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更詳細地說,涉及圖像記錄設備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地,彩色印刷材料是通過大量處理來生產的,比如曝光處理(其起到圖像記錄處理的作用)、印刷處理等。在曝光處理之前,彩色印刷材料的原始圖像被分離成多種顏色,典型地是Y (黃色)、M (洋紅色)、C (青色)和K (黑色,Srblack”)。由此產生各個顏色的圖像數據。這樣的圖像數據被供應到用于曝光處理的圖像記錄設備。該圖像記錄設備具有記錄鼓,在該記錄鼓的外表面上安裝印刷版,該印刷版起到圖像記錄材料的作用,其例如由招制成。 在曝光處理中,圖像記錄設備使在記錄鼓外表面上安裝的印刷版受到曝光處理,以便基于由此供應的圖像數據,在印刷版上形成每個分離色的圖像。換而言之,在原始圖像被彩色分離成Y、M、C和K的情況下,圖像記錄設備在四個印刷版上描繪四種不同顏色的圖像。印刷處理中所用的印刷機將油墨涂敷于已被曝光的印刷版上,每種油墨具有與相關聯的印刷版對應的顏色,從而在最終的彩色印刷材料上疊加各圖像。在以往的圖像記錄設備中,在將曝光完的印刷版從記錄鼓向托盤排出時,后端夾具在松開印刷版的后端之后,印刷版借助反作用力離開記錄鼓表面并利用記錄鼓的旋轉被向開閉門的引導部引導,但因印刷版的厚度和壓延方向的不同,印刷版的后端離開記錄鼓表面的高度不同,而有時導致印刷版無法與開閉門的引導部接觸,或者即使接觸也發生彎曲,無法將印刷版向托盤排出。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能夠順利地將印刷版從記錄鼓向托盤排出,防止發生彎曲等。技術方案I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具有托盤,其具有平坦的表面,用于輸送印刷版,記錄鼓,其為圓筒狀,能夠卷繞安裝所述印刷版,其特征在于,還具有開閉門,該開閉門形成為“ < ”狀并能夠轉動,并且具有平板狀的第一引導部和平板狀的第二引導部,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所形成的角度為150度 160度,在排出印刷版時所述開閉門打開,所述第一引導部的表面與所述托盤的表面處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引導部能夠引導曝光完的所述印刷版的后端以將所述印刷版排出。技術方案2是如技術方案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記錄鼓上安裝有多個定位銷,該多個定位銷對所述印刷版的前端定位。技術方案3是如技術方案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0015]在所述記錄鼓上設置有前端夾具,所述前端夾具用于將所述印刷版的前端固定在所述記錄鼓上。技術方案4是如技術方案3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記錄鼓上形成有周向的溝槽,該溝槽用于安裝能夠按壓所述印刷版的后端的后端夾具。技術方案5是如技術方案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擠壓輥,所述擠壓輥能夠在接近記錄鼓的接近位置和遠離所述記錄鼓的遠離位置之間移動。技術方案6是如技術方案5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排出所述印刷版時,所述擠壓輥接近所述記錄鼓以引導所述印刷版。技術方案7是如技術方案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盤上安裝有多個輥,并且,所述輥能夠旋轉。技術方案8是如技術方案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版的厚度在O. 15mm以上。技術方案9是如技術方案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導部和所述第二引導部所形成的角度為156. 5度。
