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和圖像形成設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和圖像形成設備,所述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包括:顯影裝置,其沿縱向插入設備主體和從設備主體抽出,并且包括形成在下部的第一被限制部和形成在側部的第二被限制部;第一限制部,其形成在所述設備主體中,并且所述第一限制部伴隨所述顯影裝置相對于所述設備主體的插入或抽出而限制所述第一被限制部在與所述縱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以及第二限制部,其形成在所述設備主體中,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伴隨所述顯影裝置相對于所述設備主體的插入或抽出而限制所述第二被限制部在與所述縱向垂直的豎直方向上的位移。
【專利說明】
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和圖像形成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和圖像形成設備。
【背景技術】
[0002]在下面的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結構,在該結構中,多個處理盒可安裝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并且可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拆卸,在處理盒中圖像保持部件和在圖像保持部件上形成色調劑圖像的顯影裝置被組裝成一體。在該結構中,由于凹槽部分設置在構造為包括顯影裝置的處理盒的底表面上,并且引導突起部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中,因而處理盒在引導突起部與處理盒的底表面上的凹槽部分相配合的狀態下沿安裝和拆卸方向移動。因此,處理盒被抑制為使得處理盒不能在移動的同時在水平方向上偏移。
[0003 ][專利文獻 I ] JP-A-2004-212986
【發明內容】
[0004]當顯影裝置沿縱向插入設備主體或從設備主體抽出時,除了顯影裝置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變位/移位)外,還可能產生顯影裝置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移。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和一種圖像形成設備,與同設備主體的引導突起部相配合的凹槽部分僅設置在顯影裝置的底表面上的構造相比,在本發明所提供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和圖像形成設備中,在顯影裝置插入設備主體期間,顯影裝置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移被抑制到更小的程度。
[0006]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顯影裝置插拔結構,該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包括:
[0007]顯影裝置,其沿縱向插入設備主體和從設備主體抽出,并且包括形成在下部的第一被限制部和形成在側部的第二被限制部;
[0008]第一限制部,其形成在所述設備主體中,并且所述第一限制部伴隨所述顯影裝置相對于所述設備主體的插入或抽出而限制所述第一被限制部在與所述縱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以及
[0009]第二限制部,其形成在所述設備主體中,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伴隨所述顯影裝置相對于所述設備主體的插入或抽出而限制所述第二被限制部在與所述縱向垂直的豎直方向上的位移。
[0010]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據第一方面所述的顯影裝置插入/抽出結構,
[0011]其中,所述第一被限制部和所述第一限制部的限制位置與所述第二被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的限制位置在所述顯影裝置的插入側在所述縱向上彼此不同。
[0012]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據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
[0013]其中,在所述顯影裝置的重心的下方、所述顯影裝置在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前端側)的表面上設置有定位軸,并且
[0014]所述第一被限制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第二被限制部的突出方向與所述定位軸垂直。
[0015]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據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
[0016]其中,所述第二被限制部具有凸形形狀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具有凹形形狀,并且
[0017]在將所述顯影裝置插入所述設備主體時,在所述第二被限制部從所述第二限制部脫離后,所述顯影裝置被作用在所述第二被限制部上的載荷推壓到設置在所述設備主體中的圖像保持部件。
[0018]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據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
[0019]其中,當在所述第二被限制部被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的同時將所述顯影裝置插入和抽出時,在所述顯影裝置的底表面和所述設備主體之間產生間隙。
[0020]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設備,所述圖像形成設備具有:
[0021]根據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
[0022]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與同設備主體的引導突起部相配合的凹槽部分僅設置在顯影裝置的底表面上的構造相比,提供了這樣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在該顯影裝置插拔結構中,在顯影裝置插入設備主體期間,顯影裝置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移被抑制到小的程度。
[0023]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與第一被限制部和第一限制部的限制位置與第二被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的限制位置在顯影裝置的插入側位于縱向上的相同位置的情況相比,顯影裝置插入設備主體的插入工作是容易的。
[0024]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與第一被限制部的突出方向和第二被限制部的突出方向不與定位軸垂直的情況相比,提供了這樣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在該顯影裝置插拔結構中,第一被限制部和第一限制部以及第二被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借助小的重疊量受到限制,從而有助于顯影裝置尺寸的減少。
