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顯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790861閱讀:29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顯影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設置于成像設備例如激光打印機的顯影盒。
背景技術
在成像設備例如激光打印機中,已經提出一種以可拆卸方式安裝在設備的主體中
的顯影盒。該顯影盒例如具有盒形殼體。調色劑容納在該殼體中。矩形開口在殼體的一側上形成。顯影輥由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以可旋轉方式支撐,所述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彼此面對,其中殼體的開口介于所述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之間。換言之,顯影輥具有沿開口的縱向方向延伸的顯影輥軸。顯影輥軸的兩個端部部分分別以可旋轉方式插入在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中,從而顯影輥設置成能夠繞顯影輥軸旋轉。在第一側壁的外側,顯影齒輪固定到顯影輥軸在第一側壁處的一個端部部分。當驅動力傳遞到顯影齒輪時,顯影輥(顯影輥軸)與顯影齒輪一體地旋轉。齒輪蓋附接到第一側壁的外側表面。顯影齒輪和形成用于向顯影齒輪傳遞驅動力的齒輪系的多個齒輪共同由齒輪蓋覆蓋。

發明內容
近年來,要求使顯影盒再利用。當使用顯影盒時,顯影輥退化。相應地,當再利用顯影盒時,經常有必要不僅補充調色劑而且還更換顯影輥。為了更換顯影輥,齒輪蓋應該從殼體分離。當齒輪蓋分離時,包括顯影齒輪的所有的齒輪暴露。相應地,使用者應該在對齒輪從殼體跌落特別注意的同時更換顯影輥,從而執行更換操作占用很多時間。因此,本發明的示意性方面提供一種能夠減輕向殼體和從殼體附接和拆卸顯影輥的麻煩操作的顯影盒。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顯影盒,包括顯影輥,該顯影輥具有顯影輥軸; 殼體,該殼體包括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顯影輥軸的第一端部部分沿其軸線方向以可旋轉方式插入穿過第一側壁,顯影輥軸的第二端部部分沿其軸線方向以可旋轉方式插入穿過第二側壁;顯影齒輪,該顯影齒輪布置在第一側壁外側,并且固定到顯影輥軸在第一側壁處的第一端部部分;傳動齒輪,該傳動齒輪布置在第一側壁外側,并且向顯影齒輪傳遞驅動力; 第一蓋部件,該第一蓋部件附接到第一側壁,并且沿軸線方向從外側覆蓋傳動齒輪;和第二蓋部件,該第二蓋部件附接到第一側壁,并且沿軸線方向從外側覆蓋顯影齒輪,并且顯影輥軸的第一端部部分在第二蓋部件和第一端部部分之間形成有間隔的情況下插入穿過第二蓋部件,其中第二蓋部件與第一蓋部件分開地形成并且在第一側壁外側與第一蓋部件并排地布置。根據本發明的該方面,顯影輥的顯影輥軸的兩個端部部分分別以可旋轉方式插入殼體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中。顯影齒輪在第一側壁的外側處固定到顯影輥軸。另外,向顯影齒輪傳遞驅動力的傳動齒輪布置在第一側壁的外側處。第一蓋部件和第二蓋部件并排地附接到第一側壁。傳動齒輪和顯影齒輪分別被第一蓋部件和第二蓋部件沿軸線方向單獨覆蓋。顯影輥軸在第一側壁處的端部部分以預定間隔插入第二蓋部件中。因為顯影輥軸在顯影期間旋轉,所以必要地設置第二蓋部件從而防止顯影輥軸的端部部分接觸另一部件。然而,根據以上構造,當向殼體附接顯影輥和從殼體拆卸顯影輥時,第二蓋部件分離并且第一蓋部件并不是必要地分離。相應地,當向殼體附接顯影輥和從殼體拆卸顯影輥時,使用者能夠自由地并且容易地執行附接操作和拆卸操作,因為關注傳動齒輪的拆卸是不必要的。