圖I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立體圖。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主視圖。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拆下前板后觀察到的主視圖。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側視圖。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拆下側板后觀察到的側視圖。圖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拆下箱體后觀察到的示意性立體圖。圖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安裝了前端夾具和后端夾具的記錄鼓的示意性主視圖。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記錄鼓的示意性側視圖。圖9A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從托盤向記錄鼓供給印刷版的結構的概略側視圖;圖9B是從圖9A中的A方向觀察到的圖;圖9C是從圖9A中的B方向觀察到的圖。圖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從托盤向記錄鼓供給印刷版的概略側視圖。圖11是示意性地表示將圖10中的印刷版供給平面向左側水平移動5mm后的概略側視圖。圖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的前端與定位銷接觸并被前端夾具夾緊固定的狀態下的側視圖。圖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一個比較例的圖。圖1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另一個比較例的圖。圖1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記錄鼓進行高速旋轉對印刷版進行曝光時各結構的概略圖。[0043]圖16是示意性地在曝光結束后從記錄鼓向托盤排出印刷版時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的結構的概略圖。圖17A是示意性地表示壓延方向為縱向的印刷版A卷繞在記錄鼓上的示意圖,圖17B是表示壓延方向為橫向的印刷版A卷繞在記錄鼓上的示意圖。圖18A是示意性地壓延方向為縱向并且厚度為O. 3mm的印刷版的后端從記錄輥離開的狀態的示意圖;圖18B是壓延方向為橫向的印刷版的后端從記錄輥離開的狀態的示意圖。圖1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的開閉門的結構的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I 箱體2 托盤21 輥3記錄鼓31定位銷32前端夾具33后端夾具34 溝槽35旋轉軸36旋轉編碼器4開閉門41第一引導部42第二引導部5擠壓輥6曝光頭7 風扇8 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進行說明。圖I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主視圖。圖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拆下前板后觀察到的主視圖。圖4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側視圖。圖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拆下側板后觀察到的側視圖。圖6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拆下箱體后觀察到的示意性立體圖。圖7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安裝了前端夾具和后端夾具的記錄鼓的示意性主視圖。圖8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記錄鼓的示意性側視圖。圖9A是表示以往的從托盤向記錄鼓供給印刷版的結構的概略側視圖;圖98是從圖9A中的A方向觀察到的圖;圖9(是從圖9A中的B方向觀察到的圖。圖10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從托盤向記錄鼓供給印刷版的概略側視圖。圖11是表示將圖10中的印刷版供給平面向左側水平移動5_后的概略側視圖。圖1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的前端與定位銷接觸并被前端夾具夾緊固定的狀態下的側視圖。圖1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一個比較例的圖。圖1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另一個比較例的圖。圖15是表示在記錄鼓進行高速旋轉對印刷版進行曝光時各結構的概略圖。參照圖I至圖15,對本實用新型的圖像記錄設備的主要結構進行說明。該圖像記錄設備包括大體為長方體形狀的箱體I。在箱體I安裝有托盤2、圓筒狀的記錄鼓3、開閉門
