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燈具,特別是涉及一種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的位于車燈內的光學照明模組,通常為單模塊結構或雙模塊的組合結構。即便用于滿足具有特殊光型的近光照明,其光學照明模組中具有近光截止線拐點光型的照明模塊也僅有一個,因此其對調光的精度、以及調光周期方面的要求并不高。
隨著,車輛燈具造型呈日益扁平化的發展趨勢,促使光學照明模組的外觀造型隨之革新,且光學照明模組也向小型化、標準化、以及模塊化等方向發展。分布式多顆粒組合形式的光學照明模組也隨之而來,其常見的表現形式為多模塊近光、多模塊遠光、以及具有Matrix功能的多模塊組合等。因此,為滿足多變的造型需求,標準化的照明模塊體積越來越小;但構成光學照明模組的模塊數量卻越來越多。比如,為滿足近光照明需求,其光學照明模組中具有傾斜角的截止線光型、即拐點光型的模塊達到3-4個或更多。此時,為保證各照明模塊的發光中心點、水平截止線、或具有傾斜角的截止線對齊,就需對多個模塊的照射光線進行微調,從而將多個照明模塊的照射光線整合為一個完整光型。因此,就需要一種更高效、更精確、更可靠微調光方案。另外,上述拐點光型的截止線通常呈15°或45°傾斜。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對照明模塊的安裝位置進行調整的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包括安裝支架和照明模塊,所述照明模塊上設有第一導向部,所述安裝支架上設有與第一導向部相配合的第二導向部;在調光過程中,推動照明模塊,照明模塊將沿第一導向部或第二導向部的延伸方向相對于安裝支架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導向部呈凸起結構,所述第二導向部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所述第一導向部嵌在第二導向部中。
進一步地,所述照明模塊上的第一端面與安裝支架上的第二端面相貼合,且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為圓弧面。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支架包括動支架和定支架,所述第二導向部位于動支架上,所述動支架上設有第三導向部,所述定支架上設有與第三導向部相配合的第四導向部;在調光過程中,推動照明模塊,照明模塊和動支架將一起沿第三導向部或第四導向部的延伸方向相對于定支架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導向部呈凸起結構,所述第四導向部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所述第三導向部嵌在第四導向部中。
進一步地,所述動支架上的第三端面與定支架上的第四端面相貼合,且所述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均為圓弧面。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支架與照明模塊通過螺栓預緊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還包括鎖緊墊板,且所述鎖緊墊板與安裝支架通過螺栓相連接;所述鎖緊墊板和照明模塊分別位于安裝支架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支架上的第五端面與鎖緊墊板上的第六端面相貼合,且所述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均為圓弧面。
進一步地,所述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還包括與照明模塊相連接的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照明模塊相對于安裝支架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動力裝置和與動力裝置的輸出端固接的調光桿,所述調光桿端部設有驅動凹槽,所述照明模塊上安裝有延長桿,所述延長桿的端部嵌在驅動凹槽中。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凹槽為球形凹槽;所述延長桿在與驅動凹槽配合端設有球形凸起。
如上所述,本發明涉及的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在調光過程中,推動照明模塊,照明模塊將沿第一導向部或第二導向部的延伸方向相對于安裝支架移動,從而使照明模塊按設定的方向移動,以保證照明模塊被快速、準確地調整到位;本發明方便了對照明模塊安裝位置的調整,以保證照明模塊的照射光線達到所需角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中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的前視角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中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的后視角立體圖。