結果,能夠減輕向殼體附接顯影輥和從殼體拆卸顯影輥的麻煩操作。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的處理盒安裝于此的激光打印機的截面視圖;圖2是從左側、后側和上側方向看到的、圖1所示處理盒的透視圖;圖3是從左后側看到的、圖2所示顯影盒的透視圖;圖4是從左后側看到的、圖2所示顯影盒的透視圖,其中第二齒輪蓋已分離;圖5是示出圖2所示顯影盒的各部件的分解透視圖;圖6是第二齒輪蓋的透視圖;圖7是當從與圖6相對的側看時第二齒輪蓋的透視圖;圖8是圖2所示顯影盒的左側視圖;圖9是沿圖8所示的線IX-IX截取的顯影盒的截面視圖;并且圖10是顯影齒輪的左端部分的放大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具體地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打印機)如在圖1中所示,激光打印機1(成像設備的一個實例)具有本體外殼2 (主體的一個實例)。本體外殼2的一個側壁形成有盒體附接和拆卸端口 3并且設有打開和關閉盒體附接和拆卸端口 3的前蓋4。在以下說明中,設置前蓋4的一側被稱作前側。激光打印機1的上、下、左和右是當從激光打印機1的前側看時設定的。另外,關于顯影盒7(將在以后描述),前和后是基于顯影盒安裝到本體外殼2的狀態設定的。此外,顯影盒7的上、下、左和右是當從顯影盒 7的前側看時設定的。處理盒5安裝在比本體外殼2中的中心稍微更加向前的位置處。當前蓋4打開時, 通過盒體附接和拆卸端口 3,處理盒5安裝到本體外殼2中和從本體外殼拆卸。處理盒5包括鼓盒6和顯影盒7。顯影盒7以可拆卸方式安裝到鼓盒6。鼓盒6具有鼓框架8。感光鼓9以可旋轉方式保持在鼓框架8的后端部分處。另外,鼓框架8保持充電器10和轉印輥11。充電器10和轉印輥11分別布置在感光鼓9的前側和下側處。
5
鼓框架8的比感光鼓9更加向前的部分是顯影盒安裝部12。顯影盒7安裝到顯影盒安裝部12。顯影盒7具有容納調色劑的殼體13。在殼體13中,相互連通的調色劑容納室14 和顯影室15形成為前后相鄰。調色劑容納室14在其中設置有攪拌器16從而攪拌器16能夠繞攪拌器旋轉軸17 旋轉。攪拌器旋轉軸17向左和向右延伸。當攪拌器16旋轉時,容納在調色劑容納室14中的調色劑在被攪動時從調色劑容納室14供應到顯影室15。顯影室15在其中設置有顯影輥18和供應輥19從而顯影輥18和供應輥19能夠分別繞向左和向右延伸的顯影旋轉軸線20和供應旋轉軸線21旋轉。顯影輥18布置成使得其周向表面的一部分從殼體13的后端部分暴露。顯影盒7安裝到鼓盒31從而顯影輥18 的周向表面接觸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供應輥19布置成使得其周向表面從前下側接觸顯影輥18的周向表面。顯影室15中的調色劑通過供應輥19供應到顯影輥18的周向表面, 并且作為薄層承載在顯影輥18的周向表面上。在本體外殼2中,發射激光等的曝光裝置22布置于處理盒5上方。當形成圖像時,感光鼓9沿圖1的順時針方向以恒定速度旋轉。當感光鼓9旋轉時,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通過來自充電器10的放電而被均勻地充電。同時,基于從連接到打印機1的個人計算機(未示出)接收的圖像數據,從曝光裝置22發射激光束。激光束在充電器10和顯影盒7之間經過并且照射感光鼓9的被充正電的周向表面,由此選擇性地曝光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因此,電荷被選擇性地從感光鼓9的曝光部分移除,從而靜電潛像在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上形成。當靜電潛像隨著感光鼓9旋轉而面對顯影輥18時,調色劑從顯影輥18供應到靜電潛像。由此,調色劑圖像在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上形成。