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驅動單元、驅動電路及顯示面板。
背景技術:
觸摸顯示屏根據其觸控原理分為自容式觸摸顯示屏和互容式觸摸顯示屏。現有的互容式觸摸顯示屏通常利用觸控基準電極和觸控感應電極形成互電容,通過測量觸摸時互電容中電荷量的變化來檢測觸控點。在上述互容式的觸摸顯示屏的驅動架構中,需要設計移位電路來依次向觸控基準電極提供觸摸檢測信號。移位電路可以包括多級移位單元,每一級移位單元對應一個觸控基準電極,每一級移位單元分別將上一級移位單元輸出的信號移位后輸出,在移位單元輸出的脈沖信號的寬度內,對應的觸控基準電極接收觸摸檢測信號。
上述驅動架構需要復雜的移位電路來逐個驅動觸控電極,移位電路通常獨立于驅動IC設計,通常設置于顯示面板上,其結構較復雜,需要占用較大的面板空間,且移位電路僅可以按照特定的順序對觸控電極進行掃描,對觸控電極的掃描順序難以更改,控制靈活度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期望能夠提供一種可簡化面板電路設計的觸摸顯示屏。進一步地,還期望能夠提供一種控制靈活度高的驅動電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提供了驅動單元、驅動電路及顯示面板。
第一方面,本申請提供了一種驅動單元,用于向陣列基板的觸控電極提供信號,驅動單元包括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選通信號輸入端、觸控驅動模塊、顯示驅動模塊以及信號輸出端;觸控驅動模塊用于在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輸入的信號、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輸入的信號以及選通信號輸入端輸入的信號的控制下向信號輸出端輸出觸控信號;顯示驅動模塊用于在選通信號輸入端輸入的信號的控制下向信號輸出端輸出公共電壓信號。
第二方面,本申請提供了一種驅動電路,應用于陣列基板,陣列基板包括N個觸控電極,驅動電路包括N個如本申請第一方面所提供的驅動單元、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驅動單元的信號輸出端與觸控電極一一對應連接;各驅動單元的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與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連接。
第三方面,本申請提供了一種顯示面板,顯示面板包括陣列基板,陣列基板包括N個觸控電極、驅動IC以及上述驅動電路;驅動電路中各驅動單元的信號輸出端與觸控電極一一對應連接;驅動IC與驅動電路連接,用于:在每個顯示階段向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和選通信號輸入端提供第一電平信號,在每個觸摸檢測階段向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提供第一脈沖信號,在每個觸摸檢測階段分別向一個驅動單元的選通信號輸入端提供第二電平信號。
本申請提供的驅動單元、驅動電路及顯示面板,省去了移位電路的設計,驅動單元中的選通控制信號可由驅動IC直接提供,即將選通控制功能集成在驅動IC中,從而簡化了觸控電極的驅動電路,減小了驅動電路所占用的面板空間,提升了控制靈活度。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所作的對非限制性實施例詳細描述,本申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一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再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又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又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又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6所示驅動單元的一個工作時序示意圖;
圖9是圖2所示驅動單元的一個工作時序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電路的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電路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顯示面板的一個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顯示面板的另一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申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相關實用新型,而非對該實用新型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有關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申請。
請參考圖1,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一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設置于陣列基板上,陣列基板包括觸控電極。該單元用于向觸控電極提供信號。
如圖1所示,驅動單元100包括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觸控驅動模塊10、顯示驅動模塊20以及信號輸出端Out。
觸控驅動模塊10包括三個輸入端和一個輸出端,其中觸控驅動模塊10的兩個輸入端分別與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連接,觸控驅動模塊10的輸出端與信號輸出端Out連接。
觸控驅動模塊10用于在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輸入的信號、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輸入的信號以及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輸入的信號的控制下向信號輸出端Out輸出觸控信號。
顯示驅動模塊20包括一個輸入端和一個輸出端,其中,顯示驅動模塊10的一個輸入端與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連接,顯示驅動模塊10的輸出端與信號輸出端Out連接。