4、擠壓棍5、曝光頭6和風扇7。托盤2具有平坦的表面,該托盤2通過支架8安裝在箱體I上。若在該托盤2的表面上放置印刷版A (如圖10所示),則能夠將印刷版A保持為平坦。通過托盤2能夠向記錄鼓3輸入印刷版A,或者從記錄鼓3接收曝光完的印刷版A。另外,如圖I所示那樣,也可以在托盤2上安裝用于輸送印刷版的多個輥21,并且該多個輥21能夠進行旋轉。如圖3、圖5所示,記錄鼓3被設置于箱體I之內,并且記錄鼓3被安裝于托盤2的下方。借助驅動裝置產生的驅動力,具有圓筒狀的記錄鼓3能夠圍繞旋轉軸51在順時針方向或者逆時針方向上進行旋轉。該驅動裝置還具有制動機構,能夠在印刷版A的安裝作業 等中禁止記錄鼓3圍繞旋轉軸進行旋轉。并且,可以在記錄鼓3的表面上可以設置有多個吸孔和吸槽,多個吸孔和吸槽能夠對從托盤3供給并安裝在記錄鼓3的表面上的印刷版A進行吸引以將使印刷版A與記錄鼓3的表面緊密接觸。該圖像記錄設備還具有未圖示鼓風機,該鼓風機與吸孔和吸槽相配合以建立真空系統,來對印刷版進行吸引。如圖6、圖7所示,作為用于將印刷版A穩定于記錄鼓5的表面上的結構,圖像記錄設備包括多個定位銷31(參照圖10)、多個前端夾具32和多個后端夾具33。多個定位銷31被固定于記錄鼓3的表面上,并固定于與記錄鼓3的旋轉軸平行的直線上,來對沿著印刷版供給平面(如圖10所示的印刷版供給平面B)傳送的印刷版A的一端即前端進行定位。定位銷31為可以為各種形狀,例如圓柱狀,所述定位銷31能夠插入在前端夾具32上設置的切口或通孔中。多個前端夾具32配置在記錄鼓3的表面上,并且沿著記錄鼓3的旋轉軸方向排列成一列,該多個前端夾具32能夠進行開閉。在從托盤2向記錄鼓3輸送印刷版時,前端夾具32打開,在定位銷31對印刷版A的前端定位之后,前端夾具32關閉,來將印刷版的前端夾緊固定在記錄鼓3的表面上。另外,在前端夾具32上設置有切口或者通孔,在前端夾具32關閉時,所述定位銷31插入切口或通孔。如圖6所示,在所述記錄鼓3的表面上形成有周向的多個溝槽34,該溝槽34用于安裝后端夾具33,在后端夾具33安裝在記錄鼓3上的狀態下,多個后端夾具33配置為沿著記錄鼓3的旋轉軸方向排列成一列。后端夾具33構成為可從記錄鼓5的表面離開或安裝于多個溝槽34。在后端夾具33從記錄鼓5表面尚開時,后端夾具33由驅動裝直(未不出)保持。一旦后端夾具33附著于記錄鼓5上,該后端夾具33就在記錄鼓5的表面上夾住沿著印刷版供給平面B傳送的印刷版A的另一端即后端。所述后端夾33具能夠安裝在記錄鼓3的周向的溝槽34的任意位置,來與前端夾具31配合,能夠對任意長度的印刷版進行夾緊固定。如圖6、圖10所示,在所述托盤2和所述記錄鼓3之間設置有開閉門4,該開閉門4形成為“〈”狀且能夠轉動,并具有平板狀的第一引導部41和平板狀的第二引導部42,所述第一引導部41和第二引導部42形成規定角度。所述開閉門4安裝在旋轉軸上,通過驅動裝置驅動開閉門4的旋轉軸進行旋轉,來使開閉門4轉動而在打開狀態和關閉狀態之間切換,在供給印刷版和排出印刷版時,所述開閉門4打開,在打開狀態下,所述第一引導部41的表面與托盤2的表面處于同一平面,且該平面與印刷版供應平面B平行,所述第二引導部42的下端接近記錄鼓3 ;在印刷版安裝在卷繞安裝在記錄鼓上來對印刷版進行曝光時,所述開閉門4被關閉,在關閉狀態下,所述第一引導部41的表面不與所述托盤2的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第一引導部41的端部和第二引導部42的端部均遠離記錄鼓3的表面,來避免在記錄鼓3高速旋轉進行曝光時,因第一引導部41或第二引導部42的端部接近記錄鼓表面而產生異常的聲音。如圖6所示,在記錄鼓3的附近設置有擠壓輥5,該擠壓輥5通過驅動裝置能夠在接近記錄鼓3的表面的接近位置和遠離記錄鼓3的表面的遠離位置之間移動。在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以及從記錄鼓3排出印刷版時,通過驅動裝置使該擠壓輥5接近記錄鼓3的表面而到達接近位置,來對印刷版進行引導,而在記錄鼓3高速旋轉進行曝光時,該擠壓輥5遠離記錄鼓3的表面而退避到遠離位置,來避免與前端夾具或后端夾具等發生干涉。另外,如圖3所示,在記錄鼓5的附近配置有曝光頭6,曝光頭6能夠移動地被設置 于引導機構上,借助引導機構所產生的驅動力而在平行于記錄鼓5的旋轉軸的方向上被傳送的同時,曝光頭6利用光束來掃描安裝在記錄鼓5上的印刷版(其與記錄鼓5 —起旋轉),由此,曝光頭6進行曝光處理以將圖像記錄于印刷版上。如圖8所示,旋轉編碼器36被附著于記錄鼓3的旋轉軸上,以檢測記錄鼓3的各種角位置。在當前的圖像記錄設備中,預先限定了第一角位置X、第二角位置Z和第三角位置Q。特別地,前端夾具32在第一角位置X處夾緊;第二角位置Z與后端夾具33的定位有關;以及前端夾具52的夾緊在第三角位置Q處被松開。如圖8所示,相對于預定的基準面(與水平面垂直的面)S來限定每個角位置。在記錄鼓5處于第一角位置X時,前端夾具52被驅動裝置驅動,以夾住印刷版的前端。