在其中堆疊片材P的片材進給托盤23布置于本體外殼2的底部上。用于從片材進給托盤23發送片材的拾取輥M設置在片材進給托盤23上方。另外,當從側表面看時具有S形狀的輸送路徑25形成在本體外殼2中。輸送路徑 25從片材進給托盤23經由在感光鼓9和轉印輥11之間的空間到達形成在本體外殼2的上表面處的片材排放托盤26。布置成彼此相對的分離輥27和分離墊片28、一對進給器輥四、一對對準輥30和一對片材排放輥31設置在輸送路徑25上。從片材進給托盤23發送的片材P在經過分離輥27和分離墊片28之間時被一次一張地分離。然后,片材P被進給器輥四朝向對準輥30輸送。然后,片材P被對準輥30 對準并且然后被對準輥30在感光鼓9和轉印輥11之間輸送。當調色劑圖像通過感光鼓9的旋轉而面對在感光鼓9和轉印輥11之間經過的片材P時,在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上的調色劑圖像被轉印輥11電吸引并且被轉印在片材P上。在輸送路徑25上,定影裝置32相對于轉印輥11設置在片材P的輸送方向的下游側處。在其上轉印了調色劑圖像的片材P被輸送通過輸送路徑25并且通過定影裝置32。 在定影裝置32中,調色劑圖像通過加熱和擠壓而變成然后在片材P上定影的圖像。作為運行模式,打印機1具有在片材P的一側上形成圖像(調色劑圖像)的單面模式和在片材P的一側上形成圖像并且然后在片材P的另一側上形成圖像的雙面模式。在單面模式中,具有在其一側上形成的圖像的片材P被片材排放輥31排放到片材排放托盤26。
作為用于實現雙面模式的構造,本體外殼2包括反向輸送路徑33。反向輸送路徑 33從片材排放輥31的附近在輸送路徑25和片材進給托盤23之間延伸并且連接到在輸送路徑25上在進給器輥四和對準輥30之間的部分。一對第一反向輸送輥34和一對第二反向輸送輥25設置在反向輸送路徑33上。在雙面模式中,具有在其一側上形成的圖像的片材P被發送到反向輸送路徑33而不是被排放到片材排放托盤26。然后,片材P被第一反向輸送輥34和第二反向輸送輥35 輸送通過反向輸送路徑33并且片材的兩側被反轉,從而在其上沒有形成圖像的另一側在面向感光鼓9的周向表面的同時被發送到輸送路徑25。然后,圖像在片材P的該另一側上形成,從而圖像在片材P的兩側上形成。(處理盒)(1)鼓盒(1-1)鼓框架如在圖2中所示,鼓盒6的鼓框架8具有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細長板形狀并且沿左右方向以一定間隔面對彼此。后側壁 43在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的相應的后端部分之間橋接。前側壁44在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的相應的前端部分之間橋接。如在圖1中所示,底壁45在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的相應的下端部分之間橋接從而阻擋其下部。由此,鼓框架8具有當從平面視圖看時具有閉合底部的四邊形框架形狀。如在圖2中所示,上側壁46在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的相應的后端部分之間橋接從而從上方覆蓋上側壁。感光鼓9和轉印輥11在上側壁46和底壁43之間被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另外,充電器10(參考圖1)設置在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 的相應的后端部分之間以在上側壁46的后部處阻擋在后側壁43和上側壁46之間的空間。在夾在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之間的空間中,不與上側壁46相對并且具有打開的上部的部分成為顯影盒安裝部12。