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燈用反光器及燈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燈用反光器及燈具,適用于各種光源,如大功率熒光燈,無極燈或高壓鈉燈燈高壓氣體放電燈,屬于照明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的熒光照明燈具特別是應用與路燈、隧道燈、泛光燈中的大功率熒光照明燈具,反光器基本采用鈉燈金鹵燈點或線光源反光器,造成熒光燈燈具效率很低。點光源反光器結構均比較簡單,其橫截面多為單拋物線結構。大功率緊湊形熒光或無極熒光燈體積大, 其燈具采用點或線光源單拋物線結構的反光器會使放電管向上發出的光被反射器反射回放電管,受放電管的阻擋而不能反射出去,使得比例比較高的這部分光不能得到利用,而且會使放電管發熱更高,影響燈壽命。另外,當采用緊湊形單端熒光燈或同時采用兩只直管熒光燈時,單拋物面反光器因只有一個焦點,故不可能形成兩只放電管都處于反光器的焦點的最高光效利用的情形。因此,傳統的反光器不能充分地反射雙管光源發出的光,使光源的利用效率不夠理想。另外現有直管熒光燈燈具中的有部分反光器采用截面為半圓形或接近半圓形的反光器,放電管安裝于半圓形反光器內,一根熒光燈配一個半圓形反光器。該反光器的弊病是放電管往上射出的光經半圓形反光器反射后其反射光有較多部分反射到放電管上,至少燈具效率不夠理想。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用于雙管熒光燈具的反光器(公開號CN201177213Y),該反光器具有U型的反光面,每一側反光面的橫截面均由第一拋物線和第二拋物線組成,水平安裝的兩放電管的中心位于每一側反光面的第一拋物線的焦點上。反光器向上有一小凸起分光器,用于將放電管向上發出的光反射到反光器兩壁,再進一步作為燈具的有效光部分投射出。上述反光器只是對U形反光器的細微該進,雖然從一定程度上能將放電管向上發出的光反射出來,但其分光器的高度較小,對放電管向上發出的光線反射出到反光器外的效果不明顯,尤其不適用于放電管數量較多的情況;另外,其兩側的反光面均采用第一拋物線和第二拋物線組成的結構,由于熒光燈是一個具有較大直徑的截面圓面發光光源,高壓氣體放電燈是一長放電管,不是一個細點發光的光源,所以拋物線的焦點規律不完全適合熒光燈或氣體放電燈,從而會造成被照射工作面均勻度不夠好反射效率不夠高的問題,其中第一拋物線和第二拋物線對放電管向上和斜向上的光的反射光線仍然會較多地反射到放電管上,從而無法很好地將放電管發出光的光線反射出。總之無論是高壓氣體放電燈還是熒光燈,現有反光器反光效率不夠好,需要進一步提高反光器效率以達到節能目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100%地將放電管向上發出的光線反射到反光器外,能提高節能燈的光效和照明度,不僅適用于高壓氣體放電燈,尤其適用于放電管寬度較大的大功率熒光燈反光器或無極燈,解決了現有反光器反射率不高,尤其不適用于放電管數量較多的情況;另外,現技術反光器其兩側的反光面均采用第一拋物線和第二拋物線組成的結構,其中第一拋物線對放電管的反射光線仍然會較多地反射到放電管上,從而無法很好地將放電管發出光的光線反射出等問題。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主要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它包括主反光部及位于主反光部長度方向兩端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后端部和主反光部構成一反光腔,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間至少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V形凹陷,V形凹陷的深度H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10-9/10,左第一弧形部的左側形成與左第一弧形部一體的左第二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的半徑大于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徑,且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漸向左側延伸,右第一弧形部的右側形成與右第一弧形部一體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的半徑大于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徑,且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漸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鏡像對稱。