在記錄鼓5處于第三角位置Q時,前端夾具52被驅動裝置驅動,以松開已被夾住的印刷版的前端。在記錄鼓5處于第二角位置Z時,后端夾具53能夠被驅動裝置驅動,以附著于記錄鼓5的外表面上,以便夾住印刷版的后端。另外,在記錄鼓5處于第二角位置Z時,這樣附著于記錄鼓5外表面上的后端夾具53也可通過驅動裝置而脫離記錄鼓3的外表面,由此松開印刷版的后端。如圖4所示,在箱體的側面設置有多個風扇7,通過這些風扇對圖像記錄設備的內部空間進行換氣,由此來進行散熱。在箱體I內還具有控制部,該控制部被電連接于上述各種組成部分上,以在與各組成部件交換信號的同時,控制整個圖像記錄設備的操作。由于上述各驅動裝置、控制部、鼓風機等不構成本實用新型的實質部分,所以將省略其具體描述。從上述可知,圖像記錄設備主要使印刷版進行如下動作。即,首先,使記錄鼓3在規定角度位置處停止,從托盤2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在印刷版的前端與定位銷31抵接而被前端夾具固定在記錄鼓的表面上后,記錄鼓一邊旋轉,一邊將印刷版卷繞安裝在記錄鼓3的表面,并用后端夾具將印刷版的后端固定在記錄鼓的表面。在用前端夾具和后端夾具將印刷版固定在記錄鼓的表面上后,記錄鼓進行高速旋轉,來對印刷版進行曝光。在曝光之后,使記錄鼓停在規定角度位置處,并使后端夾具松開,先將印刷版的后端向托盤排出,之后記錄鼓一邊旋轉一邊將印刷版排出,最后打開前端夾具,將印刷版整體排出至托盤。[0080]下面,對圖像記錄設備的從托盤向記錄鼓供給印刷版的結構進行說明。首先對以往的印刷版的供給結構進行說明,然后對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進行說明。圖9A表示以往的從托盤向記錄鼓供給印刷版的印刷版供給結構的示意性側視圖;圖98是從圖9A中的M方向觀察到的圖;圖9(是從圖9A中的N方向觀察到的圖。在以往的圖像記錄設備中,對與上述圖像記錄設備相同或相當的構件標注同一附圖標記,而省略詳細的說明。如該圖9A所示,托盤2將印刷版A沿著印刷版供給平面B向記錄鼓3供給,其中,該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記錄鼓3相切,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記錄鼓3的切線與多個定位銷在記錄鼓3上排列而成的直線一致。也就是說,在以往的供給結構中,所供給的印刷版A直接與定位銷接觸,如圖9A、圖9B所示,印刷版A的前端在記錄鼓3的旋轉軸方向上發生彎曲,并且此時無法矯正該彎曲,該印刷版A的前端在彎曲的狀態下直接被前端夾具32夾緊固定在記錄鼓3上。若在該狀態下卷繞印刷版A,則印刷版A的前端會發生浮起尤其是中央部發生浮起,從而導致曝光品質下降。圖10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從托盤2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A的結構的示意性側視 圖。如圖10所示,在托盤2的表面上放置印刷版A后,托盤2能夠將印刷版A以規定角度Θ沿與托盤2的表面平行的印刷版供給平面B向記錄鼓3輸送,該規定角度Θ為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水平面D所形成的角度,該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記錄鼓3相交。另外,在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A時,開閉門4處于打開狀態,在打開狀態下,第一引導部41的表面與托盤2的表面處于同一平面,而第二引導部42位于第一引導部41的下方,并且第二引導部42的表面與印刷版供給平面B具有規定的角度。另外,在從托盤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A時,通過驅動裝置、編碼器36、制動機構等將記錄鼓3在第一角度位置X處停止,另外,如上所述,在記錄鼓3上配置有多個定位銷31,多個定位銷31固定于與記錄鼓3的旋轉軸平行的直線上。在從托盤2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A時,如圖10所示,該直線位于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記錄鼓3的交線C的下方。另夕卜,在從托盤2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A時,優選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水平面D所形成的上述規定角度Θ為60度,并且優選印刷版供給平面B配置在如下位置,S卩,若印刷版供給平面B從圖10所示的狀態向圖中左側水平移動5_,則印刷版供給平面B’處于圖11所示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印刷版供給平面B平行,并且,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記錄鼓3相切,且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記錄鼓3的切線與排列有多個定位銷的上述直線重合。