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紙摞運送裝置和采用它的裝訂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12440閱讀:43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紙摞運送裝置和采用它的裝訂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打印機、印刷機、復印機等的成像裝置的后處理裝置,本發明涉及將通過成像裝置印刷的紙裝載于盤上,按照頁順序對齊成摞狀,將該摞狀的紙訂在一起,裝訂成冊的裝訂系統中的紙摞運送裝置和采用它的裝訂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這種裝置作為打印機、印刷機等的成像裝置的終端裝置,被廣泛地用作將進行了圖像形成的紙按照頁重疊,對齊為冊狀,然后,對其端面上漿,將其裝訂在封面紙上的裝訂系統。
特別是人們知道有下述的系統,其中,作為需求(on demand)出版,對規定的信息進行印刷,自動地裝裱裝訂,然后切割紙端緣,同時進行冊狀印刷和后處理。
作為這樣的系統,比如,在專利文獻1的JP特開2004-209869號文獻中,從該排紙口接收從成像裝置輸出的紙,并導向到排紙通路,裝載接納于設置在該排紙通路的底側的盤上,將堆疊于該盤上的紙摞旋轉90度,按照縱向姿勢導向上漿裝置,進行上漿處理。
接著,將進行了上漿處理的紙摞,與從設置于排紙通路的嵌入件供給的封面紙一起折疊,進行粘接。如果對該粘接后的紙摞中的未上漿的端面進行切割修邊,則將裝裱后的紙摞處理為冊狀,將其收集于接納疊式存貯器中。
像這樣,像過去的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那樣,人們知道有下述的系統裝置,其從成像裝置沿基本水平方向,將紙摞收集于姿勢的盤中,在該盤上,按照正確的姿勢將各紙的端面對準(對齊),形成紙摞,使該紙摞旋轉90度,按照垂直姿勢進行上漿,然后,將封面紙合體裝訂,通過設置于其下方的切割裝置對其進行修邊。
在過去,像該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那樣,人們知道有下述的系統,其中,沿基本水平方向設置排紙通路和裝載盤,將以該水平姿勢堆疊的紙摞旋轉到垂直姿勢,使其偏轉,然后,在垂直方向的運送通路上設置上漿裝置、封面裝訂裝置,切割裝置,在呈摞狀對齊的紙的端緣(背部)上進行上漿,將該紙的背部與封面紙的中間部對準合訂,用所謂的包裹裝訂訂在一起,在該處理后,將紙摞的周圍切割,結束裝訂處理,依次將其接納于堆疊器中。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裝置,在已裝載于盤上的紙摞通過夾持運送機構持握,將其傳送到規定的后續的處理位置的場合,使裝訂裝置等的紙摞整齊和對齊,在對其端面進行上漿和其它的后處理的場合,在從盤位置傳送到后續的處理位置的過程中,產生紙摞本身傾斜的所謂的歪斜、阻擋等的問題。
像上述那樣,在持握盤上的紙摞的夾持機構,以及借助將該夾持機構由沿傳送方向設置的導軌嵌合導向,通過齒條小齒輪或皮帶等的驅動機構對其進行驅動的場合,各運送機構具有晃動等精度方面的問題,特別是由于在驅動用的齒條或齒輪同步帶等中具有間隙,故無法避免無論怎樣在盤上將紙整齊地對齊,紙摞本身仍相對處理位置傾斜地定位等的精度方面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主要課題在于提供一種紙摞運送裝置,其中,可通過在將在盤上對齊的紙摞傳送到與其分離的處理位置的過程,設置紙摞的姿勢矯正機構,以正確的姿勢,將紙摞傳送到正確的位置。另外,本發明的課題在于簡單而低價格地提供紙摞的姿勢矯正機構。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本發明的課題,采用下述的方案。
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包括依次送出紙的排紙通路;呈摞狀裝載從上述排紙通路送出的紙的盤機構;夾持運送機構,該夾持運送機構將上述盤機構上的紙摞傳送到規定的后處理位置;后處理機構,該后處理機構對通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持握的紙摞進行后處理。另外,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按照以規定角度旋轉來自上述盤機構的紙摞,將其以偏轉的姿勢傳送給上述后處理機構的方式構成,該夾持運送機構包括摞姿勢矯正機構,該摞姿勢矯正機構以在上述后處理位置,進行處理的紙端緣為基準,矯正紙摞的姿勢。
此外,夾持運送機構在從盤機構延伸到后處理位置的運送通路中,由1個或多個機構構成。在后述的實施例中,由第1夾持運送機構和第2夾持運送機構構成,該第2夾持運送機構將紙摞從水平姿勢偏轉到垂直姿勢。另外,該第2夾持運送機構由第1、第2的2個夾具部件構成,該夾具部件中的1個按照持握的紙端緣與基準部件對齊的方式可旋轉地構成。該基準部件按照設置比如在處理位置碰觸紙摞,進行限制的板狀部件的方式構成。
像這樣,通過在夾持運送機構上設置摞姿勢強制機構,可矯正在紙摞的運送過程中持握的紙摞的姿勢。
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包括依次送出紙的排紙通路;呈摞狀裝載從上述排紙通路送出的紙的盤機構;夾持運送機構,該夾持運送機構將上述盤機構上的紙摞傳送到規定的后處理位置;后處理機構,該后處理機構對通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持握的紙摞進行后處理。另外,在上述盤機構上設置對齊機構,該對齊機構將依次呈摞狀裝載的紙在規定位置對齊;摞姿勢強制機構,該摞姿勢強制機構設置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上,矯正紙摞的姿勢。
通過像這樣構成,每當呈摞狀堆疊紙時,將相應的紙在規定位置對齊,呈摞狀堆疊,將該紙摞運送到規定位置的紙摞矯正到正確的姿勢,由此,可在處理位置確實地進行上漿等的后處理。
技術方案3和4所述的發明涉及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方案,其中,上述處理位置具有基準部件,該基準部件碰觸上述紙摞的處理端緣,對其限制,上述夾持運送機構由第1夾具部件和第2夾具部件構成,該第1夾具部件夾持紙摞,保持其姿勢,該第2夾具部件夾持紙摞,可旋轉。上述摞姿勢矯正機構由上述基準部件和上述第1、第2夾具部件構成,通過上述第2夾具部件夾持的紙摞的處理端緣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矯正其姿勢,通過上述第1夾具部件保持該姿勢。該第1夾具部件作為后述的主夾具421的結構而進行具體描述,第2夾具部件作為副夾具422的結構而進行具體描述,但是,該第1夾具部件按照保持紙摞的姿勢的方式持握,第2夾具部件可旋轉地持握紙摞的姿勢。另外可將通過第2夾具部件持握的狀態的紙摞碰觸基準部件,將其對齊,然后,通過借助第1夾具部件保持紙摞,將傾斜姿勢的紙摞對照基準部件進行矯正。
技術方案5和6所述的發明涉及技術方案3或4所述的方案,其中,上述后處理機構設置于上述盤機構的下方,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按照可從上述盤機構的下方向后處理機構升降的方式設置,并且按照以規定角度旋轉來自上述盤機構的紙摞,將其以基本垂直姿勢傳送到上述后處理位置的方式構成,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沿基本垂直方向傳送紙摞,使紙摞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通過上述第1和第2夾具部件矯正紙摞的姿勢。
由此,可在將按照基本水平姿勢堆疊的紙摞偏轉到垂直姿勢,按照該垂直姿勢運送紙摞的過程中,矯正摞姿勢。
技術方案7和8所述的發明涉及技術方案3或4所述的方案,其中,上述夾持運送機構由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于裝置支架上的組件構成,該組件由組件支架、導向部件、驅動機構和夾持控制機構構成,該導向部件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該組件支架,該驅動機構沿該導向部件使上述組件支架升降,該夾持控制機構對上述第1和第2夾具部件的夾持動作進行控制,上述組件支架可采用后述的活動側架429的結構,另外,該導向部件可采用后述的導軌428的結構。夾持控制機構可采用后述的驅動電動機M6和與其連接的桿431、齒條432的結構。
上述導向部件在上述盤機構和和后處理機構之間,以可移動的方式對上述組件支架進行導向,上述組件支架按照第1夾具部件夾持紙摞的處理端緣,第2夾具部件夾持紙摞的中間部,分別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上述第1和第2夾具部件,上述夾持控制機構按照在解除上述第1夾具部件的狀態,將通過第2夾具部件夾持的紙摞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然后,通過第1夾具部件夾持紙摞的方式分別控制夾持動作。
技術方案9和10所述的發明涉及技術方案7或8所述的方案,其中,使上述組件支架升降的驅動機構包括正反轉電動機,該正反轉電動機在從上述盤機構接收紙的初始位置,與使紙摞的處理端緣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的處理位置之間,使上述組件支架升降,上述正反轉電動機將上述組件支架從初始位置移動到處理位置,通過上述摞姿勢矯正機構對姿勢進行矯正,然后反轉,將上述組件支架從處理位置后退到初始位置或等待位置。
技術方案11和12所述的發明涉及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方案,其中,上述后處理機構由在紙摞的處理端緣涂敷粘接劑的上漿組件構成,上述上漿組件和上述基準部件分別按照可在上述后處理位置和退出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構成。上述上漿組件和上述基準部件有選擇地設置于上述后處理位置。
