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可調防護罩的手持式電動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軸頸上的防護罩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中,該防護罩可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圍繞平行于主軸或與其成一直線的軸線轉動,并且通過防護罩上的彈性鎖定裝置,在各個轉動位置上與軸頸上的反向鎖定裝置共同作用,以抑制轉動,當處于轉動位置時,鎖定裝置可與反向鎖定裝置扣合,其中,可將防護罩推至軸頸上,然后使其進入后握柄位置(rear grip position),而防護罩上的鎖定裝置則可沿主軸方向彈性位移,并且在軸頸的軸向端面上沿切線方向設置反向鎖定裝置。當鎖定裝置和反向鎖定裝置嚙合時,二者扣合,共同作用,使得防護罩在給定的轉動位置上鎖定。
背景技術:
例如由DE 3633943C2已知這樣一種防護罩的安裝。所述防護罩包括套圈部分,可借助該套圈部分將防護罩推至手持式電動工具的軸頸上,并進而使其擰入后握柄位置。在防護罩的套圈部分上設有徑向預緊的S形彈簧元件,該元件與軸頸周圍的凸齒嚙合以抑制轉動。一旦克服了對轉動的抑制,防護罩即從一個扣合位置擰到下一扣合位置。就該防護罩的安裝而言,不利之處在于,S形彈簧元件相對脆弱,(尤其在松開和取下防護罩時)很容易損壞或變彎。為使防護罩自身能逆于抑制轉動的力轉動,這樣來構造用于調控后握柄位置的裝置(例如周邊的槽),使得防護罩的接入存在軸向游隙。然而, 這會造成煩人的咔嗒作響的噪聲。由DE 19841409C1已知這種類型的(generic type)手持式電動工具。根據最近的要求,用于磨割機和角磨機的防護罩必須通過根據DIN EN60745-2-3 的安全防護測試,其中,一旦磨光輪或切割輪損壞,防護罩相對既定的初始位置僅發生給定程度的轉動。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就上述方面改進所述手持式電動工具。這一目的通過具有權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得以實現。因而,根據本發明,一方面可使防護罩鎖定于各轉動位置以抑制其轉動,另一方面,防護罩始終保持軸向預緊,以使其緊密而無游隙地安裝到軸頸上。從而打造優質產品的形象,并在手持式電動工具的操作中避免產生煩人的咔嗒聲。設置止動裝置,所述止動裝置在第一位置上與鎖定裝置共同作用,并且這樣來限制鎖定裝置的軸向彈性位移,使得鎖定裝置和反向鎖定裝置保持嚙合,而在第二位置上,則釋放軸向位移,直到鎖定裝置和反向鎖定裝置能脫離嚙合并相對于彼此轉動。由于該止動裝置防止了鎖定裝置從反向鎖定裝置中脫離,或至少使其難以發生,以至于可以按照相關規定的標準,來防止防護罩相對于初始位置的轉動,因而滿足DIN EN 60745-2-3中所規定的要求,即磨光輪或切割輪一旦損壞,防護罩只能相對工作位置略微轉動。此外,可使止動裝置脫離嚙合,或移動到另一位置,從而使鎖定裝置和反向鎖定裝置能彼此脫離,尤其能彼此標示,進而能相對于彼此轉動。此外,通過這種方式,可輕易將防護罩調節到各轉動位置, 然而這也意味著無法通過操作者的力量而克服的剛性止動裝置。同時,可使止動裝置附著于防護罩本身。尤其在常規防護罩中,都具有套圈部分,該部分尤其由緊固圈構成或可連接到緊固圈,其中,通過沿切線方向的夾緊,緊固圈使得在軸頸和套圈區域內的防護罩可緊貼軸頸,緊固圈由此可固定到軸頸上。其中,可將止動裝置固定于套圈部分,或者說防護罩的箍圈區內,并且尤其是連接到緊固圈。也可使防護罩或緊固圈的套圈部分具有相應的凹槽,而止動裝置穿過該凹槽區。 也可將止動裝置配置于套圈部分內。優選使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基本垂直于主軸延伸。在本發明的另一構型中,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構造為平面彈簧片。