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提供組件和顯示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提供了一種光提供組件和一種顯示設備。更具體地講,提供了一種具有穩定和纖薄的結構的光提供組件和一種同樣具有穩定和纖薄的結構的顯示設備。
背景技術:
通常,顯示設備包括顯示面板,顯示圖像;光提供組件,將光提供到顯示面板;驅動器,向顯示面板和光提供組件提供驅動和/或控制信號。顯示面板可包括作為顯示元件的液晶。光提供組件包括光源模塊和多個光學元件,以將光從光源模塊有效地提供到顯示面板。驅動器可包括印刷電路板和安裝在印刷電路板上的多個芯片。最近,用戶對具有高顯示質量同時具有纖薄且小的主體的顯示設備有著增加的需求。因此,顯示設備中的光源模塊使用發光二極管(LED)作為光源,發光二極管在具有高亮度的同時也具有低功耗。另外,光提供組件和顯示面板的厚度均可減小,以減小顯示設備的總厚度。例如,將驅動器布置在容納顯示面板和光提供組件的底架的閑置空間中來代替將驅動器布置在顯示面板的后表面上,從而可將驅動器布置在與顯示面板基本相同的平面中。結果,顯示設備的總厚度可以減小。然而,驅動器通過非常柔韌的膜電連接和物理連接到顯示面板,因此難以以穩定的方式將驅動器固定在底架的閑置空間中。另外,包括多個基底層的印刷電路板用于確保其中可形成電路的預定空間。然而,隨著印刷電路板變厚,將驅動器布置在與顯示面板基本相同的平面上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當顯示設備容納在容納容器中時,容納容器的布置有印刷電路板的一部分會朝向容納容器的外側突出。因此,顯示設備會具有不吸引人的外觀。
發明內容
提供了一種能夠穩定地容納印刷電路板的具有纖薄結構的顯示設備。提供了一種能夠穩定地容納印刷電路板的具有纖薄結構的光提供組件。在一方面,所述顯示設備,包括顯示面板、光源模塊、印刷電路板和容納容器。所述顯示面板被配置為顯示圖像。光源模塊被配置為將光提供給顯示面板。印刷電路板電連接到光源模塊。印刷電路板通過柔性膜電連接到顯示面板。容納容器包括主容納部分和基底固定部分。主容納部分容納光源模塊和顯示面板。基底固定部分連接到主容納部分,基底固定部分沿著主容納部分的側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支撐印刷電路板。柔性膜可從顯示面板沿著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在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一表面之上向外延伸。柔性膜可從第一表面向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彎曲。印刷電路板可以接觸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二表面。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二表面可直接接觸印刷電路板的其上沒有形成電路圖案的非電路表面。基底固定部分可包括第一孔,所述驅動芯片布置在所述第一孔中。柔性膜可包括安裝在面對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一表面的表面上的驅動芯片。基底固定部分可包括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朝著主容納部分形成的引導凹陷。所述引導凹陷可將柔性膜引導成彎曲,以覆蓋基底固定部分。主容納部分可包括多個側壁和連接到所述多個側壁的底板,以形成容納空間。基底固定部分可在所述多個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上的一個位置連接到該側壁,所述一個位置比底板連接到該側壁的位置更靠近顯示面板。基底固定部分可包括形成在與第二端部相對的第一端部上的突起,基底固定部分在所述第二端部連接到主容納部分,突起從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一表面向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二表面突出。第二表面可與第一表面相對。顯示設備還可包括布置在顯示面板和容納容器之間的模制框架。模制框架可包括主體部分和蓋部分。主體部分可將光源模塊固定到容納容器并支撐顯示面板。蓋部分可連接到主體部分并可沿著主體部分的側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主體部分可容納在主容納部分中。蓋部分可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上。蓋部分可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與柔性膜之間。蓋部分可包括形成在與形成有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一孔的區域對應的區域中的第二孔。安裝在柔性膜上的驅動芯片可布置在第一孔中。第一開口可形成在彼此相鄰的第二孔之間的蓋部分處。第二開口可形成在彼此相鄰的第一孔之間的基底固定部分處。蓋部分可包括與基底固定部分的朝著主容納部分形成的引導凹陷對應的對應凹陷。光源模塊可布置在顯示面板的短邊部分。印刷電路板可布置在顯示面板的長邊部分。顯示面板的長邊部分可沿著第一方向形成。顯示面板的短邊部分可沿著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形成。顯示面板可包括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第一基底可具有附著在所述長邊部分的柔性膜和安裝在所述短邊部分上的柵極驅動芯片。第二基底可與第一基底相對。液晶層可設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間。容納容器還可包括連接部分,所述連接部分布置在連接到基底固定部分的邊部分上,所述連接部分與基底固定部分的兩端相鄰布置并具有穿過所述連接部分而形成的孔。