顯示驅動模塊20用于在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輸入的信號的控制下向信號輸出端Out輸出公共電壓信號。
信號輸出端Out可以與陣列基板上的觸控電極連接。觸控驅動模塊10和顯示驅動模塊20分別在觸摸檢測階段和顯示階段使能,即觸控驅動模塊10和顯示驅動模塊20分別在觸摸檢測階段和顯示階段處于工作狀態,換言之,在觸摸檢測階段,觸控驅動模塊10對觸控電極進行驅動,此時顯示驅動模塊20不對觸控電極進行驅動;在顯示階段,顯示驅動模塊20對觸控電極進行驅動,此時觸控驅動模塊10不對觸控電極進行驅動。在顯示階段,顯示驅動模塊20在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輸入的信號的控制下使能,信號輸出端Out向觸控電極輸出公共電壓信號,這時,觸控電極作為公共電極為陣列基板提供顯示所需的公共電壓信號。在觸摸檢測階段,觸控驅動模塊10在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輸入的信號的控制下使能,信號輸出端Out向觸控電極輸出觸控信號,這時,觸控電極作為觸控基準電極,接收觸控信號。
一個驅動單元100可以與陣列基板上的一個觸控電極對應,不同的觸控電極可以對應于不同的驅動單元100。也即是說,每個驅動單元100可以分別用于驅動一個觸控電極,驅動單元100的信號輸出端Out可以與陣列基板上的一個觸控電極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單元100可以獨立于驅動IC而設計,例如可以設置在陣列基板上觸控電極與驅動IC之間,驅動單元100從IC接收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的控制信號,即可實現觸控電極的分時驅動。相較于利用移位電路輸出選通信號的控制方式,本實施例將更多的控制功能集成在驅動IC中,簡化了驅動單元的設計,從而減小了用于驅動觸控電極的驅動電路所占用的面板空間,同時由于利用驅動IC直接提供選通控制信號,能夠提升控制靈活度。
以下結合圖2至圖6詳細描述本申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詳細電路架構。
請參考圖2,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如圖2所示,觸控驅動單元200包括觸控驅動模塊21和顯示驅動模塊22。其中,觸控驅動模塊21包括第一與非門A1、第一反相單元B11、第一晶體管M1以及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
第一與非門A1包括第一輸入端211、第二輸入端212和第一輸出端221,第一輸入端211與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連接,第二輸入端212與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連接,第一輸出端221與第一反相單元B11的輸入端連接。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與第一反相單元B11的輸出端連接,第一晶體管M1的第一極與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連接,第一晶體管M1的第二極與信號輸出端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相單元B11包括一個第一反相器R1,第一反相器B11的輸入端為第一反相器R1的輸入端,第一反相單元B11的輸出端為第一反相器R1的輸出端。
觸控驅動模塊21還包括第二與非門A2、第二反相單元B21、第二晶體管M2以及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
其中,第二與非門A2包括第三輸入端213、第四輸入端214和第二輸出端222,第三輸入端213與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連接,第四輸入端214與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連接,第二輸出端222與第二反相單元B21的輸入端連接。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與第二反相單元B21的輸出端連接,第二晶體管M2的第一極與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連接,第二晶體管M2的第二極與信號輸出端Out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反相單元B21包括一個第二反相器R2,第二反相器B21的輸入端為第二反相器R2的輸入端,第二反相單元B21的輸出端為第二反相器R2的輸出端。
圖2所示驅動單元200中,第一反相單元B11中包含的第一反相器的數量和第二反相單元B21中包含的第二反相器的數量均為奇數,這時,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的溝道類型相同,例如圖2所示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均為N型晶體管,在具體實現中,第二晶體管M2和第一晶體管M1可以均為P型晶體管。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導通時分別向信號輸出端Out傳輸第一恒壓信號和第二恒壓信號。其中第一恒壓信號可以為高電平信號,第二恒壓信號可以為低電平信號。
第一與非門A1用于對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輸入的信號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輸入的信號進行與非運算,經過第一反相單元B11反相后生成第一晶體管M1的導通控制信號或關斷控制信號。第二與非門A2用于對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輸入的信號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輸入的信號進行與非運算,經過第二反相單元B21反相后生成第二晶體管M2的導通控制信號或關斷控制信號。
顯示驅動模塊22包括第五晶體管M5、第五反相單元B51以及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
顯示驅動模塊22中,第五反相單元B51的輸入端與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連接,第五反相單元B51的輸出端與第五晶體管M5的柵極連接。第五晶體管M5的第一極與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連接,第五晶體管M5的第二極與信號輸出端Out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五反相單元B51包括一個第五反相器R5,第二反相器B51的輸入端為第五反相器R5的輸入端,第二反相單元B51的輸出端為第五反相器R5的輸出端。
