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裝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三孔限流器的組裝過程一般采用人工來實現,S卩,采用人工先將橡膠件預裝于限流器主體,再借助敲打工具將橡膠件敲入限流器主體內。顯然,三孔限流器的這種現有組裝技術存在如下不足之處:一,采用人工敲打,力度和施力角度難以控制,容易將橡膠件壓扁,甚至壓壞限流器主體;二,采用人工組裝,既費時又費力,需要大量勞動力、生產效率極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用于代替人工完成三孔限流器的組裝過程,其不但能夠保證產品的裝配品質,而且可大大降低人工的勞動強度和提高生產效率。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包括:第一推動機構,該第一推動機構包括第一氣缸和限流器主體的第一安裝板,該第一安裝板與第一氣缸的活塞桿相聯動;第二推動機構,該第二推動機構包括第二氣缸和第二安裝板,該第二安裝板設有至少一用于卡置橡膠件且上下通透的第二安裝孔,該第二安裝板與第二氣缸的活塞桿相聯動;下壓機構,該下壓機構包括第三氣缸、至少一用于將橡膠件壓入限流器主體的沖針,該沖針與第三氣缸的活塞桿相聯動;控制機構,用于控制上述第一氣缸、第二氣缸及第三氣缸動作與否;其中,第一安裝板與第二安裝板相向設置,以使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相向運動而將限流器主體送至橡膠件正下方;下壓機構的沖針呈豎直設置,以將橡膠件壓入位于橡膠件下方的限流器主體。還包括一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提供一運行軌道,所述第一推動機構和第二推動機構分別相向安裝于該支撐機構,所述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分別滑動配合于其運行軌道,所述下壓機構安裝于該支撐機構的中上方。所述支撐機構包括兩導槽板和一底板,兩導槽板分別呈豎直設置,并間隔固接于底板的頂端,該兩導槽板的相對內壁之間相互配合構成所述運行軌道;所述第一氣缸安裝于該兩導槽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氣缸安裝于該兩導槽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分別滑動配合于該兩導槽板之間;所述下壓機構安裝于兩導槽板的中部上方。所述支撐機構還包括一用于支撐限流器主體的托板,該托板固定裝配于所述兩導槽板的一端之間,并位于所述第一安裝板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裝板設有至少一用于放置限流器主體且上下通透的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二安裝板包括上層板和下層板,所述第二安裝孔設于上層板,且該上層板的頂端高度與托板的頂端高度相一致;該上層板與下層板上下相互間隔,形成可插入所述第一安裝板的容納空間,該上層板與下層板的相對外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桿相固接。所述控制機構包括電氣控制箱、操作開關、調壓表、電源開關、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氣缸、第二氣缸及第三氣缸換向的電磁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氣缸的保壓時間的時間繼電器、用于對所述第一氣缸進行行程控制的第一感應器、用于對所述第二氣缸進行行程控制的第二感應器和用于對所述第三氣缸進行行程控制的第三感應器;操作開關、電源開關和時間繼電器分別安裝于電氣控制箱。所述第一氣缸、第二氣缸和第三氣缸分別為磁性氣缸,所述第一感應器、第二感應器和第三感應器分別為電磁感應器,且所述第一感應器安裝于所述第一氣缸,所述第二感應器安裝于所述第二氣缸,所述第三感應器安裝于所述第三氣缸。還包括一調節機構,該調節機構包括一調節固定板、兩調節螺絲和兩限位塊;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桿端部通過該調節固定板與所述第一安裝板的外端相固接;兩限位塊分別相對安裝于所述兩導槽板的頂端,并分別位于調節固定板的內側;該調節固定板的兩端對應兩限位塊的位置分別設有一螺孔,兩調節螺絲分別與調節固定板的兩螺孔相螺旋配合,且該兩調節螺絲的一端分別朝向對應的限位塊。還包括兩支撐板和一第三氣缸固定板,該兩支撐板的底端分別固接于所述兩導槽板,第三氣缸固定板固接于兩支撐板的頂端之間,所述第三氣缸的缸體固接于該第三氣缸固定板,且所述第三氣缸的活塞桿向下穿過第三氣缸固定板。所述下壓機構還包括沖針固定板和沖針壓板,所述沖針安裝于沖針固定板,該沖針固定板通過沖針壓板與所述第三氣缸的活塞桿相固接。所述下壓機構還包括至少一豎直設置的導向柱,該導向柱的底端與所述沖針壓板相固接,該導向柱的頂端活動穿出所述第三氣缸固定板。