技術方案13所述的發明涉及技術方案3所述的方案,上述第2夾具部件包括定位部件,該定位部件在使夾持的紙摞碰觸上述基準部件時,限制該基準部件和紙摞的處理端緣之間的間距。
技術方案14所述的發明包括依次送出來自成像裝置的紙的排紙通路;盤機構,該盤機構設置于上述排紙通路的下游側,依次裝載紙;夾持運送機構,該夾持運送機構設置于上述排紙通路的下方,按照規定角度旋轉從上述盤機構傳送的紙摞,并將其偏轉到基本垂直姿勢;后處理機構,該后處理機構設置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的下方,對通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偏轉的紙摞進行后處理;接納堆疊機構,該接納堆疊機構接納來自該后處理機構的裝訂完的紙,上述夾持運送機構在夾持來自上述盤機構的紙摞的狀態,以可旋轉的方式構成。上述夾持運送機構具有摞姿勢矯正機構,該摞姿勢矯正機構以在上述后處理位置進行處理的紙端緣為基準,對紙摞的姿勢進行矯正。
技術方案15所述的發明涉及技術方案14所述的方案,其中,上述摞姿勢矯正機構由上述夾持運送機構和基準部件構成,該夾持運送機構在夾持紙摞的狀態,以可旋轉的方式構成,該基準部件碰觸設置于上述后處理位置的紙摞的端緣,并對其進行限制。
在本發明中,由于在將從排紙通路送出的紙呈摞狀裝載于盤機構上,將該盤機構上的紙摞傳送到規定的后處理位置的夾持運送機構上設置摞姿勢矯正機構,通過該摞姿勢矯正機構,以進行紙摞的處理的端緣為基準,矯正紙摞的姿勢,故可按照正確的姿勢,正確地將紙摞傳送到處理位置。另外,該摞姿勢矯正機構可旋轉地構成持握紙摞的夾具部件,紙端緣與形成于后處理位置的基準部件對齊,而進行姿勢矯正,由此,可簡單而低價格地提供紙摞的姿勢矯正機構。


圖1A為本發明的裝訂系統的結構圖,其為說明裝置的整體結構的說明圖;圖1B為本發明的裝訂系統的結構圖,其為圖1A的裝置的主要部分的說明圖;圖2為表示第1夾持運送機構的結構的立體圖;圖3為盤機構的驅動說明圖,其為裝置的背面側的立體圖;圖4為表示對齊機構的結構的立體圖;圖5為堆疊盤組件的整體圖;圖6為盤的升降機構的說明圖;圖7為圖1A的裝置中的紙堆疊裝置的整體結構圖;圖8為摞運送機構部組件的結構圖;圖9為圖8的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10A表示摞運送機構部組件的整體圖,其為從水平方向看到的裝置的立體圖;圖10B表示摞運送機構部組件的整體圖,其為夾持運送機構旋轉后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1為表示第2夾持運送機構的結構的立體圖;圖12為圖11的裝置的說明圖;
圖13為圖11的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4為夾持運送機構的部分立體圖;圖15A~15H為夾持運送機構的姿勢矯正動作圖;圖16A中的S1~S3表示圖1A的裝置的紙堆疊動作;圖16B中的S4~S7表示圖1A的裝置的紙堆疊動作;圖16C中的S8和S9為對齊部件的動作說明圖;圖16D中的S10~S11為對齊部件的動作說明圖;圖17A~17E為夾持運送機構的動作狀態圖;圖18為圖2的裝置的背面側立體圖;圖19A為圖1A的裝置的封面紙運送組件的結構圖,其表示整體立體圖;圖19B為圖1A的裝置的封面紙運送組件的結構圖,其表示部分放大圖;圖20A表示圖19A的封面紙運送機構,其為整體立體圖;圖20B表示圖19A的封面紙運送機構,其為部分放大圖;圖21為表示圖20A的裝置的背面側的部分說明圖;圖22為圖19A的裝置的對齊部的裝配組件;圖23為圖22的裝置的部分說明圖;圖24為圖22的裝置的部分說明圖;圖25A~25D為表示圖19A的組件的封面紙的運送狀態的說明圖;圖26A和26B為圖19A的裝置的漿糊涂敷狀態的說明圖,圖26A表示前往動作,圖26B表示返回動作;圖27A~27C為圖19A的裝置中的漿糊涂敷狀態的說明圖;圖28A~28F為表示圖1A的裝置中的紙摞和封面紙的疊合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據采用圖示的本發明的裝訂裝置,對本發明進行具體描述。
圖1A為采用本發明的裝訂系統的整體結構的說明圖,圖1B為其主要部分的說明圖。圖2為堆疊盤組件的整體說明圖,圖6為摞運送機構部的整體說明圖。圖19A和19B為封面運送機構的主要部分的說明圖,圖26A和26B為漿糊涂敷組件的動作說明圖。
圖1A和1B所示的裝訂系統由下述部分構成,該下述部分包括依次對紙進行印刷的圖像印刷組件A;插入組件B,該插入組件B將封面紙插入來自上述圖像印刷組件A的紙的送出通路中;堆疊盤組件C,該堆疊盤組件C按照頁順序裝載來自圖像印刷組件A的紙;摞運送機構部組件D,該摞運送機構部組件D將紙摞從該堆疊盤組件C傳送到上漿部;通過上漿部而進行上漿處理的上漿組件E;裝訂部組件,該裝訂部組件將上漿后的紙摞和封面紙裝訂;修邊組件,該修邊組件對來自裝訂部的裝訂完的紙進行切割;接納最終裝訂的冊子的接納堆疊組件。下面對構成上述各組成部件的功能和特征的方案進行描述。
“圖像印刷組件”該組件組裝于計算機、文字處理器等的系統中,在紙上印刷一系列的文件,從排紙口排出。可采用激光打印機、噴墨打印機和其它的印刷機構,圖示的實施例中沒有作為顯著特征的方案,可采用已知的各種印刷和其它的成像裝置的方案。
“插入組件”為了裝訂處理,該組件將從上述圖像印刷組件送出的紙朝向后述的堆疊盤組件送出。該插入組件向該排紙通路補充封面紙。為此,該插入組件由供給封面紙的供紙器、從該供紙器逐張地排送紙的分離機構、將紙運送到排紙通路的運送機構構成。另外,圖示的實施例中沒有作為顯著特征的方案,可采用已知的插入件的方案。
“堆疊盤組件”該堆疊盤組件將從上述圖像印刷組件的排紙口依次送出的紙按照頁順序上下堆疊,呈摞狀對齊。為此,該堆疊盤組件設置于排紙口的下方,由依次疊置紙的盤機構構成。此外,在該盤機構中具有后端限制部件,該后端限制部件碰觸紙的端緣,對其進行限制;將紙送給該后端限制部件的正反轉輥等的輔助運送機構;對齊機構,該對齊機構以側邊基準或中心基準,使紙的寬度方向的左右尺寸縮小。
因此,圖示實施例的裝置的第1特征在于盤的一部分(活動盤)按照可沿運送方向伸縮移動的方式構成,通過紙的運送方向長度信號,沿前后方向改變支承紙前端的位置。由此,無論紙的長度,可在沒有錯位的情況下,穩定地支承紙的同時,調節紙腰彎曲部的位置,可將紙對齊在正確的位置。
第2特征在于盤同時起朝向堆疊位置和下一步驟的處理位置運送紙摞的作用。具體來說,在裝載紙的裝載位置和將紙送到下一步驟的送出位置之間可上下升降,由此,謀求紙摞的運送機構的簡化和裝置整體尺寸的減小。
“摞運送機構部組件”摞運送機構部組件通過對齊機構,按照正確的姿勢將通過上述堆疊盤組件呈摞狀重合的紙對齊,將其運送到下一步驟的后處理位置。該摞運送從基本水平姿勢的盤旋轉到基本垂直姿勢,實行偏轉,傳送到后處理位置,以便進行上漿等的后處理。另外,圖示實施例的裝置的特征在于通過第1夾持運送機構和第2夾持運送機構,將紙摞從堆疊盤傳送到下一步驟的后處理位置。
與此同時,盤機構從與上述第1夾持運送機構連動,裝載紙的裝載位置下降到以規定量距離間隔開的下方的紙送出位置,然后,將紙摞傳送到第2夾持運送機構。因此,第2夾持運送機構將紙摞旋轉規定角度,將其按照基本垂直姿勢傳送到后處理位置,但是,此時使盤機構下降到規定量底側,將該紙摞轉交到第2夾持運送機構,然后,旋轉該夾持運送機構,由此,無需將用于確保旋轉紙的區域(紙的旋轉軌跡)的排紙通路按照超過必要量的程度設置于裝置上方,即可實現裝置布置的緊湊。
另外,圖示實施例的裝置設置有限制部件,該限制部件在通過第2夾持運送機構,將紙摞傳送到后處理位置時,在后處理位置碰觸紙摞的處理端緣,進行限制,該限制部件碰觸紙摞的處理端緣,使紙摞的姿勢處于與后處理的基準位置對準的狀態。由此,在紙摞的運送過程中,即使在紙的摞姿勢產生錯位的情況下,仍可通過處理部矯正姿勢,進行正確的后處理。
“上漿組件”上漿組件在紙端緣涂敷漿糊等的粘接劑,該紙端緣相當于呈摞狀堆疊的紙摞的背部。在此場合,要求紙摞的姿勢為沿垂直方向倒立的姿勢。另外,圖示實施例的裝置的特征在于按照可將上漿組件E的漿糊盤從紙摞的移動通路向側方退出,通過直線通路運送上漿后的紙摞的方式構成。此外,設置基準部件,該基準部件在退出該上漿組件的狀態,碰觸紙摞的處理端緣進行限制,由此,不必復雜地構成紙的運送通路。與此同時,上漿組件通過下述的方案謀求上漿組件整體的緊湊,在該方案中,以小型的尺寸形成輥和盤,該輥在紙摞的處理端緣(背部),涂敷粘接漿糊,該盤將漿糊供給該輥,該盤與上述輥一起移動。
“裝訂部組件”該裝訂部組件將已上漿的紙摞與從上述插入件供給的封面紙的中間部對準接合,在該狀態將封面紙折疊,對紙摞進行包裹裝訂。因此,上述上漿組件從紙摞的運送通路退出,從與該通路基本垂直的通路供給封面紙。沿中心線將垂直姿勢的紙摞中的已上漿的端面緊挨在該紙的中間部,將兩者呈倒T字形接合,然后,通過折疊輥按照由封面紙包裹紙摞的方式彎折。圖示實施例的裝置的特征在于設置對封面紙和內部的紙摞中的封面背部和肩部進行整潔地加壓的支墊部件和背折塊。
“修邊組件”修邊組件通過切割上述裝裱的紙摞的上漿背部以外的紙端緣完成裝訂。為此,以可旋轉的方式通過夾持機構保持紙摞,依次通過切割部件切割側緣。另外,圖示的實施例沒有作為特征的方案,可采用已知的切割機構。
“接納堆疊組件”接納堆疊像上述那樣呈冊狀裝訂的紙摞。另外,圖示的實施例中沒有作為特別特征的方案,可采用已知的堆疊器。
下面對上述各組件的結構進行描述。
“圖像印刷組件A”圖像印刷組件A像圖1A和1B所示的那樣,由靜電鼓等的印刷鼓101、將紙供給該印刷鼓101的供紙盒102、在印刷鼓101上形成圖像的激光等的印刷頭103、顯影器104和定影器105構成。接著,將紙從供紙盒102供給供紙通路106。在該供紙通路106中,設置印刷鼓101,在該印刷鼓101中,通過該印刷頭103形成潛像,在顯影器104上附著調色劑墨。之后,將形成于印刷鼓101上的調色劑像轉印到紙上,通過定影器105進行定影,然后將其從排紙口107排出。
圖中的標號108表示雙彎通路,其為反轉通路,將在一個面上印刷了圖像的紙內外反轉,再次將其送向印刷鼓101,在紙的內面進行印刷。另外,圖中的標號109表示大容量盒,其為大量地供給通用的紙的組件,供紙器110對應于紙的殘余量上下升降。圖中的標號120表示底稿供給裝置,在原始底稿為文件(document)數據時,將底稿設定在堆疊器上,依次逐張地將其供給讀取部,對原圖像進行光電變換處理,供給上述印刷頭103的數據貯存部。另一方面,在該數據貯存部,計算機、文字處理器等的原稿與作為電子數據的外部設備連接,從這些處理器接收底稿數據的供給。另外,圖示的圖像印刷組件A表示激光打印機,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可采用噴墨打印機、絲印刷、平版印刷等的各種印刷方式。