[0025]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與在將顯影裝置插入設備主體期間在第二被限制部從第二限制部脫離后顯影裝置沒有被作用在第二被限制部上的載荷推壓到圖像保持部件的構造相比,提供了這樣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在該顯影裝置插拔結構中,顯影裝置借助小的載荷被推壓到圖像保持部件上。
[0026]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與顯影裝置的整個底表面與設備主體接觸的情況相比,在顯影裝置插入和抽出期間,顯影裝置受到的摩擦阻力減小。
[0027]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與同設備主體的引導突起部相配合的凹槽部分僅設置在顯影裝置的底表面上的構造相比,提供了這樣的圖像形成設備,在該圖像形成設備中,在顯影裝置插入設備主體期間,顯影裝置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移被抑制到小的程度。
【附圖說明】
[0028]將基于下列附圖詳細地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
[0029]圖1是示出采用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構造圖;
[0030]圖2是示出圖1所示的圖像形成設備中所采用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的側剖視圖;
[0031]圖3是示出用在圖2所示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中的顯影裝置的側剖視圖;
[0032]圖4是示出用在圖2所示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中的顯影裝置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上的第二凸形部分和第二凹形部分的附近的透視圖;
[0033]圖5是示出用在圖2所示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中的顯影裝置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上的第一凸形部分和第一凹形部分的附近的透視圖;
[0034]圖6是示出圖2所示的顯影裝置被推壓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的圖像保持部件的狀態的側視圖;
[0035]圖7是從顯影裝置的下方看到的將圖2所示的顯影裝置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的過程的仰視圖,并且是示出顯影裝置剛剛開始插入后的狀態的視圖;
[0036]圖8是從顯影裝置的下方看到的將圖2所示的顯影裝置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的過程的仰視圖,并且是示出顯影裝置的第一凸形部分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的第一凹形部分的狀態;以及
[0037]圖9是從顯影裝置的下方看到的將圖2示出的顯影裝置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時的過程的仰視圖,并且示出顯影裝置的第二凸形部分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的第二凹形部分的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0038]在下文中,基于附圖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
[0039]圖1是示出采用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的圖像形成設備10的構造的實例的視圖。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圖1中箭頭H示出的方向是設備的高度方向,并且箭頭W示出的方向是設備的寬度方向。此外,與設備的高度方向和裝置的寬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是設備的深度方向(由箭頭D示出)。
[0040]如圖1所示,圖像形成設備10包括圖像讀取部100和圖像形成部190。圖像讀取部100是將原稿圖像作為讀取圖像數據而輸出的部分,并且圖像形成部190是基于圖像數據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的部分。
[0041]圖像讀取部100包括文檔傳送部112和文檔讀取部114。此外,文檔傳送部112和文檔讀取部114通過連接部116彼此連接,且文檔傳送部112可以圍繞連接部116在文檔讀取部114上方打開和關閉。
[0042]圖像形成部190構造為包括容納作為記錄介質的記錄紙張P的記錄紙張容納部12、色調劑圖像形成部14、傳送部16、定影裝置18、排出部20、補給機構22以及控制部24。
[0043]控制部24是控制圖像形成設備10的各部分的操作的部分,并且將在后文中對此進行詳細描述。
[0044]色調劑圖像形成部14包括圖像形成單元40Y、40M、40C和40K以及轉印單元50。這里,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青色)(C)和黑色(K)是色調劑顏色的實例。
[0045]此外,各圖像形成單元40Y、40M、40C和40K除了使用的色調劑不同之外彼此具有類似的構造。這里,在圖1中,將省略構造圖像形成單元40M、40C和40K的各部分的附圖標記。
[0046]圖像形成單元40Y包括圖像保持部件42Y、充電裝置44Y、曝光裝置30Y、顯影裝置46Y以及移除裝置48Y。類似地,圖像形成單元40M、40C和40K包括對應于各顏色的圖像保持部件42M、42C和42K,充電裝置44M、44C和44K,曝光裝置30M、30C和30K,顯影裝置46M、46C和46K以及移除裝置48M、48C和48K。在下面的描述中,除非需要辨別色調劑顏色(Y、M、C和K),否則將會省略圖像形成單元40Y、40M、40C和40K和構成圖像形成單元的各部件的附圖標記Y、M、C和K。
[0047]在各圖像形成單元40Y、40M、40C和40K中,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C)和黑色(K)中的各顏色的色調劑圖像在各圖像保持部件42Y、42M、42C和42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此外,圖像形成單元40Y、40M、40C和40K作為整體以各圖像形成單元40相對于裝置的寬度方向傾斜地排成一行的狀態布置。
[0048]圖像保持部件42具有保持由顯影裝置46顯影的色調劑圖像的作用。圖像保持部件42形成為圓筒形,并且受驅動單元(未示出)驅動而圍繞軸(箭頭Rl方向)旋轉。圖像保持部件42具有例如鋁制的基材以及感光層(未示出),在感光層中,底涂層、電荷生成層和電荷輸送層依次形成在基材上。
[0049]充電裝置44具有對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充電的作用。充電裝置44沿圖像保持部件42的軸向(設備深度方向)布置。充電裝置44包括充電輥440和清潔輥450。對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充電所必需的電壓被施加到充電輥440的軸(未示出)。清潔輥450去除附著到充電輥440的外周表面的諸如色調劑、外添劑、紙粉和灰塵等雜質。
[0050]曝光裝置30具有在通過充電裝置44充電的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潛像的作用。曝光裝置30從發光二極管陣列(未示出)發射例如與從構造控制部24的圖像信號處理部(未示出)提取的圖像數據對應的曝光光線。這里,用曝光光線照射通過充電裝置44充電的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并且曝光光線在外周表面上形成潛像。
