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改善暗影的方法及導光板和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顯示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改善暗影的方法及導光板,以及包含所述導光板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側光式液晶顯示,液晶面板本身不發光,需要背光源提供可靠的光源,想要營造出均一的面光源則需要導光板的設計。就目前顯示效果來講,存在燈珠、燈影、暗影、暗帶等瑕疵。導光板拐角處的暗影是一種比較難以消除的瑕疵,尤其是當暗影寬度比較寬時, 比如達到16mm時,更加難以消除。對于這種暗影,已知的解決方法包括以下幾種I)、增加LED燈的數量,使導光板拐角處有光源照射達到消除暗影,其缺點是增加生產成本。2)、在導光板拐角處增大網點直徑,彌補暗影缺陷,但是對于大范圍的暗影,例如上文提出的16mm寬暗影,單純的增大網點直徑也無法達到滿意效果。3)、在導光板非入光側增加導光條,導光條上布有網點,離光源近的地方密集,離光源遠的地方稀疏,通過引導光線達到補償暗角的作用。該方法導致生產成本增加,結構設計復雜,并且導光條粘附于導光板也存在工藝問題。4)、在兩角處增加補償區,但是對于LED燈離導光板邊緣距離加大,單純的補償已不適用。
發明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供一種改善暗影的方法及導光板和顯示裝置,以便在不增加生產成本的情況下,有效消除導光板的暗影區域。(二)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改善暗影的方法,其包括步驟A :找到導光板上的暗影區域,將所述暗影區域劃分為第一子區域和第二子區域,所述第一子區域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二子區域的亮度;B:在所述第一子區域內填充小網點替代該區域內的原始網點,在所述第二子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間隙處補充填充所述小網點,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改善暗影的方法,其包括步驟S100 :找到導光板上的暗影區域,在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間隙處補充填充小網點,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導光板,所述導光板的暗影區域包括第一子區域和第二子區域,所述第一子區域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二子區域的亮度;
在所述第一子區域內填充有小網點,以替代該區域內的原始網點;在所述第二子區域內的原始網點間隙處補充填充有所述小網點;其中,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導光板,所述導光板的暗影區域的原始網點間隙處補充填充有小網點;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所述顯示裝置包括所述的導光板。(三)有益效果上述技術方案中的一個技術方案具有如下的優點 所述方法,首先將暗影區域劃分為最暗的第一子區域和稍暗的第二子區域,進而在第一子區域中設置直徑較小的小網點替代原始網點,在第二子區域補充設置小網點,從而實現對暗影區域的漸變補償,可以有效消除導光板的暗影區域,提高透光均勻度。同時,通過將導光板上與暗影區域對應的邊緣區域設置為導光區域,可以進一步提高暗影區域的亮度,有利于消除暗影。上述技術方案中的另一個技術方案具有如下的優點所述方法,在整個暗影區域內補充設置小網點,處理步驟簡單,并且能夠有效消除導光板的暗影區域,提高透光均勻度。同時,通過將導光板上與暗影區域對應的邊緣區域設置為導光區域,可以進一步提高暗影區域的亮度,有利于消除暗影。上述技術方案中的另一個技術方案具有如下的優點所述導光板的暗影區域被劃分為最暗的第一子區域和稍暗的第二子區域,在第一子區域中設置直徑較小的小網點替代原始網點,在第二子區域補充設置小網點,從而實現對暗影區域的漸變補償,可以有效消除導光板的暗影區域,提高透光均勻度。同時,通過將導光板上與暗影區域對應的邊緣區域設置為導光區域,可以進一步提高暗影區域的亮度,有利于消除暗影。上述技術方案中的另一個技術方案具有如下的優點在所述導光板的暗影區域中補充設置小網點,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并且可以有效消除導光板的暗影區域,提高透光均勻度。同時,通過將導光板上與暗影區域對應的邊緣區域設置為導光區域,可以進一步提高暗影區域的亮度,有利于消除暗影。上述技術方案中的第三個技術方案具有如下的優點所述顯示裝置包括所述的導光板,由于所述導光板消除了暗影區域,從而間接改善了所述顯示裝置的顯示效果,提高了所述顯示裝置的圖像清晰度。
圖I是導光板的拐角處暗影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所述改善暗影的方法流程圖;圖3是實施例一所述方法處理后的導光板不意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所述改善暗影的方法流程圖;圖5是實施例二所述方法處理后的導光板示意圖;圖6是發明實施例三所述改善暗影的方法流程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六所述導光板示意圖。其中圖3、圖5、圖7中,附圖標記的含義如下 100-原始網點,200-小網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如下。實施例一圖I是導光板的拐角處暗影示意圖,如圖I所示,當暗影寬度達到16mm時,即使采用了亮度補償,圖I中橢圓區域處的暗影仍然無法消除。針對上述拐角處的暗影問題,我們重新思考對光能的引導和利用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網點設計方法將導光板拐角處的網點變成“亂數排列”的網點,通過這種設置,可以有效消除該區域的暗影。