“插入組件B”將依次進行了圖像形成的紙從圖像印刷組件A的排紙口107送出,通常,在該排紙口107處配備排紙堆疊器。在本發明中,在該排紙口107處,連接作為后述的裝訂裝置的紙送入通路501,在該紙送入通路501上安裝插入組件B。插入組件B由下述部件構成,該部件包括1層或多層、圖示為2層的堆疊盤201,該堆疊盤201堆疊紙;搓紙機構202,該搓紙機構202逐張地分離該堆疊盤201上的紙;供紙通路203,該供紙通路203將來自該搓紙機構202的紙導向紙送入通路501。
另外,放置于堆疊盤201上的紙在從圖像印刷組件A的排紙口107依次送出的紙之間,供給紙送入通路501。即,在從圖像印刷組件A,對一系列的紙進行圖像形成,將其送出后,在該最終紙之后,從堆疊盤201供給紙。因此,在堆疊盤201上準備作為封面紙的厚紙或著色紙等的特殊紙,按照來自后述的裝訂裝置的控制信號,將堆疊盤201上的紙送入紙送入通路501。另外,設置2層堆疊盤201的目的在于可預先將不同種類的封面紙準備于堆疊器上,從已選擇的1個堆疊器供給封面紙。
“堆疊盤組件C”上述紙送入通路501像圖1A和1B所示的那樣,由橫截裝置中間部的通路構成,在其前端連接有排紙堆疊組件502,在未對來自圖像印刷組件A的紙進行裝訂處理的場合,將該紙導向而接納于該排紙堆疊組件502中。
因此,設置在紙送入通路501的上方呈摞狀堆疊的進行了圖像形成的一系列的紙的堆疊盤組件C和將來自該堆疊盤組件C的紙送向上漿組件E的位置的摞運送機構部組件D。在紙送入通路501上設置形成向裝置上方分支的排紙通路301,該排紙通路301按照在紙送入通路501的上方,以基本水平姿勢排出紙的方式構成,設置送紙輥302、紙傳感器303等。
在該排紙通路301的排紙口304處形成規定的臺階部,在其下方設置盤機構305,裝載支承來自排紙口304的紙。盤機構305也可以固定方式設置于裝置支架F上,但是圖示的為下述的結構。
首先,該盤機構305按照在裝載規定的紙后,伴隨該摞狀紙,沿下一處理位置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圖示的機構按照可在裝載紙的裝載位置(在下面稱為“上升位置”)和相對該裝載位置,規定量底側的下降位置(在下面稱為“下降位置”)之間升降的方式構成。像這樣,按照可移動的方式構成盤機構305的目的在于在不使已裝載的紙摞亂得要倒的狀態下對其進行運送;以緊湊的方式構成該運送機構。因此,最好盤機構305的整體尺寸盡可能地小,其重量盡可能地輕,圖示的機構按照盤部件的長度小于紙的運送方向的長度,紙前端在盤外部垂落的方式設置。
另外,在盤機構305上設置后述的對齊機構314,其按照縮小紙的寬度方向的尺寸(圖1A和1B的內外方向)的方式對齊,但是,其必須按照在該寬度縮小時,沿運送方向彎曲的方式使紙彎曲。為此,盤機構305由固定支承部305a和活動支承部305b構成,在該活動支承部305b上設置驅動電動機M1,該驅動電動機M1對應于紙尺寸,將活動支承部305b移動到適合位置。
像圖2所示的那樣,盤機構305以可上下升降的方式安裝于裝置支架F上,而其升降結構在后面描述。盤機構305由固定支承部305a和活動支承部305b構成,形成于板部件306上。在排紙口304的下方設置板部件306,在該板部件306上,在排紙方向上游側(紙后端側)形成放置支承紙的固定支承部305a,在其上游側設置臺階部307(參照圖3),在該臺階部307上設置杠桿狀的活動支承板,在該活動支承板上形成活動支承部305b。在板部件306上形成梳齒狀的狹槽308,在該槽中嵌合形成于活動支承部305b上的突起308b。該狹槽308和突起308b按照可在排紙方向前后移動的方式構成活動支承部305b。另外,在該活動支承部305b中,像圖3所示的那樣,設置于板部件306的背面(支承紙的面的內面側)側的齒條309和設置于盤部件306上的小齒輪310嚙合,在小齒輪310上連接驅動電動機M1。
即,活動支承部305b按照可沿排紙方向滑動的方式支承于固定支承部305a上,通過由齒條309、小齒輪310和驅動電動機M1構成的驅動機構,活動支承部305b可沿排紙方向移動。
上述結構的盤機構305中的至少固定支承部305a側像圖示的那樣傾斜地設置,另外,在盤機構305上設置第1限制機構311,該第1限制機構311碰觸紙的后端,對其進行限制。在上述第1限制機構311中,也可在盤上成一體地設置突起壁,但是,圖示的機構由截面呈倒L字形的限制部件311構成,該限制部件311與盤部件分離,以便防止以作為按照上下升降的方式使該盤運動的結構的關系,移動造成的晃動等的錯位。
此外,在盤部件的上方設置對來自排紙口304的紙進行導向的導向部件312。該導向部件312按照可將來自排紙口的紙沿盤送出的方式位于排紙口304的上方而實現導向,使紙不零亂,該導向部件312由板狀部件構成,該板狀部件在通過后述的正反轉輥將紙傳送給第1限制機構311時,對紙進行導向。
由適合形狀的板狀部件構成的導向部件312的基端支承于旋轉軸313上,在該旋轉軸313上連接圖中未示出的步進電動機,通過該電動機的步進控制,導向部件312在向盤上方退出的位置、和位于排紙口上方,從排紙口將紙導向到盤上的位置、以及將盤上的紙導向第1限制機構311的位置之間進行移動控制。
在導向部件312的下游側,正反轉輥113以可上下升降的方式設置。該正反轉輥113作為輔助運送機構從排紙口304,沿排紙方向(正轉方向)旋轉到接觸進入盤(固定支承部)上的紙的位置,紙后端在從排紙口304脫離的預定時間后,沿反方向(反轉方向)旋轉,將紙前端朝向第1限制機構311傳送。為此,正反轉輥113的旋轉軸支承于可擺動的臂部件(托架)上,該正反轉輥113與正反轉電動機連接。另外,該臂部件按照通過單向曲軸等,沿電動機的旋轉方向,向從紙退出的盤上方退出的方式構成。
在上述盤機構305上設置以縮小寬度的方式限制紙側邊的對齊機構314和按壓機構320。對齊機構314由將與排紙方向相垂直的紙的側緣定位于基準位置的左右一對對齊部件315a、315b構成。對于該結構,人們知道有作為中心基準,以按相同量寬度縮小的方式使左右的對齊部件朝向紙中心移動的類型;作為一側基準,將其中一個對齊部件固定,以按照規定量寬度縮小的方式使相反側的對齊部件移動的類型,由于其結構是公知的,故對該結構進行概述。
像圖4所示的那樣,左右一對對齊部件315a、315b可滑動地以懸臂方式支承在固定于裝置支架F上的軸上,設置于構成盤機構305的固定支承部305a和活動支承部305b的邊界部。此時,紙按照其前端側從活動支承部305b碰觸盤外部,實現下垂,紙整體彎曲,左右對齊部件315a、315b位于該彎曲部的方式設置。因此,在一對對齊部件315a、315b上設置齒條316a、316b,在各齒條上連接有電動機M2a的小齒輪與電動機M2b的小齒輪。該電動機M2由步進電動機構成,通過沿相反方向旋轉,對齊部件315a、315b以紙中心為基準,按照同一量接近和離開。另外,該電動機M2對應于紙的寬度尺寸,使對齊部件315a、315b移動到預定的起始位置。
此外,在盤機構305上設置紙按壓機構320。該紙按壓機構(在下面稱為“按壓機構”)320按照按壓進入到盤中的紙的前端部,強制由上述活動支承部305b造成的紙的彎曲,同時起到使通過對齊機構304對齊的紙不產生錯位的作用。
通常,該按壓機構320可由在盤上方呈活門狀垂下的加重片構成,但是,圖示的機構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以按照活動支承部305b對應于紙尺寸,在其位置移動的方式構成的關系,該按壓部件320也對應于紙尺寸而移動。
像圖4所示的那樣,沿紙的排紙方向,一對導向軸321安裝于裝置支架F上,滑動部件322以可滑動的方式嵌合支承于該導向軸321上,在該滑動部件322上,適當數量的按壓片323按照按壓盤上的紙的方式設置。另外,在滑動部件322的驅動機構中,在滑動部件322側設置齒條,雖然這一點在圖中未示出,可在該齒條上通過小齒輪直接連接固定于裝置支架側上的驅動電動機。另外,也可為下述的結構,其中,懸掛設置于裝置支架上的一對滑輪、鋼絲繩、皮帶等,在該鋼絲繩或皮帶上固定滑動部件322。
此外,在盤機構305上,在固定支承部305a的左右設置翼狀的輔助盤305c,支承從固定支承部305a,向外部突出的紙側邊(兩側緣)。采用該結構的目的在于構成盤機構305的固定支承部305a的寬度小于(窄于)紙的寬度,紙邊部在盤外部突出,后述的夾持機構可持握該邊部。
即,像圖5所示的那樣,在盤機構305中,在固定支承部305a的排紙方向后端側設置左右一對的翼狀的輔助盤305c,在前端側,活動支承部305b像圖示的方式設置,輔助盤305c和活動支承部305b對寬度方向的整個尺寸范圍內的紙進行支承,固定支承部305a支承中間一部分。
(摞運送機構部組件)在上述盤機構305上,堆疊從排紙通路301依次進行了圖像形成的紙,通過第1限制機構311和左右一對的對齊部件315a、315b,在盤上的規定位置對齊。因此,將盤上的紙摞送出到后述的后處理位置。
在圖示實施例中,盤機構305移動到從裝載紙的上升位置,按照規定量下降的送出位置。對該盤機構305的升降器結構進行描述。
構成上述盤機構305的固定支承部305a由圖6所示那樣的板部件306構成,在該固定支承部305a上,杠桿狀的活動支承部305b按照可沿箭頭排紙方向移動方式安裝,在上述輔助盤305c中,托架330固定于固定支承部的背面(內面)上,在該托架330上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軸331,在該軸331上成一體地安裝輔助盤305c。另外,在軸331的另一端固定有扇形齒輪338。
像這樣構成的固定支承部(在下面稱為“盤組332”)通過左右一對導向軸333,以可滑動的方式嵌合支承于裝置支架F上。因此,盤組332按照可沿圖6的上下方向滑動的方式支承于裝置支架F上。因此,在裝置支架F上安裝升降電動機M3,在驅動軸334的前端連接有驅動齒輪335,該驅動齒輪335與安裝于盤組332上的齒條336嚙合。
因此,如果旋轉升降電動機M3,則驅動齒輪335旋轉,齒條336向上方或向下方移動,使盤組332上升或下降。在圖示的位置,通過驅動齒輪335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盤組332向下方下降,通過逆時針方向旋轉,盤組332向上方移動。此外,在裝置支架F上,左右一對地設置齒條337,該齒條337與扇形齒輪338嚙合,伴隨盤組332的上下動作旋轉軸331,旋轉輔助盤305c。
