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黑板擦,特別是涉及一種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
背景技術:
黑板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用具應用越來越多,而多年以來一直困擾大家的問題是粉筆灰滿天飛,這不僅污染環境而且有害師生身體健康。目前,無塵黑板擦不是很多, 大多數學校用的是普通版擦。普通板擦大概有兩類。第一類有毛式的,此類板擦清理黑板時會產生大量灰塵,前三排課桌以及教師講臺會落滿灰塵;第二類無毛式的,此類板擦清理黑板時產生較少的灰塵,但是表面極易沾滿,擦不凈黑板,而且清理板擦時又會產生大量灰塵。不能滿足使用要求。目前市面上也出現了幾種無塵黑板擦,但其灰塵回收方式基本是干吸收,利用一些大功率機械結構工作,體積大,造價高,使用不便。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為一種靠濕棉紗吸收粉筆灰塵的裝置,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成本低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只需打開開關便可像使用普通黑板擦一樣進行清理。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包括鏤空毛刷,小型直流引風機,濕式吸收器,防塵帶,導流罩的下部設置有濕棉紗,直流引風機、裝設在濕棉紗與毛刷之間,毛刷上開有條狀鏤空的通風條形孔,在黑板擦邊沿設置柔性的防塵帶,木質底板上制有刷毛單元及鏤空條形孔,毛刷單元與鏤空條形孔均勻分布。所述的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其所述的防塵帶6為帶狀的柔性材料包裹在黑板擦四周,防塵帶高度略低于毛刷高度。所述的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其所述的濕棉紗2為片狀的多孔棉纖維。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與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吸收棉紗可清洗后重復使用,黑板擦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毛刷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能夠靠風力作用定向運載粉筆灰,并以水為第二介質吸收粉筆灰。在普通毛刷的基礎上開有條狀鏤空的通風孔,邊沿設置柔性的防塵帶,在通風孔的后部加直流引風機,間隔一定的距離設置棉紗吸塵裝置。通過直流引風機把毛刷在清理黑板的過程中產生的灰塵經條形孔吸出,吹向濕棉紗,之后以濕棉紗進行粘附,多余的風經整流罩排出。設計充分考慮了灰塵側漏,板擦清洗,并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吸收效果。本裝置制造工藝簡單,使用方便,只需使用者按下開關,便可像使用普通黑板擦一樣清理黑板,擦除效果好并且擦拭過程無灰塵。本實用新型黑板擦在普通毛刷的基礎上開有條狀鏤空的通風孔,邊沿設置柔性的防塵帶,在通風孔的后部加直流引風機,間隔一定的距離設置棉紗吸塵裝置。 通過直流引風機把毛刷在清理黑板的過程中產生的灰塵經條形孔吸出,吹向濕棉紗,之后以濕棉紗進行粘附,多余的風經整流罩排出。如圖1所示,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包括導流1罩、毛刷3、直流引風機4、濕棉紗2 和防塵帶6。在工作時,所述毛刷3擦落漂浮的灰塵由所述直流引風機4吸引經由條形孔 5流入板擦體內,之后由另一端流出至所述濕棉紗2處,其混合物經棉紗過濾剩余空氣由所述導流罩1流出,灰塵由所述濕棉紗吸附住,濕棉紗可以隨時拆卸清洗,在一端設有小水箱保持其濕度。在黑板擦的邊緣設置有防塵帶6,所述防塵帶6為高分子柔性材料制作,用來防止工作時灰塵側漏。如圖2所示,黑板擦毛刷的基本結構包括為鏤空條形孔7、刷毛單元8、木質底板9。 所述毛刷單元8與所述鏤空條形孔7均勻分布。
權利要求1.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包括鏤空毛刷,小型直流引風機,濕式吸收器,防塵帶,其特征在于,導流罩(1)的下部設置有濕棉紗(2),直流引風機(4)、裝設在濕棉紗(2)與毛刷(3)之間,毛刷上開有條狀鏤空的通風條形孔(5),在黑板擦邊沿設置柔性的防塵帶(6),木質底板(9)上制有刷毛單元(8)及鏤空條形孔(7),毛刷單元(8)與鏤空條形孔(7)均勻分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塵帶(6)為帶狀的柔性材料包裹在黑板擦四周,防塵帶高度略低于毛刷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濕棉紗(2)為片狀的多孔棉纖維。
專利摘要濕吸收式無塵黑板擦,包括鏤空毛刷,小型直流引風機,濕式吸收器,防塵帶,其特征在于,導流罩(1)的下部設置有濕棉紗(2),直流引風機(4)、裝設在濕棉紗(2)與毛刷(3)之間,毛刷上開有條狀鏤空的通風條形孔(5),在黑板擦邊沿設置柔性的防塵帶(6),木質底板(9)上制有刷毛單元(8)及鏤空條形孔(7),毛刷單元(8)與鏤空條形孔(7)均勻分布。防塵帶(6)為帶狀的柔性材料包裹在黑板擦四周,防塵帶高度略低于毛刷高度。所述的濕棉紗(2)為片狀的多孔棉纖維。本實用新型吸收棉紗可清洗后重復使用,黑板擦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文檔編號B43L21/02GK202242647SQ20112040744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4日
發明者劉希敏, 張坤, 王樹強 申請人:沈陽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