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光源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光源裝置,包括激發光源和波長轉換色輪組件,激發光源輸出激發光入射于波長轉換色輪組件;波長轉換色輪組件包括圓盤形的色輪基板,色輪基板包括位于其表面的第一區、第二區及第三區,第一區用于接收所述激發光,并透射或反射該激發光;第二區用于接收激發光,并將其轉換為受激光發射;第三區用于濾過受激光中特定波長的光線并透射光線,色輪基板位于第三區的表面設有用于濾過受激光的濾光膜片,色輪基板表面設有與濾光膜片外形相契合的鏤空開窗,用于透射所述受激光。本實用新型使得發光色輪與濾光色輪整合在同一色輪上,鏤空開窗對色輪基板受熱而產生形變起到一定減緩作用,避免受熱形變而導致的發光膜片損壞。
【專利說明】
一種光源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申請涉及一種光學儀器,尤其涉及一種光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熒光粉作為光波長轉換材料已被廣泛應用于激光器和LED(LightEmittingD1de,發光二極管)光源中。目前,藍光激光激發高速旋轉的色輪能夠有效解決熒光粉的發熱猝滅問題而使得高效低成本的激光顯示成為現實,逐漸發展成為激光器的主流技術之
O
[0003]現有色輪組件的波長轉化結構主要是發光模組,發光模組主要包括在色輪基板表面依次制備的反光層及發光層。通過入射色光照射發光模組從而激發出不同波長的受激光,在通過二向色鏡反射到濾光膜片表面,經過濾光膜片修正后輸出固定波長的受激光。其中,濾光膜片通常設置在與發光色輪同軸旋轉的濾光色輪上,而為了達到濾光效果,發光色輪的尺寸就不能超過濾光色輪,使得發光色輪的結構受到限制,影響產品的發展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源裝置,詣在解決現有色輪組件單光路輸出損失入射光路的問題。
[0005]—種光源裝置,包括激發光源和波長轉換色輪組件,所述激發光源輸出的激發光入射于波長轉換色輪組件;所述波長轉換色輪組件包括圓盤形的色輪基板,其中,所述色輪基板包括位于其表面的第一區和第二區,所述第一區及第二區為位于所述色輪基板上同一周向且曲率相同的圓弧形區域;所述第一區用于接收所述激發光,并透射或反射該激發光;所述第二區用于接收所述激發光,并將其轉換為受激光發射;所述色輪基板還包括位于其表面的第三區,所述第三區位于所述色輪基板上沿其周向分布的圓弧形區域,所述第三區所在的所述色輪基板的表面設有濾光膜片和鏤空開窗,所述濾光膜片與所述鏤空開窗外形相契合,所述第三區用于過濾受激光中特定波長的光線并透射光線。
[0006]所述的一種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區及第二區位于所述色輪基板的外圓周;所述第三區位于色輪基板的內圓周。
[0007]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區的色輪基板表面覆蓋有發光膜片,所述發光膜片用于接受激發光照射從而激發出不同波長的受激光,并發射至對應的濾光模片。
[0008]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發光膜片及與其對應的濾光膜片位于色輪基板上以色輪基板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或分別位于相對色輪基板旋轉中心呈中心對稱的兩個扇形區域內。
[0009]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濾光膜片設置于所述色輪基板表面并覆蓋所述鏤空開窗;或所述濾光膜片鑲嵌于所述色輪基板內部對應所述鏤空開窗處。
[0010]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發光膜片包括接觸色輪基板的發光膜片基層,及背離所述色輪基板依次分布的反射層及發光層;
[0011]所述發光層包括無機發光層和有機發光層。
[0012]所述無機發光層所含熒光粉相對有機發光層所含熒光粉發出的波長較長;所述發光膜片基層為陶瓷層。
[0013]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色輪基板為藍寶石基板。
[0014]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發光膜片相對所述色輪基板的旋轉中心呈中心對稱的設置兩個;相對應的,所述濾光膜片相對所述色輪基板的旋轉中心對稱的設置兩個。
[0015]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區表面為用于激發光穿過的鏤空結構。