圖3為本發明中照明模塊與安裝支架的裝配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照明模塊與安裝支架的爆炸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照明模塊與動支架的安裝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照明模塊的第一端面與動支架的第二端面的配合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中照明模塊相對于動支架調整的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中定支架與動支架的安裝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中動支架的第三端面與定支架的第四端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中照明模塊和動支架一起相對于定支架調整的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中鎖緊墊板與定支架的安裝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中照明模塊上的防轉部與鎖緊墊板的連接通孔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中照明模塊上的防轉部與鎖緊墊板的連接通孔的配合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中鎖緊墊板的連接通孔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中定支架的第五端面與鎖緊墊板的第六端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中光學小總成的剖視圖。
圖17為本發明中光學小總成在總成支架上的安裝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中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的剖視圖。
圖19為本發明中定支架與鎖緊墊板的激光焊接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中定支架與鎖緊墊板的焊接區的位置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中定支架與鎖緊墊板采用膠水粘結示意圖。
元件標號說明
1 照明模塊
11 第一導向部
12 第一端面
13 連接部
131 防轉部
1311 過渡內圓弧
2 安裝支架
21 第二導向部
22 第二端面
23 動支架
231 第三導向部
232 第三端面
24 定支架
241 第四導向部
242 第四端面
243 缺口
244 第五端面
3 螺栓
31 螺桿
32 平墊圈
33 彈簧墊圈
4 鎖緊墊板
41 螺栓通孔
42 第六端面
43 連接通孔
431 過渡外圓弧
44 焊接區
5 驅動機構
51 動力裝置
52 調光桿
521 驅動凹槽
6 延長桿
61 球形凸起
62 轉動部
70 光學小總成
801 總成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明可實施的范疇。
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將紙面的左右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如圖10所示,將紙面的上下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將紙面的左右方向定義為前后方向。
如圖1至圖10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包括照明模塊1和安裝支架2。照明模塊1上設有第一導向部11,且安裝支架2上設有與第一導向部11相配合的第二導向部21。在調光過程中,推動照明模塊1,照明模塊1將沿第一導向部11或第二導向部21的延伸方向相對于安裝支架2移動,從而使照明模塊1按設定的方向移動,以保證照明模塊1被快速、準確地調整到位,即照明模塊1在安裝支架2上安裝位置被快速、準確地確定下來;本發明方便了對照明模塊1安裝位置的調整,以保證照明模塊1的照射光線達到所需角度。
如圖4至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向部11呈凸起結構,且第二導向部21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上述第一導向部11嵌在第二導向部21中。這樣,在調光過程中,對照明模塊1施加相應的推動作用力;利用第二導向部21與第一導向部11的配合作用,使照明模塊1沿第二導向部21的長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移動,并限制照明模塊1沿上下方向的自由度,從而保證照明模塊1在左右方向上被快速、準確調整到位。