[0051]顯影裝置46具有將圖像保持部件42上形成的潛像顯影為色調劑圖像的作用。顯影裝置46沿圖像保持部件42的軸向布置。顯影裝置46包括:色調劑供應部件80,其向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供應色調劑;兩個傳送部件82、84,其向色調劑供應部件80傳送包括色調劑和載體的顯影劑。
[0052]移除裝置48具有將形成在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調劑圖像被一次轉印到轉印帶52后沒有被一次轉印而是殘留在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調劑或外添劑從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移除的作用。移除裝置48沿圖像保持部件42的軸向布置,并且移除裝置48包括與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接觸的刮板48A。
[0053]轉印單元50具有這樣的作用:在各顯影裝置46對顯影于各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上的各顏色的色調劑圖像進行一次轉印后,將該色調劑圖像二次轉印到記錄紙張P上。轉印單元50包括轉印帶52、各顏色的一次轉印輥54、驅動輥56以及二次轉印輥58。
[0054]轉印帶52是環帶。一次轉印輥54和驅動輥56布置為與轉印帶52的內周表面接觸。轉印帶52的姿勢由分別與轉印帶52的內周表面接觸的四個一次轉印輥54、驅動輥56以及張力施加輥59確定,并且當從前側觀看時,轉印帶52相對于設備的寬度方向傾斜。此外,在轉印單元50中,構成相對于設備寬度方向傾斜地排成一行的各圖像形成單元40的各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與轉印單元的沿設備高度方向朝下的外周表面接觸。此外,通過由推壓裝置(未示出)推壓的張力施加輥59將張力施加到轉印帶52。
[0055]驅動輥56是長輥。驅動輥56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被轉印帶52的內周表面纏繞。此外,當通過驅動源(未示出)使驅動輥56圍繞軸旋轉(沿箭頭R2方向旋轉)時,驅動輥56對轉印帶52中的纏繞在驅動輥56的外周表面的部分施加摩擦力。此外,驅動輥56使轉印帶52沿箭頭R3方向旋轉。驅動輥56具有如上文所述的使轉印帶52旋轉的作用,并且具有作為二次轉印輥58的支承輥的作用,二次轉印輥58將一次轉印到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記錄紙張P(將在后文中描述)。
[0056]各一次轉印棍54布置為處于這樣的狀態:咬合轉印帶52,并且相對于沿高度方向穿過各圖像保持部件42的軸心的虛擬直線向轉印帶52的旋轉方向(R3方向)的下游側偏置。出于這個原因,轉印帶52在纏繞在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上的狀態下旋轉。
[0057]當施加一次轉印電壓時,一次轉印輥54將各圖像保持部件42Y、42M、42C和42K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色調劑圖像一次轉印到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此外,一次轉印電壓是在一次轉印期間施加到一次轉印輥54的電壓,并且例如,一次轉印電壓由控制部24基于布置在圖像形成部190中的溫度傳感器(未示出)或濕度傳感器(未示出)所探測的值所確定。
[0058]二次轉印輥58是長輥。當執行圖像形成操作時,二次轉印輥58被推壓單元(未示出)推壓,并且與轉印帶52形成咬合部分(二次轉印位置Tl)。當施加二次轉印電壓時,二次轉印輥58沿傳送路徑16C(將在后文中描述)傳送被一次轉印到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的色調劑圖像,并且將色調劑圖像二次轉印到穿過二次轉印位置Tl的記錄紙張P。此外,二次轉印電壓是在二次轉印期間施加到二次轉印輥58的電壓,并且與一次轉印電壓的情況類似,二次轉印電壓由控制部24確定。
[0059]清潔裝置70具有這樣的作用:在一次轉印到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的色調劑圖像被二次轉印到記錄紙張P后,通過刮擦部72將沒有被二次轉印而是殘留在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調劑或外添劑從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移除。清潔裝置70布置為沿張力施加輥59的軸向與轉印帶52咬合。
[0060]補給機構22Y、22M、22C和22K具有向顯影裝置46Y、46M、46C和46K補給顯影劑的作用。
[0061]傳送部16具有將記錄紙張容納部12中容納的記錄紙張P傳送到排出部20(將在后文中描述)的作用。傳送部16包括將在后文中描述的送出輥16A、多個傳送輥對16B、反轉傳送部16D以及排出輥16E。送出輥16A沿記錄紙張P的傳送方向將記錄紙張容納部12中容納的記錄紙張P向送出輥16A的下游側送出。多個傳送輥對16B沿傳送路徑16C布置,通過該傳送路徑16C傳送從送出輥16A送出的記錄紙張P。此外,多個傳送輥對16B將通過送出輥16A送出的記錄紙張P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Tl,二次轉印位置Tl是驅動輥56和二次轉印輥58彼此相對的位置。
[0062]此外,反轉傳送部16D設置在傳送部16中,反轉傳送部16D將記錄紙張P的正反面反轉并且傳送記錄紙張P,以使得可在記錄紙張P的兩面進行圖像形成。當從前側觀看圖像形成設備10時,反轉傳送部16D隔著傳送路徑16C設置在轉印單元50的相反側。反轉傳送部16D將正面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P轉回。在此之后,反轉傳送部16D將記錄紙張P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Tl以使得記錄紙張P的反面與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相對。
[0063]定影裝置18具有將被二次轉印到記錄紙張P的色調劑圖像定影到記錄紙張P上的作用。定影裝置18包括定影輥18A和加壓輥18B。定影裝置18在記錄紙張P的傳送方向上相對于二次轉印位置Tl布置在下游側。定影輥18A布置在記錄紙張P的轉印有色調劑圖像的一偵U,并且諸如鹵素加熱器(未示出)等加熱單元布置在定影輥18A的內周表面上。加壓輥18B朝著定影輥18A對在傳送路徑16C上傳送并且經過與定影輥18A相對的位置T2的記錄紙張P加壓。
[0064]排出部20形成為在記錄紙張P的傳送方向上比定影裝置18更接近下游側,并且排出部20形成在圖像形成部190主體的外側上表面的一部分處。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P通過設置在傳送路徑16C上的定影裝置18和排出部20之間的部分處的排出輥16E被排出到排出部20。
[0065]接下來,將參考圖1描述圖像形成部190中的圖像形成操作。
[0066]當圖像信號從諸如個人計算機等外部裝置(未示出)發出時,控制部24操作圖像形成設備10。控制部24將圖像信號轉換為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C)和黑色(K)中的各顏色的圖像數據(圖像信息)。此外,各顏色的圖像數據被輸出到曝光裝置30。
[0067]接下來,從曝光裝置30發射的與各顏色的圖像數據對應的曝光光線入射到由充電裝置44充電的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上。此外,在各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與各顏色的圖像數據對應的潛像。
[0068]此外,在各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潛像通過各顯影裝置46被顯影為各顏色的色調劑圖像。