另一方面,光提供組件包括光源模塊、導光板和容納容器。導光板引導從光源模塊提供的光。容納容器包括主容納部分和基底固定部分。主容納部分容納光源模塊和導光板。 基底固定部分連接到主容納部分并沿著主容納部分的側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基底固定部分可包括其中布置有驅動芯片的第一孔。驅動芯片可安裝在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的表面上的柔性膜上。基底固定部分可包括形成在與第二端部相對的第一端部的引導凹陷,基底固定部分在所述第二端部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連接到主容納部分。主容納部分可包括多個側壁和連接到所述多個側壁的底板,以形成容納空間。基底固定部分可在所述多個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上的一個位置連接到該側壁,所述一個位置比底板連接到該側壁的位置更靠近顯示面板。基底固定部分可包括形成在與第二端部相對的第一端部上的突起,基底固定部分在所述第二端部連接到主容納部分,突起從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一表面向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二表面突出。第二表面可與第一表面相對。根據光提供組件和顯示設備,容納容器的基底固定部分可支撐印刷電路板,從而印刷電路板可被穩定地容納在容納容器中。可防止印刷電路板彎曲或傾斜,從而可以提高顯示設備的剛度。因此,印刷電路板可被物理地、電氣地和穩定地容納在容納容器中。另外,基底固定部分布置在容納容器的閑置空間中,從而顯示設備的尺寸的增加可被最小化。基底固定部分沿著具有相對大的面積的容納容器的主容納部分的縱向邊布置,從而可減小印刷電路板的厚度。
通過參照附圖對示例實施例進行的描述,上述和其他特點和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附圖中圖1是示意性示出根據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分解透視圖;圖2是沿著圖1的線Ι-Γ截取的截面圖;圖3是示出圖1的容納容器的透視圖;圖4A是示出沿著方向A觀察的圖1的顯示設備的平面圖;圖4B是示出圖1的顯示設備的后視圖;圖5是示出圖1的顯示設備和外部設備之間的接合的局部放大透視圖;圖6A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平面圖;圖6B是示出圖6A的顯示設備的后視圖;圖6C是示出圖6A的顯示設備的局部放大透視圖;圖7A是示出根據又一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的突出部分的放大透視圖;圖7B是示出根據又一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的突出部分的放大透視圖;圖8A和圖8B是示出根據又一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和模制框架的平面圖;圖9是示意性示出根據又一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分解透視圖;圖10是沿著圖9的線ΙΙ-ΙΓ截取的截面圖;圖11是示意性示出根據又一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分解透視圖;圖12是沿著圖11的線ΙΙΙ-ΙΙΓ截取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參照附圖來解釋示例實施例。圖1是示意性示出根據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分解透視圖。圖2是沿著圖1的線Ι-Γ截取的截面圖。參照圖1和圖2,顯示設備800包括顯示面板PL、光提供組件BLU、模制框架500、 后殼600和頂殼700。柵極驅動電路130安裝在顯示面板PL上,顯示面板PL連接到驅動器140。光提供組件BLU包括光源模塊200、容納容器300、導光板410、反射板420和光學片 430。顯示面板PL包括彼此面對的第一基底110和第二基底120。顯示面板PL可利用布置在第一基底110和第二基底120之間的液晶來調節光穿過顯示面板PL的透射率,從而顯示圖像。在顯示面板PL中,顯示圖像的顯示區域DA(參照圖4A)被定義為第一基底110
6的與第二基底120重疊的區域。顯示面板PL的外圍區域PA (參照圖4A)被定義為第一基底110的不與第二基底120重疊的區域。柵極驅動電路130安裝在第一基底110的外圍區域PA中。柵極驅動電路130可電連接到形成在第一基底110上的柵極線。在圖1中,盡管柵極驅動電路130僅僅布置為與顯示區域DA的第一邊相鄰,但是顯示設備800還可包括布置為與顯示區域DA的第一邊相對的第二邊相鄰的柵極驅動電路130。當驅動芯片被布置為與顯示區域DA的兩邊相鄰時,與所述第一邊相鄰布置的驅動芯片可連接到奇數號柵極線且與所述第二邊相鄰布置的驅動芯片可連接到偶數號柵極線,以驅動顯示面板PL。驅動器140包括印刷電路板142,多個電路圖案形成在所述印刷電路板142上; 柔性膜144,驅動芯片146安裝在所述柔性膜144上。驅動器140電連接到柵極驅動電路 130和顯示區域DA。柔性膜144的第一端連接到第一基底110,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連接到印刷電路板142。柔性膜144可以通過例如各向異性導電膜(未示出)物理連接和電連接到第一基底110和印刷電路板142。驅動芯片146安裝在柔性膜144的后表面上,并且沿著與顯示面板PL顯示圖像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布置。印刷電路板142沿著顯示面板PL的第一方向Dl延伸。