圖2所示驅動單元200中,第一反相單元B11中包含的第一反相器的數量和第五反相單元B51中包含的第五反相器的數量均為奇數,這時,第五晶體管M5的溝道類型與第一晶體管M1的溝道類型相同,例如圖2所示第五晶體管M5和第一晶體管M1均為N型晶體管,在具體實現中,第五晶體管M5和第一晶體管M1可以均為P型晶體管。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可以在觸摸檢測階段交替導通,以向觸控電極提供觸控信號,第五晶體管M5在顯示階段導通,以向觸控電極傳輸公共電壓信號。具體來說,可以在觸摸檢測階段通過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選通觸控驅動模塊21,并關閉顯示驅動模塊22,根據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和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輸入的信號依次控制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導通,從而將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輸入的高電平信號和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輸入的低電平信號交替提供至觸控電極。在顯示階段,觸控電極可以復用為公共電極,通過選通信號輸入端選通顯示驅動模塊22,關閉觸控驅動模塊21,將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輸入的信號傳輸至觸控電極。
上述實施例提供的驅動單元200可以實現觸控電極的分時驅動,其中選通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EL輸入的信號可以由驅動IC直接提供,則驅動IC可以按照任意順序對多個觸控電極進行驅動,因此提升了觸控電極驅動的靈活性。
繼續參考圖3,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如圖3所示,觸控驅動單元300包括觸控驅動模塊31和顯示驅動模塊32。其中,觸控驅動模塊31包括第一與非門A1、第一反相單元B12、第一晶體管M31、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第二反相單元B22、第二晶體管M32、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顯示驅動模塊32包括第五晶體管M35、第五反相單元B52以及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
與圖2所示驅動單元200不同之處在于,觸控驅動模塊31中,第一反相單元B12包括兩個級聯的第一反相器R11和R12,其中,第一反相器R11的輸入端為第一反相單元B12的輸入端,第一反相器R11的輸出端與第一反相器R12的輸入端連接,第一反相器R12的輸出端為第一反向單元B12的輸出端。
第二反相單元B22包括兩個級聯的第二反相器R21和R22,其中,第二反相器R21的輸入端為第二反相單元B22的輸入端,第二反相器R21的輸出端與第二反相器R22的輸入端連接,第二反相器R22的輸出端為第二反相單元B22的輸出端。
顯示驅動模塊32中,第五反相單元B52包括兩個級聯的第五反相器R51和R52,其中,第五反相器R51的輸入端為第五反相單元B52的輸入端,第五反相器R51的輸出端與第五反相器R52的輸入端連接,第五反相器R52的輸出端為第五反相單元B52的輸出端。
在驅動單元300中,第一反相單元B12中包含的第一反相器的數量和第二反相單元B22中包含的第二反相器的數量均為偶數,則第一晶體管M31和第二晶體管M32的溝道類型相同,可以均為P型晶體管;第一反相單元B12中包含的第一反相器的數量和第五反相單元B52中包含的第五反相器的數量均為偶數,則第一晶體管M31和第五晶體管M35的溝道類型相同,可以均為P型晶體管。
繼續參考圖4,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如圖4所示,觸控驅動單元400包括觸控驅動模塊41和顯示驅動模塊42。其中,觸控驅動模塊41包括第一與非門A1、第一反相單元B12、第一晶體管M31、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第二反相單元B23、第二晶體管M42、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顯示驅動模塊42包括第五晶體管M45、第五反相單元B53以及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
與圖3所示驅動單元300不同之處在于,觸控驅動模塊41中,第二反相單元B23包括三個級聯的第二反相器R23、R24和R25,其中,第二反相器R23的輸入端為第二反相單元B23的輸入端,第二反相器R23的輸出端與第二反相器R24的輸入端連接,第二反相器R24的輸出端與第二反相器R25的輸入端連接,第二反相器R25的輸出端為第二反相單元B23的輸出端。
顯示驅動模塊42中,第五反相單元B53包括三個級聯的第五反相器R53、R54和R55,其中,第五反相器R53的輸入端為第五反相單元B53的輸入端,第五反相器R53的輸出端與第五反相器R54的輸入端連接,第五反相器R54的輸出端與第五反相器R55的輸入端連接,第五反相器R55的輸出端為第五反相單元B53的輸出端。
在驅動單元400中,第一反相單元B12中包含的第一反相器的數量為偶數,第二反相單元B23中包含的第二反相器的數量為奇數,第五反相單元B53中包含的第五反相器的數量為奇數,則第一晶體管M31和第二晶體管M42的溝道類型不相同,第一晶體管M31和第五晶體管M45的溝道類型不相同,例如第一晶體管M31為P型晶體管,第二晶體管M42和第五晶體管M45為N型晶體管。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僅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一反相單元、第二反相單元、第五反相單元中反相器數量不同時驅動單元的電路結構示意圖。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第一反相單元可以包括m個級聯的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單元可以包括n個級聯的第二反相器,第五反相單元可以包括p個級聯的第五反相器,其中,m、n、p為正整數,即m、n、p可以為任意大于1的整數。當m、n均為奇數或m、n均為偶數時,第一晶體管和第二晶體管的溝道類型相同;當m、n中的一個為奇數、另一個為偶數時,第一晶體管和第二晶體管的溝道類型不相同。當m、p均為奇數或m、p均為偶數時,第一晶體管和第五晶體管的溝道類型相同;當m、p中的一個為奇數、另一個為偶數時,第一晶體管和第五晶體管的溝道類型不相同。本申請對第一反相單元中的第一反相器的數量、第二反相單元中的第二反相器的數量以及第五反相單元中的第五反相器的數量不作限定。