[0069]此外,各圖像保持部件42的外周表面上的各顏色的色調劑圖像通過與各圖像保持部件42相對的各一次轉印輥54被一次轉印到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
[0070]同時,隨著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的一次轉印有色調劑圖像的部分的旋轉,根據記錄紙張P到達二次轉印位置Tl的定時,記錄紙張P被從記錄紙張容納部12送出并且被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Tl。此外,被一次轉印到轉印帶52的外周表面的色調劑圖像被二次轉印到記錄紙張P,該記錄紙張P被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Tl并且穿過二次轉印位置Tl。
[0071]接下來,轉印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P被朝著定影裝置18傳送。此外,色調劑圖像被定影輥18A和加壓輥18B加熱和加壓,并且被定影在記錄紙張P上。
[0072]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P被排出至排出部20,并且圖像形成操作結束。
[0073]此外,當在記錄紙張P的雙面形成圖像時,記錄紙張在色調劑圖像被定影裝置18定影到正面后被傳送至反轉傳送部16D。此外,正面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P被反轉傳送部16D轉回。在此之后,色調劑圖像在二次轉印位置Tl處被二次轉印到記錄紙張P的反面,并且此外,二次轉印的色調劑圖像被定影裝置18定影。最后,雙面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P被排出到排出部20。
[0074]接下來,將根據示例性實施例描述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
[0075]在圖2中,以側剖視圖示出了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在圖3中,以側剖視圖示出了用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的顯影裝置46的單個單元。如圖2和圖3所示,顯影裝置46包括殼體202,并且在殼體202中設置有朝向與圖像保持部件42(參見圖1)相對的一側敞開的開口部分203 ο在殼體202中設置有:輥形色調劑供應部件80,其布置為面向與圖像保持部件42相對的開口部分203;傳送部件82,其布置為在色調劑供應部件80的與圖像保持部件42相反的一側與色調劑供應部件80相對;以及傳送部件84,其隔著分隔部204而布置在相對于傳送部件82與色調劑供應部件80相反的一側的位置。
[0076]分隔部204在殼體202中的縱向上的中間部分(傳送部件82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分)中沿縱向布置。分隔部204沒有布置在殼體202中的縱向上的兩端部分,并且殼體202中的縱向上的兩端部分是敞開的。布置在分隔部204兩側的傳送部件82和傳送部件84構造為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向彼此傳送顯影劑。相應地,在分隔部204兩側的空間中,顯影劑被傳送部件82和傳送部件84攪拌和傳送,并且圍繞分隔部204進行循環。
[0077]在圖4中,以透視圖示出當從顯影裝置46的斜上方觀看時,應用了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的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前端側)的附近。此外,在圖5中,以透視圖示出當從顯影裝置46的一側觀看時,用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的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的附近。如圖2至圖5所示,顯影裝置46構造為沿顯影裝置46的縱向(色調劑供應部件80等的軸向)從作為設備主體的實例的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插入或抽出。換言之,顯影裝置46構造為沿圖1中示出的圖像形成設備10的設備深度方向(D方向),即沿與圖2的紙張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被插入或抽出。在圖4和圖5中,顯影裝置46相對于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插入方向是沿顯影裝置46的縱向的箭頭E方向。
[0078]如圖2至圖5所示,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作為以凸形形狀向下突出的第一被限制部的實例的第一凸形部分210設置在作為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下部的實例的底表面部分202A中。此外,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作為以凸形側向突出的第二被限制部的實例的第二凸形部分212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側部202B(在示例性實施例中,在殼體202的下側的與色調劑供應部件80相反的一側的側部202B)中。
[0079]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在與顯影裝置46的底面部分202A相對的位置具有支撐表面230A,支撐表面230A以當顯影裝置46插入和抽出時顯影裝置46的底面部分202A能夠滑動的方式支撐顯影裝置46的底面部分202A(參見圖2和圖5)。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作為以凹形形狀向下凹陷的第一限制部的實例的第一凹形部分232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支撐表面230A上,使得顯影裝置46的第一凸形部分210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和抽出而進入(插入)第一凹形部分232(參見圖2和圖5)。第一凹形部分232構造為:當第一凸形部分210進入(插入)第一凹形部分232時,第一凹形部分232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或抽出而限制第一凸形部分210在與顯影裝置46的縱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在第一凹形部分232和第一凸形部分210中,在第一凸形部分210進入第一凹形部分232的狀態下,在第一凹形部分232的內壁表面和第一凸形部分210的外壁表面之間形成間隙,使得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以及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抽出是可能的。