印刷電路板142的長度可被定義為印刷電路板142的第一端和與第一端相對的印刷電路板142的第二端之間沿第一方向Dl的距離。印刷電路板142的寬度可被定義為印刷電路板142的第三端和與第三端相對的印刷電路板142的第四端之間沿不同于第一方向Dl的第二方向D2的距離。例如, 第二方向D2可以與第一方向Dl基本垂直。印刷電路板142的長度可以比顯示面板PL沿第一方向Dl的長度短。顯示面板PL相對較短的邊(即,沿著圖1中的方向D2的邊)被定義為顯示面板PL的短邊,與短邊相鄰的區域被定義為短邊部分101。另外,顯示面板PL的比所述短邊相對長的邊(即,沿著圖1中的方向Dl的邊)被定義為顯示面板PL的長邊,與所述長邊相鄰的區域被定義為長邊部分102。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印刷電路板142的長度短于顯示面板PL的沿第一方向Dl延伸的長邊的長度。柵極驅動電路130可被安裝在第一基底110的短邊部分101上,驅動器140可與長邊部分102相鄰布置。電路圖案148被布置在印刷電路板142的第一表面14 上,但是電路圖案148不布置在與第一表面14 相對的第二表面142b上。以下,電路表面被定義為其上布置電路圖案148的第一表面142a,非電路表面被定義為其上不布置電路圖案的第二表面142b。光源模塊200沿著顯示面板PL的短邊部分101布置,印刷電路板142沿著顯示面板PL的長邊部分102布置。因為印刷電路板142可沿著長邊部分102而非短邊部分101布置,所以可增加印刷電路板142的長度。其結果是,對于將僅僅布置在電路表面14 上而不布置在非電路表面142b上的驅動顯示面板PL所需要的所有電路圖案148,在印刷電路板142上可以存在足夠的面積。從而,由于印刷電路板142的表面面積可被最大化,所以可以使印刷電路板142所需要的基底層的數量最小化,這使得印刷電路板142的厚度得以減小。光源模塊200包括發射光的多個光源210和電連接到光源210并將光源驅動信號傳輸到光源210的電路基底220。電路基底220通過連接線230連接到印刷電路板142。例如,連接線230可布置在柔性印刷電路板上。從外部接收的光源驅動信號通過連接線230 提供到電路基底220,并通過電路基底220被提供到光源210。光源210可包括例如發光二極管(LED),且光源210的數量可以是例如大約27。
容納容器300容納光源模塊200、導光板410、反射板420、光學片430和模制框架 500。容納容器300可包括金屬。例如,容納容器300可包括鋁、鍍鋁鋅(galvalume)等。容納容器300包括主容納部分310,基本上容納諸如導光板410、反射板420、光學片430和模制框架500的元件;基底固定部分320,連接到主容納部分310。基底固定部分320可包括第一孔322。下面將參照圖3來更詳細解釋容納容器300。導光板410沿著光源模塊200發射光的方向與光源模塊200相鄰布置。從光源模塊200發射的光通過導光板410的入射表面被導光板410接收,傳播通過導光板410的內部,并通過導光板410的出射表面出射到光學片430。反射板420面向與導光板410的出射表面相對的導光板410的下表面。光學片430面向導光板410的出射表面。模制框架500包括主體部分510和蓋部分520。模制框架500可包括例如塑料材料。主體部分510主要包括四個側壁512 ;支撐突起514,從側壁512朝向相對的側壁512 突出的支撐突起514分別形成在所述四個側壁512處。光源模塊200、導光板410和反射板420可布置在主體部分510的下部,并且可通過模制框架500的支撐突起514固定在容納容器300處。光學片430和顯示面板PL可布置在主體部分510的上部中,并且可被模制框架500的支撐突起514支撐。蓋部分520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表面320a上并且基本上覆蓋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表面320a。蓋部分520通常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320與柔性膜144之間。因此,蓋部分520基本上與柔性膜144的下表面接觸。蓋部分 520還可包括形成在與形成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孔322的區域對應的區域中的第二孔 522。蓋部分520通常具有與基底固定部分320基本相同的平坦形狀。顯示面板PL的邊緣和光提供組件BLU的邊緣可被密封膜PF覆蓋。密封膜PF可以是阻擋光的黑色膜。密封膜PF可包括被附著到光提供組件BLU和顯示面板PL的邊緣的附著部分。例如,密封膜PF的附著部分可被布置在與蓋部分520的沒有被柔性膜144覆蓋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即,在柔性膜144之間(見圖4A)。在長邊部分102處,密封膜可沿著柔性膜彎曲的方向彎曲,從而密封膜PF可被附著到蓋部分520。按這種方式,沿著長邊部分 102的密封膜PF覆蓋顯示面板PL的邊緣和與顯示面板PL相鄰的光提供組件BLU的邊緣。 密封膜PF不與顯示區域DA重疊。后殼600布置在容納容器300下方,完全容納顯示面板PL和包括容納容器300的光提供組件BLU。第一接合孔突起612、接合突起614和第二接合孔突起616形成在后殼 600的底板上。第一接合孔突起612和第二接合孔突起616從后殼600的底板突出,并且包括可以是例如帶有螺紋的孔,以與螺絲接合。后殼600可與頂殼700接合,以完全覆蓋顯示面板PL和光提供組件BLU。頂殼700包括暴露顯示區域DA的開口。本示例實施例的后殼 600和頂殼700可改善顯示設備800的外觀和穩定性。例如,當顯示面板PL和光提供組件 BLU被密封膜PF覆蓋時,被密封膜PF覆蓋的顯示面板PL和光提供組件BLU被布置在后殼 600和頂殼700的內部中。因此,從顯示設備800的外部觀察不到密封膜PF,從而可防止顯示設備800的外觀變差。以下,參照圖3、圖4A和圖4B來更詳細地解釋容納容器300、模制框架500以及容納容器300、印刷電路板142和柔性膜144如何接合。圖3是示出圖1的容納容器的透視圖。參照圖1到圖3,容納容器300的主容納部分310包括四個側壁312和連接到側壁312的底板313。