換言之,在從托盤2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A時,與記錄鼓3相切且切線為上述直線的切面B’(印刷版供給平面B’)與印刷版供給平面B平行,并且該切面B’和印刷版供給平面B的之間的水平距離為5mm。另外,上述水平距離并不限于5mm,實質上在3mm 5mm的范圍均可,并且,優選上述水平距離為3. 6mm。若以上述方式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A,則印刷版A的整個前端先與記錄鼓3的表面接觸,并沿著記錄鼓3的表面移動之后,與定位銷3的根部接觸,并且在該狀態下,前端夾具32關閉將印刷版A的前端夾緊固定在記錄鼓3的表面,由此能夠避免印刷版A的前端發生彎曲產生浮起。此時的狀態如圖12所示。圖13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一個比較例即在上述規定角度為50度時從托盤2沿著印刷版供給平面B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A的例子。如圖13所示,若以規定角度50度沿著印刷版供給平面B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A,則在印刷版A的前端與記錄鼓3的表面接觸之后與定位銷31接觸時,印刷版A的前端從定位銷3的根部浮起,即使被前端夾具32夾緊也無法消除該浮起而導致曝光品質惡化。圖14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一個比較例即切面B’與印刷版供給平面B之間的水平距離為IOmm的例子,在圖中省略了切面B’。如圖14所示,若切面B’與印刷版供給平面B之間的水平距離為10mm,則在印刷版A的前端與記錄鼓3的表面接觸之后與定位銷31接觸時,印刷版A的前端從定位銷3的根部浮起,即使被前端夾具夾緊也無法消除該浮起而導致曝光品質惡化。而在本實用新型中,如上所述,通過以所述規定角度為60度并使切面B’與印刷版供給平面B之間的水平距離為3mm 5mm,則在印刷版A的前端與記錄鼓3的表面接觸之后與定位銷31接觸時,印刷版A的前端不會從定位銷3的根部浮起,被前端夾具32夾緊后不會使曝光品質惡化。另外,在該實施方式中,在記錄鼓和托盤之間設置了開閉門4,但也可以省略該開 閉門。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在圖10至12中未示出擠壓輥5,但在供給印刷版時,擠壓輥5接近記錄鼓3以引導印刷版A。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針對在托盤2上設有輥的情況下向記錄鼓3供給印刷版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在托盤2上不設能夠旋轉的多個輥,此時,印刷版供給平面B的設置與在托盤2上未設有輥的情況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另外,多個定位銷可以沿著記錄鼓的周向為多組,每組的定位銷配置在與記錄鼓的旋轉軸平行的直線上,在向記錄鼓供給印刷版時,利用其中的一組對印刷版進行定位,每組中至少包括兩個定位銷,該兩個定位銷配置在與記錄鼓的旋轉軸平行的直線上。另外,圖15示出了在記錄鼓3進行高速旋轉對印刷版進行曝光時各結構的概略圖。如圖15所示,在對印刷版進行曝光時,快門4處于關閉狀態,擠壓輥5處于遠離位置。下面,對圖像記錄設備的從記錄鼓3排出向開閉門4排出印刷版A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的結構。如圖16所示,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包括托盤3、記錄鼓3、快門4等,在將曝光后的印刷版從記錄鼓3排出時,利用驅動裝置、編碼器36等使記錄鼓3處于第二角位置Z,并且,使開閉門4處于打開位置,第一引導部41的表面與托盤2的表面處于同一平面,第二引導部42能夠引導曝光完的印刷版A的后端以將印刷版A排出。圖17A是表示作為印刷版A的材料(例如招,也可以為其他材料等)的壓延方向為縱向的印刷版A卷繞在記錄鼓3上的示意圖,圖17B是表示作為印刷版A的材料的鋁的壓延方向為橫向的印刷版A卷繞在記錄鼓3上的示意圖。