[0016]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區表面覆蓋有用于反射激發光的反光膜片。
[0017]本實用新型所給出的新型波長轉換色輪組件及投影裝置,通過色輪基板表面開設與濾光膜片相適配的鏤空開窗,使得發光色輪與濾光色輪整合在同一色輪上,同時,鏤空開窗對色輪基板受熱而產生形變起到一定減緩作用;色輪基板表面設置第一區,在輸出受激光的同時,也可輸出激發光;發光膜片與色輪基板接觸的一面設有與藍寶石基板受熱形變性能想接近的陶瓷層,使得發光膜片底部受熱均勻,避免受熱不均導致或受熱形變而導致的發光膜片損壞。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波長轉換色輪組件的區域劃分示意圖;
[0019]圖2(a)?(b)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波長轉換色輪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第一發光膜片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第二發光膜片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色輪基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6(a)_6(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濾光膜片的裝配示意圖;
[0024]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第一發光膜片與第一濾光膜片不在同一扇形區域時,光斑照射在第一發光膜片表面的不意圖;
[0025]圖8為對應圖7的光路原理圖;
[0026]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第一發光膜片與第一濾光膜片在同一扇形區域時,光斑照射在第一發光膜片表面的示意圖;
[0027]圖10為對應圖9的光路原理圖;
[0028]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光斑照射在第一區的示意圖;
[0029]圖12為對應圖11的光路原理圖;
[0030]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波長轉換色輪組件的區域劃分示意圖;
[0031]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波長轉換色輪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光斑照射在第一區的示意圖;
[0033]圖16為對應圖15的光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申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35]實施例一:
[0036]本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投影裝置,如圖8所示,包括用于發射激發光的激發光源,該激發光源為激光器510;設置于激光器510下方的波長轉換色輪組件,該色輪組件接受激發光照射,并轉化為多個不同波長的受激光光路輸出;設置于受激光輸出光路中的第一收集透鏡610,第一收集透鏡610用于收集色輪組件發射出的受激光。設置于激發光輸出光路中的第二收集透鏡620,第二收集透鏡620用于收集激發光;還包括用于驅動色輪組件旋轉的馬達210。
[0037]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波長轉換色輪組件包括圓盤形的色輪基板110,色輪基板110表面包括第一區11和第二區12,第一區11及第二區12為位于色輪基板110外圓周且曲率相同的圓弧形區域,即,第一區11與第二區12共同形成繞色輪基板110外緣一周的圓環形區域;第一區11用于透射激光器510發射的激發光;第二區12用于接受激發光照射,并將其轉換為受激光發射;色輪基板110表面還設有第三區13,第三區13位于色輪基板110內圓周表面,并沿其周向分布的圓弧形區域,第三區13用于濾過受激光中特定波長的光線并透射該光線,第三區13所在的色輪基板110表面設有用于濾過受激光的濾光膜片和鏤空開窗,鏤空開窗與濾光膜片外形相契合,均為圓弧形。經濾光膜片濾過的受激光中特定波長的光路穿過鏤空開窗設射出。本實施例中,內圓周和外圓周是依據其在圓盤形色輪基板上的半徑確定的,內圓周的半徑小于外圓周半徑。