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所述改善暗影的方法流程圖,如圖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步驟A:找到導光板上的暗影區域,將所述暗影區域劃分為第一子區域和第二子區域,所述第一子區域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二子區域的亮度。所述暗影區域的獲得,以及所述暗影區域的劃分,一般可以通過目測完成,當采用目測完成吋,往往需要先得到導光板的實物,然后進行試驗,根據試驗結果目測確定所述暗影區域。當所述暗影區域位于導光板的拐角處時,邊緣的LED燈發出的光能,無法到達導光板的邊緣,此時的暗影區域是ー個暗角,在所述暗角中越靠近角部越暗,從角部向導光板內部延伸,亮度逐漸提高。根據亮度變化情況,憑目測可以將所述暗影區域劃分為第一子區域和第二子區域,也就是最暗子區域和稍暗子區域。另外,所述暗影區域的獲得,以及所述暗影區域的劃分,還可以通過軟件仿真完成,當采用軟件仿真完成時,無需獲得導光板的實物,只需將導光板的相應參數輸入計算機,計算機自動模擬得到導光板的側部光源被點亮時圖像,根據所述模擬得到的圖像,可以憑目測或者在計算機輔助下完成對所述暗影區域的選取,以及劃分得到所述第一子區域和
第二子區域。B:在所述第一子區域內填充小網點替代該區域內的原始網點,在所述第ニ子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間隙處補充填充所述小網點,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圖3是實施例一所述方法處理后的導光板示意圖,如圖3所示,當所述暗影區域位于導光板拐角處時,所述暗影區域整體近似呈直角三角形狀,即由S、O、Q三點確定的三角形,所述第一子區域近似呈四分之一圓形,即以O為圓心,以OT和OS為半徑的四分之一圓形,所述第二暗影區域為由S、T、Q確定剩余區域,近似呈斜三角形。其中,S、O、T、Q均位于導光板顯示區域的邊緣,具體位置均通過目測或者軟件仿真獲得。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想到,當所述暗影區域位于導光板的其他位置時,所述第一子區域和所述第二子區域的形狀都會隨暗影區域形狀的改變而改變。在所述第一子區域內不再設置直徑較大的原始網點,直接改用所述小網點填充。所述原始網點是現有導光板在該區域原始設置的網點。所述小網點的直徑明顯小于原始網點的直徑,同時應該大于等于O. 25mm,以滿足印刷極限。其中,小網點的數量計算公式為=P1=S1ZaL0 L為單個小網點的面積み為第一子區域的面積め為第一子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a為第一密度系數,其與小網點之間的間距有關,用于保證所述第一子區域的亮度能夠調整至與非暗影區域相同。舉例來講,假設a為I,即P1 = S/L,則可能出現填充η個小網點時所述第一子區域亮度偏低,而填充η+1個小網點時所述第一子區域亮度偏高的情況。因此,通過合理的設置a的值,可以保證所述第一子區域的亮度能夠調整至與非暗影區域相同。實際應用中,a的值可以適當調整,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本實施例中a優選為2。同時,本實施例中,所述小網點的優選直徑值為O. 35mm,單個小網點面積L為O. 096mm2,同時,第一子區域半徑為6. 3558mm,面積S1為31. 74mm2,故第一子區域的小網點數量為P = 165,實際情況下,此數值可有所浮動,影響不大。在所述第ニ子區域內,采用小網點與原始網點相結合的設置方式,即在原始網點的間隙處補充填充所述小網點。這種情況下,小網點的數量計算公式為p2 = S2/bL。S2為第二子區域的面積;P2為第ニ子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b為第二密度系數,其與小網點之間的間距有關,類似于所述第一密度系數a,用于保證所述第二子區域的亮度能夠調整至與非 暗影區域相同,本實施例中b為8。本實施例中,第二子區域面積S2為23. 05,故第二子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為P2 = 30,實際情況下,此數值可有所浮動,影響不大。可以看到,本發明這種“亂數排列”的小網點的特點在干,網點位置不確定,無規律性,只要滿足在暗影區域中最暗的地方排布密集,稍暗的地方排布稀疏即可。實施例ニ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ニ所述改善暗影的方法流程圖,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所述方法與實施例一所述方法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僅在干,所述方法還包括步驟C :將所述導光板上與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完全設置為導光區域。圖5是實施例ニ所述方法處理后的導光板示意圖,如圖5所示,當所述暗影區域位于導光板拐角處時,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為圖5中S、0、T、Q、R、0’、P所確定的區域。其中,P點位于導光板的側部邊緣,其高度與導光板側部最下方ー顆LED燈的下沿齊平;0’點是導光板的邊緣的拐角頂點;R點位于導光板的下部邊緣,其與O點的水平距離大于O點和Q點之間的距離,具體位置可以憑目測或者軟件仿真確定。也就是說,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由所述暗影區域側部的梯形區域,以及暗影區域下部的梯形區域構成。同時,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想到,當所述暗影區域位于導光板的其他位置時,其所對應的邊緣區域的形狀也應相應改變。本步驟中,可以采用印刷油墨的方式,將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完全設置為導光區域。這些邊緣區域雖然不被直接用于顯示,但是被設置為導光區域后可以輔助提高所述暗影區域的亮度,有利于消除暗影。雖然在上述說明過程中,主要假設所述暗影區域位于導光板拐角處,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想到,本發明所述方法同樣可以應用于消除導光板其他位置的暗影。并且,導光板拐角處的暗影一般是最為嚴重的,最嚴重時甚至可以達到16mm的寬度,因此,只要能夠消除導光板拐角處的暗影,自然可以消除導光板其他位置的暗影。實施例三