繼續參考圖5,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如圖5所示,觸控驅動單元500包括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觸控驅動模塊51、顯示驅動模塊52以及信號輸出端Out。其中,觸控驅動模塊51包括第一與非門A1、第一反相單元B11、第一晶體管M1以及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
第一與非門A1包括第一輸入端511、第二輸入端512和第一輸出端521,第一輸入端511與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連接,第二輸入端512與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連接,第一輸出端521與第一反相單元B11的輸入端連接。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與第一反相單元B11的輸出端連接,第一晶體管M1的第一極與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連接,第一晶體管M1的第二極與信號輸出端連接。
觸控驅動模塊51還包括第三與非門A3、第三晶體管M3以及第三恒壓信號輸入端TXL2。
第三與非門A3包括第五輸入端515、第六輸入端516和第三輸出端523,第五輸入端515與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連接,第六輸入端516與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連接,第三輸出端523與第三晶體管M3的柵極連接。第三晶體管M3的第一極與第三恒壓信號輸入端TXL2連接,第三晶體管M3的第二極與信號輸出端Out連接。其中,第一晶體管M1和第三晶體管M3的溝道類型不相同,例如圖5中第一晶體管M1為N型晶體管,第三晶體管M3為P型晶體管;在具體的實現中,第一晶體管M1和第三晶體管M3也可以分別為P型晶體管和N型晶體管。
顯示驅動模塊52包括第五晶體管M5、第五反相單元B51以及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
顯示驅動模塊52中,第五反相單元B51的輸入端與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連接,第五反相單元B51的輸出端與第五晶體管M5的柵極連接。第五晶體管M5的第一極與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連接,第五晶體管M5的第二極與信號輸出端Out連接。其中,第五晶體管M5的溝道類型與第一晶體管M1的溝道類型相同,例如圖2所示第五晶體管M5和第一晶體管M1均為N型晶體管,在具體實現中,第五晶體管M5和第一晶體管M1可以均為P型晶體管。
從圖5可以看出,與圖2所示驅動單元200不同的是,驅動單元500的觸控驅動模塊51中,第三與非門A3的輸出端523直接與第三晶體管M3的柵極連接,即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輸入的信號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輸入的信號在經過第三與非門A3的運算后,未經過反相器的反相運算,直接輸出至第三晶體管M3的柵極。驅動單元200中第二反相單元B21可以對第二與非門A2輸出的信號進行穩壓和信號增強處理,相較于驅動單元500中將第三與非門A3輸出的信號直接提供至第三晶體管M3,驅動單元200中第二晶體管M2柵極的控制信號更加穩定且可以保證第二晶體管M2柵極的控制信號的強度(例如電壓值)足夠驅動第二晶體管M2導通。增強了驅動能力。
繼續參考圖6,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再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如圖6所示,在圖2所示驅動單元200的基礎上,驅動單元600還包括第四反相器R4。第四反相器R4的輸入端與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連接,第四反相器R4的輸出端與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連接。
在驅動單元600中,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輸出的信號為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輸出的信號的反相信號。相較于圖2所示驅動單元200,驅動IC可以僅向驅動單元600的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1分別提供第一控制信號和選通信號,通過驅動單元600生成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的第二控制信號,能夠降低驅動IC的負載,有利于降低功耗。
繼續參考圖7,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又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如圖7所示,驅動單元700包括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觸控驅動模塊71、顯示驅動模塊72以及信號輸出端Out。其中,觸控驅動模塊71的電路結構與驅動單元200中的觸控驅動模塊21的電路結構一致。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驅動模塊72包括第四晶體管M4以及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第四晶體管M4的柵極與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連接,第四晶體管M4的第一極與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連接,第四晶體管M4的第二極與信號輸出端Out連接。其中,第四晶體管M4的溝道類型與第一晶體管M1的溝道類型不相同,例如圖7中第一晶體管M1為N型晶體管,第四晶體管M4為P型晶體管。