[0038]較佳的,第一區11與第二區12于色輪基板110外圓周相間隔分布,第三區13與第二區12位于以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二者具有相同的圓弧曲率。第一區11表面覆蓋有發光膜片,第二區12表面為圓弧形的鏤空結構;發光膜片接受激發光照射,并轉化為受激光射出,鏤空結構用于激發光直接經鏤空結構穿過色輪基板110而射出。
[0039]第一區11及第二區12可以各設置一處,也可以沿色輪基板110外圓周相間隔的分別設置多處。本實施例以第一區11與第二區12相間隔的各設置兩處為例進行描述。
[0040]如圖1所不,色輪基板110迎光側表面沿同外圓周分布的兩個圓弧形第一區11,兩個圓弧形第一區11之間相間隔的分布兩個第二區12。如圖2(a)?(b)所示,兩處第二區12表面均覆蓋有發光膜片,兩個發光膜片分別記做第一發光膜片121及第二發光膜片122,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二發光膜片122相對色輪基板110的旋轉中心對稱設置。第一發光模片121與第二發光膜片122為沿色輪基板110外圓周分布的圓弧形。色輪基板110的內圓周設有兩處第三區13,每處第三區13均設有一個濾光膜片。兩個濾光膜片,分別記做第一濾光膜片131及第二濾光膜片132,第一濾光膜片131及第二濾光膜片132為以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圓弧形。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位濾光膜片131位于色輪基板110上以色輪基板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相對應地,第二發光膜片122與第二濾光膜片132位于色輪基板110上以色輪基板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換而言之,第一發光膜片121、第二發光膜片122、第一濾光膜片131及第二濾光膜片132為沿同一圓心不同半徑的圓周分布的圓弧形。其中,第一發光膜片121受激發光照射激發出特定波長范圍的受激光,經反射處理后,通過第一濾光膜片131濾光后射出;第二發光膜片122受激發光照射激發出受激光,經反射后通過第二濾光膜片132濾光后射出。即,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濾光膜片131相對應,第二發光膜片122與第二濾光膜片132對應。
[0041]進一步地,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濾光膜片131可以位于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也可以分別位于相對色輪基板110圓心呈中心對稱的兩個扇形區域內。同樣的,第二發光膜片122與第二濾光膜片132的位置關系與之對應的采用兩種不同的結構。即,如圖2(a)所示當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濾光膜片131位于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時,第二發光膜片122與第二濾光膜片132也位于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如圖2(b)所示,當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濾光膜片131分別位于相對色輪基板110圓心呈中心對稱的兩個扇形區域內時,第二發光膜片122與第二濾光膜片132也分別位于相對色輪基板110圓心呈中心對稱的兩個扇形區域內。
[0042]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第一發光膜片121包括由下到上依次分布的發光膜片基層、反射層1212及發光層1213,該發光膜片基層為陶瓷層1211,例如氮化鋁基層。反射層1212由有機載體摻雜玻璃粉及氧化鋁粉末、氧化鈦粉末、氮化硼粉末等一種或多種高反射白色陶瓷材料漿液燒結而成,有機載體在燒結過程中被蒸發或分解掉。發光層1213由有機載體、玻璃粉與熒光粉燒結而成。安裝時,將陶瓷層1211固定在色輪基板110的表面,其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黏貼。如圖4所示,第二發光膜片122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鋁基板1221,有機反射層1222及有機發光層1223。其中,有機反射層1222為硅膠加上高反射率粒子,如氧化招、氧化欽、氧化梓、硫酸鎖等尚折射尚反射粒子中的一種或多種制備;有機發光層1223由硅膠參雜熒光粉顆粒制備。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膜片121和第二發光膜片122也可以都選擇無機發光膜片,即都以陶瓷層作為發光膜片基層、以無機反射層為反射層、以無機發光層為發光層;或者第一發光膜片121和第二發光膜片122都選擇有機發光膜片;還可以是無機發光膜片和有機發光膜片混用的技術方案。