側壁312彼此連接,從而限定容納容器300的容納空間。底板313包括分別從側壁312突出到容納空間的支撐突起314。支撐突起314可限定底板313的底部開口 316。支撐突起314分別沿著側壁312延伸的方向延伸,并分別沿著與側壁312延伸的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突出。支撐突起314分別連接到側壁312的下部。支撐突起314基本上支撐容納在容納容器300中的反射板420、導光板410、光學片430和模制框架500。使用支撐突起314,從而底板313的面積可被最小化(且底部開口 316最大化)。因此,可以最小化容納容器300的重量。反射板420的邊緣布置在底板313 上,從而反射板420被固定到底板313。由于反射板420與主容納部分310接合,所以可以基本確保容納容器300的容納空間。通過與反射板420接合的主容納部分310限定的空間可以例如容納光源模塊200、導光板410、光學片430和模制框架500。基底固定部分320連接到所述側壁312中的在長邊部分102處的側壁312。基底固定部分320沿著主容納部分310的邊在第一方向Dl上延伸。基底固定部分320從主容納部分310沿著第二方向D2突出。基底固定部分320布置在側壁312上的主容納部分310 的支撐突起314的位置上方的更靠近顯示面板PL的位置。基底固定部分320和連接到基底固定部分320的側壁312限定預定空間,印刷電路板142布置在該預定空間中。圖4A是示出沿著(圖1上示出的)方向A觀察的圖1的顯示設備的平面圖。圖 4B是示出圖1的顯示設備的后視圖。在圖4A和圖4B中,省略了頂殼700和后殼600,從而可以更清楚地示出容納容器 300和模制框架500的結構。參照圖4A和圖4B,基底固定部分320包括第一表面320a和第二表面320b。與第一表面320a相對的第二表面320b直接接觸印刷電路板142。模制框架500的蓋部分520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表面320a (未在圖4A 和圖4B中示出)上。當沿著圖1的方向A觀察時,蓋部分520直接接觸柔性膜144。柔性膜144從第一基底110經由蓋部分520(蓋部分520在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表面320a 上)沿第二方向D2延伸。柔性膜144圍繞蓋部分520的邊緣彎曲(圖2),柔性膜144經過基底固定部分320的自第一表面320a到第二表面320b的邊緣。柔性膜144覆蓋蓋部分 520并圍繞蓋部分520的邊緣和基底固定部分320的邊緣彎曲,以使印刷電路板142可面向第二表面320b。印刷電路板142的非電路表面142b可因而直接接觸第二表面320b。基底固定部分320的整體形狀可與印刷電路板142的形狀基本相同。基底固定部分320支撐印刷電路板142,從而印刷電路板142不被外力彎曲,并且被穩定地容納在容納容器300中。 驅動芯片146(圖2)被安裝在柔性膜144的下表面上,從而驅動芯片146面向基底固定部分320的一側與印刷電路板142面向基底固定部分320的一側相對,即,驅動芯片146面向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表面320a側。另外,模制框架500和顯示面板PL(圖2)布置在容納容器300的容納空間中,從而容納容器300的側壁312的內表面覆蓋模制框架500的主體部分510的外表面。容納容器300的側壁312中的連接到基底固定部分320的側壁312的上部可被模制框架500的蓋部分520覆蓋。如圖4B中所示,容納容器300包括由支撐突起314限定的底部開口 316,從而反射板420通過容納容器300的后表面中的底部開口 316部分地暴露。基底固定部分320和印刷電路板142可包括彼此對應的孔(未示出)。基底固定部分320和印刷電路板142可利用穿過所述對應的孔的螺絲接合。可選擇地,基底固定部分320和印刷電路板142可利用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二表面320b與印刷電路板 142的非電路表面142b之間的雙面膠帶接合。基底固定部分320還可包括穿過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孔322(圖2和圖3), 蓋部分520可包括穿過蓋部分520的第二孔522。驅動芯片146布置在第二孔522和第一孔322的部分中。由于柔性膜144圍繞基底固定部分320和蓋部分520的邊緣彎曲,所以安裝在柔性膜144的下表面上的驅動芯片146面向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表面320a側。 驅動芯片146具有預定厚度,驅動芯片146從柔性膜144突出所述預定厚度。因此,如果僅僅在蓋部分520中形成第二孔522,不在基底固定部分320中形成第一孔322,則驅動芯片 146布置在第一表面320a上,柔性膜144可基于第一孔522的深度從第一表面320a突出。 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第一孔322被形成為穿過基底固定部分320,驅動芯片146布置在第一孔322中,從而柔性膜144可被緊緊地固定到蓋部分520。盡管在圖1到圖3的該示例實施例中,穿過蓋部分520的第二孔522和穿過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孔322被形成為容納驅動芯片146。可以可選擇地在基底固定部分320 中形成凹陷(未示出)以代替穿過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孔322來容納驅動芯片146。 凹陷的深度足夠大,從而第二孔522的深度以及基底固定部分320中的這樣的凹陷的深度的結合大于驅動芯片146的厚度。蓋部分520的第二孔522布置在布置有第一孔322的區域。第二孔522可具有與第一孔322基本相同的形狀。蓋部分520覆蓋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表面320a,從而驅動芯片146穿過第二孔522布置在第一孔322中,或者驅動芯片146布置在第二孔522和第一孔322中。