圖6是發明實施例三所述改善暗影的方法流程圖,如圖6所示,所述方法包括步驟SlOO :找到導光板上的暗影區域,在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間隙處補充填充小網點,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S200:將所述導光板上與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完全設置為導光區域。其中,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大于等于0.25mm,并且所述暗影區域內填充小網點的數量的計算公式為Po = ScZcL ;其中,L為單個小網點的面積為暗影區域的面積;匕為暗影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c為第三密度系數,類似于所述第二密度系數b,用于保證所述暗影區域的亮度能夠調整至與非暗影區域相同,并且其可以等于所述第二密度系數b,也可以根據實際應用進行調整。本實施例所述方法的特點在于,不對所述暗影區域進行劃分,對整個暗影區域完全按照類似于對所述第二子區域的處理方式進行小網點補充填充。本實施例所述方法相比實施例一、二的方法簡單易實現,并且也能一定程度上消除導光板上的暗影區域。實施例四參見圖3,采用本發明實施例一所述方法處理后的導光板的暗影區域包括第一子區域和第二子區域,所述第一子區域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二子區域的亮度。在所述第一子區域內填充有小網點200,以替代該區域內的原始網點100。在所述第二子區域內的原始網點間隙處補充填充有所述小網點200。其中,所述小網點200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100的直徑,并且所述小網點200的直徑大于等于0. 25mm。本實施例中,所述小網點200的直徑優選設置為0. 35mm0參見圖3,當所述暗影區域位于所述導光板的拐角處時,所述暗影區域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子區域呈四分之一圓形,圓心位于所述導光板對應的顯示區域的拐角頂點處。實施例五參見圖5,本實施例所述導光板與實施例四所述導光板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僅在于,為了進一步提高所述暗影區域的亮度,所述導光板上與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完全為導光區域。實施例六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六所述導光板示意圖,也即是實施例三所述方法處理得到導光板的示意圖,如圖7所示,所述導光板的暗影區域的原始網點100間隙處補充填充有小網點200 ;所述小網點200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100的直徑。所述導光板上與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完全為導光區域。本實施例中,所述暗影區域位于所述導光板的拐角處時,所述暗影區域呈直角三角形。所述小網點200的直徑大于等于0. 25mm,并且所述暗影區域內填充小網點200的數量的計算公式為Po = ScZcL ;其中,L為單個小網點200的面積&為暗影區域的面積A為暗影區域內的小網點200的數量;c為第三密度系數,類似于所述第二密度系數b,用于保證所述暗影區域的亮度能夠調整至與非暗影區域相同,并且其可以等于所述第二密度系數b,也可以根據實際應用進行調整。實施例七本實施例涉及一種應用所述導光板的顯示裝置,所述顯示裝置可以是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電腦顯示器或者平板電腦等。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改善暗影的方法及導光板,通過在暗影區域內設置直徑比原始網點小的小網點,在未增加生產成本的情況下,有效消除了導光板的暗影區域,從而也提高了采用所述導光板的顯示裝置的顯示效果。同時,通過將導光板上與暗影區域對應的邊緣區域設置為導光區域,可以進一步提高暗影區域的亮度,有利于消除暗影。
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并非對本發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發明的范疇,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權利要求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改善暗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 A:找到導光板上的暗影區域,將所述暗影區域劃分為第一子區域和第二子區域,所述第一子區域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二子區域的亮度; B:在所述第一子區域內填充小網點替代該區域內的原始網點,在所述第二子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間隙處補充填充所述小網點,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大于等于O.25_。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通過目測或者軟件仿真的方式,找到導光板上的暗影區域,將所述暗影區域劃分為第一子區域和第二子區域。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所述第一子區域內填充小網點的數量的計算公式為=P1 = S/aL ; 其中,L為單個小網點的面積A為第一子區域的面積A為第一子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a為第一密度系數。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所述第二子區域內填充小網點的數量計算公式為P2 = S2/bL ; 其中,L為單個小網點的面積;S2為第二子區域的面積;P2為第二子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山為第二密度系數。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B之后還包括步驟 C :將所述導光板上與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完全設置為導光區域。
