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組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背光模組用組裝工具。
背景技術:
背光模組為液晶顯示器面板的關鍵零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布均勻的光源,使其能正常顯示影像。所謂背光源是位于液晶顯示器背后的一種光源,它的發光效果將直接影響到液晶顯示模塊視覺效果。液晶本身并不發光,它顯示圖形或字符是它對光線調制的結果。背光源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當時用超小型鎢絲燈作為飛機儀表的背光源。這是背光源發展的初始階段。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背光源已經成為電子獨立學科,并逐步形成研究開發熱點。
其中,使用背光模組時,有一個步驟是將背光模組安裝于LCM+CTP上,目前這一過程是操作員工手工安裝的,由于手工的力度控制不好,會導致背光模組在安裝時受到破損,以至于降低生產量,增加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用組裝工具,解決了由于手工的力度控制不好導致背光模組在安裝時受到破損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背光模組用組裝工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頂部從左往右依次設有支撐板和兩個長形塊,且長形塊為中空結構,所述長形塊相對的一面連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兩端貫穿并延伸至長形塊的內部,所述放置板延伸至長形塊內腔的一端底部固定連接有緩沖裝置,緩沖裝置包括上板、下板和伸縮桿,所述上板和下板之間通過伸縮桿固定連接,所述伸縮桿的側面環繞設有緩沖彈簧, 所述緩沖彈簧的一端與上板底部固定連接,所述緩沖彈簧的另一端與下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緩沖裝置的底部與長形塊的內壁底部固定連接,所述放置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有下夾板,所述放置板的底部固定安裝有隔板,兩個所述長形塊之間對稱設有兩個支板,且兩個支板相對的一面分別設有紅外接收器和紅外發射器。
所述支撐板的前表面固定安裝有控制器,所述支撐板靠近長形塊的一側從上到下依次設有橫板和除塵裝置,所述橫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有箱體,所述箱體的內壁一側從上往下依次連接有支柱、兩個支桿和第二電機,所述支柱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螺母,且螺母上穿插設有與其相配合的絲桿,兩個所述支桿的一端均固定連接有軸套,且兩個軸套通過旋轉軸活動連接,所述旋轉軸上固定安裝有第三齒輪,且第三齒輪與絲桿相互嚙合,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軸通過皮帶與旋轉軸傳動連接,所述絲桿的底端分別貫穿箱體和橫板并延伸至橫板的底部,所述絲桿延伸至橫板底部的一端固定連接有上夾板,所述控制器分別與紅外接收器、紅外發射器和第二電機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除塵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壁一側固定安裝有第一電機,所述殼體的內部設有豎板,所述豎板遠離第一電機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軸承,所述軸承上套設有轉動桿,且轉動桿遠離軸承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扇葉,所述轉動桿的側面設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貫穿豎板并延伸至其另一側,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連接有第二齒輪,且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所述控制器與第一電機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上夾板和下夾板對齊設置。
優選的,所述長形塊上開設有供放置板上下移動的長形槽。
優選的,所述隔板位于紅外接收器和紅外發射器中點的垂直線上。
優選的,所述殼體的另一側開設有出風口,且出風口位于上夾板和下夾板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該背光模組用組裝工具,方便了工作人員對背光模組的組裝,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緩沖裝置的設置,在第二電機的作用下,配合絲桿、旋轉軸和第三齒輪將上夾板和下夾板接觸,當隔板阻斷紅外接收器和紅外發射器之間的信號時,控制器控制第二電機停止工作,快速精確的完成組裝,杜絕在安裝時背光模組時受到破損,提高生產質量。
(2)、該背光模組用組裝工具,除塵裝置的設置,在安裝時,達到了對周圍空氣的除塵效果,避免在組裝時空氣中的灰塵對背光模組的影響,提高背光模組的使用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長形塊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箱體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緩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除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支撐板、3長形塊、4放置板、5緩沖裝置、51上板、52下板、53伸縮桿、54緩沖彈簧、6下夾板、7隔板、8支板、9紅外接收器、10紅外發射器、11控制器、12橫板、13除塵裝置、131殼體、132第一電機、133豎板、134軸承、135轉動桿、136扇葉、137第一齒輪、138第二齒輪、14箱體、15支柱、16支桿、17第二電機、18絲桿、19旋轉軸、20第三齒輪、21上夾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 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背光模組用組裝工具,包括底座1,底座1的頂部從左往右依次設有支撐板2和兩個長形塊3,且長形塊3為中空結構,長形塊3相對的一面連接有放置板4,長形塊3上開設有供放置板4上下移動的長形槽,放置板4的兩端貫穿并延伸至長形塊3的內部,放置板4延伸至長形塊3內腔的一端底部固定連接有緩沖裝置5,緩沖裝置5包括上板51、下板52和伸縮桿53,上板51和下板52之間通過伸縮桿53固定連接,伸縮桿53的側面環繞設有緩沖彈簧54,緩沖彈簧54的一端與上板51底部固定連接,緩沖彈簧54的另一端與下板52的頂部固定連接,緩沖裝置5的底部與長形塊3的內壁底部固定連接,放置板4的頂部固定連接有下夾板6,放置板4的底部固定安裝有隔板7,兩個長形塊3之間對稱設有兩個支板8,且兩個支板8相對的一面分別設有紅外接收器9和紅外發射器10,紅外接收器9和紅外發射器10接收對接信號,便于對下壓力度的控制,隔板7位于紅外接收器9和紅外發射器10中點的垂直線上。
支撐板2的前表面固定安裝有控制器11,支撐板2靠近長形塊3的一側從上到下依次設有橫板12和除塵裝置13,橫板12的頂部固定連接有箱體14,箱體14的內壁一側從上往下依次連接有支柱15、兩個支桿16和第二電機17,支柱15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螺母,且螺母上穿插設有與其相配合的絲桿18,兩個支桿16的一端均固定連接有軸套,且兩個軸套通過旋轉軸19活動連接,旋轉軸19上固定安裝有第三齒輪20,且第三齒輪20與絲桿18相互嚙合,第二電機17的輸出軸通過皮帶與旋轉軸19傳動連接,絲桿18的底端分別貫穿箱體14和橫板12并延伸至橫板12的底部,絲桿18延伸至橫板12底部的一端固定連接有上夾板21,上夾板21和下夾板6對齊設置,控制器11分別與紅外接收器9、紅外發射器10和第二電機17電性連接。
除塵裝置13包括殼體131,殼體131內壁一側固定安裝有第一電機132,殼體131的內部設有豎板133,豎板133遠離第一電機132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軸承134,軸承134上套設有轉動桿135,且轉動桿135遠離軸承134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扇葉136,轉動桿135的側面設有第一齒輪137,第一電機132的輸出軸貫穿豎板133并延伸至其另一側,第一電機132的輸出軸上固定連接有第二齒輪138,且第二齒輪138與第一齒輪137嚙合,控制器11與第一電機132電性連接,殼體131的另一側開設有出風口,且出風口位于上夾板21和下夾板6之間。
綜上所述,該背光模組用組裝工具,方便了工作人員對背光模組的組裝,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緩沖裝置5的設置,在第二電機17的作用下,配合絲桿18、旋轉軸19和第三齒輪20將上夾板21和下夾板6接觸,當隔板7阻斷紅外接收器9和紅外發射器10之間的信號時,控制器11控制第二電機17停止工作,快速精確的完成組裝,杜絕在安裝時背光模組時受到破損,提高生產質量。
并且,除塵裝置13的設置,在安裝時,達到了對周圍空氣的除塵效果,避免在組裝時空氣中的灰塵對背光模組的影響,提高背光模組的使用效果。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