[0043]進一步地,色輪基板110優選的為藍寶石基板。第一發光膜片121的采用陶瓷材質的氮化鋁基板1211,當第一發光膜片121接受激發光照射而發熱時,由于陶瓷材料的均熱性,氮化鋁基板1211將街熱量均勻傳遞到色輪基板110表面,不會造成第一發光膜片121因受熱不均而產生形變,此外,由于陶瓷材料的熱膨脹系數與藍寶石材質的色輪基板110極為接近,當色輪組件溫度變化時,不會因為色輪基板110與第一發光膜片121由于熱膨脹變形程度不同,而導致設備因內部產生作用力而損壞。
[0044]進一步地,不同處的第二區12表面覆蓋的發光膜片所激發出的受激光波長范圍存在差異,具體地,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二發光膜片122除了材質結構的不同之外,主要的區別還在于,第一發光膜片121使用的熒光粉波長相對第二發光膜片122所使用的熒光粉較長,如長波長黃粉,橙粉,紅粉等,第二發光膜片122使用的熒光粉波長相對較短,如青粉,綠粉,短波長黃粉等。因為長波長熒光粉的發熱量高,對熱穩定性的要求高,所以適用于無機體系,短波長的熒光粉發熱量低,在硅膠有機體系中仍可有效應用,可以使用硅膠體系以獲得較高的光效。而本實用新型采用二者相結合的方式,將無機體系及有機體系的發光膜片制備在同一個色輪基板110上,使得投影設備能夠獲得更多的光路輸出,增強投影效果。
[0045]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第三區13表面設有與第一濾光膜片131相契合的鏤空開窗131a,與第二濾光膜片132相契合的鏤空開窗131b,鏤空開窗131a及131b均為覆蓋第三區13域的圓弧形。其弧度優選的略小于濾光膜片的弧度。
[0046]本實施例中,濾光膜片的與鏤空開窗的裝配可以采取四種結構。下面僅以第一濾光膜片131為例,闡述濾光膜片的組裝過程。其一,如圖6(a)所示,可以將第一濾光膜片131覆蓋于鏤空開窗131a上方,通過黏貼的方式固定于色輪基板110上表面。其二,如圖6(b)所示,將第一濾光膜片131黏貼與色輪基板的下表面,受激光通過鏤空開窗131a照射在第一濾光膜片131表面。其三,如圖6(c)所示,將第一濾光膜片131鑲嵌在色輪基板110內部。在色輪基板110上表面鏤空開窗131a的周邊開設用于鑲嵌第一濾光膜片131的開槽133,第一濾光膜片131鑲嵌入開槽710后,剛好保持與色輪基板110表面平齊,再于四周縫隙填充黏膠固定即可。其四,還可以如圖6(d)所示,將開槽133設置于色輪基板110的下表面,采用同上的方式鑲嵌第一濾光膜片131即可。以上四種裝配方式,均可以實現濾光片與色輪基板110的裝配。
[0047]通過采用在色輪基板110第三區13表面開設鏤空開窗,并將濾光片不定在鏤空開窗的表面或鑲嵌在其中的結構設計,既能夠實現濾光色輪與發光色輪合成在同一個色輪基板上,同時,在色輪基板110表面開設鏤空開窗,有效的緩解了色輪基板發熱時,由于熱脹冷縮導致基板變形的問題,且有利于色輪基板散熱。
[0048]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區11表面為圓弧形的鏤空結構。具體地,如圖5所示,在色輪基板110外圓周相鄰兩個發光膜片之間的第一區11表面設有鏤空結構Illa及鏤空結構11 Ib,鏤空結構11 Ia及鏤空結構11 Ib相對于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呈中心對稱的分布在色輪基板110兩側。該鏤空結構Illa及Illb優選的設置為與色輪基板110外圓周相契合的圓弧形,可供受激光從中穿過。該鏤空結構Illa及鏤空結構Illb即為供激發光穿過后輸出的激光輸出區。
[0049]下面具體闡述本實施例中光源裝置的工作過程,其一,如圖2(a)所示的情況,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濾光膜片131分別位于色輪基板110圓心兩側呈中心對稱的扇形區域:如圖7所示,當激發光310的光斑2落在第一發光膜片121表面時,其光路原理如圖8所示,激發光310穿過二項色鏡410照射在第一發光膜片121表面,第一發光膜片121的產生與激發光310不同波長的受激光320,受激光320經二項色鏡410及二項色鏡420反射后照射在與第一發光膜片121所在扇形區域呈中心對稱的扇形區域內的第一濾光膜片131表面,第一濾光膜片131允許特定波長的光線透過,第一濾光膜片131透射的受激光通過第一收集透鏡610匯聚后輸出。