與圖2所示驅動單元200相比,圖7所示驅動單元700的顯示驅動模塊72由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輸入的信號直接控制,在選通信號將顯示驅動模塊72選通時,顯示驅動模塊72可以立即向信號輸出端Out輸出公共電壓信號,在此過程中,顯示驅動模塊72的使能不會發生延遲,保證了驅動電路的穩定運行。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單元的具體實施方式不限于以上結合圖2至圖7描述的各實施例,可以包括以上圖2至圖7中任一觸控驅動模塊與任一顯示驅動模塊的組合,例如可以包括觸控驅動模塊51與顯示驅動模塊72組合而成的驅動單元,其電路結構和連接關系與上述各實施例中的驅動單元類似,在此不再贅述。
針對上述實施例描述的驅動單元,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驅動方法。具體地,驅動方法包括:在顯示階段,向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提供第一電平信號,驅動單元輸出由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輸入的公共電壓信號COM;在觸摸檢測階段,向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提供第一脈沖信號,向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提供第二電平信號,驅動單元輸出周期性的觸控信號;其中,第一電平信號與第二電平信號的電壓值不相同。例如第一電平信號可以為低電平信號,第二電平信號可以為高電平信號。
進一步參考圖8,其示出了圖6所示驅動單元的一個工作時序示意圖。其中,TX_SW1表示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輸入的信號,TX_SEL_n和TX_SEL_n+1分別表示第n個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和第n+1個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1輸入的信號,TX_n和TX_n+1分別表示第n個驅動單元和第n+1個驅動單元的信號輸出端Out輸出的信號,也即表示第n個觸控電極和第n+1個觸控電極接收到的信號。
如圖8所示,在顯示階段T81,向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TX_SEL_n+1提供低電平信號VL,這時,第n個驅動單元600和第n+1個驅動單元600中的第一與非門A1和第二與非門A2輸出高電平信號,經過第一反相單元B11和第二反相單元B21反相之后,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均接收到低電平信號,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均截止,觸控驅動模塊關閉。
驅動單元600中的顯示驅動模塊22使能,第五晶體管M5導通,第五晶體管M5將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輸入的信號傳輸至信號輸出端Out。
在觸摸檢測階段T82,向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提供第一脈沖信號T1,向第n個驅動單元600對應的第n個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提供第二電平信號VH。第n個驅動單元600的顯示驅動模塊22在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的控制下關斷,第n個驅動單元的觸控驅動模塊21使能,第一與非門A1對第一脈沖信號T1和第二電平信號VH進行與非運算后,第一反相單元B11將第一與非門A1輸出的信號進行反相處理,并傳輸至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這時,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接收到的信號與第一脈沖信號T1一致,則第n個驅動單元600的信號輸出端Out在第一脈沖信號T1為高電平的時間段內輸出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輸入的高電平信號。
第二與非門A2對第一脈沖信號T1的反相信號和第二電平信號VH進行與非運算后,第二反相單元B21將第二與非門A2輸出的信號進行反相處理,并傳輸至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這時,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接收到的信號與第一脈沖信號T1互為反相信號,則第n個驅動單元600的信號輸出端Out在第一脈沖信號T1為低電平的時間段內輸出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輸入的低電平信號,也即第n個觸控電極TX_n輸出周期性的觸控信號。
第n個驅動單元600輸出的觸控信號與第一脈沖信號T1具有相同的周期和相同的占空比,且觸控信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也分別與第一脈沖信號T1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一致。驅動單元600輸出的觸控信號的峰值和谷值分別由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和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提供。
在觸摸檢測階段T82,向第n+1個驅動單元600對應的第n+1個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1提供第一電平信號VL。第n+1個驅動單元的觸控驅動模塊21和顯示驅動模塊22關閉,第n+1個驅動單元600輸出第一電平信號VL,也即第n+1個觸控電極TX_n+1接收第一電平信號VL。
在顯示階段T83,向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TX_SEL_n+1提供低電平信號VL,與顯示階段T81類似,第n個驅動單元和第n+1個驅動單元600中的顯示驅動模塊22使能,第五晶體管M5導通,第五晶體管M5將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輸入的信號傳輸至信號輸出端Out,即第n個觸控電極TX_n和第n+1個觸控電極TX_n+1接收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輸入的公共電壓信號COM。
