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衛星運行演示儀。
背景技術:
當前,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向外太空的探索和研究,而作為當前的學生,為了獲得更多的太空知識,更多的是通過電視及照片了解,而在教學中,此方式并不能直觀的、深入的將相關內容傳授給學生,不利于教學,同時,在相關科普知識的宣傳中同樣存在著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適應現實需要,提供一種結構設計新穎、易于實現、直觀的衛星運行演示儀。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設計一種衛星運行演示儀,它包括球體、設置于球體外圍的環狀支撐板、設置于環狀支撐板上且環繞所述球體縱向設置的至少兩層環狀擋圈,相鄰兩個環狀擋圈之間以及位于最內層的環狀擋圈與球體側壁之間構成軌道,還包括設置于所述軌道內且可沿軌道并繞球體旋轉的球,在位于最外層環狀擋圈內側的環狀擋圈上設有可向內側或外側打開的門條。
優選的,所述門條的一端與所述環狀擋圈鉸接,其另一端的端面為斜切面。
優選的,設置于所述環狀擋圈上的門條各為兩個,且位于同一環狀擋圈上的兩個門條中的一個可向內側打開,另一個可向外側打開。
優選的,所述球為鐵質球體或磁性球體;在所述球體內還設有條形磁鐵,所述條形磁鐵橫向設置于與所述軌道所處的同一水平面上,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條形磁鐵旋轉的第一動力機構。
優選的,所述條形磁鐵為兩個,且呈“十”形交叉設置。
優選的,所述第一動力機構包括縱向貫穿所述球體下側面設置的第一傳動軸、設置于所述球體下方并與所述第一傳動軸連接的第一動力電機,所述條形磁鐵通過板與所述第一傳動軸的頂端連接。
優選的,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球體旋轉的第二動力機構,所述第二動力機構包括縱向設置于所述球體頂端并與該球體頂端連接的第二傳動軸、與所述第二傳動軸頂端連接的第二動力電機。
優選的,還包括底座,所述環狀支撐板通過支撐柱與所述底座連接。
優選的,所述球體側部的軌道內還設置有用于將位于最內側軌道內的球引向鄰近軌道的引導板,所述引導板的前端與最內側環狀擋圈上的門條的開口處連接。
優選的,在所述引導板的尾端還設置有第一擋板,在與所述第一擋板對稱的最內側軌
道內還設置有第二擋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裝置從宏觀角度,可模擬觀察衛星從地球赤道回收及圍繞地球不同半徑的軌道運行的過程,使本裝置在應用教學中及科普宣傳中變的更加直觀、方便,使參與人員更加容易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狀態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縱向剖面狀態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中:
1.球體;
2、3.條形磁鐵;
4.第二擋板;
5、6、7、8.環狀擋圈;
9、10、11、13、14、15.門條;
12.球;16.第二傳動軸;17.第二動力電機;18.第一傳動軸;19.軸承;20.第一動力電機;21.支撐柱;22.底座;23.環狀支撐板24.第一擋板;26.引導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一種衛星運行演示儀,參見圖1,圖2;它包括球體1、設置于球體1外圍的環狀支撐板23、設置于環狀支撐板3上且環繞所述球體縱向設置的多層環狀擋圈5、6、7、8,相鄰兩個環狀擋圈5、6、7、8之間,以及位于最內層的環狀擋圈5與球體1側壁之間構成軌道,優選的,所述的環狀支撐板3及環狀擋圈均為透明材料;還包括設置于所述軌道內且可沿軌道并繞球體1旋轉的球12,本設計在位于最外層環狀擋圈8內側的環狀擋圈5、6、7上設有可向內側或外側打開的門條9、10、11、13、14、15,其中,所述的門條9、10、11、13、14、15的一端與與對應的環狀擋圈鉸接,其另一端的端面為斜切面。進一步的,本設計中,環狀擋圈5、6、7上的門條各為兩個,且位于同一環狀擋圈5、6、7上的兩個門條中的一個可向內側打開,另一個可向外側打開,如圖所示,其中門條9、10、11可向外側打開,而門條13、14、15可向內側打開。
進一步的,本設計中的以上所述的球12為鐵質球體或磁性球體;還在所述球體1內還設有兩個呈“十”形交叉設置的條形磁鐵2、3,所述條形磁鐵2、3橫向設置于與所述軌道所處的同一水平面上,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條形磁鐵旋轉的第一動力機構,優選的,所述第一動力機構包括縱向貫穿所述球體下側面設置的第一傳動軸18、設置于所述球體1下方并與所述第一傳動軸18連接的第一動力電機20,所述條形磁鐵2、3通過板與所述第一傳動軸18的頂端連接,進一步的,本設計它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球體旋轉的第二動力機構,所述第二動力機構包括縱向設置于所述球體1頂端并與該球體1頂端連接的第二傳動軸16、與所述第二傳動軸16頂端連接的第二動力電機17,優選的,還包括底座22,所述環狀支撐板23通過支撐柱21與所述底座22連接。
進一步的,本設計中在所述球體1側部的軌道內還設置有用于將位于最內側軌道內的球12引向鄰近軌道的引導板26,所述引導板26的前端與最內側環狀擋圈5上的門條9的開口處連接,還在所述引導板26的尾端還設置有第一擋板24,本設計還在與所述第一擋板24對稱的最內側軌道內還設置有第二擋板4;即在開始時,球12會受到磁鐵吸引,逆時針滾動,進而沿著第一擋板前進,而后可推開門條9,進入環狀擋圈5和環狀擋圈6之間的軌道內;而后此門條9一直保持打開狀態,當球12在環狀擋圈5和環狀擋圈6之間的軌道運轉一周后,再次回到此位置時,會撞擊保持打開狀態的門條9,致使其門條9再次關上。
本裝置在應用中,通過第一動力電機帶動條形磁鐵2、3轉動,進而可以通過磁力的 作用驅動球12環繞所述球體1運動,而在球12運動的過程中,根據其球12逆時針運動的方向可適時的選擇門條9、10、11、13、14、15中的一個門條打開,進而實現球12進行軌道的變化,實現模擬衛星的回收過程,而在進行上述過程中,其第二動力電機亦可帶動球體1進行自轉,實現模擬地球旋轉的過程,使本裝置在應用中變的更加直觀,綜上,本裝置從宏觀角度,可模擬觀察衛星從地球赤道回收及圍繞地球不同半徑的軌道運行的過程。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公布的是較佳的實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極易根據上述實施例,領會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變化,但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