本發明安裝放電管時,須將放電管的長度方向與主反光部的長度方向一致安裝,其中,隨著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自V型凹陷向上逐漸向上,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各處的法線與水平面的夾角越來越大,從而能將放電管向上發出的光線大部分都反射到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上經由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射出或直接射出反光器外,而放電管斜向上較大角度發出的光線則可由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一次反射出反光器,從而能將放電管發出的光線較大程度地反射到反光器外以投射到需要照明的區域,提高了照明度和燈光效利用率。其中,弧形更容易控制光的反射路徑。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內表面是對放電管向上發射的光的反射出反光器的反光面。左第一弧形部與右第一弧形部呈鏡像對稱可使本發明對放電管光線的反射更加均勻。根據具體放電管設計的反光器,選擇第一弧形部的半徑大于或等于放電管直徑或寬度的1/2,主反光部V形凹陷的深度H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10-9/10,可保證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具有足夠大的弧面面積和足夠大的弧形半徑,使放電管射向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的光線100%反射出反光器。在本發明中,V形凹陷的深度指左第一弧形部與右第一弧形部相交點到左第一弧形部與右第一弧形部最高點連線的垂直距離,反光腔最大深度指過主反光部最低點水平線與過主反光部最高點水平線之間的距離。反光器V形凹陷底部優選為左第一弧形部與右第一弧形部相交呈直線,由于制作工藝受到V形凹陷深度較深的限制,可能只能把V形凹陷底部制作成倒弧面或小平面;相對于采用一個半圓形弧面結構的反光器,本發明反光器可以得到更高的反射效率。作為優選,所述的V形凹陷的深度H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5-1/2,所述的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呈左右鏡像對稱。V形凹陷的深度H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 1/5-1/2可減少光反射次數;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左右對稱可使燈具左右兩側的亮度分布更均勻,反光器反射率更高,燈具效率更好。作為優選,所述左第二弧形部的左側還形成有構成主反光部的至少一個左弧形部,所述左弧形部自上而下向左延伸,所述右第二弧形部的右側還形成構成主反光部的至少一個右弧形部,所述右弧形部自上而下向右延伸。具有數量更多左弧形部和右弧形部組成主反光部,可以使反光器的光向左右兩側的出射范圍更廣,提高被照射面的亮度均勻度, 而合適數量的弧形部可以使燈具尺寸不會太大。比如道路照明配光要求特別高,特別需要照射到遠距離的光能量達到較高的配光要求,在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分別形成一個以上的左弧形部和右弧形部可以更好地提高遠距離被照面的亮度,左弧形部的數量為1-500個,右弧形部的數量為1-500個,優選左弧形部或右弧形部的數量為2-200個,更優選左弧形部或右弧形部的數量為4-100個。作為優選,所述V形凹陷與左第二弧形部之間、V形凹陷與右第二弧形部之間、左第二弧形部左側的各左弧形部之間或右第二弧形部右側的各右弧形部之間通過至少一個連接平面部或至少一個連接曲面部連接在一起。V形凹陷與左第二弧形部之間采用平面連接或曲面連接,優選采用水平面連接,優選采用之下而上向左延伸的平面接連,優選采用弧形部切面連接,優選采用弧面連接,優選采用拋物面連接,優選采用基圓漸開面連接,優選弧面或拋物面或基圓漸開面自下而上向左上方延伸;V形凹陷與右第二弧形部之間采用平面連接或曲面連接,優選采用水平面連接,優選采用弧形部切面連接,優選采用自下而上向右延伸的平面接連,優選采用弧面連接,優選采用拋物面連接,優選采用基圓漸開面連接, 優選弧面或拋物面或基圓漸開面自下而上向右上方延伸;左第二弧形部左側各左弧形部之間采用平面連接或曲面連接,優選采用水平面連接,優選采用左弧形部切面連接,優選采用弧面連接,優選采用拋物面連接,優選采用基圓漸開面連接,優選弧面或拋物面或基圓漸開面自上而下向左延伸;右第二弧形部右側的各右弧形部之間采用平面連接或曲面連接, 優選采用水平面連接,優選采用右弧形部切面連接,優選采用弧面連接,優選采用拋物面連接,優選采用基圓漸開面連接,優選弧面或拋物面或基圓漸開面自上而下向右延伸;優選采用水平面連接可以更加方便對光的控制,可以使射向水平的平面光以較大的角度射向其下部的弧形部,或直接射出,使從弧形部再反射的二次反射光或直接反射出的光與豎直面夾角變大,射向更遠的距離,使遠距離被照面提高亮度,從而提高亮度均勻度。