還包括第一氣缸固定板和第二氣缸固定板,第一氣缸固定板固接于所述兩導槽板的一端之間,第二氣缸固定板固接于所述兩導槽板的另一端之間,所述第一氣缸的缸體垂直安裝于該第一氣缸固定板,且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桿位于第一氣缸固定板的內側;所述第二氣缸的缸體垂直安裝于該第二氣缸固定板,且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桿位于第二氣缸固定板的內側。本實用新型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實現裝配時,將限流器主體放置于第一安裝板中,將橡膠件卡置于第二安裝板的第二安裝孔中;驅動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使其分別帶動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相向運動,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分別運動到位時,第一安裝板上的限流器主體剛好位于第二安裝板上的橡膠件的正下方;驅動第三氣缸,使其帶動沖針向下運動,當沖針下行到位時,橡膠件即被壓入沖針壓入限流器主體內,以此完成裝配過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第一推動機構、第二推動機構、下壓機構和控制機構等構成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后,其能夠代替人工完成三孔限流器的組裝過程,其不僅能夠很好地保證產品的裝配品質,還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采用人工組裝三孔限流器所存在的諸如人工動強度大、作業時間長、生產效率低等不足之處。[0022]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不局限于實施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構造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右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頂部局部切除后的俯視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組裝示意圖一;圖10是圖9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11是圖9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組裝示意圖二 ;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組裝示意圖三。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請參見圖1-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包括:第一推動機構I,該第一推動機構I包括第一氣缸11和用于放置限流器主體的第一安裝板12,該第一安裝板12與第一氣缸11的活塞桿相聯動;第二推動機構2,該第二推動機構2包括第二氣缸21和第二安裝板22,該第二安裝板22設有多個用于卡置橡膠件且上下通透的第二安裝孔23,該第二安裝板22與第二氣缸21的活塞桿相聯動;下壓機構3,該下壓機構3包括第三氣缸31、多根用于將橡膠件壓入限流器主體的沖針32,各沖針32分別與第三氣缸31的活塞桿相聯動;控制機構4,用于控制上述第一氣缸11、第二氣缸21及第三氣缸31動作與否;[0041 ] 支撐機構5,該支撐機構5提供一運行軌道;其中,第一推動機構I和第二推動機構2分別安裝于該支撐機構5,且第一安裝板12與第二安裝板22相向設置,并分別滑動配合于支撐機構5的運行軌道,以使第一安裝板2和第二安裝板22相向運動而將限流器主體送至橡膠件正下方;下壓機構3安裝于支撐機構5的中上方,該下壓機構的沖針32呈豎直設置,以將橡膠件壓入位于橡膠件下方的限流器主體。上述支撐機構5包括兩導槽板51和一底板53,兩導槽板51分別呈豎直設置,并間隔固接于底板頂端的前側和后側,該兩導槽板51的相對內壁之間相互配合構成上述運行軌道。第一氣缸11安裝于該兩導槽板51的左端,第二氣缸21安裝于該兩導槽板51的右端。具體,第一氣缸11是通過第一氣缸固定板15實現安裝的:該第一氣缸固定板15固接于兩導槽板51的左端之間,第一氣缸11呈水平設置,其缸體垂直固接于第一氣缸固定板15,且其活塞桿穿過第一氣缸固定板15,以位于第一氣缸固定板15的內側;第二氣缸21是通過第二氣缸固定板26實現安裝的:該第二氣缸固定板26固接于兩導槽板51的右端之間,第二氣缸21呈水平設置,其缸體垂直固接于第二氣缸固定板26,且其活塞桿穿過第二氣缸固定板26,以位于第二氣缸固定板26的內側。