當顯影盒7安裝到顯影盒安裝部12時,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的面對顯影盒安裝部12的部分(在下文中,被稱作“顯影盒面對部”)47分別布置成以稍微的間隔面對顯影盒7。另外,上側壁46的上面大致與顯影盒7的上面齊平。每一個顯影盒面對部47的后側上端部分形成有具有大致C形形狀的輥軸接收部 48 (引導部的一個實例),該C形形狀具有打開的前側。(1-2)鼓側保持部如在圖2中所示,鼓框架8的前側壁4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設有鼓側保持部63。 鼓側保持部63具有矩形形狀。鼓側保持部63當從平面視圖看時沿左右方向是細長的并且與前側壁44 一體地形成。(2)顯影盒(2-1)殼體如在圖3中所示,顯影盒7的殼體13具有盒的形狀。殼體13形成有向后打開的開口 72。具體地,殼體13具有左側壁73 (第一側壁的一個實例)和右側壁74 (第二側壁的一個實例)。左側壁73和右側壁74沿左右方向面對彼此并且分別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的形狀。另外,殼體13具有上側壁75和下側壁76,所述上側壁75在左側壁73和右側壁74的相應的上端部分之間橋接,所述下側壁76在左側壁73和右側壁74的相應的下端部分之間橋接。如在圖1中所示,下側壁76的前端部分在彎曲時向上延伸并且結合到上側壁75的前端部分。另外,如在圖1、圖2和圖5中所示,下側壁76的前端部分具有從與上側壁75的前端部分結合的部分更加向前延伸的延伸部77。延伸部77在它的、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處形成有顯影側保持部78。顯影側保持部78突出成當從平面視圖看時沿左右方向細長的矩形形狀并且當從前側看時具有大致C形形狀,該C形形狀具有打開的下側。如在圖5中所示,左側壁73和右側壁74的相應的后端部分分別在沿左右方向面對彼此的位置處形成有當從側面看時具有圓形形狀的第一軸插入通孔79。另外,左側壁73 和右側壁74在第一軸插入通孔79的后位置處形成有與第一軸插入通孔79連通并且當從側面看時具有矩形形狀的第一貫穿軸引入部80。第一軸引入部80在左側壁73和右側壁74 的相應的后端邊緣處打開。另外,雖然未示出,但是左側壁73和右側壁74在第一軸插入通孔79的前下側處形成有通過其插入供應輥19的軸的第二軸插入通孔。另外,左側壁73和右側壁74形成有與第一軸插入通孔79且與第二軸插入通孔連通的第二貫穿軸引入部81。另外,左側壁73在第一軸引入部80上方和下面形成有向左突出的細柱形凸部95。(2-2)顯影輥顯影輥18具有柱形輥主體82和顯影輥軸83,所述柱形輥主體82具有作為中心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軸線,所述顯影輥軸83沿其中心軸線插入輥主體82中。顯影輥軸83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這兩者分別從輥主體82的左表面和右表面這兩者突出。如在圖4中所示,顯影輥軸83的左端部分以可旋轉方式插入左側壁73的第一軸插入通孔79中并且從左側壁73向外突出。另外,顯影輥軸83的右端部分以可旋轉方式插入右側壁74的第一軸插入通孔79中并且從右側壁74向外突出。順便提及的是,顯影輥軸83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能夠通過第一軸引入部80而布置在第一軸插入通孔79中以及從第一軸插入通孔79分離。(2-3)顯影輥軸如在圖9和圖10中所示,顯影輥軸83的左端部分在它的從左側壁73向外突出的部分處具有齒輪固定部85和小直徑部86,顯影齒輪84固定于所述齒輪固定部85,所述小直徑部86在齒輪固定部85的左側處形成并且成為顯影輥軸83的最左端部分。如在圖10中所示,齒輪固定部85被加工成在其周向表面的一個部分上具有平坦表面87的D形截面形狀。齒輪固定部是D切部的一個實例。顯影齒輪84具有沿其中心軸線貫穿的與齒輪固定部85的形狀對應的D形孔88。