由于可首次使用鎖定裝置遮蓋軸頸朝向加工側的區域,從而能保護鎖定裝置和反向鎖定裝置的區域以及主軸向工具外殼(tool housing)過渡的區域不致受到塵粒影響,并免遭磨料磨損,因此,這一點尤為有利。如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具有供傳動軸或工具軸穿過的開口,則可實現對關鍵區域的大面積覆蓋,也十分有利。所述結構緊湊且易于操作的防護罩,具有套圈凸緣部分,通過該部分可將防護罩推到手持式電動工具的軸頸上,這樣來構造該防護罩,使得具有環繞傳動軸或工具軸部分且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設于套圈部分內。此時,不存在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在工地使用中變彎的風險。這也使得防護罩更易于操作和存放。就制造工藝而言,如于防護罩朝向工具或工件的內側上模制(尤其是鉚接、焊接或熔接)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時,則極為有利。因此,可構造一種可公知地通過夾式套圈部分緊固在軸頸上且具有根據本發明的彈性預緊的鎖定裝置的防護罩,而所述鎖定裝置僅需固定于防護罩的內側。其中,夾式套圈部分以這種方式彼此連接,使得防護罩可被推到軸頸上。然后,可通過軸頸上的軸向(尤其為槽狀的)導向裝置,將防護罩上的徑向導向式凸起向上推,然后擰到(例如形為沿切線方向延伸的槽系統的)后握柄位置。因而,通過防護罩的可軸向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來抑制各鎖定位置處的轉動。可在構造為平面彈簧片的鎖定裝置朝向軸頸的一側,設置一個或多個作為鎖定耳的凸起,或在該區域將鎖定裝置彎成例如V形。然而,如通過沖切從彈簧片平面向軸頸的軸向端面方向壓出鎖定耳,由于這樣可保持彈簧片的平面(優選為平整)構型,因而也十分有利。所述優選以上述方式構成的鎖定耳在防護罩的切線方向和轉動方向均具有齒側面 (flanks),優選該齒側面構成滑坡(rim-on slopes)。可根據齒側面的斜度和反向鎖定裝置的構型,來調整防護罩在軸頸上轉動的難易。優選鎖定耳具有圓形構形,并在徑向內側受到沖壓曲面構型(punched freeform) 的限制。特別有利的是,可使止動裝置沿徑向或切線方向由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以及反向移動。尤其優選可通過壓縮簧或張力簧,使止動裝置與防護罩相連,并且在從第一位置移到第二位置時,可逆于切線方向上的彈力,與止動裝置脫離扣合。也可設置承載止動裝置或與之共同作用的回轉桿,其中,回轉桿可設平行于主軸的軸線,回轉桿可在套圈部分的外側環繞該軸線轉動鉸接。最后,還可設置能在徑向上逆于彈簧力移動的銷釘作為止動裝置, 其中,例如回轉桿的自由端作用于銷釘頭部,并且通過徑向轉動使所述頭部與鎖定裝置脫離扣合。其中,止動裝置可導至防護罩上。其中尤為有利的是,可使止動裝置正好與鎖定裝置與防護罩相連的區域相對設置。因此,當鎖定裝置構型為彈簧片時,則可限制鎖定裝置上發生最大可能位移的區域的軸向位移,從而防止了鎖定裝置從反向鎖定裝置中意外解鎖。止動裝置尤其配置于鎖定裝置的鎖定耳區域。尤其有利的是,使鎖定裝置和止動裝置間具有一定的軸向距離。由此,一部分例如因受損的磨光輪或切割輪而引入能量時發生的變形,可由鎖定裝置通過自身的形變得到減緩而無需通過防護罩或止動裝置吸收。其中,這樣來選定止動裝置和鎖定裝置間的距離,以便防止鎖定裝置和反向鎖定裝置在第一位置脫離,而另一方面,止動裝置能發生最大位移, 以便緩沖能量。在此尤其優選逆于回位裝置的回位力來實現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即,從止動裝置與鎖定裝置共同作用以使定裝置保持與反向鎖定裝置嚙合的位置,向止動裝置不再與該鎖定裝置扣合的位置)的轉換。