7.一種改善暗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 SlOO :找到導光板上的暗影區域,在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間隙處補充填充小網點,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大于等于O.25_。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暗影區域內填充小網點的數量的計算公式為PQ = S0/cL ; 其中,L為單個小網點的面積為暗影區域的面積;匕為暗影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c為第三密度系數。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SlOO之后還包括步驟 S200 :將所述導光板上與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完全設置為導光區域。
11.一種導光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光板的暗影區域包括第一子區域和第二子區域,所述第一子區域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二子區域的亮度; 在所述第一子區域內填充有小網點,以替代該區域內的原始網點; 在所述第二子區域內的原始網點間隙處補充填充有所述小網點; 其中,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大于等于O.25_。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區域內填充小網點的數量的計算公式為Pi = S/aL ; 其中,L為單個小網點的面積A為第一子區域的面積A為第一子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毋為第一密度系數。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區域內填充小網點的數量計算公式為P2 = S2/bL ; 其中,L為單個小網點的面積;S2為第ニ子區域的面積;P2為第ニ子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山為第二密度系數。
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干,當所述暗影區域位于所述導光板的拐角處時,所述暗影區域呈直角三角形。
16.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干,當所述暗影區域位于所述導光板的拐角處時,所述第一子區域呈四分之一圓形,圓心位于所述導光板對應的顯示區域的拐角頂點處。
17.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上與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完全為導光區域。
18.—種導光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光板的暗影區域的原始網點間隙處補充填充有小網點; 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大于等于0.25_。
20.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暗影區域內填充小網點的數量的計算公式為め=ScZcL ; 其中,L為單個小網點的面積;も為暗影區域的面積Jci為暗影區域內的小網點數量;c為第三密度系數。
21.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干,當所述暗影區域位于所述導光板的拐角 處時,所述暗影區域呈直角三角形。
22.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上與所述暗影區域所對應的邊緣區域完全為導光區域。
23.—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裝置包括權利要求11至22之一所述的導光板。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改善暗影的方法及導光板和顯示裝置,涉及顯示領域。在所述導光板中,所述導光板的暗影區域包括第一子區域和第二子區域,所述第一子區域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二子區域的亮度;在所述第一子區域內填充有小網點,以替代該區域內的原始網點;在所述第二子區域內的原始網點間隙處補充填充有所述小網點;其中,所述小網點的直徑小于所述暗影區域內的原始網點的直徑。本發明的所述改善暗影的方法及導光板,通過在暗影區域內設置直徑比原始網點小的小網點,在未增加生產成本的情況下,有效消除了導光板的暗影區域,從而也提高了采用所述導光板的顯示裝置的顯示效果。
文檔編號G02B6/00GK102768404SQ201210266970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30日
發明者付國敬, 宋志成, 趙泓博, 黃奔 申請人: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