙量l2是上述基準送紙量。根據圖7a、圖7b可知,送紙量l1≤送紙量l2。
打印部20在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作為最終掃描的情況下,一并執行重疊連送,在執行通常的打印處理的情況下,不執行該重疊連送。
圖8a通過朝向主掃描方向d1的視點,示例出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作為最終掃描且執行重疊連送后的狀態,圖8b同樣地通過朝向主掃描方向d1的視點,示例出執行通常的下端處理作為最終掃描且未執行重疊連送的狀態。
在圖8a、圖8b中,用符號22a表示打印頭22的噴嘴開口面,用符號28表示打印裝置10具有的作為紙張p的輸送路徑的一部分的壓板。噴嘴開口面22a是打印頭22具有的各個噴嘴nz開口的面。壓板28是與噴嘴開口面22a相對的面,紙張p通過輸送部26被在壓板28上輸送。當然,打印裝置10也適當具有壓板28以外的部件(未圖示),以便沿著所述輸送路徑引導紙張p。輸送部26具有作為輸送紙張p的單元的例子的給紙輥26a、一對輸送輥26b、26b、一對排出輥26c、26c等。成對的輸送輥26b、26b夾持著紙張p向下游側ds輸送紙張p,同樣地,成對的排出輥26c、26c夾持著紙張p向下游側ds輸送紙張p。輥對中的一方也可以是從動輥。
給紙輥26a在圖示的各個輥中位于最上游側us,進行旋轉以從未圖示的所述供給源向下游側ds供給紙張p。輸送輥26b、26b設于比給紙輥26a靠下游側ds且比滑架23稍微靠上游側us的位置。排出輥26c、26c設于比滑架23稍微靠下游側ds的位置。輸送輥26b、26b和排出輥26c、26c主要是為了紙張p的送紙和打印后的排出而同步地旋轉。輸送部26例如具有使給紙輥26a旋轉的電機以及使輸送輥26b、26b和排出輥26c、26c旋轉的電機,通過驅動這些電機,獨立地控制給紙輥26a的旋轉以及輸送輥26b、26b和排出輥26c、26c的旋轉。
在圖8a、圖8b中,將當前正在打印的紙張p也記作先行紙張p1,將接下來進行打印的后續的紙張p也記作后續紙張p2。另外,圖7a、圖7b所示的紙張p屬于先行紙張p1,在圖7a、圖7b中省略了后續紙張p2的圖示。根據圖8a的例子,先行紙張p1以被向由最上游側us的噴嘴nz(噴嘴編號#1)打印對象圖像的下端be的位置送出的狀態,接受最終掃描的墨水噴出并打印下端部即圖像pr5(參照圖7a)。如上所述,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所需要的送紙量l1比基準送紙量l2短。因此,在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中,先行紙張p1往往是在紙張的后端e1的附近被輸送輥26b、26b夾持的狀態下接受墨水噴出。紙張的后端是指朝向紙張的上游側us的端部,紙張的前端是指朝向紙張的下游側ds的端部。后端e1附近被輸送輥26b、26b按壓,因而即使接受最終掃描的墨水噴出,先行紙張p1也幾乎不卷曲(彎曲)。
在圖8a中示出后續紙張p2的前端側的一部分與先行紙張p1的下端部側的余白(先行紙張p1中比對象圖像的下端be靠上游側us的范圍)重疊的狀態。即,先行紙張p1和后續紙張p2被重疊連送。當在步驟s133(圖4)中決定了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在規定的時刻指示打印機構控制部21開始通過輸送部26(給紙輥26a)輸送后續紙張p2。在通過步驟s133作出該決定的時刻,由打印頭22對先行紙張p1執行比最終掃描靠前幾次掃描的掃描,但是,通過在該規定的時刻指示開始輸送后續紙張p2,例如在開始針對先行紙張p1的最終掃描的時刻,后續紙張p2如圖8a所示到達與先行紙張p1的下端部側的余白重疊的位置。
另一方面,根據圖8b的例子,先行紙張p1以被向由最下游側ds的噴嘴nz(噴嘴編號#n)打印圖像pr5的上端(最下游側ds的光柵線)的位置送出的狀態,接受最終掃描的墨水噴出并打印下端部(圖像pr5)(參照圖7b)。圖8b中的符號te表示圖像pr5的上端的位置。在通常的打印處理中執行基于基準送紙量l2的送紙,在執行最終掃描即通常的下端處理的時刻,先行紙張p1的后端e1往往位于比輸送輥26b、26b靠下游側ds的位置。以后端e1附近不被輸送輥26b、26b夾持的狀態接受最終掃描的墨水噴出的先行紙張p1,因接受到的墨水的水分而膨潤,如圖8b所示,后端e1附近容易卷曲。另外,在圖8b中夸大地表現先行紙張p1卷曲的形狀,以便容易理解。
在后續紙張p2的前端側與后端e1附近卷曲的先行紙張p1重疊時,后續紙張p2的前端被先行紙張p1的后端e1抬起來而過于接近打印頭22或接觸到打印頭22,存在打印質量降低的風險。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進行重疊連送的情況下一定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避免該風險的發生。執行先行紙張p1的通常的下端處理時的后續紙張p2的輸送開始時刻即不重疊連送時輸送后續紙張p2是公知的,因而不再敘述。
4.本實施方式的效果:
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圖像處理部11(數據處理部)進行圖像數據的生成是否先于打印的先行判定,在圖像數據的生成先行的情況下,使打印部20執行第1打印處理(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以便打印對象圖像的下端部,在圖像數據的生成未先行的情況下,使打印部20執行第2打印處理(通常的下端處理),以便打印所述下端部。即,能夠根據在打印時使用的圖像數據的生成和基于圖像數據的打印之間的時間相關性切換下端處理。