如果盤組332從圖示的姿勢下降,則扇形齒輪338沿順時針方向旋轉,輔助盤305c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從裝載的紙離開。還有,在該盤組332上,分別在上限位置和下降位置設置限位開關,將位置信號傳遞給驅動電動機M3的控制部,雖然這一點在圖中未示出。
該盤組332的上升位置像圖1A和1B所示的那樣,設定在從排紙通路301裝載紙的位置,另外,下限位置設定在將盤上的紙摞轉送給后述的夾持運送機構的送出位置。再有,圖中的標號337表示彈簧。因此,設置夾持運送機構(在下面稱為“第1夾持運送機構”),該機構在朝向盤組332的送出位置下降的同時,持握盤中的紙摞。
該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按照下述方式具有下述的結構,該方式為輔助盤305c在移動到在前述的退出位置之后,持握紙兩側端部,以便持握上述輔助盤305c位置的紙摞邊部。
像圖2所示的那樣,在構成裝置支架F的左右的側架F 1、F2上,圖示的水平方向的導軌408左右相對。
導軌408設置于左右相對的位置,沿該導軌408,按照可移動的方式嵌合支承側支架409。
該側支架409為左右架和底架形成一體的支架結構,其整體按照可順著導軌408,沿圖2的左右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另外,在側支架409上沿垂直方向升降的活動架410按照可沿圖示的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導向支承,在該活動架410上成一體地形成齒條411。另外,在該齒條441上,嚙合有固定于側支架409上的驅動電動機M8。因此,在裝置支架F1、F2上按照可在水平方向的導軌408上移動的方式安裝有側支架409。
該側支架409與齒條412嚙合,在該齒條412上,裝載于該側支架409上的驅動電動機M9和與其連接的小齒輪411(參照圖18)按照與導軌408平行的方式設置于裝置支架F1、F2上,通過驅動電動機M9的旋轉,側支架409沿導軌408而按照水平方向移動。此外,在側支架409上,按照可沿垂直(圖2的上下方向)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有活動架410,通過設置于側支架409上的驅動電動機M8,沿垂直方向移動。
因此,在該活動架410上安裝左右一對的夾具支承架402,在該夾持支承架402上安裝有上夾具403和下夾具404。首先,左右的夾具支承架402按照可沿圖2的左右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于活動架410上,通過圖示的齒條413和小齒輪414以及與該小齒輪連接的驅動電動機M10,左右的支承架402相互接近和離開。該結構是人們熟知的,因此,比如在呈底盤(chassis)狀的活動架的底板上,以可滑動的方式通過導軌對支承左右的夾具支承架402進行導向,在該夾具支承架402上設置齒條413,該齒條413與設置于活動架410上的小齒輪414和驅動電動機M10連接,雖然這一點在圖中未示出。此時,相對小齒輪414的旋轉,左右的夾具支承架402按照與相反方向移動的方式嚙合。
另外,在各夾具支承架402上安裝有上下夾具。上夾具403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橡膠等的彈性墊成一體地安裝于夾具支承架402上,相對盤組332上的紙摞,通過活動架410的驅動電動機M8,按照卡合和離開的方式可上下運動。
另一方面,下夾具404安裝于插棒405上,該插棒405以可滑動的方式安裝于夾具支承架402上,由橡膠等的彈性墊構成。此外,在該插棒405的內部設置有壓力彈簧,該插棒405按照可沿圖示的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夾具支承架402上,成一體地設置有齒條406。在該齒條406上,嚙合有小齒輪407,在該小齒輪407上,通過傳動軸415連接有驅動電動機M4。還有,在傳動軸415上按照可沿軸向移動的方式嵌合有小齒輪407,如果夾具支承架402沿圖2的左右方向移動,則小齒輪407也沿傳動軸415移動。
因此,控制驅動電動機M10,使左右的支承架402接近和離開,由此,上下的夾具移動到與盤組332上的紙邊部卡合的位置,旋轉驅動上述驅動電動機M8,由此,上夾具403與紙摞的頂面卡合,旋轉驅動驅動電動機M4,由此,下夾具404與紙摞的底面卡合。再有,該上下的夾具在持握紙摞的狀態旋轉驅動電動機M9,由此,使紙摞沿圖2中的向右方向水平移動。
像這樣,盤組332從裝載位置(上升位置)移動下降到送出位置(下降位置),與此同時,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在通過上夾具403和下夾具404持握盤上的紙摞的狀態,與盤組332一起下降。在該送出位置,紙摞從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轉交到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
該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使從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以基本水平姿勢接收的紙摞旋轉90度,偏轉到垂直姿勢,接著,移動到下一步驟的處理位置。為此,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像圖7所示的那樣,在與盤組322鄰接的位置,設置于裝置支架的左右側架F1、F2上,由主夾具421和副夾具422構成。該主夾具421按照持握從盤組322送出的紙摞的端緣的全長的方式由上夾具421a和下夾具421b構成,該副夾具422按照將紙摞導向主夾具421,同時持握紙摞的中間部的方式由上下夾具422a、422b構成,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于主夾具421上。
因此,主夾具421和副夾具422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于裝置支架F1、F2上,在持握紙摞后旋轉,偏轉到垂直姿勢。圖8表示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的組件結構,左右的側架423a、423b通過旋轉軸424,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于裝置支架F1、F2上,在左右的側架上,成一體地固定于扇形齒輪425。另一方面,在裝置支架F1、F2上,旋轉電動機M5和與其連接的小齒輪426與扇形齒輪425嚙合,通過電動機M5的旋轉,左右側架以旋轉軸424為中心而旋轉。圖示的標號427表示恢復彈簧。
在該左右側架423a、423b上,沿圖8的上下方向,左右一對地設置導軌428,在該導軌428上,以可滑動的方式嵌合有活動側架429。另外,在該活動側架429上,安裝有主夾具421和副夾具422。構成主夾具421的固定夾具421a固定于左右的活動側架429上,活動側架421b安裝于與軸承430嵌合的桿431上。在該桿431上設置有齒條432,嚙合有與驅動電動機M6連接的小齒輪433。
此外,上述活動側架429在圖8、圖9中的虛線處形成有缺口,但是,其為說明用的圖示,實際上,圖示的齒條434成一體地形成,在該齒條434上嚙合有安裝于固定側架423上的驅動電動機M7的小齒輪435。因此,在通過固定側架423,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于裝置支架F上的夾具組件中,該活動側架429可通過驅動電動機M7,沿圖示上下方向移動,在該側架429上安裝有固定夾具421a和活動夾具421b。
圖8表示主夾具421的結構,圖9為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10A為箭頭方向向上,從上述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接收水平方向的紙摞的狀態說明圖,圖10B為箭頭方向向上,以旋轉軸424為中心旋轉90度,使紙摞偏轉到垂直姿勢的狀態說明圖。
下面對副夾具422的結構進行描述。在從上述圖10A所示的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接收紙摞的狀態,在固定夾具421a上按照下述方式安裝底側副夾具422a,另外,在活動夾具421b上按照下述方式安裝頂側副夾具422b。
像圖11所示的那樣,該副夾具422a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其呈將來自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的紙摞送向主夾具421的導板形狀,同時持握紙摞的中間部。該上下的副夾具的安裝結構相同,對圖示的頂側副夾具422b進行描述。在活動夾具421b上安裝托架450,在支承于該托架450上的軸451上,通過安裝座452安裝頂側夾具422b,底側夾具422a也可同樣地通過軸,旋轉地安裝于固定夾具421a上。
另外,在安裝軸451和安裝座452之間,介設偏置彈簧453,像圖12所示的那樣,以軸451為中心,副夾具422b保持姿勢的彈簧454、455像圖示的那樣設置。因此,副夾具422b通過夾持軸451,位于左右的彈簧454、455,保持在圖示的姿勢,另外,設置鎖定爪456。
該鎖定爪456設置于副夾具422b側,按照可與形成于主夾具421b側的托架450上的卡合槽457卡合脫開的方式構成,在卡合的狀態阻止副夾具422圍繞軸451而旋轉的情況。圖中的標號458表示夾持狀態的檢測傳感器。
因此,如果在主夾具421中,通過前述的驅動電動機M6,沿持握紙摞的方向移動活動夾具421b,則副夾具422a和422b相互接近,與紙摞卡合。在夾持紙摞后,在偏置彈簧453中積蓄彈力的同時,主夾具421更加接近。此時,鎖定解除片459解除鎖定爪456。由此,鎖定爪456與卡合槽457脫離,副夾具422a和422b可以以軸451為中心而旋轉。在該動作前后,主夾具421夾持紙摞。