因此,只有通過逆著回位裝置的力推動該回位裝置才能移動止動裝置,且移動操作一旦結束,止動裝置因回位裝置的回位力而自動回到第一位置。 此時可使用壓縮簧或張力簧(或上述的壓縮簧或張力簧)作為回位裝置,通過螺絲釘連接止動裝置和該彈簧。為了在軸頸的軸向端面上構造反向鎖定裝置,優選設置冕輪狀凸起,其中,優選所述凸起在切線方向和軸向向內具有傾斜的齒側面。優選所述凸起徑向向外配置于軸向端面上,以使其與傳動軸或工具軸間的端面區域被彈簧片覆蓋。由此有效避免受塵粒影響。優選軸頸作為可安裝在機殼上的傳動凸緣部件的一部分,其中,優選該部件為圍繞環形軸承注塑(injection-molded)的塑料部件。軸頸也可為鑄型部件。因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概念,當處于各鎖定位置時,彈簧片緊貼軸頸端面上的軸向凸起,由此實現了更大面積地密封軸頸區域。
本發明的其他特性、細節和優點由附屬權利要求、圖示以及以下對軸頸部件和防護罩的優選實施例的描述中得出。其中包括圖1為基于現有技術構造的防護罩的頂視圖;圖2為圖1中箭頭II-II所示視角的剖視圖;圖3為軸頸部件的正視圖;圖4為圖3中箭頭IV-IV所示視角的剖視圖;圖5為根據本發明第一構型構造的防護罩在止動裝置位于第一位置時的頂視圖;圖6為根據圖5的防護罩在止動裝置位于第二位置時的頂視圖;圖7為圖5的側視圖;圖8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構型構造的防護罩在止動裝置位于第一位置時的頂視圖;圖9為根據圖8的防護罩在止動裝置位于第二位置時的頂視圖;圖10為圖8的側視圖;圖11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構型構造的防護罩在止動裝置位于第一位置時的頂視圖;圖12為根據圖11的防護罩在止動裝置位于第二位置時的頂視圖;圖13為圖11的側視圖;圖14至圖16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各種視圖;以及圖17至圖19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各種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和圖2顯示用于手控角磨機或磨割機(未示出)的且根據現有技術構造的防護罩2,其中,所述防護罩不具有根據本發明的止動裝置。防護罩2包括半圓盤形罩部4,該罩部具有包圍磨光輪或切割輪(未示出)的徑向外邊沿部分6以及套圈徑向內凸緣型部分8。將該套圈部分徑向向內焊接到同為套圈的凸緣型定位部分或緊固圈10的外圓周面上,其中,所述定位部分或緊固圈由彎成環形的帶狀材料制成。定位部分10可張開,并具有兩個徑向向外彎曲且可用螺絲釘14(僅示意性標出)彼此連接的緊固部分12。不過就本發明的目的而言,彎成環形的定位部分10也可以以本身閉合的形式(例如作為單個部件)實現,或者可使緊固部分12以不可拆開的方式,例如用間隔墊片彼此焊死,其中的內徑或內周需要匹配下述手持式電動工具的軸頸。套圈定位部分的內周16內具有三個徑向向內凸出的導向樁18。為將防護罩2以可拆卸的方式配置于手持式電動工具的軸頸上,通過套圈定位部分10以公知的方式將防護罩推到軸頸上,其中,這樣來定位防護罩,使得導向樁18在構成軸頸的傳動凸緣部件22 上與相應的(尤其是軸向上的)槽狀導向口 20對齊,從而可將防護罩2推到軸頸上。由此將防護罩2沿軸向上推,然后擰到后握柄位置,其中,在傳動凸緣部件22上將導向樁18擰入切線方向上的(尤其為槽狀的)導向納口對。為使防護罩2能以自鎖方式停留在各個轉動位置上,防護罩2包括形為平面彈簧片觀且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沈,所述彈簧片在處于各個鎖定位置時,與傳動凸緣部件22 的軸向端面32上的反向鎖定裝置30共同作用以抑制轉動。彈簧片觀包括緊貼防護罩內側并通過鉚釘34與之相連的部分36,以及具有開口 40的盤形部分38,其中傳動軸或工具軸(未示出)穿過該開口。