在觸摸檢測階段T84,向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提供第一脈沖信號T1,向第n+1個驅動單元600對應的第n+1個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1提供第二電平信號VH。第n+1個驅動單元600的顯示驅動模塊22在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1的控制下關斷,第n+1個驅動單元的觸控驅動模塊21使能,第一與非門A1對第一脈沖信號T1和第二電平信號VH進行與非運算后,第一反相單元B11將第一與非門A1輸出的信號進行反相處理,并傳輸至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這時,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接收到的信號與第一脈沖信號T1一致,則第n+1個驅動單元600的信號輸出端Out在第一脈沖信號T1為高電平的時間段內輸出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輸入的高電平信號。
第二與非門A2對第一脈沖信號T1的反相信號和第二電平信號VH進行與非運算后,第二反相單元B21將第二與非門A2輸出的信號進行反相處理,并傳輸至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這時,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接收到的信號與第一脈沖信號T1互為反相信號,則第n+1個驅動單元600的信號輸出端Out在第一脈沖信號T1為低電平的時間段內輸出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輸入的低電平信號,也即第n+1個觸控電極TX_n輸出周期性的觸控信號。
第n+1個驅動單元600輸出的觸控信號與第一脈沖信號T1具有相同的周期和相同的占空比,且觸控信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也分別與第一脈沖信號T1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一致。驅動單元600輸出的觸控信號的峰值和谷值分別由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和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提供。
在觸摸檢測階段T84,向第n個驅動單元600對應的第n個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提供第一電平信號VL。第n個驅動單元的觸控驅動模塊21和顯示驅動模塊22關閉,第n個驅動單元600輸出第一電平信號VL,也即第n個觸控電極TX_n接收第一電平信號VL。
通過圖8所示工作時序可以看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驅動單元可以對各觸控電極進行顯示驅動和觸控驅動。在顯示階段,驅動單元可以向觸控電極提供公共電壓信號,在多個觸摸檢測階段,可以依次向各觸控電極提供觸摸掃描信號。其中,各觸控電極對應的選通信號輸入端輸入的信號可以由驅動IC直接提供,無需設計額外的移位電路來產生選通信號,因此簡化了觸控電機的驅動電路,同時驅動IC可以按照任意的順序對觸控電極進行掃描,提升了控制靈活度。
進一步地,若驅動單元中不包括上述第四反相器R4,即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和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未通過第四反相器R4連接,例如圖2所示驅動單元200,則在前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申請提供的驅動方法還包括:在顯示階段,向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提供第一電平信號;在觸摸檢測階段,向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提供第二脈沖信號;其中,第二脈沖信號的周期與第一脈沖信號的周期相同。
進一步參考圖9,其示出了圖2所示驅動單元的一個工作時序示意圖。
在顯示階段T91和顯示階段T93,向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TX_SEL_n+1提供低電平信號VL,與顯示階段T61類似,第n個驅動單元和第n+1個驅動單元200中的觸控驅動模塊21關閉,第n個驅動單元和第n+1個驅動單元200中的顯示驅動模塊22使能,第五晶體管M5導通,第五晶體管M5將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輸入的信號COM傳輸至信號輸出端Out,即第n個觸控電極TX_n和第n+1個觸控電極TX_n+1接收公共電壓信號輸入端VCOM輸入的公共電壓信號COM。
在觸摸檢測階段T92,向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提供第一脈沖信號T1,向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提供第二脈沖信號T2,向第n個驅動單元對應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提供第二電平信號VH、向第n+1個驅動單元對應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1提供低電平信號VL,這時,第n個驅動單元200的顯示驅動模塊22在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的控制下關斷,第n個驅動單元200的觸控驅動模塊21使能,第一與非門A1對第一脈沖信號T1和第二電平信號VH進行與非運算后,第一反相單元B11將第一與非門A1輸出的信號進行反相處理,并傳輸至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這時,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接收到的信號與第一脈沖信號T1一致,則第n個驅動單元200的信號輸出端Out在第一脈沖信號T1為高電平的時間段內輸出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輸入的高電平信號。
第二與非門A2對第二脈沖信號T2和第二電平信號VH進行與非運算后,第二反相單元B21將第二與非門A2輸出的信號進行反相處理,并傳輸至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這時,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接收到的信號為第二脈沖信號,則第n個驅動單元200的信號輸出端Out在第二脈沖信號T2為高電平的時間段內輸出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輸入的低電平信號。