當齒輪固定部85插入D形孔88中時, 顯影齒輪84附接到顯影輥軸83從而顯影齒輪不能相對地旋轉。另外,齒輪固定部85在平坦表面87的左側處在其周向整個區域之上形成有齒輪固定凹部89。分離防止部件90固定到顯影齒輪84的左表面。當分離防止部件90裝配在齒輪固定凹部89中時,顯影齒輪84 附接到顯影輥軸83從而顯影齒輪不能沿左右方向相對地移動。小直徑部86具有其直徑小于顯影輥軸83的齒輪固定部85的右側部91的柱形形狀。另外,顯影輥軸83在齒輪固定部85和小直徑部86之間在它的周向整個區域之上形成有蓋固定凹部92。
如在圖5和圖9中所示,顯影輥軸83的右端部分在右側壁74的右側處附接有用于向顯影輥18施加顯影偏壓的顯影電極93。另外,供應輥19具有沿其中心軸線延伸的供應輥軸(未示出)。供應輥軸的右端部分在右側壁74的右側處附接有用于向供應輥19施加供應偏壓的供應電極94。(2-4)第一齒輪蓋第一齒輪蓋101 (第一蓋部件的一個實例)設置在殼體13的左側壁73的外側處。如在圖8中所示,第一齒輪蓋101 —體地具有沿左側壁73向前和向后延伸的主體部102以及從主體部102的上、前和下端邊緣延伸到左側壁74的周壁部103。主體部102在它的后端部分處形成有在右側處凹進一階的后側螺釘插入貫穿部 105(接觸部的一個實例)。主體部102在它的前端部分處形成有在右側處凹進一階的前側螺釘插入貫穿部 107。第一齒輪蓋101通過分別插入后側螺釘插入貫穿部105和前側螺釘插入貫穿部 107中的螺釘108、109而附接到左側壁73。(2-5)齒輪系包括輸入齒輪110 (傳動齒輪的一個實例)的齒輪系布置在左側壁73和第一齒輪蓋101之間。輸入齒輪110具有接收在第一齒輪蓋101的聯接接收部104中的聯接部112。聯接部112的左側表面形成有連接凹部部分113。在顯影盒7 (處理盒幻安裝在本體外殼2 中的狀態下(參考圖2),設置在本體外殼2中的驅動輸出部件(未示出)插入在連接凹部部分113中。用于旋轉顯影輥18等的驅動力從驅動輸出部件輸入到輸入齒輪110。另外, 雖然未示出,但是輸入齒輪110在第一齒輪蓋101中具有齒輪部,該齒輪部具有在其周向表面上形成的齒輪齒。齒輪部的齒輪齒與顯影齒輪84接合。由此,當驅動力輸入到輸入齒輪 110時,驅動力從輸入齒輪110傳遞到顯影齒輪84,從而顯影輥18與顯影齒輪84—起旋轉。(2-6)第二齒輪蓋在殼體13的左側壁73的外側處,第二齒輪蓋121 (第二蓋部件的一個實例)在第一齒輪蓋101的后側處和在后側螺釘插入貫穿部105的下側處與第一齒輪蓋101并排地布置。如在圖6和圖7中所示,第二齒輪蓋121 —體地包括主體部122、上延伸部123和調色劑容納部124(顯影劑容納部的一個實例)。具有大致矩形形狀的主體部122當從側面看時沿豎直方向是長的。具有矩形板形狀的上延伸部123從主體部122的后端邊緣的上部向右延伸。具有L形截面的調色劑容納部IM從主體部122的后端邊緣的下部和其下端邊緣向右延伸。由主體部122和上延伸部123構造成的角部部分被倒角從而移除角部。另外,由主體部122和調色劑容納部IM構造成的角部部分也被倒角從而移除角部。主體部122的縱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向左突出的柱形軸插入部125。軸插入部125 的中空部分連通主體部122的內側和外側。軸插入部125的內表面形成有具有三角形截面的多個突出接合爪126 (接合部的一個實例)。另外,主體部122在軸插入部125上方和下方形成有具有大致正方形形狀的凸部插入孔127。凸部插入孔127通過主體部122。凸部插入孔127的開口區域大于凸部95的截面面積。在上凸部插入孔127和軸插入部125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與在第一軸插入通孔 79和上凸部95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大致相同。