軸承接觸部分36和盤形部分38通過卷邊的連接部分42相連。盤形部分38可發生軸向(即雙箭頭44方向的)彈性位移。該部分朝向傳動凸緣部件22的端面32的一側包括鎖定耳46,所述鎖定耳從彈簧片或者說盤形部分38的平面中擠出并在向內徑向上受到沖壓曲面構型48的限制。鎖定耳46具有在切線方向上構成滑坡的齒側面50、52。隨著防護罩2以上述方式被推上軸頸或者說傳動凸緣部件22,反向鎖定裝置30使圖2中的彈性鎖定裝置沈略微朝上移動,使得盤形部分38基本垂直于主軸54。其中,彈簧片觀的鎖定耳46通過與兩個凸起58之間的凹處56咬合,與反向鎖定裝置30共同作用,以抑制轉動。當處于各個鎖定位置時,盤形部分38緊貼凸起58的軸向端面60,從而將主軸軸承區62與加工側有效地分隔開來。以下圖示則顯示了本發明的構型,其中的防護罩除了下述的止動裝置均與圖1和圖2中的防護罩相同,因此可參考上述說明。如圖3和圖4所示,軸頸未發生變化,因而也可參考上述相應的說明。此外,以相同的標注表示相同的部件。在圖5至圖13中,未示出具有包圍磨光輪或切割輪的徑向外邊沿部分6的半圓盤形罩部4以及套圈凸緣型部分8。在此僅示出了與該凸緣型部分相連的同為套圈的凸緣型定位部分10 (又稱作緊固圈),所述定位部分由彎成環形的帶狀材料制成。如圖1和圖2所示,定位部分10可張開,并具有兩個徑向向外彎曲的緊固部分12,可用螺絲釘14(僅示意性標出)彼此連接,且可朝著彼此和遠離彼此移動。此處同樣未示出用于將防護罩推到特設給定位置的導向樁,該導向樁進而與切線方向上的槽形導向口共同作用,并可被擰到后握柄位置。不管怎樣,就此而言,以下構型的實現方式與圖1和圖2中的相同。鎖定裝置沈同樣以相同方式構造,所述鎖定裝置構造為平面彈簧片觀,該彈簧片在各鎖定或轉動位置與傳動凸緣部件22的軸向端面32上的反向鎖定裝置30共同作用,以抑制轉動。此外,圖5則示出了與彈簧片觀的部分36相對設置的止動裝置70,其中,彈簧片 28以該部分承靠防護罩內側并通過鉚釘34與之相連。在這種情況下,止動裝置可為環形片狀部分72,該部分通過彈簧74 (此處為張力簧)固定于止動裝置70與彈簧片觀共同作用的第一位置,其中,彈簧74與防護罩2相連。與作為回位裝置76的彈簧74的力作用方向相逆,可如圖6所示,通過將止動裝置70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使止動裝置70與彈簧片觀分離,從而使得彈簧片觀可在垂直于圖面的方向發生位移,以使彈簧片觀可繞軸向轉動,那么,由于彈簧片觀的軸向位移,鎖定耳46可從反向鎖定裝置30的相關反向鎖定元件中脫離,其中,可相對于反向鎖定裝置30標示鎖定耳46,從而通過轉動防護罩,可將防護罩從一個轉動位置調節到另一個轉動位置。若此時再次松開止動裝置70,張力簧74則立即使止動裝置70回到如圖5所示的第一位置。其中,止動裝置70沿切線方向位移,通過套圈部分10,在徑向和軸向上引導止動裝置70,并限制其不沿上述方向發生位移。此外,可通過這種設置使操作者清楚地看到,鎖定耳46是否已與反向鎖定裝置30 扣合。若鎖定耳46未與反向鎖定裝置30嚙合,則不可能使止動裝置70回位到第一位置 (圖5所示),因為只要彈簧片觀發生軸向位移,止動裝置70就會接觸到彈簧片觀的肩部 78,并因此被擋住。張力簧74尤其可為螺旋彈簧,該螺旋彈簧一端與緊固部分12鉸接相連,其另一端與止動裝置70鉸接相連。圖8至圖10示出本發明的另一構型。這些圖示出了關于止動裝置70的另一種構型,其中,止動裝置70構造為杠桿81, 該杠桿81可繞平行于主軸M的樞軸80轉動,并且與緊固圈10的外圓周面鉸接相連。此夕卜,彈簧元件82可與杠桿81共同作用,該彈簧元件作為回位裝置76,并在如圖8所示的第一位置時,作用于止動裝置70的杠桿81。其中,杠桿81具有部分84,該部分使其在第一位置時與彈簧片觀至少部分重疊,從而通過防止鎖定耳46脫離反向鎖定裝置30,抑制彈簧片 28的軸向位移。如圖9所示,一旦繞樞軸80擰入第二位置,止動裝置70的回轉桿81的部