如果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則可以說通過執行重疊連送使打印高速化。另一方面,如果圖像數據的生成不先于打印,則產生打印頭22暫且等待下一次掃描等狀況,即使著急通過重疊連送輸送后續紙張,有時也達不到打印的高速化。并且,如果不使圖像數據的生成先于打印一定程度的余量,則即使通過重疊連送開始輸送后續紙張,有時后續紙張也不會在合適的位置和時刻重疊在先行紙張上。即,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進行所述先行判定,判定是否是實質上應該執行重疊連送的狀況。并且,在圖像數據的生成先行的情況下,通過與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一起執行重疊連送,避免因重疊連送而形成的所述風險,并且實現打印的高速化。并且,如果圖像數據的生成未先行,則執行通常的下端處理而不進行重疊連送,由此,避免發生無用的所述風險。
在與重疊連送分開而單獨地比較通常的下端處理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時,可以說通常的下端處理更有助于打印的高速化。這是因為單純1次送紙量還是通常的下端處理時較長。并且,在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中,將在最終掃描中使用的噴嘴nz限定成上游側us的一部分噴嘴nz(包含噴嘴編號#1的噴嘴nz的規定數量的噴嘴nz)。因此,根據應該在最終掃描中打印的圖像(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尺寸,在使用這一部分噴嘴nz的1次掃描中,有時不能結束應該在該最終掃描中打印的圖像的打印。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這一部分噴嘴nz(夾持微小距離的送紙)通過多次的掃描來打印應該在該最終掃描中打印的圖像,從而更需要時間。鑒于這種情況,本實施方式在圖像數據的生成未先行的情況下不執行重疊連送,但是作為下端處理而采用通常的下端處理,因而可以說能夠可靠地抑制打印裝置10的業務量降低。
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其宗旨的范圍內以各種方式實施,能夠采用如后所述的實施方式和變形例等。為了方便起見,將此前說明的實施方式稱作第1實施方式。
5.第2實施方式:
下面說明第2實施方式。關于第2實施方式,主要說明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在第2實施方式中,控制部27根據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濃度(下端部濃度)限制輸送部26對重疊連送的執行。
圖9利用流程圖示出與圖4不同的、步驟s130(圖2)的打印處理的切換判定的例子。圖9與圖4相比,追加了步驟s1320的判定。
當在步驟s132判定為“是”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進入步驟s1320。在步驟s1320中,圖像處理部11如上所述對于已確定的對象圖像的下端部,判定該下端部濃度是否為規定的閾值以上。并且,在判定為下端部濃度較高即在規定的閾值以上的情況下,進入步驟s134,決定執行通常的打印處理。另一方面,在判定為下端部濃度較低即小于規定的閾值的情況下,進入步驟s133,決定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
圖像處理部11能夠根據半色調數據ht,對與對象圖像的下端部對應的區域中的有點的數量進行計數,根據該計數結果判定下端部濃度。圖像處理部11例如設由構成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各像素規定的點(有點)的總數為下端部的點總數x。在這種情況下,將每種墨水顏色的點分別計數為1點。并且,得到將打印裝置10使用的墨水顏色數z(如果是使用cmyk墨水的4種顏色的機型,則z=4)與構成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像素數y相乘而得的值(下端部的像素總數y×z)。并且,如果x/(y×z)在規定的閾值以上,則判定為下端部濃度在規定的閾值以上,如果x/(y×z)小于該規定的閾值,則判定為下端部濃度小于該規定的閾值。
在如上所述將半色調數據ht中的有點劃分成有大點、有中點、有小點這樣不同尺寸的點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1在對所述點總數x進行計數時,也可以按照點的每種尺寸賦予不同的權重進行計數。例如,在將1個大點計數為1點的情況下,將1個中點設為0.5點,將1個小點設為0.2點等進行計數。或者,圖像處理部11也可以僅關注對象圖像的下端部中的特定墨水(例如k墨水)的點的數量,簡單地判定下端部濃度高還是低。或者,圖像處理部11也可以根據具有一種顏色以上的點的像素的數量在構成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像素數y中占的比率,簡單地判定下端部濃度高還是低。或者,圖像處理部11也可以將包含對象圖像的下端部在內的分割區域(例如分割區域r5)內的有點的像素的比率視為下端部濃度,根據該下端部濃度高還是低對處理進行分支。