[0080]此外,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在與顯影裝置46的側部202B相對的位置具有側壁部分230B(圖2和圖4)。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側壁部分230B中,設置有作為以凹形側向凹陷的第二限制部的實例的第二凹形部分234,使得顯影裝置46的第二凸形部分212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和抽出而進入(插入)第二凹形部分234(參見圖2和圖4)。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側壁部分230B中,檐部231設置在第二凹形部分234的上方,檐部向顯影裝置46側突出并且構成為第二凹形部分234的上緣壁部分(參見圖2、圖4和圖7)。第二凹形部分234構造為:當第二凸形部分212進入(插入)第二凹形部分234時,第二凹形部分234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或抽出而限制第二凸形部分212在與顯影裝置46的縱向垂直的豎直方向上的位移。在第二凹形部分234和第二凸形部分212中,在第二凸形部分212進入第二凹形部分234的狀態下,在第二凹形部分234的內壁表面和第二凸形部分212的外壁表面之間形成間隙,使得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以及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抽出是可能的。
[0081]換言之,當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以及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取出顯影裝置46時,第一凸形部分210被第一凹形部分232引導,第二凸形部分212被第二凹形部分234引導。
[0082]如圖4和圖5所示,在顯影裝置46中設置有延伸軸部214,延伸軸部214設置在殼體202的作為插入方向(由箭頭E示出)上的末端側的表面的實例的側表面部分202C上,且向色調劑供應部件80的軸向上的端部側延伸。在顯影裝置46中,從延伸軸部214輸入用于使色調劑供應部件80旋轉的驅動力。此外,在顯影裝置46的側表面部分202C中,設置有從側表面部分202C沿顯影裝置46縱向突出的定位軸216。當從顯影裝置46的側表面部分202C的方向觀看時,定位軸216設置在側表面部分202C的下側,即沿與顯影裝置46的縱向垂直的方向設置在色調劑供應部件80側。更具體地說,如圖3和圖6所示,當從顯影裝置46的側表面部分202C的方向觀看時,定位軸216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重心218下方。這里,顯影裝置46的重心218示出為在顯影劑裝入顯影裝置46的狀態下的重心部分。
[0083]當沿箭頭E的方向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過程完成時,由于定位軸216與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中的凹形部分(未示出)相配合,因此顯影裝置46相對于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在與插入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以及與插入方向垂直的豎直方向上被定位。在定位軸216與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凹形部分(未示出)相配合的狀態下,允許顯影裝置46相對于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而圍繞定位軸216旋轉。
[0084]如圖4所示,第二凸形部分212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側部202B的插入方向(箭頭E方向)上的末端側的位置處。換言之,第二凸形部分212沒有設置在殼體202的側部202B的縱向上的整個表面上,而是僅設置在側部202B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上。
[0085]此外,第二凹形部分234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側壁部分230B中的沿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由箭頭E示出)的大致整個表面上,但沒有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部附近。相應地,在顯影裝置46插入的中途,顯影裝置46的第二凸形部分212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二凹形部分234。此外,當沿箭頭E方向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過程完成時,顯影裝置46的第二凸形部分212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二凹形部分234中脫離(出來)(參見圖4)。
[0086]如圖5所示,第一凸形部分210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底表面部分202A的插入方向(箭頭E方向)上的末端側的位置處。換言之,第一凸形部分210沒有設置在殼體202的底表面部分202A的縱向上的整個表面上,而是僅設置在底表面部分202A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上。當從與顯影裝置46的縱向(箭頭E所示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觀看時,第一凸形部分210具有以大致梯形突出的形狀。更具體地說,第一凸形部分210的插入方向上的兩端部分是具有從下側向上側的上傾斜度的傾斜表面。相應地,第一凸形部分210能夠插入第一凹形部分232。
[0087]此外,第一凹形部分232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支撐表面230A上的沿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由箭頭E示出)的大致整個長度上,但沒有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部附近。相應地,在顯影裝置46插入的中途,顯影裝置46的第一凸形部分210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一凹形部分232。此外,當沿箭頭E方向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過程完成時,顯影裝置46的第一凸形部分210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一凹形部分232中脫離(出來)(參見圖5)。
[0088]此外,如圖3和圖6所示,在顯影裝置46中,當從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側表面部分202C的方向)觀看時,第一凸形部分210的突出方向和第二凸形部分212的突出方向與定位軸216大致垂直。此時,第一凸形部分210的突出方向和第二凸形部分212的突出方向可以重合于與定位軸216大致垂直的方向(參見圖6)。換言之,第一凸形部分210和第二凸形部分212的突出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可以與大致垂直于定位軸216的方向不一致(可以不沿大致垂直于定位軸216的方向定位)。
[0089]圖7至圖9以仰視圖示出了當從下方觀看顯影裝置46時,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過程。如圖7至圖9所示,顯影裝置46沿箭頭E方向插入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中的空間部分S。在顯影裝置46d的插入方向上的插入側,作為第一凸形部分210和第一凹形部分232的限制位置的實例的插入位置與作為第二凸形部分212和第二凹形部分234的限制位置的實例的插入位置在縱向上彼此不同。更具體地說,如圖7至圖9所示,在箭頭E所示的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插入方向上,當從顯影裝置46的下表面觀看時,第一凸形部分210和第二凸形部分212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彼此重疊,但是第一凸形部分210設置為比第二凸形部分212稍微地更靠近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