8分84從彈簧片28脫離,即彈簧片28與止動裝置70不再重疊,使得彈簧片28可沿軸向自由移動,從而可使鎖定裝置沈從反向鎖定裝置30脫離,并進而可繞主軸M將防護罩2從第一轉動位置擰到第二轉動位置。圖10則特別示出了其中作為回位裝置76的彈簧元件82。最后,圖11至圖13示出了第三種構型,其中,仍以相同的標注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僅描述止動裝置70的另一種構型,止動裝置70的這一構型由兩個元件,即實際用作止動裝置的銷釘90和回轉桿92,構成。其中,所述銷釘具有圓柱狀螺桿95以及與螺桿95相連的頭部94,頭部94的直徑大于螺桿95,使得由螺桿95向頭部94過渡的區域形成肩部96。 回轉桿92的杠桿臂97的自由端位于如圖11所示無負荷的位置,與肩部96相對設置。其中,通過構成第一回位裝置76'的張力簧98,沿緊固圈10的徑向向內牽引銷釘90,使得其螺桿95的至少部分長度與彈簧片觀重疊。通過另一個回位裝置76",以彈簧加壓的方式安裝回轉桿92,其中,該回位裝置的構造與圖8至圖10中的彈簧元件82類似,標記為103。其中,回轉桿92的構型與圖8中的回轉桿81基本相似,只是其中用于使得該回轉桿圍繞樞軸102移動以及旋轉的握柄部分100設置于杠桿臂92的對面,并且(例如在圖8 中標記為71)作為該杠桿臂的延伸。如通過推動握柄部分100,圍繞樞軸102移動該回轉桿,杠桿臂92則承靠銷釘90 的頭部94上的區域,并逆于彈簧98和103的力移動銷釘90。銷釘90在移動后的位置上不再與彈簧片觀重疊,如圖12所示。一旦不再推動回轉桿92,回位裝置76'和76"即使該銷釘回到圖11所示的位置。圖14至圖16顯示與圖5至圖7類似的構型。與前圖不同,此處還示出了半圓盤形罩部4和包圍磨光輪或切割輪的邊沿部分6。同樣與前圖不同的是,還示出了套圈定位部分的內周16內的導向樁18。其中,根據圖14至圖19的防護罩的固定方式與圖1至圖4 中的相同。此外,圖14至圖16所示實施例為圖5至圖7所示防護罩的變型。圖14至圖16 還示出了與防護罩的彈簧片觀的部分36相對設置的止動裝置70,彈簧片通過所述部分36 固定于防護罩2。其中,止動裝置70構造為樁形,并且(尤其可如圖15所示)穿過套圈定位部分10伸出。止動裝置70在套圈定位部分的內周16外與握柄部分71相連,其中,該握柄部分承靠于定位部分10,從而防止止動裝置70傾斜。如圖所示,止動裝置70防止彈簧片洲在箭頭200方向發生位移。圖16則示出了同時作為回位裝置76的彈簧74的側視圖。其中,這樣來構造握柄部分71,使其可被輕松握住,并防止手指在其上打滑。與圖6所示相同,通過在定位部分10 的弧上的移動,來實現止動裝置的位移,其中,握柄部分71具有斜面,可在所述斜面上施加力202,以使彈簧74受拉伸力而移動止動裝置70。松開握柄部分71則使彈簧回位至圖14 所示的位置。圖17至圖19所示構型與圖8至圖10中類似。在此,同樣再次示出了防護罩及其罩部4和邊沿部分6。除此之外,防護罩的結構與前圖14至16類似。與根據圖8至圖10 的構型相同的是,其中設置杠桿81作為止動裝置70,其可這樣繞轉動軸80徑向向外轉動, 使得杠桿的部分84不再與彈簧片觀重疊。然而,握柄部分(此處同樣也標記為71)配置于部分84對面。其中,通過彈簧元件82使杠桿81保持在其如圖17所示的位置。
圖18示出了相應于圖17的斷面圖,圖19則示出了其側視圖。在此,同樣當止動裝置70處于圖17中所示的位置時,部分84和彈簧片28間的重疊防止了彈簧片洲的位移, 從而使鎖定裝置不再從反向鎖定裝置中脫離。只有當在握柄部分71上施加壓力而使杠桿 81發生位移時,鎖定裝置才能從反向鎖定裝置中脫離。可有利地以簡單經濟的方式生產這樣的防護罩,它保護了鎖定裝置和反向鎖定裝置沈、30以及主軸軸承區62不致受塵粒影響。而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沈在主軸線M 方向上的軸向預緊,使得該防護罩可以無游隙地配置到手持式工具的軸頸上。此外,所述防護罩便于調節和安裝或拆卸,而無需為此使用例如螺絲刀、六角扳手