弧線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弧面,優選弧線小于等于1/4圓。拋物線前后水平延伸形成的拋物面、基圓漸開線前后水平延伸形成的基圓漸開面,弧形的切線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切面。作為優選,所述左第一弧形部與左第二弧形部之間及右第一弧形部與右第二弧形部之間均直接連接在一起并光滑過渡,所述左第一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及右第一弧形部、 右第二弧形部均為小于等于四分之一圓弧。在達到高燈具效率的前提下可使反光器的開口寬度達到較小,從而縮小燈具尺寸,降低燈具重量。作為優選,所述的V形凹陷由左第一弧形部和至少一個左弧面部以及右第一弧形部和至少一個右弧面部構成,所述的左弧面部依次形成在左第一弧形部的左側,自下而上向左上方延伸,所述的右弧面部形成在右第一弧形部右側,自下而上向右上方延伸,所述的左弧面部與所述的右弧面部呈左右鏡像對稱。由左右對稱的四個以上的弧面構成V形凹陷,可以使射向V形凹陷的光的入射角減小,從而減小反射角,可以減少光反射次數,減少光損失,提高亮度。優選右弧面部的數量為1-10個,再優選為2-6個。左第一弧形部與左弧面部之間、各左弧面部之間、右第一弧形部與右弧面部之間、各右弧面部之間可選擇采用平面部連接或曲面連接,左第一弧形部與左弧面部之間、各左弧面部之間優選采用優選采用自下而上向左延伸的平面接連,優選平面為左弧面的切面,優選采用弧面連接,優選采用拋物面連接,優選采用基圓漸開面連接,優選弧面或拋物面或基圓漸開面自下而上向左上方延伸;右第一弧形部與右弧面部之間、各右弧面部之間優選采用優選采用自下而上向右延伸的平面接連,優選平面為右弧面的切面,優選采用弧面連接,優選采用拋物面連接,優選采用基圓漸開面連接,優選弧面或拋物面或基圓漸開面自下而上向右上方延伸,優選連接平面或曲面為一個,再優選連接平面或曲面2個以上。
作為優選,所述主反光部的左側和/或右側的下緣設有至少一個平面部或曲面部,所述平面部的下緣或曲面部的下緣、前端部及后端部的下緣均形成有外翻的安裝凸緣。 平面部可為一個豎直面或與一個豎直面形成一個小角度的向反光器外側傾斜的平面;優選平面部為2-5個平面依次連接而成,從第一平面開始與水平面形成的向反光器外側傾斜的夾角依次逐步減小,當平面與水平面垂直時,平面與水平面形成的向反光器外側傾斜的夾角為0° ;當主反光器下緣設有曲面部時,可選擇曲面部為拋物面或基圓漸開面或圓弧面,優選圓弧面,曲面的開口方向可選擇斜向上或斜向下;優選與豎直面夾角小于20°的一段向外偏移的平面構成,更優選是由數個與豎直面夾角逐步減少的連接在一起的平面構成,更優選的是與豎直面夾角逐步減少或逐步加大但都往外偏移的曲面,上述組成可以把放電管發出的與水平面夾角在0-25°范圍內的幾乎不能照射到工作面的光反射到夾角在 30° -45°左右的工作面上,提高了工作面的亮度和亮度均勻度;曲面部自上而下向外延伸,也可達到和線形部同樣的作用;安裝凸緣可以固定透光玻璃,并配合使用密封圈達到密封燈具的密封等級要求。作為優選,所述主反光部、前端部和后端部三者為分體式結構,主反光部的兩端分別與前端部和后端部固定,主反光部由鏡面平板材料直接制成。當需要采用拉伸工藝進行反光器制作時,如路燈反光器,鏡面平板材料表面的鏡面鍍層可能會被破壞,而采用分體結構,主反光部不采用拉伸工藝而直接采用壓制成型工藝,就不會破壞鏡面鍍層,從而保證高反射率。作為優選,所述構成主反光部的至少V形凹陷的內表面有鏡面鍍膜反光層或貼附有由鏡面平板材料直接制成的反光層,所述反光層的形狀對應V形凹陷形狀或主反光部形狀。直接采用鏡面發光板制作的反光層可采用自攻螺絲或螺栓及膠接等方式與主反光部固定;當光源為點光源時,由于眩光大,為了控制眩光,優選考慮第一弧形部采用鏡面鍍膜工藝。以目前一次拉伸工藝反光器一次反射率85%計算,經過三次反射光能量只有61%,所以亮度降低還是很大,采用98%的鏡面反光板經過三次反射后的能量還有94%,亮度提高 50%以上,優選V形凹陷進行鏡面反光處理,可以降低光反射能量損失,提高燈具的亮度; 而熒光燈或無極燈等很低眩光的光源,優選至少主反光部全部采用鏡面反射處理。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包含權利要求1-9任意一項反光器的燈具,包括光源, 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放電管,所述的放電管長度方向與所述反光器的長度方向一致, 放電管處于V形凹陷的底部以下或與V形凹陷的底部相接觸,所述放電管以V形凹陷的中心對稱面呈左右對稱分布,所述的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徑大于等于放電管寬度的一半,所述的左第一弧形部與右第一弧形部向V形凹陷底部方向延伸的交點、左第一弧形部的圓心、 左第二弧形部的圓心、右第二弧形部圓心、右第一弧形部的圓心和所述的交點依次連線形成多邊形,所述的放電管橫截面由所述多邊形包圍。本發明燈具具有高燈具效率,根據具體光源種類和形體設計的反光器,作為優選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徑大于等于放電管半徑或大于等于放電管寬度的一半,能100%把放電管射向第一弧形部的光反射出來。