如圖6和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照明模塊1上的第一端面12與安裝支架2上的第二端面22相貼合,且第一端面12和第二端面22均為圓弧面。上述照明模塊1在相應于安裝支架2沿左右方向移動過程中,利用第一端面12與第二端面22的配合作用,照明模塊1會在沿左右移動的同時產生一定角度的傾斜,以便于使照明模塊1的照射光線達到所需角度。同時,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一端面12為照明模塊1的后端面,且上述第一導向部11位于第一端面12的中部處;第二端面22為安裝支架2的前端面,且第二導向部21位于第二端面22的中部處。
如圖8至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中安裝支架2包括動支架23和定支架24。上述第二導向部21位于動支架23上。同時,動支架23上設有第三導向部231,且定支架24上設有與第三導向部231相配合的第四導向部241。在調光過程中,推動照明模塊1,照明模塊1和動支架23將一起沿第三導向部231或第四導向部241的延伸方向相對于定支架24移動。
同時,如圖8至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三導向部231呈凸起結構;第四導向部241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上述第三導向部231嵌在第四導向部241中。這樣,在調光過程中,對照明模塊1施加相應的推力,利用第三導向部231與第四導向部241的配合作用,使照明模塊1和動支架23一起沿第四導向部241的長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移動,并限制照明模塊1和動支架23在左右方向上的自由度,從而保證照明模塊1在上下方向上被快速、準確調整到位。
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中動支架23上的第三端面232與定支架24上的第四端面242相貼合,且第三端面232和第四端面242均為圓弧面。上述照明模塊1和動支架23在沿第四導向部241的長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移動過程中,利用第三端面232與第四端面242的配合作用,使照明模塊1在沿上下方向移動的同時產生一定角度的傾斜,以便于使照明模塊1的照射光線達到所需角度。如圖8和圖9所示,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三端面232為動支架23的后端面,第三導向部231位于第三端面232的中間處;且本實施例中第三導向部231有兩個,兩個第三導向部231分別位于第二導向部21的上下兩側。每個第三導向部231呈塊狀結構、且第三導向部231的截面呈矩形。本實施例中第四端面242為定支架24的前端面,第四導向部241位于第四端面242的中間處;且本實施例中第四導向部241有兩個,兩個第四導向部241分別與兩個第三導向部231相對應。
如圖4、圖16和圖18所示,本發明中安裝支架2與照明模塊1通過螺栓3預緊連接。利用螺栓3的預緊連接作用,在沒有推力時,安裝支架2與照明模塊1在兩者間的靜摩擦力的作用下相對不動。而在調光過程中,當照明模塊1受到推力時,照明模塊1會相對于安裝支架2沿上述第二導向部21或第四導向部241的長度方向移動。且當照明模塊1的安裝位置調整到位后,停止施加推力,照明模塊1在上述靜摩擦力的作用下保持其在安裝支架2上的位置不動。為保證上述安裝支架2與照明模塊1具有良好的預緊連接,如圖4、圖11至圖16所示,本實施例中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還包括鎖緊墊板4。鎖緊墊板4與安裝支架2通過兩個螺栓3相連接。本實施例中螺栓3包括螺桿31、平墊圈32和彈簧墊圈33。上述螺桿31的螺紋端與照明模塊1螺紋連接,螺桿31的后端通過平墊圈32和彈簧墊圈33與鎖緊墊板4相抵靠;且鎖緊墊板4和照明模塊1分別位于安裝支架2兩側,并將安裝支架2夾持住,從而實現安裝支架2與照明模塊1的預緊連接。同時,如圖4、圖16和圖18所示,鎖緊墊板4上設有兩個螺栓通孔41,定支架24的中部設有缺口243。上述兩個螺桿31穿過兩上螺栓通孔41、以及缺口243與第一導向部11螺紋連接。
如圖11和圖15所示,安裝支架2上的第五端面244與鎖緊墊板4上的第六端面42相貼合,且第五端面244和第六端面42均為圓弧面。本實施例中第五端面244為定支架24的后端面,第六端面42為鎖緊墊板4的前端面。
另外,如圖6、圖9和圖1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上這第一端面12、第二端面22、第三端面232、第四端面242、第五端面244、以及第六端面42均為半徑相等的圓弧面、即圓球面。
如圖1、圖2和圖18所示,本發明中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還包括與照明模塊1相連接的驅動機構5,該驅動機構5用于驅動照明模塊1相對于安裝支架2移動。驅動機構5包括動力裝置51和與動力裝置51的輸出端固接的調光桿52。調光桿52前端設有驅動凹槽521,照明模塊1的后端安裝有延長桿6,延長桿6的后端嵌在驅動凹槽521中。同時,如圖5、圖8、圖16和圖18所示,本實施例中照明模塊1在上述第一導向部11的后端設有向后延伸的連接部13,該連接部13穿過上述第二導向部21、定支架24上的缺口243、以及鎖緊墊板4上的連接通孔43與延長桿6螺紋連接。本實施例中缺口243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連接部13,以保證在調光過程中,照明模塊1和動支架23能順利地相對于定支架24沿上下方向調整。