[0090]此外,在箭頭E所示的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插入方向上,第一凹形部分232和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二凹形部分234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彼此重疊,但是第一凹形部分232延伸到比第二凹形部分234(參見檐部231的位置)更靠近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的位置。第一凹形部分232的插入方向上的近側的部分232A形成為該部分232A的寬度(與第一凹形部分232相對的豎直壁表面的寬度)朝向第一凸形部分210的插入方向上的近側逐漸地變寬,從而使第一凸形部分210容易插入(容易引導第一凸形部分210)。
[0091]如圖4和圖5所示,當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過程完成時,在顯影裝置46的第二凸形部分212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二凹形部分234脫離后,顯影裝置46被作用在第二凸形部分212上的彈簧部件238的載荷推壓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圖像保持部件42上。
[0092]如圖6所示,當沿箭頭E方向(參見圖4等)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過程完成時,定位軸216與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中的凹形部分(未示出)相配合。在該狀態下,由于顯影裝置46的第二凸形部分212被彈簧部件238(參見圖4等)的載荷沿箭頭F的方向推壓,顯影裝置46圍繞定位軸216沿朝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圖像保持部件42的方向旋轉,并且顯影裝置46被推壓到圖像保持部件42上。更具體地說,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色調劑供應部件80的軸向上的兩端部分中的突出部分222與設置在圖像保持部件42的軸向上的兩端部分中的接觸部分240接觸,并且完成顯影裝置46與圖像保持部件42的接觸。
[0093]接下來,將描述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的操作和效果。
[0094]沿顯影裝置46的縱向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或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將顯影裝置46抽出。顯影裝置46以箭頭E的方向沿顯影裝置46的縱向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參見圖4和圖5)。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向下突出的第一凸形部分210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底表面部分202A中,并且側向突出的第二凸形部分212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側部202B中(參見圖2至圖5)。
[0095]此外,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第一凹形部分232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支撐表面230A上,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和抽出,顯影裝置46的第一凸形部分210進入(插入)第一凹形部分232(參見圖2至圖5)。此外,第二凹形部分234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側壁部分230B中,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和抽出,第二凸形部分212進入(插入)第二凹形部分234(參見圖2和圖4)。
[0096]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當顯影裝置46的第一凸形部分210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或抽出而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一凹形部分232時,第一凸形部分210在與顯影裝置46的縱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被限制。此外,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當顯影裝置46的第二凸形部分212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或抽出而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第二凹形部分234時,第二凸形部分212在與顯影裝置46的縱向垂直的豎直方向上的位移被限制。
[0097]此外,如圖7至圖9所示,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第一凸形部分210和第一凹形部分232的插入位置與第二凸形部分212和第二凹形部分234的插入位置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的插入側在縱向上彼此不同。更具體地說,如圖7至圖9所示,在箭頭E所示的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插入方向上,當從顯影裝置46的下表面觀看時,第一凸形部分210和第二凸形部分212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彼此重疊,但是第一凸形部分210設置為比第二凸形部分212稍微地更靠近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此外,沿箭頭E所示的將顯影裝置46插入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插入方向,第一凹形部分232和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二凹形部分234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彼此重疊,但是第一凹形部分232延伸到比第二凹形部分234更靠近插入方向上的近側的位置。第一凹形部分232的插入方向上的近側的部分232A形成為:該部分232A的寬度(與第一凹形部分232相對的豎直壁表面的寬度)朝向第一凸形部分210的插入方向上的近側逐漸地變寬,并且第一凸形部分210容易插入第一凹形部分232。
[0098]如圖7所示,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顯影裝置46沿箭頭E方向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中的空間部分S。如圖8所示,當開始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空間部分S時,首先,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底表面部分202A中的第一凸形部分210進入(插入)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支撐表面230A上的第一凹形部分232。這時,顯影裝置46的底表面部分202A與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支撐表面230A接觸,并且底表面部分202A在于支撐表面230A上滑動的同時沿箭頭E的方向插入。在該狀態下,當第一凸形部分進入(插入)第一凹形部分232時,第一凸形部分210在與顯影裝置46的縱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被限制。