例如,第一孔322和第二孔522的整體深度可以大于驅動芯片146的厚度。容納容器300還可包括第一連接部分330。第一連接部分330形成在連接到基底固定部分320的側壁312上。第一連接部分330從基底固定部分320沿第二方向D2突出并包括兩個孔332。容納容器300可通過第一連接部分330連接到外部設備900和后殼600。 第一連接部分330可與基底固定部分320的兩端相鄰布置。容納容器300還可包括第二連接部分340,第二連接部分340形成在與其上形成有第一連接部分330的側壁相對的側壁上。第二連接部分340可將容納容器300連接到后殼600。例如,容納容器300可通過第一連接部分330和第二連接部分340固定到后殼600。以下,可以解釋容納容器300、后殼 600和外部設備900之間的接合。圖5是示出圖1的顯示設備和外部設備之間的接合的局部放大透視圖。參照圖1和圖5,第一連接部分330的孔332布置在與第一接合孔突起612的位置對應的位置中。第一螺絲SCWl穿過孔332并插入第一接合孔突起612的第一接合孔中。 第一連接部分330的另一個孔332與接合突起614對應地布置。接合突起614插入孔332 中。因此,容納容器300可與后殼600接合。盡管沒有在圖中示出,但是第二連接部分340 可與形成在后殼600的底板613上的接合突起接合。容納容器300的四個拐角部分可通過形成在容納容器300的側壁312上的兩個第一連接部分330和形成在容納容器300的相對的側壁312上的兩個第二連接部分340固定到后殼600。
與容納容器300接合的后殼600可通過第二接合孔突起616與外部設備900接合。 如圖1所示,外部設備900可包括輸入部分,用戶通過該輸入部分將信息輸入到信息處理設備。例如,外部設備900包括鍵盤910。多個鍵920可布置在鍵盤910上。鍵盤910連接到鉸鏈部件930。鉸鏈部件930可沿著與由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限定的平面基本垂直的方向自由移動。用于容納鉸鏈部件930的容納凹陷620可形成在后殼600的側壁處。孔 932形成在鉸鏈部件930的端部。孔932對應于后殼600的第二接合孔突起616,孔932通過第二螺絲SCW2連接到第二接合孔。在圖1中,與具有輸入部件的外部設備900接合的膝上型計算機被解釋為顯示設備800,但是可選擇地,顯示設備800可用于不與外部設備900接合的設備,例如監視器、電視機等。根據本示例實施例,容納容器300的基底固定部分320支撐印刷電路板142,從而印刷電路板142可與容納容器300穩定地接合。基底固定部分320可防止印刷電路板142 彎曲或傾斜,從而可提高顯示設備800的剛性。因此,印刷電路板142可被物理地、電氣地和穩定地容納在容納容器300中。另外,基底固定部分320布置在長邊部分102,光源模塊 200布置在短邊部分101,從而可以充分地確保基底固定部分320的面積,而不增加顯示設備800的尺寸,且可以減小印刷電路板142的厚度。圖6A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平面圖。圖6B是示出圖6A的顯示設備的后視圖。圖6C是示出圖6A的顯示設備的局部放大透視圖。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與根據參照圖1和圖2解釋的前面的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基本相同,除了容納容器還包括引導凹陷和突起以外。因此,將省略任何重復的解釋。參照圖1、圖6A、圖6B和圖6C,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300包括形成在基底固定部分320處的引導凹陷324(圖6B)。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模制框架500包括形成在與引導凹陷3M對應的蓋部分520處的對應凹陷524(圖6A)。引導凹陷3M和對應凹陷5M中的每個凹陷沿著從顯示設備800的外側到容納容器300的主容納部分310的方向形成,以將柔性膜144引導為彎曲。對應凹陷5M可具有與引導凹陷324的形狀基本相同的形狀。引導凹陷3M和對應凹陷524中的每個凹陷沿第一方向Dl的寬度可大于柔性膜144沿第一方向Dl的寬度。另外,引導凹陷3 和對應凹陷524中的每個凹陷沿第二方向D2的深度可大于柔性膜144的厚度。引導凹陷3 和對應凹陷5M幫助柔性膜144容易地彎曲,從而可以使柔性膜144沿第一方向Dl的運動最小化。在連接顯示面板和印刷電路板的柔性膜直接覆蓋印刷電路板(并且不采用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結構中,諸如引導凹陷324的凹陷會形成在印刷電路板142處,結果,電路圖案148在印刷電路板上的可用空間會減小。然而,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引導凹陷3 和對應凹陷5M形成在容納容器300和模制框架500處,而不形成在印刷電路板142上,從而用于電路圖案148的空間可以最大化。基底固定部分320還可包括突起326(圖6C)。突起幻6形成在與基底固定部分 320的第二端部相對的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端部上,基底固定部分320在所述第二端部連接到主容納部分310。突起3 從第一表面320a向與第一表面320a相對的第二表面320b突出。例如,突起3 可與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端部一起形成“L”形。突起326 可防止印刷電路板142沿第二方向D2移動。例如,因為形成突起326,所以印刷電路板142 可被穩定地容納在由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二表面320b、突起3 和主容納部分310的側壁312限定的空間中。突起3 可布置在彼此相鄰的引導凹陷3 之間。