本實施例中動力裝置51為電缸,該電缸可根據需要給調光桿52分別施加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推力;進而調光桿52的驅動凹槽521給延長桿6施加相應的推力,從而帶動照明模塊1相對于定支架24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移動。延長桿6在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移動的同時,會隨照明模塊1一起產生一定角度的傾斜。為保證延長桿6與調光桿52具有良好的配合作用,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驅動凹槽521為球形凹槽,延長桿6在與驅動凹槽521配合端設有球形凸起61。該球形凸起61嵌在驅動凹槽521中,即球形凸起61與球形凹槽相抵靠,此種配合方式便于實現,且也便于將兩者分離。另外,如圖3、圖4和圖18所示,本實施例中延長桿6在與連接部13的連接處設有轉動部62,該轉動部62的截面為正六邊形,以便于采用扳手將延長桿6與連接部13連接起來。上述延長桿6的具體長度根據調光精度來確定。如圖12至圖16所示,上述連接部13在對應于連接通孔43處設有防轉部131;連接通孔43和防轉部131的截面均呈十字形,且連接通孔43的側壁套設在防轉部131的表面上,利用連接通孔43與防轉部131的配合作用,防止照明模塊1相對于鎖緊墊板4轉動。連接通孔43側壁在十字形的轉角處設有過渡外圓弧431,防轉部131在與過渡外圓弧431對應處設有過渡內圓弧1311。
本發明中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的調光原理如下:
1、如圖4所示,利用上述兩個螺栓3,實現照明模塊1、動支架23、定支架24、以及鎖緊墊板4間的預緊連接,并構成單個光學小總成70;由螺栓3中包括彈簧墊圈33,在一定的旋緊圈數下,能夠對照明模塊1產生一定的預緊力,該預緊力能夠保持住照明模塊1在安裝支架2上的安裝位置,使其在安裝支架2上不處于自由狀態;且在后續一定的推力作用下,能夠實現照明模塊1相對于定支架24的滑動摩擦,從而進行調光操作;
2、本發明中照明模組包括多個光學小總成70,如圖17所示,將上述多個光學小總成70安裝在照明模組的總成支架801上,即每個光學小總成70中的定支架24與總成支架801上;本實施例中多個光學小總成70沿總成支架801的長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依次分布;
3、如圖1和圖2所示,利用上述驅動機構5依次對上述每個光學小總成70進行調光;將驅動機構5移動到待調光的光學小總成70對應處,并在該光學小總成70的連接部13處安裝延長桿6,向前移動驅動機構5,使調光桿52的驅動凹槽521套設在延長桿6的球形凸起61外部;動力裝置51、即電缸啟動,并帶動調光桿52沿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移動,調光桿52帶動延長桿6、以及照明模塊1相對于定支架24和總成支架801沿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移動,且照明模塊1在移動的同時會產生一定角度的傾斜,直至該照明模塊1的照射光線達到所需角度,動力裝置51關閉;且經過對全部光學小總成70的調光,最終使全部光學小總成70的光線齊平,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光型;
4、依次對已完成調光的光學小總成70進行緊固操作,以保證每個照明模塊1相對于定支架24、以及總成支架801的安裝位置不變;若直接緊固上述每個光學小總成70中的螺栓3,可能導致照明模塊1相對定支架24旋轉,從而導致調光的偏移;因此可先將相對靜止的定支架24與鎖緊墊板4進行完全固定,固定方法可采用激光焊接或膠水粘結等;其中激光焊接方案,如圖19所示,對定支架24與鎖緊墊板4的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即兩者的材料必須具有良好的激光焊接特性,以保證兩者具有良好的焊接力;其中鎖緊墊板4上的焊接區44,見圖20所示;而對于采用膠水粘結方案,如圖21所示,可采用UV固化膠水、即紫外線膠水將兩者粘結,該種膠水固化速度快、粘結力強;在調光完成后,通過點膠機對定支架24與鎖緊墊板4接觸處點膠,且在點膠后進行UV(紫外線)光進行照射固化;待固化完成后,再將之前的螺栓3進行完全緊固,鎖定照明模塊1的最終安裝位置、即調光位置;另外,若需調光模組數量較多時,可待所有照明模塊1調光完成后,統一進行激光焊接或UV光固化膠水固化操作,最后統一緊固螺栓3,完成調光操作。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靠且快速的車輛照明模組微調光結構,為實現照明模組小型化、多模塊配合使用的光學模組造型,提供了可靠的量產能力,且其中激光焊接或UV光固化膠水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量產的良品率;也為車輛燈具照明模組造型更多樣化設計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與創造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