另外,在下凸部插入孔127和軸插入部125 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與在第一軸插入通孔79和上凸部95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大致相同。 另外,上凸部插入孔127在其內表面的前側處形成有向后突出并且向左和向右延伸的凸脊型凸起128。為了防止當將顯影輥軸83插入軸插入部125中時由于旋轉而產生的摩擦力, 在顯影輥軸83和軸插入部125之間形成預定間隔。插入第一軸插入通孔79中的顯影輥軸83的小直徑部86插入軸插入部125中,并且從殼體13的左側壁73突出的凸部95插入相應的凸部插入孔127中,從而在第二齒輪蓋沿旋轉方向以顯影輥軸83作為中心地定位的狀態下,第二齒輪蓋121附接到左側壁73。軸插入部125的接合爪1 進入顯影輥軸83的蓋固定凹部92,從而在第二齒輪蓋在左右方向上定位成與顯影輥軸83 —致的狀態下,第二齒輪蓋121附接到左側壁73。在第二齒輪蓋121附接到左側壁73的狀態下,主體部122從左側與顯影齒輪84 相對并且從左側覆蓋顯影齒輪84。另外,調色劑容納部IM從后側與殼體13的開口 72的左下端部分相對。此外,插入后側螺釘插入貫穿部105中的螺釘108的頭部布置在主體部 122的外表面的右側處。(3)顯影盒向鼓盒的附接和顯影盒從鼓盒的拆卸當顯影盒7安裝到鼓盒6時,顯影盒7布置于鼓盒6上方。軸插入部125和顯影電極93在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的輥軸接收部48的前方處分別接觸到左側壁41和右側壁42的上端邊緣。然后,在顯影盒7向后擠壓并且軸插入部125和電極部件分別在左側壁 41和右側壁42的上端邊緣上滑動時,顯影盒7向后移動。當軸插入部125和電極部件接收在輥軸接收部48中時,顯影盒7的前端部分朝向鼓框架8的底壁45壓下。由此,完成了顯影盒7到鼓盒6的安裝。順便提及的是,在顯影盒7安裝到鼓盒6的狀態下,第一齒輪蓋101的后側螺釘插入貫穿部105從前方接觸到鼓框架8的上側壁46的左端部分。如上所述,顯影輥18的顯影輥軸83的兩個端部部分分別以可旋轉方式插入顯影盒7的殼體13的左側壁73和右側壁74中。顯影齒輪84在左側壁73的外側處固定到顯影輥軸83。另外,向顯影齒輪84傳遞驅動力的輸入齒輪110布置在左側壁73的外側處。 第一齒輪蓋101和第二齒輪蓋121并排地附接到左側壁73。輸入齒輪110和顯影齒輪84 分別由第一齒輪蓋101和第二齒輪蓋121沿軸線方向單獨覆蓋。相應地,當向殼體13附接顯影輥18和從殼體13拆卸顯影輥18時,第二齒輪蓋 121分離并且第一齒輪蓋101不必要分離。相應地,當向殼體13附接顯影輥18和從殼體 13拆卸顯影輥18時,使用者能夠自由地并且容易地執行附接和拆卸操作,因為關注輸入齒輪110的拆卸是不必要的。結果,能夠減輕向殼體13附接顯影輥18和從殼體13拆卸顯影輥18的麻煩操作。第二齒輪蓋121的外側表面相對于第一齒輪蓋101的外側表面形成在右側處。由此,能夠確保軸插入部125相對于第二齒輪蓋121的外側表面的突出量而不擴大顯影盒7 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能夠增加作為在第二齒輪蓋121的外側表面和第一齒輪蓋101的外側表面之間的偏移量的軸插入部125的突出量)。因此,能夠改進當將顯影盒7安裝到鼓盒6
10時的可操作性。另外,殼體13在左側壁73和右側壁74之間形成有暴露顯影輥18的周向表面的一個部分的開口 72。第二齒輪蓋121具有調色劑容納部124。調色劑容納部IM從左側壁 73的外側向右延伸并且與開口 72相對。由此,即使當調色劑通過開口 72而從殼體13泄漏時,能夠利用調色劑容納部1 接收泄漏的調色劑。相應地,能夠防止調色劑分散到外側。另外,顯影輥軸83的周向表面在其周向方向之上形成有蓋固定凹部92。第二齒輪蓋121形成有接合爪126。接合爪1 進入蓋固定凹部92,從而能夠在左右方向上與顯影輥軸83 —致地定位第二齒輪蓋121。凸部95從殼體13的左側壁73向左突出。