例如,引導凹陷 324可布置在彼此相鄰的突起3 之間。根據本示例實施例,形成基底固定部分320,使得印刷電路板142可被穩定地固定。引導凹陷324另外地形成在基底固定部分320處,使得印刷電路板142可被容易地裝配,且使柔性膜144的運動可以最小化。另外,形成突起326,使得印刷電路板142可被更穩定地固定在基底固定部分320處。圖7A是示出根據又一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的突出部分的放大透視圖。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與根據前面的參照圖6A、圖6B和圖6C解釋的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基本相同,除了突起的形狀以外。因此,將省略任何重復的解釋。參照圖7A,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300的基底固定部分320包括突起328。 突起3 包括彼此隔開的至少兩個子突起328a和328b。子突起328a和328b中的每個從第一表面320a向與第一表面320a相對的第二表面320b突出。突起3 包括子突起328a和328b。子突起328a和328b彼此隔開,從而子突起允許基底固定部分320與后殼600之間的接觸面積減小并且對基底固定部分320的外力可被均勻地分配。圖7B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又一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的突出部分的放大透視圖。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與根據前面的參照圖7A解釋的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基本相同,除了突起的形狀以外。因此,將省略任何重復的解釋。參照圖7B,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300的基底固定部分320包括突起329。 突起3 包括至少兩個子突起329a和329b。子突起329a和329b彼此隔開。子突起329a和329b中的每個從第一表面320a向與第一表面320a相對的第二表面320b突出,子突起329a和329b的端部沿著與第二表面320b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預定長度。例如,子突起329a和329b中的每個具有L形,子突起329a和329b中的每個可與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端部一起形成U形。根據本示例實施例,與圖7A中的前面的示例實施例的子突起328a和328b的形狀相比,子突起329a和329b的形狀改變,從而印刷電路板142可被穩固地和穩定地固定到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二表面320b。圖8A和圖8B是示出根據又一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和模制框架的平面圖。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和模制框架與根據前面的參照圖1和圖2解釋的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和模制框架基本相同,除了容納容器和模制框架進一步包括另外的開口以外。因此,將省略任何重復的解釋。參照圖1和圖8A,容納容器301包括主容納部分310和連接到主容納部分310的基底固定部分320。通過柔性膜144連接到顯示面板PL的印刷電路板142可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320中。容納容器301還可包括第一連接部分330和第二連接部分340。第一連接部分330和第二連接部分340將外部設備900連接到后殼600。容納安裝在柔性膜144上的驅動芯片146的第一孔322可形成在基底固定部分320上。
開口 321形成在彼此相鄰的第一孔322之間的基底固定部分320處。開口 321可形成在沒有被柔性膜144覆蓋的區域中的基底固定部分320處。盡管形成開口 321,但是基底固定部分320可支撐印刷電路板142。因此,容納容器301的重量可被最小化。參照圖1和圖8B,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模制框架501包括主體部分510和連接到主體部分510的蓋部分520。第二孔522可穿過蓋部分520形成。驅動芯片146被第二孔 522容納,第二孔522對應于第一孔322。開口 521可形成在彼此相鄰的第二孔522之間的蓋部分520處。開口 521可形成在沒有被柔性膜144覆蓋的區域中的蓋部分520處。盡管形成開口 521,但是蓋部分520的沒有開口 521的部分連續地覆蓋基底固定部分320。因此,模制框架501的重量可被最小化。雖然沒有在圖中示出,但是容納容器301還可包括圖6A和圖6B的引導凹陷324。 另外,模制框架501還可包括圖6A和圖6B的對應凹陷524。另外,圖8A中示出的容納容器301的開口 321的形狀可以用于模制框架501的開口 521,圖8B中示出的模制框架501的開口 521的形狀可以用于容納容器301的開口 321。根據本示例實施例,形成容納容器301的基底固定部分320,使得印刷電路板142 可被穩定地固定。另外,開口分別形成在基底固定部分320和蓋部分520處,從而容納容器 301和模制框架501的重量可以減小。因此,包括容納容器301和模制框架501的顯示設備的重量可以減小。圖9是示意性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又一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分解透視圖。圖10 是沿著圖9的線II-II'截取的截面圖。