一個主反光部構成的反光器內設置兩個放電管時,放電管分別安裝在反光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兩個放電管的長度方向的中心對稱線重合,才可以保證發揮本發明的更佳效果。優選一個主反光部配套一個放電管。本發明放電管數量的計算是以放電管與固定件如塑件是否一體為基準的,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彼此間不導通的獨立啟動的放電管經由一個塑件膠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計算為一個放電管。因此,本發明具有能更好地將放電管向上發出的光線反射到反光器外,能較大幅度提高節能燈具的光效和照明度和亮度均勻度,尤其適用于放電管寬度較大等特點。
圖1是熒光燈現有技術反光器截面圖;圖2無極燈現有技術反光器截面圖及光線反射向放電管的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一種無極燈燈具主視圖截面圖;圖4是本發明熒光燈反光器的昂視圖;圖5是本發明圖4的A-A截面圖;圖6是本發明高壓鈉燈反光器的昂視圖;圖7是圖6的截面圖;圖8是圖6的正視圖;圖9是本發明一種泛光燈反光器截面圖;圖10是本發明的環形燈反光器截面及光線反射路徑圖。在該圖中,任意一條光線都能避開了放電管100%反射出反光器;圖11是本發明又一種反光器截面圖。為了清楚表述圖中V型凹陷等細節,上述圖中僅作示意性說明,未按實施產品等比例縮放,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1 如圖5所示,反光器由分體的主反光部1及位于主反光部1的長度方向兩端的前端部2和后端部3,主反光部1的兩端分別插接在前端部2內和后端部3內并固定,主反光部1由一次反射率98%的鏡面鋁材料制成,前端部2、后端部3和主反光部1構成一反光腔。如圖4所示,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間由左第一弧形部11和右第一弧形部12形成V形凹陷6,V形凹陷6的向上呈弧形。左第一弧形部11的左側形成與左第一弧形部11 一體的左第二弧形部21,左第二弧形部21的半徑大于左第一弧形部11的半徑,且左第二弧形部21自上而下逐漸向左側延伸,右第第一弧形部12的右側形成與右第一弧形部12—體的右第二弧形部22,右第二弧形部22的半徑大于右第一弧形部12的半徑,且右第二弧形部 22自上而下逐漸向右延伸,主反光部呈左右鏡像對稱。如圖4所示,左第一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及右第一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均小于四分之一圓弧,左第一弧形部的圓心al,右第一弧形部分別由圓心為bl,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徑為^mm,左第二弧形部的圓心分別為a5,右第二弧形部圓心為b5,第二弧形部21、22通過水平面5分別與第三弧形部31、32連接,第三弧形部的兩個圓心分別為a6、b6,第三弧形部通過水平面51與第四弧形部41、42連接,第四弧形部的兩個圓心分別為a7、b7,由第一弧線部的交點o、bl、l35、b6、 b7、a7、a6、a5、al、ο依次連線構成封閉多邊形11,左第二弧形部半徑和右第二弧形部半徑為70mm,V形凹陷深度H為^mm,反光腔最大深度L為70mm,H/L比為2/5,第四弧形部41、 42下接平面部9,平面部9外翻形成安裝IOmm凸緣10。如圖4,安裝放電管時,須將放電管8的長度方向與主反光部的長度方向一致安裝,并安裝在所述的V形凹陷的底部以下,V形凹陷的中心線把放電管沿長度方向把放電管均勻分成兩半,放電管8被7包圍,放電管射向左第一弧形部的光線100%的反射到左第二弧形部再反射出反光器或直接反射出反光器, 同樣射向右第一弧形部的光線100%地反射到右第二弧形部再反射出反光器或直接反射出反光器,放電管射斜射向5、51的部分光線直接以與豎直面形成較大的角度射出反光器,其余光線射向第三弧形部、第四弧形部再以較大角度射出,而放電管斜射向第三弧形部或第四弧形部的大部分光線都能以較大的角度射出反光器,所以放電管射向5、51、第三弧形部、 第四弧形部的光線均能100%反射出反光器,因此本發明的反光器和具有高達98%的反光器反射率。 實施例2 (無極燈320 X 140 X 99,燈管直徑50)如圖3,主反光部由左第一弧形部11、右第一弧形部12、左第二弧形部21、右第二弧形部22構成,左第一弧形部11右第一弧形部12形成V形凹陷6,左第一弧形部11左側形成左第二弧形部21,右第一弧形部12右側形成右第二弧形部22,左第一弧形部11半徑和右第一弧形部12半徑為78mm,左第二弧形部21半徑和右第二弧形部22半徑為123mm, V形凹陷深度H為78mm,反光腔最大深度L為123mm,H/L為0. 63,左第一弧形部11和左第二弧形部21直接連接,右第一弧形部12與右第二弧形部22直接連接。