印刷版A具有如下特性,S卩,因成為印刷版的材料(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鋁)的壓延方向以及印刷版的厚度不同,印刷版的反作用力的大小不同。因此,因印刷版的厚度和壓延方向的不同,印刷版的后端離開記錄鼓表面的高度不同,而有時導致印刷版無法與開閉門的引導部接觸,或者即使接觸也發生彎曲,無法將印刷版向托盤排出。為了避免發生該問題,本使用新型采用如下方式。圖18A是壓延方向為縱向并且厚度為O. 3mm的印刷版A的后端借助反作用力從記錄輥3離開的狀態的示意圖;圖18B是壓延方向為橫向并且厚度為O. 15mm的印刷版A的后端借助反作用力從記錄輥3離開的狀態的示意圖。如圖18A、圖18B所示,開閉門4的第二引導部42的表面與基準面S平行,并且,第一引導部41和第二引導部42所形成的角度為150度,在后端夾具33離開記錄鼓3的表面即松開印刷版A的后端并且擠壓鼓5處于接近位置之后,卷繞在記錄鼓3上的印刷版A借助反作用力從記錄鼓3離開,然后利用記錄鼓3的旋轉通過開閉門4的引導向托盤2排出。此外,壓延方向為縱向和厚度厚的印刷版A的反作用力大,在印刷版A的后端離開從記錄鼓3離開后印刷版A幾乎與記錄鼓3相切(參照圖18A)。并且,在圖18A中,開閉門4的第二引導部42的表面與印刷版A所形成的角度為35度,能夠將印刷版A順利地引出。對于壓延方向為橫向且厚度為O. 15mm的印刷版A (參照圖18B),其反作用力小,在印刷版A的后端離開從記錄鼓3離開后印刷版A與第二引導部42的下端部接觸(參照圖18B),并且,在圖18B中,開閉門4的第二引導部42的表面與印刷版A所形成的角度為45度,此時也能夠將印刷版A順利引出。但是,也存在如下問題,若因某種原因例如印刷版厚度的偏差等,等,使壓延方向為橫向且厚度為O. 15mm的印刷版A的后端以50度以上的角度與開閉門4的第二引導部42接觸,則印刷版A不沿著開閉門4的第二引導部42搬運而有可能使印刷版A產生彎曲,雖然能夠通過降低記錄鼓3的旋轉速度即印刷版A的排出速度來避免該彎曲,但是排出處理需要的時間變長,從而導致生產性下降,并不理想。或者,印 刷版根本不與第二引導部42接觸而從第二引導部42下方通過,無法將印刷版A排出。也可以通過增加第二引導部42的長度來克服上述問題,但這有可能導致第二引導部與其他部件接觸,結構變得復雜,并且成本也增加。進而,如圖19所示,在不改變第二引導部的42長度的情況下,在圖18所示的開閉門4的基礎上,通過使開閉門4的第二引導部42向圖中左側偏移角度α (面E與基準面S平行),擴大第一引導部41和第二引導部42之間的角度,例如使第一引導部41和第二引導部42所形成的角度為156. 5度(α =6. 5度),從而對于壓延方向為橫向且厚度為O. 3mm的印刷版自不必說,對于壓延方向為橫向且厚度為O. 15mm的印刷版A也能夠更順利可靠將其地排出到托盤2,在圖19中,開閉門4的第二引導部42的表面與壓延方向為橫向且厚度為O. 15mm的印刷版A的角度為40度,而不會使印刷版A與第二引導部42接觸而發生彎曲,并且,也能夠避免印刷版從第二引導部42的下方通過而無法排出印刷版。通過這樣設置開閉門4,還能夠避免開閉門4與安裝在記錄鼓上的前端夾具和后端夾具發生干涉。另外,上述角度ct并不限于6. 5度,在O度 10度的范圍內均可。也就是說,第一引導部41和第二引導部42所形成的角度為在150度 160度,優選為156. 5度。本實施方式的托盤2、記錄鼓3、開閉門4、定位銷31等可以如上所述那樣設置,但并不限于此,托盤2、記錄鼓3、開閉門4、定位銷31等的設置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另外,本實用新型的開閉門能夠對厚度在O. 15mm以上的印刷版進行引出。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具有托盤,其具有平坦的表面,用于輸送印刷版,記錄鼓,其為圓筒狀,能夠卷繞安裝所述印刷版,還具有開閉門,該開閉門形成為“、”狀并能夠轉動,并且具有平板狀的第一引導部和平板狀的第二引導部,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所形成的角度為為150度 160度,在排出印刷版時所述開閉門打開,所述第一引導部的表面與所述托盤的表面處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引導部能夠引導曝光完的所述印刷版的后端以將所述印刷版排出。在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中,在所述記錄鼓上安裝有多個定位銷,該多個定位銷對所述印刷版的前端定位。[0101]在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中,在所述記錄鼓上設置有前端夾具,所述前端夾具用于將所述印刷版的前端固定在所述記錄鼓上。在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中,在所述記錄鼓上形成有周向的溝槽,該溝槽用于安裝能夠按壓所述印刷版的后端的后端夾具。