即,圖示實施例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在主夾具421上,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副夾具422a和422b,同時,副夾具422a和422b具有將紙摞導向主夾具421的導軌的功能,在紙摞由主夾具421夾持之前,副夾具422a和422b的旋轉通過鎖定爪阻止,在由主夾具421夾持之后,副夾具422a可旋轉。另外,可旋轉副夾具422a的目的在于在下一步驟,矯正后述的紙摞的偏置姿勢。
此外,不分別通過單獨的驅動機構,使主夾具421和副夾具422a和422b進行夾持動作,而通過主夾具421的夾持動作,進行副夾具422a和422b的夾持動作。此目的的結構通過偏置彈簧453,分別將副夾具422a和422b安裝于可相互接近和離開的主夾具421上,在主夾具421的接近動作中,首先,副夾具422a和422b夾緊紙摞,在其夾緊后,在按照偏置彈簧453的作用積蓄能力的同時,主夾具421持握紙摞。
與此相反,在解除動作中,首先,主夾具421與紙摞脫離,接著,副夾具422a和422b與紙摞脫離。然后,在主夾具421解除紙摞,副夾具422a和422b持握紙摞的狀態,紙摞可伴隨副夾具422a和422b,以軸451為中心而旋轉。此外,在主夾具421與副夾具422a和422b同時地持握紙摞時,紙摞不旋轉,而保持其姿勢。還有,在主夾具421上,圖7所示的定位部件436由與構成夾具的部件為一體的突起構成,對其結構和作用進行描述。
圖15A 15H表示動作狀態,圖15A和圖15E表示同一形式,圖15B和圖15F、圖15C和圖15G、圖15D和圖15H分別表示同一形式。圖15A和圖15E表示下述的場合,在該場合,處于將紙從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轉交到主夾具421和副夾具422上,通過上述驅動電動機M6使活動夾具421b動作,持握紙摞S的狀態,此時,按照稍傾斜的方式持握紙摞S。
在圖15A的狀態,紙摞S處于由主夾具421和副夾具422這兩者持握,使從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以基本水平方向姿勢接收的紙摞旋轉基本90度,將其偏轉到垂直姿勢的狀態。
接著,圖15B和圖15F為驅動驅動電動機M6,各夾具從第1持握位置,變為稍稍松弛的第2持握狀態的狀態,此時,主夾具421從紙摞位于非卡合的解除位置,副夾具422處于持握紙摞的動作位置。因此,紙摞S處于與主夾具421分離,通過上述彈簧454、455支承,因其自重接近下方的處理位置的狀態。
然后,圖15C、圖15G表示驅動驅動電動機M7(參照圖8),將紙摞傳送到處理位置的狀態。此時,在處理位置設置基準部件437,該基準部件437碰觸紙摞的端緣,對其進行限制。因此,在紙摞S的該處理端緣碰觸基準部件437的狀態,矯正傾斜姿勢。另外,在主夾具421中的定位部件436碰觸該基準部件437的狀態,驅動電動機M7停止。在該驅動電動機M7的控制中,可通過傳感器檢測主夾具421碰觸基準部件437的狀態,通過其信號停止電動機。
接著,圖15D、圖15H為紙摞S和主夾具421碰觸基準部件的狀態,此時,處于沿持握方向旋轉驅動電動機M6,活動夾具持握紙摞的狀態。因此,在該圖15D的狀態,紙摞確實由主夾具421和副夾具422持握,保持其姿勢。然后,沿與之前的相反方向,旋轉驅動驅動電動機M7,沿向上方向移動紙摞,返回到圖15A的狀態,進行下一步驟的處理。
下面根據圖16A~16D的S1~S11所示的狀態圖,對上述各組件的動作進行描述。S1表示從排紙通路107將紙送出到盤機構305,將其呈摞狀重疊的狀態。首先,獲得裝訂系統的作業信號,嵌入組件B識別所送出的紙的尺寸。該紙的尺寸的識別采用從圖像印刷組件A接收進行了圖像形成的紙的尺寸信號,或在排紙通路107中設置尺寸檢測傳感器,通過該傳感器檢測,或者操作人員從操作板輸入紙尺寸中的任意方法。另外,以紙的排紙方向長度為基準識別尺寸,控制驅動電動機M1,將活動支承部305b移動到規定位置,將其停止于該位置。此外,按壓片323也同樣,控制圖中未示出的驅動電動機,將按壓片323移動到規定位置。
該活動支承部305b和按壓片323預先設定于下述的位置,在該位置,可確實進行對于紙前端部下垂到盤外部而彎曲的紙形狀,通過對齊機構314使紙的寬度縮小的動作,同時可確實進行旋轉軸313將紙前端傳送到第1限制部件311的動作。
因此,從供紙通路203送出紙S,此時,導向部件312位于排紙口304的上方,將紙導向到固定支承部305a,旋轉軸313等待于盤上方,通過對齊機構315a、315b等待于紙的寬度方向的外側。接著,如果紙在S2的狀態進入到盤上,則首先,旋轉軸313下降到與盤上的紙接觸的位置,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協助紙的移入。如果紙后端在S3的狀態進入到盤上,則旋轉軸313上升,導向部件312沿圖示的盤,移動到對紙進行導向的位置。
然后,旋轉軸313在S4的狀態下降到與盤上的紙接觸的位置,該旋轉軸313沿逆時針方向反轉,將紙后端(圖示右端)朝向第1限制機構移動,導向部件312對其進行導向。在于圖中的標號S5的狀態,紙前端到達第1限制機構的預定時間后,旋轉軸313停止,在S6的狀態,首先,導向部件312向盤上方退出,接著,在S7的狀態旋轉軸313向上方退出。
在該狀態,紙處于支承于盤的固定支承部305a和活動支承部305b上,通過按壓片323按壓以外的自由的狀態。在該圖示的S7的狀態,左右的對齊部件315a、315b通過驅動電動機M2a、M2b,從S8的等待位置與S9的紙側緣卡合,以中心線為基準,按照紙的寬度縮小的方式移動。對齊部件315a、315b從按照S10的紙的寬度縮小的方式移動的狀態,沿箭頭方向移動,恢復到S11的等待位置。
反復進行該圖示的S1~S11的動作,由此,紙從排紙口304堆疊而累積于盤機構上。此時,摞狀的紙的后端通過第1限制部件311定位限制,左右兩側通過左右的對齊部件315a、315b定位限制,整齊地堆疊。像這樣一系列的紙按照頁順序堆疊,從圖像印刷組件A,接收結束信號,結束堆疊步驟。
然后,嵌入組件B通過摞運送機構組件,在下一步驟送出紙摞。圖17A~17E中的T1~T4表示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的動作,位于盤機構305上的紙兩端部的左右的頂部夾具403和底部夾具404均通過驅動電動機M10和齒條413,移動到適合于紙尺寸的位置。接著,位于紙頂面的夾具403在T2的狀態,通過驅動電動機移動,在T3的狀態,與紙的頂面接觸。在此前后,驅動電動機M4向上方移動齒條406,使位于紙底面的夾具404上升,與紙的底面接觸。另外,此時,按照盤組332通過驅動電動機M3下降,通過扇形齒輪338的作用,輔助盤305c移動到從紙退出的位置,不妨礙夾具404的持握動作的方式考慮。
圖17A~17E中的T5~T8表示盤組332的升降動作,T5表示裝載接納紙的狀態,盤組332位于上升位置,T6位于下降位置,紙摞的送出位置。如果通過上述的驅動電動機M3的旋轉,使旋轉軸334沿圖6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則盤組332從上升位置(T5的狀態),移動下降到送出位置(T6的狀態)。伴隨該盤組的下降,翼狀的輔助盤305c通過扇形齒輪338的旋轉,沿圖6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移動到與紙摞離開的位置。在該輔助盤305c移動后,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進行前述的T1~T4的動作,持握紙摞,然后通過前述的驅動電動機M1的旋轉,與盤組332同步地按照同一速度從T5位置(上升位置)下降到T6位置(送出位置)。
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由主夾具421和副夾具422構成,在T6位置進行等待。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從T6位置,沿圖示箭頭方向移動,將盤組332上的紙摞向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送出。該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沿導軌408,對隧道狀的導軌402進行導向,通過與齒條434嚙合的驅動電動機M 1而移動。
然后,在從盤組332送出紙摞的T7的狀態,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停止,盤組332通過驅動電動機M3的反向旋轉,朝向上升位置開始上升。與此同時,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旋轉驅動電動機M6(參照圖10A),移動到與活動夾具421b相對的固定夾具421a側。
接著,像圖T8所示的那樣,盤組332恢復到上升位置,紙摞由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持握,另外,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沿圖示箭頭方向開始恢復動作。在恢復動作中,與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同時,從持握紙摞的圖T9的狀態,下夾具404下降,從紙面離開(T10的狀態),接著,在T11的狀態上夾具上升,與紙面離開,移動到T12的初始狀態。
與各夾具的解除動作同時,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T8的狀態,沿水平方向恢復到T13的狀態,接著,沿垂直方向恢復到T14的狀態,。
按照與該第1夾持運送機構401的恢復動作并行的方式,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將驅動電動機M5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到圖10A的狀態。于是,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將紙摞從T13的狀態(水平姿勢)旋轉到T14的垂直姿勢。在將該紙摞旋轉到垂直姿勢的T15的狀態,對紙端緣進行上漿處理的后處理位置,設置基準部件437。