左第一弧形部11 的圓心為al,右第一弧形部圓心為bl,左第二弧形部21的圓心為a2,右第二弧形部圓心為 1^2。第二弧形部外接平面部9,平面部外翻連接安裝部10。反光器經拋光后經數次陽極氧化處理成合適厚度的氧化層,并經平面整平處理后涂覆塑料樹脂作為基底,再后采用真空鍍膜技術處理成近20層左右的由二氧化鈦和二氧化硅交替鍍膜的復合鍍膜鏡面反光層, 并且主反光部內表面上貼附有由0. 2mm厚度的一次反射率98%的鏡面平板材料制成的反光層,以提高光的一次反射率。實施例3如圖6、圖7、圖8所示,主反光部由左第一弧形部、右第一弧形部形成的V形凹陷 6、左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構成,主反光部直接外接安裝凸緣10,左第一弧形部半徑為 20mm,右第一弧形部半徑為20mm,左第二弧形部半徑為200mm,右第二弧形部半徑為200mm, V形凹陷深度H為20mm,反光腔最大深度L為200mm,L/H值為1/10,第一弧形部貼附鏡面反光板,第二弧形部采用陽極氧化處理。其他同實施例2。實施例4如圖9,熒光燈寬度153mm,高度16. 5mm,主反光部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的V形凹陷6、左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構成,主反光部外接反向的三對傾斜角度逐漸減小的平面組9,平面組9下接安裝凸緣10,左第一弧形部半徑為81mm,左第二弧形部半徑為90mm,右第一弧形部半徑為81mm,右第二弧形部半徑為90mm,V形凹陷深度H為 81mm,反光腔最大深度L為90mm,L/H值為9/10,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構成主反光部, 主反光部貼附鏡面反光板。其他同實施例2。實施例5如圖11所示,放電管2直徑16mm,左第一弧形部11半徑和右第一弧形部12半徑為8. 2mm, V形凹陷6的深度H為8. 2mm,左第二弧形部21半徑和右第二弧形部22半徑為 65. 6mm,反光器最大深度L為65. 6mm, H/L值為1/8,在第二弧形部外接開口相對的一對平面部9,左第一弧形部11、第一左弧面部11a、第二左弧面部lib在內的3個弧面依次連接自下而上向左延伸構成左弧面群111,右第一弧形部12、第一右弧面部12a、第二右弧面部12b在內的3個弧面依次連接自下而上向右延伸構成右弧面群122,左弧面群111和右弧面群122 構成V形凹陷6,左弧面群分別由al、A2、A3為圓心的弧面連接而成,隨著V形凹陷自下而上,圓心al、A2、A3位置逐漸向下推移,右弧面群分別由b 1、B2、B3為圓心的弧面連接而成, 隨著V形凹陷自下而上,圓心bl、B2、B3位置逐漸向下推移,V形凹陷左側形成一體的左第二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向左延伸,V形凹陷右側形成一體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向右延伸,主反光部由V形凹陷、左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構成,主反光部下接一對反向的圓弧曲面9。其他同實施例2。對比例1 如圖1由半圓弧組成的熒光燈反光器,1為主反光部截面,由半圓形弧線構成,8為熒光燈放電管截面。對比例2 如圖2現技術無極熒光燈反光器,主反光部截面1由兩個半圓弧連接在一起,無極燈截面8的兩個圓形熒光管分別在一個半圓形反光器內,連接尖端穿過無極熒光燈截面中心。實施例與對比例的反光器效率比較
權利要求
1.一種燈用反光器,其特征為包括主反光部及位于主反光部長度方向兩端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后端部和主反光部構成一反光腔,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間至少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V形凹陷,V形凹陷的深度H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10-9/10, 左第一弧形部的左側形成與左第一弧形部一體的左第二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的半徑大于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徑,且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漸向左側延伸,右第一弧形部的右側形成與右第一弧形部一體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的半徑大于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徑, 且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漸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鏡像對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用反光器,其特征為所述的V形凹陷的深度H為反光腔最大深度L的1/5-1/2,所述的左第二弧形部和右第二弧形部呈左右鏡像對稱。