第一安裝板12和第二安裝板22分別滑動配合于該兩導槽板51之間,具體,兩導槽板51的相對內壁頂部分別設有一相對的水平導槽52,第一安裝板12的前后兩側分別設有一水平的滑動條14,使該第一安裝板12兩側的滑動條14滑套于對應的導槽52內,即可使第一安裝板12于兩導槽板51之間來回滑動;第二安裝板22則是通過兩直線導軌24配合兩滑塊25來實現滑動的:該兩直線導軌24分別水平固接于兩導槽板51的相對內壁,兩滑塊25分別固接于第二安裝板22底端的前后兩偵牝且該兩滑塊25分別與兩直線導軌24相滑套配合。下壓機構3安裝于兩導槽板51的中部上方。作為一種優選,上述支撐機構5還包括一用于支撐限流器主體的托板54,該托板54固定裝配于兩導槽板51的左端之間(具體該托板54是通過拖條55固定于兩導槽板51的左端之間的),并位于其導槽52下方;第一安裝板12設有多個用于放置限流器主體且上下通透的第一安裝孔13 ;第二安裝板22包括上層板27和下層板28,上述各第二安裝孔23分別設于上層板27,該上層板27的頂端高度與托板54的頂端高度相一致;該上層板27與下層板28上下相互間隔,形成可插入第一安裝板12的容納空間,該上層板27與下層板28的相對外端一體相接(即,該上層板27與下層板28相互配合形成倒置的U字形),并與第二氣缸21的活塞桿相固接。上述控制機構4包括電氣控制箱41、操作開關、調壓表46、電源開關47、用于控制第一氣缸11、第二氣缸21及第三氣缸31換向的電磁閥(圖中未體現)、用于控制第三氣缸31的保壓時間的時間繼電器(圖中未體現)、用于對第一氣缸11進行行程控制的第一感應器43、用于對第二氣缸21進行行程控制的第二感應器44和用于對第三氣缸31進行行程控制的第三感應器45 ;操作開關具體兩個雙聯開關41來實現,如此,采用雙手操作,可以避免發生誤操作,該兩個雙聯開關41分別安裝于電氣控制箱的頂端前側;電源開關47和時間繼電器分別安裝于電氣控制箱41,具體,電源開關47安裝于電氣控制箱41的前壁,電氣控制箱41的前壁設有與時間繼電器相對應的時間設定器491,此外,電氣控制箱41的前壁還設有手動/自動開關48和急停開關49。上述支撐機構的底板53設置于該電氣控制箱41的頂端后側。上述第一氣缸11、第二氣缸21和第三氣缸31分別為磁性氣缸,上述第一感應器43、第二感應器44和第三感應器45分別為電磁感應器,且第一感應器43套裝于第一氣缸11的缸體,第二感應器44套裝于第二氣缸21的缸體,第三感應器45安裝于第三氣缸31。作為一種優選,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一調節機構6,如圖1、圖8所示,該調節機構6包括一調節固定板61、兩調節螺絲62和兩限位塊63 ;第一氣缸11的活塞桿端部通過該調節固定板61與第一安裝板12的外端相固接;兩限位塊63分別相對安裝于兩導槽板51的頂端中部位置,并分別位于調節固定板61的內側;該調節固定板61的兩端對應兩限位塊63的位置分別設有一螺孔,兩調節螺絲62分別與調節固定板61的兩螺孔相螺旋配合,且該兩調節螺絲62的一端(具體是調節螺絲62的頭部)分別朝向對應的限位塊63,當第一安裝板12前行到位時,兩調節螺絲62的頭部剛好抵靠于對應的限位塊63,以此對第一安裝板12的前進行程進行限位。如此,通過調節兩調節螺絲62與調節固定板61的螺孔的螺旋配合程度,可以調節第一安裝板12的前進行程。上述下壓機構3是這樣實現安裝的:采用兩支撐板37和一第三氣缸固定板33,該兩支撐板37的底端分別與兩導槽板51的相對外壁的頂端中部位置相固接,第三氣缸固定板33固接于兩支撐板37的頂端之間,第三氣缸31的缸體固接于該第三氣缸固定板33,且第三氣缸31的活塞桿向下穿過第三氣缸固定板33。上述下壓機構3還包括沖針固定板35、沖針壓板34和兩個豎直設置的導向柱36 ;各沖針32分別安裝于該沖針固定板35,該沖針固定板35通過沖針壓板34與第三氣缸31的活塞桿相固接;兩導向柱36的底端分別與沖針壓板34相固接,該兩導向柱34的頂端分別活動穿出第三氣缸固定板33。上述調壓表46安裝于第三氣缸固定板33。本實用新型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組裝過程包括四個步驟。步驟一為下料過程,如圖9-圖11:將限流器主體7放置于第一安裝板的各第一安裝孔13中,這里第一安裝孔13與限流器主體7之間有足夠的間隙配合,各限流器主體7放置于第一安裝孔13后,其底端由托板54托住,由于該托板54采用尼龍材質,因此第一安裝板12帶動各限流器主體7滑動時,各限流器主體7不會與托板54產生卡滯;將橡膠件8置入第二安裝板的各第二安裝孔23中,這里,各橡膠件8與第二安裝孔23輕微緊配,當第二安裝板22運動時,各橡膠件8不會脫落。該步驟一可以采用手動來實現,也可以采用機械手自動進行拾取物料。步驟二是送料過程:使電氣控制箱41接通220V電源,使第一氣缸11、第二氣缸21和第三氣缸31分別連接0.6Mpa的氣源;開啟電源開關47,雙手同時下壓雙聯開關42,使第二氣缸21推動第二安裝板22沿兩直線導軌24前行,當第二安裝板22運行至下壓機構3的下方時,第二安裝板的下層板28的內側端剛好與托板54相對接,此時,第二感應器44應答,使第二氣缸21停止動作,并使第一氣缸11開始推動第一安裝板12朝第二安裝板22的方向運動;當第一安裝板12運動到位時,該第一安裝板12剛好插入第二安裝板的上層板27與下層板28之間形成的容納空間中,且第一安裝板上的各限流器主體7改由第二安裝板的下層板28支撐,同時各限流器主體7分別位于對應的橡膠件8的下方(如圖12所示)。