從圖9可以看出,在觸摸檢測階段T92,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輸入的第二脈沖信號T2的上升沿相較于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輸入的第一脈沖信號T1的下降沿具有一定時間的延時,在第一脈沖信號T1的下降沿到來之后、第二脈沖信號T2的上升沿到來之前,第n個信號輸出端Out輸出的信號(也即第n個觸控電極接收的信號)維持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輸入的高電平信號。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和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輸入的信號同時發生翻轉時,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的狀態同時發生變化,可能存在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同時處于導通狀態的情況,這時第一恒壓信號輸入端TXH和第二恒壓信號輸入端TXL1輸入的信號同時傳遞至信號輸出端Out,使觸控電極接收到的信號不穩定。采用圖9所示工作時序對應的驅動方法,可以避免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同時處于導通狀態,從而保證了驅動單元輸出信號的穩定。
進一步地,在觸摸檢測階段T92,向第n+1個驅動單元200對應的第n+1個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1提供第一電平信號VL。第n+1個驅動單元的觸控驅動模塊和顯示模塊關閉,第n+1個驅動單元輸出第一電平信號VL,也即第n+1個觸控電極TX_n+1接收第一電平信號VL。
在觸摸檢測階段T94,向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提供給第一脈沖信號T1,向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提供第二脈沖信號T2,向第n+1個驅動單元200對應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1提供第二電平信號VH、向第n個驅動單元對應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n提供低電平信號VL。這時,第n+1個驅動單元200中的觸控驅動模塊21使能,輸出觸控信號;第n個驅動單元200中的觸控驅動模塊21和顯示驅動模塊22均處于關閉狀態,輸出第一電平信號VL。
在觸摸檢測階段T94,第n+1個驅動單元的工作原理與第n個驅動單元在觸摸檢測階段T92的工作原理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本申請還提供了包含上述驅動單元的驅動電路,該驅動電路應用于陣列基板。陣列基板可以包括N個觸控電極,其中N為正整數。
請參考圖10,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電路的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如圖10所示,驅動電路1000包括N個驅動單元101、102、…、10N以及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SW1,其中驅動單元101、102、…、10N可以為以上實施例描述的任一驅動單元。驅動單元101、102、…、10N的信號輸出端Out101、Out102、…、Out10N與陣列基板上的觸控電極TX1、TX2、…、TXN一一對應電連接。各驅動單元的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與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SW1連接。
可選地,上述驅動單元101、102、…、10N可以為上述驅動單元400,包括第四反相器R4,第四反相器R4的輸入端與驅動單元的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連接,第四反相器的輸出端與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各驅動單元101、102、…、10N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1、TX_SEL_2、…、TX_SEL_n可以由陣列基板上的驅動IC直接提供信號。各驅動單元101、102、…、10N在驅動IC向對應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1、TX_SEL_2、…、TX_SEL_n輸入的信號的控制下驅動對應的觸控電極進行顯示或觸摸檢測。
繼續參考圖11,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驅動電路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驅動電路1100包括N個驅動單元111、112、…、11N以及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SW2、第二觸控信號輸入端SW3,其中驅動單元111、112、…、11N可以為以上實施例描述的任一驅動單元。驅動單元111、112、…、11N的信號輸出端Out111、Out112、…、Out11N與陣列基板上的觸控電極TX1、TX2、…、TXN一一對應電連接。各驅動單元的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1與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SW2連接,各驅動單元的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TX_SW2與第二觸控信號輸入端SW3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各驅動單元111、112、…、11N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1、TX_SEL_2、…、TX_SEL_n可以由陣列基板上的驅動IC直接提供信號。各驅動單元111、112、…、11N在驅動IC向對應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_1、TX_SEL_2、…、TX_SEL_n輸入的信號的控制下驅動對應的觸控電極進行顯示或觸摸檢測。