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與根據前面的參照圖1和圖2解釋的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基本相同,除了容納容器和模制框架的結構以及容納容器和模制框架之間的接合以外。因此,將省略任何重復的解釋。參照圖9和圖10,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802的容納容器300包括主容納部分310和基底固定部分320。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300與根據前面的參照圖1 和圖2解釋的示例實施例的容納容器300基本相同,除了基底固定部分320的位置以外。相對于主容納部分310的支撐突起314,本示例實施例的基底固定部分320布置地比圖1和圖 2中示出的基底固定部分320更高。模制框架502布置在容納容器300的內部。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模制框架502與根據前面的參照圖1和圖2解釋的示例實施例的模制框架500基本相同,除了模制框架502 僅僅包括主容納部分510而不包含蓋部分520以外。因此,模制框架502布置在光源模塊 200、導光板410和反射板420之上,從而模制框架502可將光源模塊200、導光板410和反射板420固定到容納容器300。模制框架502可支撐光學片430和顯示面板PL。因為模制框架502不包括圖1和圖2中示出的蓋部分520,所以基底固定部分320 的高度大于圖1和圖2的基底固定部分320的高度。因此,從顯示面板PL向外延伸的柔性膜144可被平坦地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320的上表面上。根據本示例實施例,容納容器300的結構被改變成包括主容納部分310和基底固定部分,而不改變布置在容納容器300的內側的傳統的模制框架的結構,從而連接到柔性膜144的印刷電路板142可被穩定地容納在基底固定部分320中。柔性膜144可被平坦地
13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320的上表面上。圖11是示意性示出根據本發明又一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分解透視圖。圖12 是沿著圖11的線ΙΙΙ-ΙΙΓ截取的截面圖。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804與根據前面的參照圖1和圖2解釋的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800基本相同,除了省略了模制框架500以外。因此,將省略任何重復的解釋。參照圖11和圖12,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804包括容納容器300。反射板 420、導光板410、光源模塊200、光學片430和顯示面板PL可被容納在容納容器300的容納空間中。光學片430可直接布置在導光板410上。與根據前面的圖1和圖2的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800相比,省略了圖1中示出的模制框架500,從而省略了光學片430和導光板 410之間的空間。因此,顯示設備804的厚度可以減少模制框架500的厚度那么多的厚度。與根據前面的圖1和圖2的示例實施例的顯示設備800相比,顯示設備804的面積可以增加模制框架500的側壁的厚度那么多的面積,顯示設備804的重量可以減小模制框架500的重量那么大的重量。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省略了圖1和圖2中示出的模制框架500,容納容器300包括主容納部分310和基底固定部分320,從而連接到柔性膜144的印刷電路板142可被穩定地容納在基底固定部分320中。從顯示面板PL向外延伸的柔性膜144可被平坦地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320的上表面上。柔性膜144從基底固定部分320的第一表面320a彎曲到第二表面320b。與第一表面320a相對的第二表面320b直接接觸印刷電路板142。根據如上解釋的本發明,容納容器的基底固定部分320支撐印刷電路板142,從而可防止印刷電路板142彎曲或者傾斜。因此,可以提高顯示設備的剛度。包括所述容納容器的顯示設備可被用于膝上型計算機的顯示部件、監視器和電視機等。上述內容是示例性的,不應被解釋為對本發明的限制。盡管已經描述了本發明的一些示例實施例,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將容易理解,在本質上不脫離這里描述的優點和新穎性教導的情況下,可以對示例實施例作出許多修改。在權利要求中,方法加功能的款項意圖覆蓋這里描述的執行所述功能的結構,并且不僅覆蓋結構等同物,而且覆蓋等同的結構。 因此,應當理解,對公開的示例實施例和其他示例實施例的修改意圖包括在前面的描述和權利要求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顯示設備,所述顯示設備包括顯示面板,被配置為顯示圖像;光源模塊,被配置為將光提供給顯示面板;印刷電路板,電連接到光源模塊并通過柔性膜電連接到顯示面板;容納容器,包括主容納部分和基底固定部分,主容納部分容納光源模塊和顯示面板,基底固定部分連接到主容納部分,基底固定部分沿著主容納部分的側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支撐印刷電路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柔性膜從顯示面板沿著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在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一表面之上向外延伸,并且從第一表面向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彎曲。