在按照步驟s1320的判定進入步驟s133后,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執行最終掃描時,打印部20執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和重疊連送。并且,在按照步驟s1320的判定進入步驟s134后,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執行最終掃描時,打印部20執行通常的下端處理(而且不執行重疊連送)。即,控制部27根據下端部濃度而使打印部20為了打印對象圖像的下端部而執行的打印處理(下端處理)不同。
這樣,根據第2實施方式,控制部27根據對象圖像的下端部濃度限制重疊連送的執行。因此,能夠按照根據下端部濃度而變化的紙張p的卷曲程度即執行重疊連送時的所述風險的發生可能性,限制重疊連送的執行。具體而言,在下端部濃度高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可以預測到將會通過最終掃描向紙張p噴出大量的墨水,下端部側的余白附近的所述卷曲增大。因此,在下端部濃度為規定的閾值以上的情況下,控制部27進行控制以使輸送部26不執行重疊連送。
另外,通過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如圖8a所示,在紙張p的后端e1附近被輸送輥26b、26b夾持的狀態下執行最終掃描的可能性增大。但是,由于輸送輥26b、26b的設計上的位置或對象圖像的下端be的位置等,即使進行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也不一定能夠在所述后端e1附近被輸送輥26b、26b夾持的狀態下執行最終掃描。考慮到這種情況,即使在步驟s131、s132(圖9)中都進行了“是”的判定的情況下,在對象圖像的下端部濃度較高時也禁止重疊連送的第2實施方式,可以說是可靠地避免在重疊連送時因紙張p的卷曲而可能發生的所述風險的技術。
6.變形例
不以重疊連送為前提的通常的下端處理的具體例不限于上述的方式。例如,通常的下端處理(第2打印處理)也可以是如下的處理:在使最上游側us的噴嘴nz(噴嘴編號#1)與從紙張p的后端朝向下游側ds空出規定的余白w量的距離后的紙張p上的位置對應的狀態下,將對象圖像的下端部打印在該紙張p上。余白w的寬度是預先決定的,例如是3mm。即,從紙張p的后端朝向下游側ds空出余白w量的距離后的紙張p上的位置,是指從紙張p的后端起進入內側例如3mm的位置。將該位置稱作對象圖像的固定下端be’。即,該變形例提示了如下的下端處理:將預先決定的位置即固定下端be’視為對象圖像的下端,使所述最上游側us的噴嘴nz(噴嘴編號#1)與該固定下端be’對準進行打印。
在通過步驟s130(圖2)決定了執行通常的打印處理的情況下,在步驟s140中,圖像處理部11生成使打印部20執行通常的打印處理的圖像數據(第2圖像數據)。具體而言,在與不是打印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最終掃描的掃描對應地生成該第2圖像數據時,將構成在分割區域內位于最下游側ds的光柵線的各像素的分配目的地,決定為噴嘴列nl的最下游側ds的噴嘴nz(噴嘴編號#n)。并且,將這樣的分配目的地的關系作為基準,還決定該第2圖像數據的其它像素與其它噴嘴nz的分配關系。而且,在與打印對象圖像的下端部的最終掃描對應地生成該第2圖像數據時,將構成與固定下端be的位置相當的光柵線的各像素的分配目的地,決定為噴嘴列nl的最上游側us的噴嘴nz(噴嘴編號#1)。并且,將這樣的分配目的地的關系作為基準,還決定該第2圖像數據的其它像素與其它噴嘴nz的分配關系。
圖10示例出打印部20在用于打印1頁的最終掃描中執行該變形例的通常的打印處理(通常的下端處理)后的狀態。圖10的讀圖方式與圖7a、圖7b相同。根據圖10,打印圖像pr的最終掃描是在紙張p的固定下端be與最上游側us的噴嘴nz(噴嘴編號#1)的位置對準的狀態下執行的。打印機構控制部21在這樣的通常的下端處理中,使輸送部26在第4次掃描結束后且最終掃描開始前,將紙張p向輸送方向d2的下游側ds輸送(送紙)到由最上游側us的噴嘴nz(噴嘴編號#1)打印固定下端be’的位置。在圖10中,用符號l3表示該變形例的通常的下端處理所需要的送紙量。在對象圖像的實際的下端即下端be與固定下端be’一致的情況下,送紙量l3=送紙量l1。但是,下端be往往與固定下端be’不一致(下端be位于比固定下端be’靠下游側ds的位置),因而送紙量l1≤送紙量l3成立。因此,可以說該變形例的通常的下端處理與重疊連送用的下端處理相比容易有助于打印的高速化。
此前說明的最上游側us的噴嘴nz(噴嘴編號#1)和最下游側ds的噴嘴nz(噴嘴編號#n)不限于指噴嘴列nl中實際最端部的噴嘴nz。例如,存在噴嘴列nl在上游側us、下游側ds各自的端部具有不用于打印的噴嘴(虛設噴嘴)的情況。在存在這種虛設噴嘴的情況下,在構成噴嘴列nl的噴嘴nz中除了虛設噴嘴以外的噴嘴nz中,確定上游側us、下游側ds各自的噴嘴nz。并且,規定單位的打印的概念不限于打印頭22的1次掃描。打印裝置10例如也可以將與一個分割區域對應的圖像分成打印頭22的多次掃描進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