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燈用反光器,其特征為所述左第二弧形部的左側還形成有構成主反光部的至少一個左弧形部,所述左弧形部自上而下向左延伸,所述右第二弧形部的右側還形成構成主反光部的至少一個右弧形部,所述右弧形部自上而下向右延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燈用反光器,其特征為所述V形凹陷與左第二弧形部之間、 V形凹陷與右第二弧形部之間、左第二弧形部左側的各左弧形部之間或右第二弧形部右側的各右弧形部之間通過至少一個連接平面部或至少一個連接曲面部連接在一起。
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燈用反光器,其特征為所述左第一弧形部與左第二弧形部之間及右第一弧形部與右第二弧形部之間均直接連接在一起并光滑過渡,所述左第一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及右第一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均為小于等于四分之一圓弧。
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燈用反光器,其特征為所述的V形凹陷由左第一弧形部和至少一個左弧面部以及右第一弧形部和至少一個右弧面部構成,所述的左弧面部依次形成在左第一弧形部的左側,自下而上向左上方延伸,所述的右弧面部形成在右第一弧形部右側,自下而上向右上方延伸,所述的左弧面部與所述的右弧面部呈左右鏡像對稱。
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燈用反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反光部的左側和/或右側的下緣設有至少一個平面部或曲面部,所述平面部的下緣或曲面部的下緣、前端部及后端部的下緣均形成有外翻的安裝凸緣。
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燈用反光器,其特征為所述主反光部、前端部和后端部三者為分體式結構,主反光部的兩端分別與前端部和后端部固定,主反光部由鏡面平板材料直接制成。
9.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燈用反光器,其特征為所述構成主反光部的至少V形凹陷的內表面有鏡面鍍膜反光層或貼附有由鏡面平板材料直接制成的反光層,所述反光層的形狀對應V形凹陷形狀或主反光部形狀。
10.包含權利要求1-9任意一項反光器的燈具,包括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放電管,所述的放電管長度方向與所述反光器的長度方向一致,放電管處于V形凹陷的底部以下或與V形凹陷的底部相接觸,所述放電管以V形凹陷的中心對稱面呈左右對稱分布, 所述的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徑大于等于放電管寬度的一半,所述的左第一弧形部與右第一弧形部向V形凹陷底部方向延伸的交點、左第一弧形部的圓心、左第二弧形部的圓心、右第二弧形部圓心、右第一弧形部的圓心和所述的交點依次連線形成多邊形,所述的放電管橫截面由所述多邊形包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燈用反光器及燈具,如一種路燈、隧道燈、泛光燈等燈用反光器及燈具,屬于照明燈具的技術領域。包括主反光部及位于主反光部長度方向兩端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后端部和主反光部構成一反光腔,主反光部的外表面中間由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形成V形凹陷,左第一弧形部的左側形成與左第一弧形部一體的左第二弧形部,左第二弧形部的半徑大于左第一弧形部的半徑,且左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漸向左側延伸,右第一弧形部的右側形成與右第一弧形部一體的右第二弧形部,右第二弧形部的半徑大于右第一弧形部的半徑,且右第二弧形部自上而下逐漸向右延伸,左第一弧形部和右第一弧形部呈左右鏡像對稱。該反光器采用弧面反射原理,能100%把射向反光器的光反射出反光器,進一步采用98%反射率的鏡面鋁直接制作反光器可得到高燈具效率的燈具。
文檔編號F21V7/04GK102221179SQ20111004435
公開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15日
發明者毛有強 申請人:毛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