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纜接續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光纜通信配線裝置,具體涉及光纜接續盒。
背景技術:
在光纜通信技術領域中,光纜接續盒為一常規元件,現有技術的光纜接續盒,盡管規格多,但一般只適用于帶狀或束管式光纖,存在容量小、兼容性不強、集成度低等問題,尤其是大多數為單向進入,光纖相互纏繞,不便于查修,而且對光纜開剝尺寸要求嚴格,對余纖的收容不利,若發生意外斷纖,難以收容;同時,熔纖盤下的有效空間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兼容性好、便于查修、有利于收容余纖的光纜接續盒。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光纜接續盒,包括殼體、支架、熔纖盤及熔纖盤蓋板,熔纖盤設于支架上固定于殼體之中;熔纖盤主體為盒體狀,兩端設圓形余纖區,兩余纖區異側外分別設有引纖槽、導纖口;熔纖盤中部由平行的卡槽組成光纜接頭保護區;卡槽外側留有與導纖口相應的空隙。
余纖區上部設有定位卡座;支架為中空的U字形狀。
熔纖盤蓋板上設有記錄數椐的分配表。
采用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點1.接續兩端光纖分別從熔纖盤的兩端引入,接續兩端光纖不會相互纏繞,有利于查修,而且裝配簡單,操作維護方便。
2.光纜開錄尺寸要求不嚴格,余纖收容區在熔接盤兩端,有利于余纖收容,一旦發生意外斷纖,也能較好地收容。
3.熔纖盤固定在U形支架上,將熔纖盤下的空間用于盤留光纜束管,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間。
4.產品能容納束管式光纜,最多可達144芯,帶狀光纜288芯。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熔纖盤主視圖。
圖3是圖2的俯視圖。
圖4是圖2的左視圖。
圖5是熔纖盤蓋板示意圖。
圖6是熔纖盤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所示,光纜接續盒,包括殼體1、支架2、熔纖盤3,熔纖盤3設于支架2上固定于殼體1之中。支架2為中空的U字形狀,熔纖盤固定在U形支架上,將盤留光纜束管收容于熔纖盤下部中空的U字形狀空間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間。
參見圖2、3、4及圖6,熔纖盤3主體為盒體狀,兩端設圓形余纖區4,兩余纖區4異側外分別設有引纖槽5、導纖口6;熔纖盤3中部由平行的卡槽7組成光纜接頭保護區;卡槽7外側即光纜接頭保護區外留有與導纖口6相應的空隙用于光纜排列進入保護區接頭。余纖區4上部設有定位卡座8。
如圖5所示,熔纖盤3的蓋板9上設有記錄數椐的分配表10,可將需記錄的數椐記錄于熔纖盤3蓋板9上的分配表10上,方便查詢。
其裝配為纖盤支架2固定于外殼1底部,將束管式或帶狀光纜開剝適當長度后,用螺旋塑料軟管將束管式或帶狀光纜引入熔纖盤3內,編好管序和纖序,依次熔接,光纜接頭熱縮保護好后,依次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每個光纜接頭固定槽內可放三根光纜接頭。
權利要求1.光纜接續盒,包括殼體(1)、支架(2)、熔纖盤(3)及熔纖盤蓋板(9),其特征在于熔纖盤(3)設于支架(2)上固定于殼體(1)之中;熔纖盤(3)主體為盒體狀,兩端設圓形余纖區(4),兩余纖區(4)異側外分別設有引纖槽(5)、導纖口(6);熔纖盤(3)中部由平行的卡槽(7)組成光纜接頭保護區;卡槽(7)外側留有與導纖口(6)相應的空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纜接續盒,其特征在于余纖區(4)上部設有定位卡座(8)。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纜接續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為中空的U字形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纜接續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蓋板(9)上設有記錄數椐的分配表(10)。
專利摘要光纜接續盒,包括殼體、支架、熔纖盤及熔纖盤蓋板,熔纖盤設于支架上固定于殼體之中;熔纖盤主體為盒體狀,兩端設圓形余纖區,兩余纖區異側外分別設有引纖槽、導纖口;熔纖盤中部由平行的卡槽組成光纜接頭保護區;卡槽外側留有與導纖口相應的空隙。本實用新型接續光纜分別從熔纖盤的兩端引入,接續兩端光纖不會相互纏繞,有利于查修。且對光纜開錄尺寸要求不嚴格,余纖收容區在熔接盤兩端,有利于余纖收容,一旦發生意外斷纖,也能較好收容。本實用新型能容納束管式光纜可達144芯,帶狀光纜288芯。
文檔編號G02B6/36GK2692694SQ20042003451
公開日2005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20日
發明者李應平 申請人:李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