[0099]如圖9所示,在此之后,當將顯影裝置46進一步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空間部分S時,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側部202B中的第二凸形部分212進入(插入)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側壁部分230B中的第二凹形部分234。在該狀態下,第二凸形部分212在與顯影裝置46的縱向垂直的豎直方向上的位移被限制。在顯影裝置46中,當第二凸形部分212被第二凹形部分234支撐時,在顯影裝置46的底表面和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之間產生間隙Q(參見圖2)。當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時,不是顯影裝置46的整個底表面與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接觸,而僅是定位軸216正下方的底表面部分202A與支撐表面230A接觸。在該構造中,與顯影裝置46的整個底表面與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接觸的情況相比,減小了插入期間的摩擦阻力。類似地,與顯影裝置46的整個底表面與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接觸的情況相比,減小了抽出顯影裝置46期間的摩擦阻力。
[0100]此外,如圖3和圖6所示,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定位軸216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的側面部分202C中并位于顯影裝置46的重心218下方。此外,在顯影裝置46中,第一凸形部分210的突出方向和第二凸形部分212的突出方向與定位軸216大致垂直。
[0101]此外,如圖4和圖5所示,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當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過程完成時,在顯影裝置46的第二凸形部分212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二凹形部分234脫離后,顯影裝置46被作用在第二凸形部分212上的彈簧部件238的載荷推壓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圖像保持部件42上。
[0102]如上文所述,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第一凸形部分210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底表面部分202A中,并且第二凸形部分212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側部202B中。此外,第一凹形部分232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支撐表面230A上,第一凸形部分210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和抽出而進入(插入)該第一凹形部分,并且第二凹形部分234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側壁230B中,第二凸形部分212伴隨顯影裝置46的插入和抽出而進入(插入)該第二凹形部分。出于這個原因,與同設備主體的引導突起部相配合的凹槽部分僅設置在顯影裝置的底表面中的構造相比,提供了這樣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和圖像形成設備10:其中,當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時,在保持顯影裝置46的水平方向上的穩定性的同時,顯影裝置46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移被抑制到小的程度。
[0103]此外,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第一凸形部分210和第一凹形部分232的插入位置與第二凸形部分212和第二凹形部分234的插入位置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側在縱向上彼此不同。出于這個原因,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與第一被限制部和第一限制部的限制位置與第二被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的限制位置在顯影裝置的插入側在縱向上彼此相同的構造相比,將第一凸形部分210插入第一凹形部分232和將第二凸形部分212插入第二凹形部分234變得更容易。出于這個原因,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插入工作變得容易。
[0104]此外,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的側表面部分202C中,定位軸216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重心218的下方,并且第一凸形部分210的突出方向和第二凸形部分212的突出方向與定位軸216大致垂直。出于這個原因,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與第一被限制部的突出方向和第二被限制部的突出方向不與定位軸垂直的情況相比,第一凸形部分210和第一凹形部分232之間的重疊量(重合量)以及第二凸形部分212和第二凹形部分234之間的重疊量(重合量)可以被限制到小的程度(如箭頭Gl和G2所示),并且顯影裝置46的尺寸可以減少。
[0105]此外,在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中,當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時,在顯影裝置46的第二凸形部分212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第二凹形部分234脫離后,顯影裝置46被作用在第二凸形部分212上的彈簧部件238的載荷推壓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圖像保持部件42上。出于這個原因,與當將顯影裝置插入設備主體時在第二被限制部從第二限制部脫離后,顯影裝置沒有被作用在第二被限制部上的載荷推壓到圖像保持部件上的構造相比,提供了以小的載荷將顯影裝置46推壓到圖像保持部件42上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200S。