等工具。尤其在常規防護罩中,以上述方式可確保該其符合最近引入的DIN EN60745-2-3 的要求,且即便磨光輪或切割輪損壞,也能防止防護罩2的轉動超出轉動位置允許的范圍以外。彈簧片28和止動裝置70的彈性能在受力時緩沖能量。此外,可通過有意地移過鎖定齒,來控制轉動。為了防止損壞傳動凸緣部件,必要時也可以這種方式緩沖能量。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軸頸上的防護罩O)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中,所述防護罩可至少在有限的范圍內環繞平行于主軸(54)或與其成一直線的軸線轉動,并且通過防護罩(2)上彈性預緊的鎖定裝置( ),在各個轉動位置上與軸頸上的反向鎖定裝置 (30)共同作用,以抑制轉動,其中,所述鎖定裝置06)處于轉動位置時可與反向鎖定裝置 (30)扣合,其中可將防護罩(2)推到軸頸上,然后使其進入后握柄位置,在此,使得防護罩上的鎖定裝置06)可向主軸(54)的軸向方向彈性位移,而反向鎖定裝置(30)則設置在軸頸的軸向端面(32)上,其特征在于,設置止動裝置(70),所述止動裝置在第一位置上與鎖定裝置06)共同作用,并且這樣來限制鎖定裝置06)的軸向彈性位移,使得鎖定裝置06)與反向鎖定裝置 (30)保持扣合,并在第二位置上釋放軸向位移,直到鎖定裝置06)與反向鎖定裝置(30)不再扣合并可相對于彼此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 (26)基本關于主軸(54)垂直延伸。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06)構造為平面彈簧片08)。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06)具有開口(40),傳動軸或工具軸穿過該開口。
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罩 (2)具有套圈部分(8、10),借助該套圈部分可將防護罩推到軸頸上,并且在套圈部分(8、 10)內,設置具有環繞傳動軸或工具軸的部分(38)且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06)。
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于防護罩 (2)朝向工具或工件的內側模制所述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06)。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彈性位移的鎖定裝置 (26)具有承靠防護罩O)內側并與之相連的部分(36),并且,在該部分(36)與環繞傳動軸或工具軸(54)的部分(38)之間,具有卷邊的連接部分02)。
8.根據權利要求3至7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構造為平面彈簧片08)的鎖定裝置06)具有至少一個由彈簧片08)的平面向軸頸的軸向端面 (32)方向壓出的鎖定耳(46)。
9.根據權利要求3至7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耳 (46)具有齒側面(50、52),所述齒側面在防護罩O)的切線方向和旋轉方向構成滑坡。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耳06)具有圓形構型。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耳06)受到沖壓曲面構型G8)的限制。
12.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動裝置(70)可沿徑向或切線方向從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以及反向移動。