第二齒輪蓋121形成有凸部插入孔127。 顯影輥軸83插入軸插入部125中并且凸部95插入凸部插入孔127中,從而能夠沿旋轉方向以顯影輥軸83作為中心地定位第二齒輪蓋121。此外,凸部插入孔127在其內表面的前側處形成有凸起128。相應地,當顯影輥18 沿圖8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凸起1 從顯影輥18的旋轉方向的上游側接觸凸部95。凸部插入開口 127的開口區域大于凸部95的截面面積,并且在凸部95插入凸部插入開口 127 中的狀態下,在凸部95和凸部插入開口 127的內表面之間存在間隙。然而,凸起1 接觸凸部95,從而能夠去除由于間隙而引起的凸部95的松動。另外,凸部95設置在第一軸插入通孔79的上方和下方。因此,當顯影輥18旋轉時,即使當向顯影輥軸83施加向后作用的力(從第一軸插入通孔79偏離的方向的力)并且左側壁73的第一軸插入通孔79的上部和下部因此被顯影輥軸83推動時,能夠防止左側壁73的軸插入通孔79的上部和下部被豎直地打開。另外,第一齒輪蓋101形成有從上部與第二齒輪蓋121相對的后側螺釘插入貫穿部105。第一齒輪蓋101通過插入后側螺釘插入貫穿部105中的螺釘108附接到殼體13。 在顯影盒7安裝到鼓盒6的狀態下,剛性地固定到殼體13的第一齒輪蓋101的后側螺釘插入貫穿部105接觸到鼓框架8。相應地,在顯影盒7安裝到鼓盒6的狀態下,能夠使得后側螺釘插入貫穿部105穩固地接觸鼓框架8。此外,螺釘108的頭部相對于第二齒輪蓋121的外側表面布置在右側處。因此,當顯影盒7安裝到鼓盒6時,能夠防止螺釘108的頭部在鼓盒6 (鼓框架8)處卡住。因此,能夠確保顯影盒7到鼓盒6的順利安裝。另外,關于第二齒輪蓋121,由主體部122和上延伸部123形成的角部部分和由主體部122和調色劑容納部IM形成的角部部分被倒角。因此,當顯影盒7安裝到鼓盒6時, 能夠防止角部部分在鼓盒6 (鼓框架8)處卡住。因此,能夠確保顯影盒7到鼓盒6的更加順利的安裝。
權利要求
1.一種顯影盒,包括顯影輥,所述顯影輥具有顯影輥軸;殼體,所述殼體包括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顯影輥軸的第一端部部分沿其軸線方向以可旋轉方式插入穿過所述第一側壁,所述顯影輥軸的第二端部部分沿其軸線方向以可旋轉方式插入穿過所述第二側壁;顯影齒輪,所述顯影齒輪布置在所述第一側壁的外側,并且所述顯影齒輪固定到所述顯影輥軸在所述第一側壁處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傳動齒輪,所述傳動齒輪布置在所述第一側壁的外側,并且所述傳動齒輪向所述顯影齒輪傳遞驅動力;第一蓋部件,所述第一蓋部件附接到所述第一側壁,并且所述第一蓋部件從所述軸線方向的外側覆蓋所述傳動齒輪;和第二蓋部件,所述第二蓋部件附接到所述第一側壁,并且所述第二蓋部件從所述軸線方向的外側覆蓋所述顯影齒輪,并且所述顯影輥軸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插入穿過所述第二蓋部件,其中在所述第二蓋部件和所述第一端部部分之間形成有間隔,其中所述第二蓋部件與所述第一蓋部件分開地形成,且在所述第一側壁的外側與所述第一蓋部件并排地布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盒,其中所述第二蓋部件的在所述軸線方向上的外側表面形成在所述第一蓋部件的在所述第一蓋部件的所述軸線方向上的外側表面的內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盒,其中所述殼體在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二側壁之間形成有開口,所述開口暴露所述顯影輥的周向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蓋部件一體地包括顯影劑容納部,所述顯影劑容納部從所述第一側壁的外側朝向所述第二側壁延伸,并且所述顯影劑容納部與所述開口相對,從而防止顯影劑從所述開口泄漏。