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印刷電路板接觸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二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二表面直接接觸印刷電路板的沒有形成電路圖案的非電路表面。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柔性膜包括安裝在面對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一表面的表面上的驅動芯片。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基底固定部分包括第一孔,所述驅動芯片布置在所述第一孔中。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基底固定部分包括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朝著主容納部分形成的引導凹陷,所述引導凹陷將柔性膜引導成彎曲,以覆蓋基底固定部分。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主容納部分包括多個側壁和連接到側壁的底板,以形成容納空間,基底固定部分在所述多個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上的一個位置連接到該側壁,所述一個位置比底板連接到該側壁的位置更靠近顯示面板。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基底固定部分包括形成在與第二端部相對的第一端部上的突起,基底固定部分在所述第二端部連接到主容納部分,突起從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一表面向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二表面突出,第二表面與第一表面相對。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設備,所述顯示設備還包括布置在顯示面板和容納容器之間的模制框架,其中,模制框架包括主體部分,將光源模塊固定到容納容器并支撐顯示面板;蓋部分,連接到主體部分并沿著主體部分的側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主體部分容納在主容納部分中,蓋部分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上。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蓋部分布置在基底固定部分與柔性膜之間。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蓋部分包括形成在與形成有基底固定部分的第一孔的區域對應的區域中的第二孔,安裝在柔性膜上的驅動芯片布置在第一孔中。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在彼此相鄰的第二孔之間的蓋部分處形成第一開口。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在彼此相鄰的第一孔之間的基底固定部分處形成第二開口。
16.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蓋部分包括與基底固定部分的朝著主容納部分形成的引導凹陷對應的對應凹陷。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光源模塊布置在顯示面板的短邊部分, 印刷電路板布置在顯示面板的長邊部分。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顯示面板的長邊部分沿著第一方向形成, 顯示面板的短邊部分沿著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形成。
19.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顯示面板包括第一基底,具有附著在所述長邊部分的柔性膜和安裝在短邊部分上的柵極驅動芯片 第二基底,與第一基底相對,液晶層設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間。
2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設備,其中,容納容器還包括連接部分,所述連接部分布置在連接到基底固定部分的邊部分上,所述連接部分與基底固定部分的兩端相鄰布置并具有穿過所述連接部分形成的孔。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光提供組件和顯示設備。顯示設備包括顯示面板、光源模塊、印刷電路板和容納容器。顯示面板顯示圖像。光源模塊將光提供給顯示面板。印刷電路板電連接到光源模塊。印刷電路板通過柔性膜電連接到顯示面板。容納容器包括主容納部分和基底固定部分。主容納部分容納光源模塊和顯示面板。基底固定部分連接到主容納部分,沿著主容納部分的側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支撐印刷電路板。因此,顯示設備穩定地容納印刷電路板并具有纖薄的形狀,從而可提高結構可靠性和電氣可靠性。
文檔編號G02F1/13GK102445775SQ20111027056
公開日2012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31日
發明者姜邰佶, 樸容聽, 樸鎮浩, 河在玟, 玉正秀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