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學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分叉血管模型。
背景技術: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發生率高,占所有冠脈介入病例的20% 左右,治療難度大。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脂、糖尿病等,都不能解釋為何分叉彎曲處更易形成斑塊,該現象被稱為“粥樣硬化的局部性”。為此,需要研究一種能夠模擬分叉血管的模型,通過血液在模型內流動,來研究血液的流體動力學,進而來確定血管病變的機理,為治療、預防建立基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分叉血管模型,以解決上述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分叉血管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連接在主管下方的分叉支管;所述分叉支管由兩根細堆焊而成,且在兩根細管交叉處設置有緊繃彎管,緊繃彎管朝向細管內徑一側設置有外凸;所述細管包括金屬半圓管和鋼化玻璃半圓管,金屬半圓管上開設有插槽,插槽內連接有鋼化玻璃半圓管。
進一步地,所述主管直徑是細管直徑的1.5-2倍。
進一步地,所述細管出口處設置有可拆卸堵塞球。
進一步地,所述主管與細管連接處設置有通道變窄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細管包括金屬半管與玻璃半管,通過抽插的形式進行連接,便于直接觀察介質流體在分叉管路的流通,為進一步模擬修改模型提供依據,進一步完善分叉血管的研究。
其次,本實用新型設置在主管與細管連接處,細管與細管交叉處均設置有變窄器,可以模擬研究血管出現斑塊后的流通。并且不同程度的變窄器可以模擬不同程度上的斑塊堵塞情況,為研究提供理論模型,不用整體更換,更簡單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分叉血管模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為主管、2為變窄器、3為細管、4為插槽、5為緊繃彎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分叉血管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1、連接在主管1下方的分叉支管;所述分叉支管由兩根細堆焊而成,且在兩根細管3交叉處設置有緊繃彎管5,緊繃彎管5朝向細管3內徑一側設置有外凸;所述細管3包括金屬半圓管和鋼化玻璃半圓管,金屬半圓管上開設有插槽4,插槽4內連接有鋼化玻璃半圓管。所述主管1直徑是細管3直徑的1.5-2倍。所述細管3出口處設置有可拆卸堵塞球。所述主管1與細管3連接處設置有通道變窄器2。
本實用新型的細管3包括金屬半管與玻璃半管,通過抽插的形式進行連接,便于直接觀察介質流體在分叉管路的流通,為進一步模擬修改模型提供依據,進一步完善分叉血管的研究。
其次,本實用新型設置在主管1與細管3連接處,細管3與細管3交叉處均設置有變窄器2,可以模擬研究血管出現斑塊后的流通。并且不同程度的變窄器2可以模擬不同程度上的斑塊堵塞情況,為研究提供理論模型,不用整體更換,更簡單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