在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中,設置有擠壓輥,所述擠壓輥能夠在接近記錄鼓的接近位置和遠離所述記錄鼓的遠離位置之間移動。在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中,在排出所述印刷版時,所述擠壓輥接近所述記錄鼓以弓I導所述印刷版。在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中,在所述托盤上安裝有多個輥,并且,所述輥能夠旋轉。在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中,所述印刷版的厚度在O. 15mm以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中,所述第一引導部和所述第二引導部所形成的角度為156. 5度。盡管已經具體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但是前面的描述在所有方面都是說明性而非限制性的。應當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范圍的情況下,能夠構思出許多其他的改型和變形。
權利要求1.一種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 具有: 托盤,其具有平坦的表面,用于輸送印刷版, 記錄鼓,其為圓筒狀,能夠卷繞安裝所述印刷版,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開閉門,該開閉門形成為“ < ”狀并能夠轉動,并且具有平板狀的第一引導部和平板狀的第二引導部,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所形成的角度為150度 160度, 在排出印刷版時所述開閉門打開,所述第一引導部的表面與所述托盤的表面處于同一 平面,所述第二引導部能夠引導曝光完的所述印刷版的后端以將所述印刷版排出。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記錄鼓上安裝有多個定位銷,該多個定位銷對所述印刷版的前端定位。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記錄鼓上設置有前端夾具,所述前端夾具用于將所述印刷版的前端固定在所述記錄鼓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記錄鼓上形成有周向的溝槽,該溝槽用于安裝能夠按壓所述印刷版的后端的后端夾具。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設置有擠壓輥,所述擠壓輥能夠在接近記錄鼓的接近位置和遠離所述記錄鼓的遠離位置之間移動。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排出所述印刷版時,所述擠壓輥接近所述記錄鼓以引導所述印刷版。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盤上安裝有多個輥,并且,所述輥能夠旋轉。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版的厚度在O. 15mm以上。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導部和所述第二引導部所形成的角度為156. 5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其能夠順利地將印刷版從記錄鼓向托盤排出,防止發生彎曲等。一種印刷版精密引出裝置,具有托盤,其具有平坦的表面,用于輸送印刷版,記錄鼓,其為圓筒狀,能夠卷繞安裝所述印刷版,其特征在于,還具有開閉門,該開閉門形成為“ㄑ”狀并能夠轉動,并且具有平板狀的第一引導部和平板狀的第二引導部,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所形成的角度為150度~160度,在排出印刷版時所述開閉門打開,所述第一引導部的表面與所述托盤的表面處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引導部能夠引導曝光完的所述印刷版的后端以將所述印刷版排出。
文檔編號G03G15/00GK202694001SQ201220397769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0日
發明者王舜祺 申請人:美迪亞印刷設備(杭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