因此,沿夾持解除方向旋轉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的驅動電動機M6,將紙摞從固定夾具421a轉交活動夾具421b。在該活動夾具421b的解除中,主夾具421與紙摞離開,副夾具422a、422b處于持握紙摞的狀態。因此,在T6的狀態,主夾具421不卡合,紙摞由副夾具422a、422b夾持,在通過圖12描述的彈簧454、455的作用下,稍稍落下。
然后,旋轉驅動電動機M7,使圖9所示的活動側架429按照規定量下降。在該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下降到T17的狀態,紙摞與基準部件437碰觸。由于該副夾具422a、422b按照可在軸451上旋轉的方式構成,故在通過該副夾具422a、422b持握的狀態,對與基準部件437碰觸的紙摞的歪斜等的傾斜進行矯正。該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在該歪斜修正之后,沿夾持方向旋轉上述驅動電動機M6,通過主夾具421持握紙摞。按照該主夾具421的動作,紙摞在不旋轉的情況下,保持在該姿勢。
“上漿組件”像圖1A和1B所示的那樣,上漿組件E設置于前述的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傳送紙摞的基本垂直的通路(在下面稱為“第1通路”)100中。接著,上漿組件E將漿糊涂敷于通過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持握的紙摞的底側端緣S2。上漿組件E由接納漿糊的漿糊盤61、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于該盤上的漿糊輥62、旋轉驅動該漿糊輥62的驅動電動機M11、沿紙摞往復驅動上述盤61的電動機M12構成。
圖20A和20B表示其示意圖,按照漿糊盤61的長度(尺寸)短于紙摞S的底端緣S1,可伴隨安裝于其上的漿糊輥62,沿紙底端緣S1移動的方式構成。也可按照大于其它的紙摞的底端緣S1的長度的盤形狀構成漿糊盤61,僅僅漿糊輥62沿圖20A和20B的左右方向移動。因此,在圖示的場合,漿糊輥62構成在紙摞上涂敷漿糊的漿糊涂敷部件,該輥由多孔材料構成,浸漬有漿糊,在輥外周堆積漿糊的層。
圖19A和19B為由圖1A的裝置的上漿組件E和后述的封面紙運送機構構成組件的結構體,以可裝卸的方式組裝于圖1A和1B的裝置中。接著,沿圖示的X-X方向,第1通路運送紙摞,沿圖中的Y-Y方向,第2通路沿箭頭方向運送封面紙。漿糊盤61設置于紙摞和封面紙的接合臺150的上方,沿導軌(桿)66而移動導向,通過與該導軌并行的同步齒型帶65,與驅動電動機M11連接。因此,漿糊組件E可沿通過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持握,保持在該位置的紙摞S的底端緣S1,通過驅動電動機M11往復移動。
另一方面,對于紙摞S,像前述那樣,按照安裝有主夾具421和副夾具422(在下面總稱為“夾具部件420”)的活動側架429由導軌428導向,可沿垂直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該活動側架429通過齒條434、小齒輪435與驅動電動機M7連接。(參照圖9和圖10B)接著,像前述那樣,通過驅動電動機M7的正反運轉,持握紙摞的夾具部件420按照可沿圖20A和20B的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控制。
下面根據圖27A~27C,對上述方案中的上漿組件E的紙摞S的漿糊涂敷方法進行描述。圖26A和26B表示紙摞S的作為漿糊涂敷端面的紙底側端緣S1和漿糊組件E的平面,構成漿糊組件的漿糊盤61按照可沿導軌66,借助驅動電動機M11往復移動的方式構成,圖26A表示前往路,圖26B表示返回路。
因此,在根據圖27A~27C對上漿方法進行描述時,在圖示的結構中,漿糊輥62(漿糊涂敷部件)使紙摞的底側端緣S1往復移動。在前往路,輥表面與紙摞壓接,使漿糊滲入到其端緣S1的紙之間。然后,在返回路,在于漿糊輥的輥表面和紙端緣S1之間形成稍小的間隙(縫隙)的狀態,在紙端緣S1上均勻地涂敷漿糊。在該流程中,將上漿組件E從原位(實線)移動到紙端緣(U1)。該紙端緣的移動對應于紙的尺寸上方,推算(分度)從原位,到紙端緣的距離。
接著,夾具部件421由驅動電動機M7驅動,從等待位置(U1)按照規定量下降(U3)。驅動電動機M7由步進電動機構成,從夾具部件420的初始位置(原位),通過電動機的脈沖控制控制移動量。特別是,處于在上漿組件E的前往路,紙摞的底側端緣S1和漿糊輥62的外面(外周面)相互壓接的狀態。即,夾具部件420下降,直至相對以可滑動的方式支承于導軌66上的漿糊盤上所固定的漿糊輥62,紙摞的底側緣S1重疊的位置。
該重疊量通過紙端緣S2和漿糊輥的壓接力設定,在兩者之間的壓接力根據紙端緣變形,亂放,漿糊滲透到紙之間的狀況而設定。另外,在圖示的場合,上漿組件E的前往路的重疊量預定,但是,也可根據紙摞的厚度使重疊量不同,在此場合,紙摞越厚重疊量越大,即,壓接力增加。此外,關于紙摞的厚度檢測將在后面描述。
按照這樣的紙摞和漿糊輥的位置關系,在U3的狀態,將漿糊輥62從紙摞的一端(右端)移動到另一端。此時,漿糊輥62沿圖示的箭頭方向旋轉。如果漿糊輥62在U4的狀態,到達紙摞的另一端緣(左端),則停止漿糊輥62和上漿組件E。因此,使第2夾持運送機構的夾具部件420上升,返回到原始位置(參照U5)。接著,再次使驅動輥M7旋轉,將夾具部件420下降移動到在紙底側端緣S1和漿糊輥62之間形成較小的縫隙(間隙)的位置。與上次相同,通過驅動電動機的脈沖控制,控制移動量。按照該紙的底側端緣S1和漿糊輥62的表面之間的間隙為形成于漿糊輥表面上的漿糊的堆起層與端緣S1接觸的程度,通過實驗方式求出附著于紙側的漿糊量,將其設定適合值。在該條件的設定之后,漿糊輥62恢復移動到U6的狀態。
如果像這樣,進行漿糊滲入摞狀的紙之間的涂敷動作,和在該涂布敷作之后,在紙端緣和漿糊輥之間形成間隙,進行涂敷動作,則在摞狀的紙上,與在紙之間的同時,在摞狀端面上形成均勻厚度的漿糊層。另外,在此場合,在紙摞的端緣的左右邊緣部,附著剩余的漿糊,具有必須進行該邊緣處理的情況。
U7表示該邊緣處理,分別在上述前往路和返回路上進行上漿處理,然后,將上漿組件E返回到邊緣部,去除過多漿糊層。通過刀刃輥減少邊緣部的漿糊層。接著,將上漿組件E移動到另一端側(參照U8),去除另一端側的多余漿糊。按照以上的動作,結束漿糊涂敷,則上漿組件E移向原始位置(U11和U12的狀態),同樣地持握紙摞。夾具部件320也向原始位置恢復。
此外,在圖示實施例中,針對在不使紙摞底端緣S1和漿糊輥表面接觸的狀態,形成稍小的間隙的場合,對上漿組件E的返回路的漿糊涂敷動作進行了描述,但是,其也可在使紙摞底端緣S1和漿糊輥表面接觸的狀態,設定在小于前往路的兩者的接觸壓力的接觸壓力。同樣在該場合,上漿組件E在前往路,使漿糊滲入紙之間,在返回路,在紙摞的端面(背部)形成基本均勻的糊面層。
(封面紙運送機構)在圖1A和1B的系統中,嵌入組件B的供給通路203連接于紙送入通路501,堆疊盤組件C的排紙通路301連接于該通路501。在紙送入通路501上,封面紙的傳送通路(在下面稱為“第2通路”)200通過通路切換片201而連接,將來自嵌入件B的封面紙導向第2通路200。該第2通路200按照與第1通路100相垂直的方式交叉,呈倒T狀將來自第1通路的紙摞和來自第2通路的封面紙接合。
該第2通路200由在上下以規定間距相對的頂部運送導向件63和底部運送導向件64構成,該頂部運送導向件63以與第1通路的交叉部為邊界,劃分為右側的第1頂部運送導向件63a和左側的第2頂部運送導向件63b,左右的運送導向件分別進行開閉動作。還有,在第1通路100和第2通路200的交叉部,接合臺150作為交叉空間而形成,在該臺處,紙摞和封面紙基本呈倒T字形接合。
因此,在第2通路上設置實現封面紙的供紙方向的對位的第1對齊機構130;進行封面紙的供紙垂直方向的對位的第2對齊機構135;將通過該第1、第2對齊機構130、135對齊的封面紙傳送給接合臺150的偏移(offset)傳送機構140。再有,在第2通路中,在接合臺150的上游側設置第1、第2對齊機構,進行封面紙的運送方向和與其相垂直的方向的對位,通過偏移傳送機構140,正確地按照規定距離運送經過對齊的封面紙,由此,在接合臺上設定封面紙。圖示的第1對齊機構130和第2對齊機構135通過下述的1個組件機構兼用兩者。
像圖1B所示的那樣,在排紙通路301和第2通路200的分支點上設置圖24所示的對齊組件75。該對齊組件75包括圖23所示的止動部件72和卡扣紙端的臺階壁72a,處于封面紙的送入方向(圖中的箭頭)和圖示的位置關系。另外,像圖23所示的那樣,頂部紙導向件72b成一體安裝,該對齊組件75按照可沿圖示的左右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固定支架76上。
即,在固定支架76上設有圖中未示出的導軌,對齊組件75在該導軌上以可移動方式嵌合。此外,在固定支架76上設有可正反轉的步進電動機M12,該電動機M12和對齊組件75連接。圖中的標號79表示傳動皮帶,圖中的標號78表示其皮帶輪。此外,傳動皮帶79和對齊組件75通過固定部件80固定。因此,通過驅動驅動電動機M12,對齊組件75可移向圖示的左右方向。圖中的符號LS表示限位傳感器。
因此,止動件72像圖24所示的那樣設置有多個,按照可通過軸72b而旋轉的方式構成,在圖示的位置,在與對齊組件75的臺階部75a之間夾緊而保持封面紙,沿圖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軸72b,則止動件72立起,將紙端緣與臺階壁72a一起卡扣。圖中的符號SOL表示其動作螺線管。該止動件72設置于上述紙送入通路中,停止螺線管SOL的動作,該止動件72處于臥倒姿勢,則將封面紙導向第2通路,然后,使動作螺線管SOL動作,使止動件72處于立起姿勢,此時,碰觸轉向而反送的封面紙,將其停止。另外,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如果在碰觸封面紙,使其在停止的狀態,從立起狀態變為臥倒狀態,則夾持紙端緣。
在第2通路上,在上述對齊組件的下游側設有反轉輥68。該輥68退到與封面紙卡合的位置,以可升降的方式設置于非卡合位置,安裝于可擺動的支承臂92上。此外,在該輥68上,按照沿與供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傳送封面紙的方式連接有驅動電動機M13。該驅動電動機M13為下述的結構,其中,按照通過正轉使支承臂92上升,移動到從紙退出的位置的方式通過彈簧離合器,與支承支架92的基端部連接,通過反轉使支承支架92下降到與紙卡合的位置,使輥68反轉。圖中的標號93為傳動皮帶。圖中的S71表示檢測紙的前端的傳感器,獲得控制上述驅動電動機M13的同步信號,以便使紙轉向。