[0050]其二,如圖2(b)所示的情況,即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濾光膜片131位于色輪基板110同一扇形區域內,如圖9所不,當激發光310的光斑2落在第一發光膜片121表面時,其光路原理如圖10所示,激發光310穿過二項色鏡410照射在第一發光膜片121表面時,第一發光膜片121的產生與激發光310不同波長的受激光320,受激光320經二項色鏡410及二項色鏡420反射后,照射在與第一發光膜片121位于同一扇形區域的第一濾光膜片131表面,第一濾光膜片131允許特定波長的光線透過,第一濾光膜片131透射的受激光通過第一收集透鏡610匯聚后輸出。
[0051 ]其中,二項色鏡410位于激光器510與第一發光膜片121之間,二項色鏡420位于第二發光膜片131上方,并與二項色鏡410在同一水平線上相對設置。優選的,激發光310為藍光,二項色鏡410中間區域為透射藍光的區域,四周為全反射鏡面。
[0052]當激發光照射第二發光膜片122表面時,其光路原理與照射在第一發光膜片121表面時完全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0053]當激發光310的光斑照射在第一區11時,如圖11所示,激發光310的光斑通過二項色鏡410照射在色輪基板110表面的鏤空結構Illa(或Illb)表面,其光路原理如圖12所示,激發光310穿過鏤空結構Illa經過設置在鏤空結構Illa下方的第二收集透鏡620聚光后輸出。
[0054]實施例二:
[0055]本實施例所給出的投影裝置是在實施例一基礎上加以改進,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波長轉換色輪組件包括圓盤形的色輪基板110,色輪基板110表面包括第一區11和第二區12,第一區11及第二區12為位于色輪基板110外圓周且曲率相同的圓弧形區域,S卩,第一區11與第二區12共同形成繞色輪基板110外緣一周的圓環形區域;第一區11用于反射激光器510發射的激發光,并經過多次反射后將激發光輸出;第二區12用于接受激發光照射,并將其轉換為受激光發射;色輪基板110表面還設有第三區13,第三區13位于色輪基板110內圓周表面,并沿其圓周分布的圓弧形區域,第三區13用于濾過受激光中特定波長的光線并透射該光線,第三區13的色輪基板110表面設有用于濾過受激光的濾光膜片,色輪基板110表面設有鏤空開窗,鏤空開窗與濾光膜片外形相契合,經濾光膜片濾過的受激光中特定波長的光路穿過鏤空開窗設射出第一區11用于發射激發光,從而輸出激發光路。
[0056]具體地,如圖14所示,色輪基板110外圓周相鄰兩個發光膜片之間的兩處第一區11表面覆蓋有反光膜片112a及反光膜片112b,反光膜片112a及反光膜片112b相對于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呈中心對稱的分布在色輪基板110兩側,并與第一發光膜片121及第二發光膜片122相間隔的設置。反光膜片112a及112b黏貼在色輪基板110的表面。反光膜片112a及112b為分別覆蓋在兩個第一區11表面的圓弧形片狀結構。相比實施例一而言,本實施例的改進之處在于,第一區11由覆蓋其表面的反光膜片112a及112b替代實施例一的鏤空結構Illa及111b。
[0057]本實施例中,色輪組件的制備過程是,首先,在色輪基板110表面制備用于鑲嵌濾光膜片的鏤空開窗13a及13b,然后于鏤空開窗13a及13b處裝配濾光膜片,再按照實施例一所述的方式安裝第一發光膜片121及第二發光膜片122,最后將反光膜片112a及112b分別固定在兩處第一區11表面,這樣就形成圖14所示的色輪組件。
[0058]本實施例所給出的光源裝置,當激光器510發出的激發光310透過二向色鏡430照射到反光膜片上時,如圖15所示,以光斑落在反光膜片112a上為例,當激發光的光斑2照射在反光膜片112a表面時,其光路原理如圖16所示,激發光310經反光膜片112a的漫反射后,產生的反射光330通過設置在激光器510與反光膜片112a之間的二向色鏡430反射后,射向二向色鏡440。二向色鏡440中心位置設為允許該反射光330通過的透明區域,這樣,由二項色鏡440射出的反射光330由第二收集透鏡620聚光后輸出。反射膜片112a和112b為漫反射膜片,可以將來自激發光源的光反射成呈朗伯分布的光,這樣可以對激光消散板,提高輸出光的均勻性。
[0059]較佳的,激發光310為藍光,二項色鏡430中間區域為透射藍光的區域,四周為全反射鏡面,二項色鏡440透射藍光。第二收集透鏡620設置在二項色鏡430及440所在直線的延長線上。本實施例受激光的光路原理與上一實施例相同,再次不再贅述。
[0060]本實施例中,二項色鏡的設置位置及數量還可以根據實際情而定,如可根據輸出光路的位置及方向調整二項色鏡的反射角度或增加更多的二項色鏡從而控制光路的輸出位置及角度。