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盒,其中所述顯影輥軸的周向表面在其周向方向上形成有凹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蓋部件一體地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裝配到所述凹部中且在所述軸線方向上被接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盒,其中所述第一側壁設有凸部,所述凸部突出到就所述軸線方向而言的外側中,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蓋部件包括凸部插入孔,所述凸部被插入所述凸部插入孔中。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影盒,其中所述凸部插入孔的內表面包括凸起,所述凸起從所述顯影輥的旋轉方向的上游側接觸所述凸部。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影盒,其中分別于將所述第一側壁的被插入所述顯影輥軸的部分夾著的兩側設置所述凸部。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顯影盒,其中通過在與所述軸線方向垂直的安裝方向上移動所述顯影盒,將所述顯影盒安裝到保持感光鼓的鼓盒,其中所述第一蓋部件包括接觸部,所述接觸部在所述軸線方向和與所述安裝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所述第二蓋部件相對,并且在將所述顯影盒安裝到所述鼓盒期間,所述接觸部接觸所述鼓盒,并且其中所述接觸部固定到所述第一側壁,從而所述第一蓋部件附接到所述第一側壁。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影盒,進一步包括螺釘,所述螺釘貫穿所述接觸部,并且所述螺釘的前端被螺紋接合到所述第一側壁,以將所述接觸部固定到所述第一側壁,并且其中所述螺釘的頭部布置在所述第二蓋部件的就所述第二蓋部件的所述軸線方向而言的外側表面的內側處。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影盒,其中由所述第二蓋部件的就所述軸線方向而言的外側表面和所述第二蓋部件的在所述安裝方向的下游側處的部分形成的角部部分被倒角。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影盒,其中由所述第二蓋部件的在所述安裝方向的下游側處的部分和所述第二蓋的在與所述接觸部相反的側處的部分形成的角部部分被倒角。
全文摘要
一種顯影盒,包括殼體,該殼體具有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顯影輥軸的相應的端部部分以可旋轉方式插入穿過所述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顯影齒輪,該顯影齒輪布置在第一側壁外側,并且該顯影齒輪固定到顯影輥軸的端部部分;傳動齒輪,該傳動齒輪布置在第一側壁外側,并且該傳動齒輪向顯影齒輪傳遞驅動力;第一蓋部件,該第一蓋部件附接到第一側壁,并且該第一蓋部件覆蓋傳動齒輪;以及第二蓋部件,該第二蓋部件附接到第一側壁,并且該第二蓋部件沿軸線方向從外側覆蓋顯影齒輪。第二蓋部件與第一蓋部件分開地形成并且在第一側壁外側與第一蓋部件并排地布置。
文檔編號G03G21/16GK102200724SQ201110075920
公開日2011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4日
發明者藤井康雅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