從圖10和圖11可以看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驅動電路可以對多個觸控電極進行驅動,且觸控電極TX1、TX2、…、TXN的觸控驅動無需移位電路進行控制,可利用驅動IC輸出的選通信號進行靈活控制。
在以上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顯示面板。請參考圖12,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顯示面板的一個結構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200包括陣列基板1210,陣列基板1210包括N個觸控電極TX1、TX2、TX3、…、TXN、驅動IC 1201以及驅動電路1202,其中N為正整數。
驅動電路1202中各驅動單元121、122、123、…、12N的信號輸出端與觸控電極TX1、TX2、TX3、…、TXN一一對應連接;驅動IC 1201與驅動電路1202連接。
驅動IC 1201用于在每個顯示階段向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SW1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1、TX_SEL2、TX_SEL3、…、TX_SELN提供第一電平信號,在每個觸摸檢測階段向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SW1提供第一脈沖信號,在每個觸摸檢測階段分別向一個驅動單元121、122、123、…或12N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1、TX_SEL2、TX_SEL3、…或TX_SELN提供第二電平信號。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IC 1201可以與驅動電路1202中各驅動單元121、122、123、…、12N的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1、TX_SEL2、TX_SEL3、TX_SELN電連接,則在驅動時,驅動IC 1201可以直接向各驅動單元121、122、123、…、12N提供選通控制信號,使得各驅動單元121、122、123、…、12N可以相互獨立地控制,進而分離了各觸控電極TX1、TX2、TX3、…、TXN的驅動,驅動IC 1201可以按照任意的順序對觸控電極TX1、TX2、TX3、…、TXN進行觸控掃描或顯示驅動,提升了控制靈活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若各驅動單元的第二觸控信號輸入端未通過反相器與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連接,則驅動IC 1201還用于在每個顯示階段向第二觸控信號輸入端提供第一電平信號,在每個觸摸檢測階段向第二觸控信號輸入端提供第二脈沖信號,其中,第一脈沖信號和第二脈沖信號的周期相同。
進一步地,觸控電極TX可以為條狀電極,陣列基板1210上可以設有兩個驅動電路,例如分別為圖12所示的驅動電路1202和1203。其中驅動電路1203也與驅動IC連接,用于從驅動IC接收第一觸控信號輸入端SW1、第二觸控信號輸入端和選通信號輸入端TX_SEL1、TX_SEL2、TX_SEL3、…、TX_SELN所需要輸入的信號。驅動電路1202和1203可以分別設置于觸控電極TX1、TX2、TX3、…、TXN位于其延伸方向的兩端,從兩端對觸控電極TX1、TX2、TX3、…、TXN進行驅動,可以提升觸摸檢測精度。
通過驅動IC 1201向驅動電路1202提供選通控制信號,來控制各驅動單元進行顯示驅動或觸控驅動,在實際應用中可以任意地對各觸控電極TX1、TX2、TX3、…、TXN進行觸控驅動,即可以按照任意的順序驅動各觸控電極TX1、TX2、TX3、…、TXN進行觸控掃描,還可以僅對其中一部分觸控電極進行觸控掃描,從而提升了觸控掃描的控制靈活度。
繼續參考圖13,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顯示面板的另一個結構示意圖。
如圖13所示,顯示面板1300包括陣列基板131和與陣列基板131對向設置的彩膜基板132,其中陣列基板131可以為圖12所示顯示面板1200中的陣列基板1210。
在本實施例中,陣列基板131上的觸控電極為第一觸控電極1310,彩膜基板上設有第二觸控電極1320。第一觸控電極1310和第二觸控電極1320均為條狀電極。第一觸控電極131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觸控電極1320的延伸方向不一致。
進一步地,第一觸控電極1310設置于陣列基板131朝向彩膜基板132的一側,第二觸控電極1320設置于彩膜基板132遠離陣列基板131的一側。
進一步地,顯示面板1300上設有數據線和掃描線(圖13中未示出),數據線的延伸方向與所述掃描線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一觸控電極1310的延伸方向與數據線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觸控電極1320的延伸方向與掃描線的延伸方向一致。即第一觸控電極1310的延伸方向與第二觸控電極1320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顯示面板1300還可以包括柔性電路板1321。陣列基板131還包括驅動電路1311和驅動IC 1312,該驅動電路1311可以為圖10或圖11所示的驅動電路。彩膜基板132上可以設有觸控信號線1322,第二觸控電極1320通過觸控信號線1322電連接至柔性電路板1321,柔性電路板1321與驅動IC 1312電連接,由此,彩膜基板132上與各第二觸控電極1320電連接的觸控信號線1322匯聚并電連接至柔性電路板1321之后,通過柔性電路板1321與驅動IC 1322電連接,使得驅動IC 1322可以接收第二觸控電極1320返回的信號。
可以理解,上述顯示面板1300還包括背光單元、偏振片、保護玻璃等結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模糊本申請,這些結構在圖13中未示出。
本申請上述實施例提供的顯示面板,驅動IC可以向用于驅動觸控電極的驅動電路直接提供控制信號,多個觸控電極的觸控掃描可以由IC直接控制執行,即可以將移位電路的功能集成至驅動IC中,從而簡化了顯示面板的結構,并且提升了控制的靈活性。
以上描述僅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以及對所運用技術原理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申請中所涉及的實用新型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在不脫離實用新型構思的情況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