還有,在第2通路上,像圖19A所示的那樣,設置多個運送輥69,在圖示的場合,在第1頂部運送導向件63a上設置2排的運送輥69,另外,在對齊組件75的上游側設有運送輥(入口輥)70。該運送輥69構成后述的偏移傳送機構,按照規定量運送通過上述對齊組件75對齊的紙。
下面對其結構和動作進行描述,圖25A~25D表示該動作狀態圖。像U1所示的那樣,進入第2通路的封面紙(在下面簡單稱為“紙”)的前端通過傳感器S71檢測,封面紙通過運送輥70和運送輥69運送。此時,對齊組件的止動件72在臥倒的狀態,使封面紙進入,另外,反轉輥68設置于從通路退出的狀態。紙的后端按照來自傳感器S71的信號,通過對齊組件75的延遲時間之后,從紙退出運送輥70和運送輥69(U3)。關于各運送輥69、70的退出結構,將在后面進行描述。
因此,在使反轉輥68下降到與紙卡合的位置(U4),同時,使與紙卡合的全部的運送輥從紙向上方退出(U5)。接著,驅動反轉輥68,沿與供紙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紙。此時,止動件72處于通過動作螺線管SOL立起的狀態。于是,紙的后端與止動件72卡扣,然后,停止反轉輥68,與此同時與紙離開。還有,該反轉輥68的停止時刻根據傳感器S71檢測紙后端的信號計算(U6)。
因此,切斷動作螺線管SOL的電源,將止動件72返回到初始姿勢(U7)。于是,紙后端由對齊組件75的臺階部(板)75a和止動件72夾緊。如果在該狀態啟動驅動電動機M12,則對齊組件75沿與供紙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動,由止動件72夾持的紙也同時移動。
像圖25C所示的那樣,在以可移動的方式支承對齊組件75的固定支架76上,沿供紙垂直方向設置多個傳感器S94、S95。另外,比如,像圖25D所示的那樣,在傳感器不工作時(U14),按照沿傳感器方向移動紙的方式移動對齊組件75,在傳感器啟動之后,按照規定量移動,由此,推斷紙的橫向的位置(U15)。此外,在傳感器啟動時(U16),在沿相反方向移動對齊組件75,紙側緣通過傳感器,傳感器不工作之后按照規定量移動,由此,推斷紙的橫向的位置。
在推斷(對齊)這樣的紙的供紙垂直方向的位置之后,將運送輥69和70下降到與紙卡合的位置(U9),接著,將全部的運送輥與紙卡合,僅僅將反轉輥68放置從退出的位置(U10)。因此,再次使動作螺線管SOL啟動,沿立起方向旋轉止動件,然后,旋轉驅動運送輥69(U11)。于是,將紙運送到第2通路200的下游側,止動件72恢復到初始狀態的臥倒姿勢,供之后使用。
因此,對上述運送輥70和69的升降機構進行描述。像上述那樣,將這些輥控制在與紙接觸,對其運送的狀態,和與紙離開,非動作狀態,運送輥69像圖20A所示的那樣,在設置于頂部運送導向件63上的支承撐桿82上,通過軸承而支承該輥的兩側。還有,該支承撐桿82安裝于設置在裝置支架上的多個擺動支架83上,通過設置于裝置支架的左右側架中的相應側架上的至少紙運送方向前后的2個部位的擺動臂,運送導向件和運送輥按照基本平行而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
因此,該擺動臂83的軸承部的齒輪85與和驅動電動機M14連接的傳動齒輪85a連接,可通過電動機的旋轉控制上述運送導向件和運送輥的升降位置。另外,該驅動電動機M14在運送輥從紙稍稍退出的非動作位置,和頂部運送導向件與底部運送導向件之間,以較大程度打開的位置,按照2個等級對擺動臂83進行角度控制。還有,圖中的標號84表示擺動臂的恢復彈簧。還有,按照與運送輥69相同的結構運送輥69b通過支承撐桿82b安裝于前述的第2運送導向件63b上,該支承撐桿通過擺動臂83b,以可移動的方式支承。但是,位于接合臺的左側(下游側)的擺動臂83b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沿與位于上述右側的擺動臂83a相反的方向旋轉紙,進行對象的動作,通過驅動電動機M15旋轉臂。
像這樣構成的運送輥69與驅動電動機M13連接,通過控制CPU而控制。控制CPU進行第2對齊動作,在該第2對齊動作中,沿與供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縮小由上述止動件72定位的封面紙的寬度,在該動作結束后,啟動驅動電動機M14,將運送輥69下降到與紙接觸的動作位置,然后,啟動驅動電動機M13,按照規定量將封面紙送向接合臺150上,雖然關于這一點在圖中未示出。
在該運送輥69的控制中,首先,控制CPU根據封面紙的尺寸(運送方向長度)和從第1通路100運送的紙摞的厚度,計算紙的中心與接合臺的中心一致的運送量,根據該結果,推算由步進電動機構成的驅動電動機M13的步進數量,供給電源脈沖。在此場合,選擇僅僅根據紙的長度尺寸計算運送量的情況;根據紙的長度尺寸和來自第1通路的紙摞的厚度,計算運送量的情況中的任意者。
在前者的場合,紙摞的厚度檢測是不需要的,運送量計算也容易,但是,如果紙摞的厚度不同,則在將封面紙和紙摞疊合時,具有兩者的邊緣不齊的問題,適合于紙摞的厚度基本均勻的裝置規格。另外,在后者的場合,因紙摞的檢測精度,具有同樣的不齊的危險,但是,適合于需要多種厚度的裝訂的裝置規格。紙摞的厚度檢測比如,可采用調整對齊前述的上漿時的接觸壓力用的紙摞的厚度檢測方法。以上的運送輥69和其控制機構(比如,上述控制CPU)構成偏移傳送機構。
“紙摞和封面紙的接合機構”在上述第1通路100和第2通路200的交點,形成接合臺150,在該接合臺,來自第1通路的紙摞和來自第2通路的封面紙呈倒T字狀接合。首先,在第1通路100中,通過漿糊涂敷組件E,對通過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持握的紙摞的底側端緣進行上漿,漿糊盤61退到通路之外(參照前述的U12)。與此同時,在第2通路200,在接合臺150上設置封面紙(參照前述的U12)。
根據圖28A~28F,同時對紙摞和封面紙的接合的結構和動作進行描述。在圖示的W1所示的狀態,裝入紙摞和封面紙,紙摞通過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支承。圖中的標號437為前述的基準部件,標號63a表示第1頂部運送導向件,標號63b表示第2頂部運送導向件。另外,在接合臺150上設置支承封面紙CS的背面的轉向部件151、背折塊155。該支墊部件151和背折塊155的結構將在后面描述。
因此,如果旋轉驅動電動機M15,使第2頂部運送導向件處于圖示的W2的狀態,打開第2底部運送導向件64,則基準部件437與該導向件成一體地從第1通路退出。因此,通過對驅動電動機M7進行驅動,借助第2夾持運送機構(在下面通過主夾具421描述),將紙摞傳送到下游側。于是,在圖示的W3的狀態,封面紙CS和紙摞S接合,此時,支墊部件151支承封面紙的背面。還有,在該支墊部件151和底部運送導向件之間形成間隙,背折塊155進入該間隙中。
接著,與前面的第2運送導向件相同,第1頂部運送導向件63a與底部運送導向件64a離開。在W4的狀態,封面紙CS的頂部側開放,是自由的。在該封面紙自由的狀態,背折塊155在W5的狀態將封面紙彎曲。該背折塊155按照從通過左右一對塊,相互間隔開的W4的位置,對紙摞的肩部加壓的方式可開閉地構成,與支墊部件151一起,對冊處理的背部進行加壓整形。
接著,從紙摞的肩部將背折塊155恢復到原位置(W6),然后,將主夾具421與紙摞S解除(W7)。在該解除后,將主夾具421后退到第1通路的上游側(W8),再次通過主夾具421持握紙(W9)。因此,主夾具421在紙摞的接合動作時(從上述的W1到W5的動作)持握紙摞的底端緣部,然后,持握紙摞的中間部。像這樣,在接合動作時,持握紙摞的底端緣部的目的在于通過在接合時作用的加壓的力,防止紙摞散亂。
接著,在主夾具421改變紙摞的持握位置之后,使主夾具421后退,從支墊部件151拉開封面紙(W10)。該夾具的后退動作按照前述的驅動電動機M7的脈沖控制進行。在拉開封面紙CS后,將支墊部件151從第1通路退到W11的狀態。
另一方面,在接合臺150的下游側,在第1通路設置彎折運送機構,圖示的機構由一對彎折輥160構成,該對輥按照可相互壓接和離開的方式構成,通過圖中未示出的壓接彈簧壓接,通過動作螺線管離開。因此,使該彎折輥160離開(W12),使主夾具421沿第1通路下降到下游側(W13)。通過傳感器檢測該紙摞的位置,使彎折輥160處于壓接狀態(W14)。接著,將主夾具421與紙摞脫離開(W15),沿送出方向旋轉彎折輥160,送出紙摞(W16)。按照以上的結構和其動作,紙摞和封面紙相互呈冊狀接合而折疊,對各結構的恢復動作進行說明。
W17表示在按照主夾具421的恢復動作,紙摞的后端通過接合臺150之后,通過借助傳感器檢測到紙后端的信號,具有主夾具421的第2夾持運送機構420將其姿勢改變90度,恢復到接收后續的紙摞的姿勢。與此同時,第1和第2頂部運送導向件也恢復到運送后續的封面紙的原始位置。
W18和W19表示彎折輥16從壓接狀態恢復到離開的狀態的狀態,W20表示支承部件151和背折塊155恢復到原始位置的狀態。像這樣呈冊狀裝訂的紙摞從作為彎折送出機構的彎折輥,轉送到修邊組件,對除了漿糊裝訂邊緣以外的3個方向的邊緣進行切割處理,將其接納于堆疊盤中。
另外,本申請要求通過參照而引用的JP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05年175645的優先權。
權利要求
1.一種紙摞運送裝置,該紙摞運送裝置包括排紙通路,該排紙通路依次送出紙;盤機構,該盤機構呈摞狀裝載從上述排紙通路送出的紙;夾持運送機構,該夾持運送機構將上述盤機構上的紙摞傳送到規定的后處理位置;后處理機構,該后處理機構對通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持握的紙摞進行后處理;其特征在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按照以規定角度旋轉來自上述盤機構的紙摞,將其以偏轉的姿勢傳送給上述后處理機構的方式構成;該夾持運送機構包括摞姿勢矯正機構,該摞姿勢矯正機構以在上述后處理位置進行處理的紙端緣為基準,矯正紙摞的姿勢。