[0106]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凸形部分210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底表面部分202A中,并且第二凸形部分212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殼體202的側部202B中,但本發明不局限于該構造。此外,第一凸形部分210的尺寸和形狀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性實施例,而是可以改變。第二凸形部分212的尺寸和形狀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性實施例,而是可以改變。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凸形部分210所插入的第一凹形部分232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支撐表面230A上,并且第二凸形部分212所插入的第二凹形部分234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側壁部分230B中,但本發明不局限于該構造。此外,第一凹形部分232的尺寸和形狀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性實施例,而是可以改變。第二凹形部分234的尺寸和形狀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性實施例,而是可以改變。
[0107]例如,顯影裝置的下部的第一被限制部和顯影裝置的側部的第二被限制部中的一個可以具有凸形形狀,顯影裝置的下部的第一被限制部和顯影裝置的側部的第二被限制部中的另一個可以具有凹形形狀,并且圖像形成設備的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可以具有與被限制部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凹形形狀或凸形形狀)。此外,顯影裝置的下部的第一被限制部和顯影裝置的側部的第二被限制部可以都具有凹形形狀,并且圖像形成設備的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可以都具有凸形形狀。
[0108]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當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時,首先,第一凸形部分210插入第一凹形部分232,然后,第二凸形部分212插入第二凹形部分234,但本發明不局限于該構造。例如,可以采用下述構造:當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時,首先,第二被限制部被第二限制部限制,然后,第一被限制部被第一限制部限制。此外,在將顯影裝置46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230的插入側,第一被限制部被第一限制部限制的位置和第二被限制部被第二限制部限制的位置在顯影裝置46的插入方向上大致彼此相同。
[0109]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在顯影裝置46沿插入方向末端側的側表面部分202C中,定位軸216設置在顯影裝置46的重心218的下方,并且第一凸形部分210的突出方向和第二凸形部分212的突出方向與定位軸216大致垂直,但是本發明不局限于所述構造。例如,第一凸形部分的突出方向和第二凸形部分的突出方向可以與定位軸216相交。
[0110]此外,雖然利用具體的示例性實施例詳細地描述了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局限于該示例性實施例,并且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是,其它各種示例性實施例可以落入本發明的范圍內。
[0111]此外,在采用本發明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的“顯影裝置”中,例如可以包括形成為可安裝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并且可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拆卸的盒,并且可以包括顯影裝置46和其它部件(例如,圖像保持部件42或其他類似部件)。
[0112]為了解釋和說明起見,已經提供了對于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前述說明。其本意并不是窮舉或將本發明限制為所公開的確切形式。顯然,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進行多種修改和變型。實施例的選取和說明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所屬領域的其他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明適用于各種實施例,并且具有各種變型的本發明適合于所設想的特定用途。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內容來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顯影裝置插拔結構,包括: 顯影裝置,其沿縱向插入設備主體和從設備主體抽出,并且包括形成在下部的第一被限制部和形成在側部的第二被限制部; 第一限制部,其形成在所述設備主體中,并且所述第一限制部伴隨所述顯影裝置相對于所述設備主體的插入或抽出而限制所述第一被限制部在與所述縱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以及 第二限制部,其形成在所述設備主體中,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伴隨所述顯影裝置相對于所述設備主體的插入或抽出而限制所述第二被限制部在與所述縱向垂直的豎直方向上的位移。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 其中,所述第一被限制部和所述第一限制部的限制位置與所述第二被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的限制位置在所述顯影裝置的插入側在所述縱向上彼此不同。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 其中,在所述顯影裝置的重心的下方、所述顯影裝置在插入方向上的末端側的表面上設置有定位軸,并且 所述第一被限制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第二被限制部的突出方向與所述定位軸垂直。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 其中,所述第二被限制部具有凸形形狀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具有凹形形狀,并且 在將所述顯影裝置插入所述設備主體時,在所述第二被限制部從所述第二限制部脫離后,所述顯影裝置被作用在所述第二被限制部上的載荷推壓到設置在所述設備主體中的圖像保持部件。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 其中,當在所述第二被限制部被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的同時將所述顯影裝置插入和抽出時,在所述顯影裝置的底表面和所述設備主體之間產生間隙。6.—種圖像形成設備,具有: 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顯影裝置插拔結構。
【文檔編號】G03G21/16GK106094485SQ201610012317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1月8日 公開號201610012317.6, CN 106094485 A, CN 106094485A, CN 201610012317, CN-A-106094485, CN106094485 A, CN106094485A, CN201610012317, CN201610012317.6
【發明人】船田敦, 堀井清人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