[0061]此外,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濾光膜片131可以位于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也可以分別位于相對色輪基板110圓心呈中心對稱的兩個扇形區域內。同樣的,第二發光膜片122與第二濾光膜片132的位置關系與之對應的采用兩種不同的結構。即,如圖2(a)所示當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濾光膜片131位于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時,第二發光膜片122與第二濾光膜片132也位于色輪基板110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如圖2(b)所示,當第一發光膜片121與第一濾光膜片131分別位于相對色輪基板110圓心呈中心對稱的兩個扇形區域內時,第二發光膜片122與第二濾光膜片132也分別位于相對色輪基板110圓心呈中心對稱的兩個扇形區域內。
[0062]本實用新型所給出的新型波長轉換色輪組件及投影裝置,通過色輪基板表面開設與濾光膜片相適配的鏤空開窗,使得發光色輪與濾光色輪整合在同一色輪上,同時,鏤空開窗對色輪基板受熱而產生形變起到一定減緩作用;色輪基板表面設置第一區,在輸出受激光的同時,也可輸出激發光;發光膜片與色輪基板接觸的一面設有與藍寶石基板受熱形變性能想接近的陶瓷層,使得發光膜片底部受熱均勻,避免受熱不均導致或受熱形變而導致的發光膜片損壞。
[0063]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申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申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
【主權項】
1.一種光源裝置,包括激發光源和波長轉換色輪組件,所述激發光源輸出的激發光入射于波長轉換色輪組件;所述波長轉換色輪組件包括圓盤形的色輪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輪基板包括位于其表面的第一區和第二區,所述第一區及第二區為位于所述色輪基板上同一周向且曲率相同的圓弧形區域;所述第一區用于接收所述激發光,并透射或反射該激發光;所述第二區用于接收所述激發光,并將其轉換為受激光發射; 所述色輪基板還包括位于其表面的第三區,所述第三區位于所述色輪基板上沿其周向分布的圓弧形區域,所述第三區所在的所述色輪基板的表面設有濾光膜片和鏤空開窗,所述濾光膜片與所述鏤空開窗外形相契合,所述第三區用于過濾受激光中特定波長的光線并透射光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區及第二區位于所述色輪基板的外圓周;所述第三區位于色輪基板的內圓周。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區的色輪基板表面覆蓋有發光膜片,所述發光膜片用于接受激發光照射從而激發出不同波長的受激光,并發射至對應的濾光模片。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膜片及與其對應的濾光膜片位于色輪基板上以色輪基板旋轉中心為圓心的同一扇形區域內,或分別位于相對色輪基板旋轉中心呈中心對稱的兩個扇形區域內。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膜片設置于所述色輪基板表面并覆蓋所述鏤空開窗;或所述濾光膜片鑲嵌于所述色輪基板內部對應所述鏤空開窗處。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膜片包括接觸色輪基板的發光膜片基層,及背離所述色輪基板依次分布的反射層及發光層;所述發光膜片基層為陶瓷層。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輪基板為藍寶石基板。8.如權利要求3、4或6任一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膜片相對所述色輪基板的旋轉中心呈中心對稱的設置兩個;所述濾光膜片相對所述色輪基板的旋轉中心對稱的設置兩個。9.如權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區表面為鏤空結構,用于透射激發光。10.如權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區表面覆蓋有用于反射激發光的反光膜片。
【文檔編號】G02B5/20GK205608228SQ201620008574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1月5日
【發明人】李乾, 陳雨叁, 許顏正
【申請人】深圳市光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