13.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動裝置(70)在第一位置時與鎖定裝置06)保持一定距離,其中,該距離大于零,但小于使鎖定裝置06)與反向鎖定裝置(30)脫離扣合的距離。
1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一旦克服回位裝置(76)的回位力,即可使所述止動裝置(70)移出第一位置,并移入第二位置。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回位裝置(76)為張力簧或壓縮簧(74、82、98、103)。
1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動裝置(70)固定于可圍繞與主軸(54)平行運轉的轉軸(80、102)轉動的回轉桿(81、92),或者可通過該回轉桿,從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以及反向移動。
1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設備,其特征在于,通過所述套圈部分(80、100)軸向固定止動裝置(70)。
18.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鎖定裝置(30)由軸頸軸向端面(32)上的冕輪狀凸起(58)構成。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58)具有沿切線方向傾斜的齒側面。
20.根據權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58)具有徑向傾斜的齒側面。
21.根據權利要求18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 (58)徑向向外配置于軸向端面(3 上,并且該凸起與傳動軸或工具軸之間的部分被彈簧片(28)覆蓋。
22.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片 (28)在處于各鎖定位置時緊貼軸頸的軸向凸起(58)。
23.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手持式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軸頸為可安裝于工具外殼上的傳動凸緣構件02)的一部分。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軸頸上的防護罩(2)的手持式電動工具,該防護罩可至少在有限的范圍內圍繞平行于主軸(54)或與其成一直線的軸線旋轉,并且通過防護罩(2)上的彈性鎖定裝置(26),在各轉動位置處與軸頸上的反向鎖定裝置(30)共同作用,以防止轉動,其中,可將防護罩(2)滑動到軸頸上,然后使其進入后握柄位置,使得防護罩上的鎖定裝置(26)可以通過彈簧加壓的方式向主軸(54)的軸向位移,并且反向鎖定裝置(30)設于軸頸的軸向端面(32)上,其中,設置在第一位置上與鎖定裝置(26)共同作用的止動裝置(70),并且這樣來限制鎖定裝置(26)的軸向彈性位移,使得鎖定裝置(26)與反向鎖定裝置(30)保持扣合,并在第二位置上釋放軸向位移,直到鎖定裝置(26)與反向鎖定裝置(30)不再扣合并能相對于彼此轉動。
文檔編號B23D45/16GK102481678SQ201080040331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6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6日
發明者亞歷山大·羅德, 邁克爾·凱勒 申請人:麥太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