2.一種紙摞運送裝置,該紙摞運送裝置包括排紙通路,該排紙通路依次送出紙;盤機構,該盤機構呈摞狀裝載從上述排紙通路送出的紙;夾持運送機構,該夾持運送機構將上述盤機構上的紙摞傳送到規定的后處理位置;后處理機構,該后處理機構對通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持握的紙摞進行后處理;其特征在于該紙摞運送裝置包括對齊機構,該對齊機構設置于上述盤機構上,將依次呈摞狀裝載的紙在規定位置對齊;摞姿勢強制機構,該摞姿勢強制機構設置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上,矯正紙摞的姿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處理位置具有基準部件,該基準部件碰觸上述紙摞的處理端緣,對其限制;上述夾持運送機構由第1夾具部件和第2夾具部件構成,該第1夾具部件夾持紙摞,保持其姿勢,該第2夾具部件夾持紙摞,可旋轉;上述摞姿勢矯正機構由上述基準部件和上述第1、第2夾具部件構成,通過上述第2夾具部件夾持的紙摞的處理端緣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矯正姿勢,通過上述第1夾具部件保持該姿勢。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處理位置具有基準部件,該基準部件碰觸上述紙摞的處理端緣,對其限制;上述夾持運送機構由第1夾具部件和第2夾具部件構成,該第1夾具部件夾持紙摞,保持其姿勢,該第2夾具部件夾持紙摞,可旋轉;上述摞姿勢矯正機構由上述基準部件和上述第1、第2夾具部件構成,通過上述第2夾具部件夾持的紙摞的處理端緣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矯正姿勢,通過上述第1夾具部件保持該姿勢。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后處理機構設置于上述盤機構的下方;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按照可從上述盤機構向下方的后處理機構升降的方式設置,并且按照以規定角度旋轉來自上述盤機構的紙摞,將其以基本垂直姿勢傳送到上述后處理位置的方式構成;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沿基本垂直方向傳送紙摞,使紙摞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通過上述第1和第2夾具部件矯正紙摞的姿勢。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后處理機構設置于上述盤機構的下方;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按照可從上述盤機構向下方的后處理機構升降的方式設置,并且按照以規定角度旋轉來自上述盤機構的紙摞,將其以基本垂直姿勢傳送到上述后處理位置的方式構成;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沿基本垂直方向傳送紙摞,使紙摞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通過上述第1和第2夾具部件矯正紙摞的姿勢。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由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于裝置支架上的組件構成;該組件由組件支架、導向部件、驅動機構和夾持控制機構構成,該導向部件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該組件支架,該驅動機構沿該導向部件使上述組件支架升降,該夾持控制機構對上述第1和第2夾具部件的夾持動作進行控制;上述導向部件在上述盤機構和后處理機構之間,以可移動的方式對上述組件支架進行導向;上述組件支架按照第1夾具部件夾持紙摞的處理端緣,第2夾具部件夾持紙摞的中間部,分別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上述第1和第2夾具部件;上述夾持控制機構按照在解除上述第1夾具部件的狀態,將通過第2夾具部件夾持的紙摞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然后,通過第1夾具部件夾持紙摞的方式分別控制夾持動作。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由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于裝置支架上的組件構成;該組件由組件支架、導向部件、驅動機構和夾持控制機構構成,該導向部件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該組件支架,該驅動機構沿該導向部件使上述組件支架升降,該夾持控制機構對上述第1和第2夾具部件的夾持動作進行控制;上述導向部件在上述盤機構和后處理機構之間,以可移動的方式對上述組件支架進行導向;上述組件支架按照第1夾具部件夾持紙摞的處理端緣,第2夾具部件夾持紙摞的中間部,分別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上述第1和第2夾具部件;上述夾持控制機構按照在解除上述第1夾具部件的狀態,將通過第2夾具部件夾持的紙摞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然后,通過第1夾具部件夾持紙摞的方式分別控制夾持動作。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組件支架升降的驅動機構包括正反轉電動機,該正反轉電動機在從上述盤機構接收紙的初始位置,與紙摞的處理端緣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的處理位置之間,使上述組件支架升降;上述正反轉電動機將上述組件支架從初始位置移動到處理位置,通過上述摞姿勢矯正機構對姿勢進行矯正,然后反轉,將上述組件支架從處理位置后退到初始位置或等待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組件支架升降的驅動機構包括正反轉電動機,該正反轉電動機在從上述盤機構接收紙的初始位置,與使紙摞的處理端緣與上述基準部件碰觸的處理位置之間,使上述組件支架升降;上述正反轉電動機將上述組件支架從初始位置移動到處理位置,通過上述摞姿勢矯正機構對姿勢進行矯正,然后反轉,將上述組件支架從處理位置后退到初始位置或等待位置。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后處理機構由在紙摞的處理端緣涂敷粘接劑的上漿組件構成;上述上漿組件和上述基準部件分別按照可在上述后處理位置和退出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構成;上述上漿組件和上述基準部件有選擇地設置于上述后處理位置。
12.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后處理機構由在紙摞的處理端緣涂敷粘接劑的上漿組件構成;上述上漿組件和上述基準部件分別按照可在上述后處理位置和退出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構成;上述上漿組件和上述基準部件有選擇地設置于上述后處理位置。
13.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紙摞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夾具部件包括定位部件,該定位部件在使夾持的紙摞碰觸上述基準部件時,限制該基準部件和紙摞的處理端緣之間的間距。
14.一種裝訂裝置,該裝訂裝置包括排紙通路,該排紙通路依次送出來自成像裝置的紙;盤機構,該盤機構設置于上述排紙通路的下游側,依次裝載紙;夾持運送機構,該夾持運送機構設置于上述排紙通路的下方,按照規定角度旋轉從上述盤機構傳送的紙摞,并將其偏轉到基本垂直姿勢;后處理機構,該后處理機構設置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的下方,對通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偏轉的紙摞進行后處理;接納堆疊機構,該接納堆疊機構接納來自該后處理機構的裝訂完的紙;上述夾持運送機構在夾持來自上述盤機構的紙摞的狀態,以可旋轉的方式構成;上述夾持運送機構具有摞姿勢矯正機構,該摞姿勢矯正機構以在上述后處理位置進行處理的紙端緣為基準,對紙摞的姿勢進行矯正。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裝訂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摞姿勢矯正機構由上述夾持運送機構和基準部件構成,該夾持運送機構在夾持紙摞的狀態,以可旋轉的方式構成,該基準部件碰觸設置于上述后處理位置的紙摞的端緣,并對其進行限制。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紙摞運送裝置,其中,可通過在將在盤上對齊的紙摞傳送到與其分離的處理位置的過程中,設置紙摞的姿勢矯正機構,由此,以正確的姿勢,將紙摞傳送到正確的位置。該裝置包括依次送出紙的排紙通路;呈摞狀裝載從上述排紙通路送出的紙的盤機構;將上述盤機構上的紙摞傳送到規定的后處理位置的夾持運送機構;對通過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持握的紙摞進行后處理的后處理機構。另外,上述夾持運送機構按照以規定角度旋轉來自上述盤機構的紙摞,將其以偏轉的姿勢傳送給上述后處理機構的方式構成,該夾持運送機構包括以在上述后處理位置進行處理的紙端緣為基準,矯正紙摞的姿勢的摞姿勢矯正機構。
文檔編號B42C9/00GK1880100SQ200610087289
公開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14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15日
發明者橘田公一, 津久井明彥 申請人: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