步驟三為下壓過程:當第一安裝板12運動到位時,第一感應器43應答,使第一氣缸11停止動作,并使第三氣缸31開始推動沖針壓板34下行,當沖針壓板34下行到位時,沖針固定板上的各沖針32剛好把各塑料件8向下壓入對應的限流器主體7內,形成組裝好的限流器9 ;同時,第三氣缸31受時間繼電器作用,保壓一段時間。步驟四為卸料過程:當上述保壓時間到達時,第三氣缸31的電磁閥換向,使第三氣缸31上行;當第三氣缸31復位時,第三感應器45應答,并使第二氣缸21的電磁閥換向,該第二氣缸21帶動第二安裝板22反向運動;第二安裝板22復位后,第一安裝板12上的各組裝好的限流器9分別失去支撐作用,因而各組裝好的限流器9分別依靠重力下落(如圖13所示);第二氣缸21復位時,第二感應器44應答,并使第一氣缸11帶動第一安裝板12復位(如圖13所示)。如此,重復上述步驟,即可完成批量限流器的組裝作業。本實用新型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采用上述結構后,其每次作業可以組裝出20-60個三孔限流器成品,與現有技術采用人工組裝的操作模式相比,其組裝效率和成品率顯著提高。[0054]上述實施例僅用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實施例,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落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推動機構(I),該第一推動機構(I)包括第一氣缸(11)和限流器主體的第一安裝板(12),該第一安裝板(12)與第一氣缸(11)的活塞桿相聯動; 第二推動機構(2),該第二推動機構(2)包括第二氣缸(21)和第二安裝板(22),該第二安裝板(22)設有至少一用于卡置橡膠件且上下通透的第二安裝孔(23),該第二安裝板(22)與第二氣缸(21)的活塞桿相聯動; 下壓機構(3),該下壓機構(3)包括第三氣缸(31)、至少一用于將橡膠件壓入限流器主體的沖針(32),該沖針(32)與第三氣缸(31)的活塞桿相聯動; 控制機構(4),用于控制上述第一氣缸(11)、第二氣缸(21)及第三氣缸(31)動作與否; 其中,第一安裝板(12)與第二安裝板(22)相 向設置,以使第一安裝板(12)和第二安裝板(22)相向運動而將限流器主體送至橡膠件正下方;下壓機構的沖針(32)呈豎直設置,以將橡膠件壓入位于橡膠件下方的限流器主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支撐機構(5),該支撐機構(5)提供一運行軌道,所述第一推動機構(I)和第二推動機構(2)分別相向安裝于該支撐機構(5),所述第一安裝板(12)和第二安裝板(22)分別滑動配合于其運行軌道,所述下壓機構(3)安裝于該支撐機構(5)的中上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機構(5)包括兩導槽板(51)和一底板(53),兩導槽板(51)分別呈豎直設置,并間隔固接于底板(53)的頂端,該兩導槽板(51)的相對內壁之間相互配合構成所述運行軌道;所述第一氣缸(11)安裝于該兩導槽板(51)的一端,所述第二氣缸(21)安裝于該兩導槽板(5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安裝板(12)和第二安裝板(22)分別滑動配合于該兩導槽板(51)之間;所述下壓機構(3)安裝于兩導槽板(51)的中部上方。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機構(5)還包括一用于支撐限流器主體的托板(54),該托板(54)固定裝配于所述兩導槽板(51)的一端之間,并位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2)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裝板(12)設有至少一用于放置限流器主體且上下通透的第一安裝孔(13);所述第二安裝板(22)包括上層板(27)和下層板(28),所述第二安裝孔(23)設于上層板(27),且該上層板(27)的頂端高度與托板(54)的頂端高度相一致;該上層板(27)與下層板(28)上下相互間隔,形成可插入所述第一安裝板(12)的容納空間,該上層板(27)與下層板(28)的相對外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氣缸(21)的活塞桿相固接。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機構(4)包括電氣控制箱(41)、操作開關、調壓表(46)、電源開關(47)、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氣缸(11)、第二氣缸(21)及第三氣缸(31)換向的電磁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氣缸(31)的保壓時間的時間繼電器、用于對所述第一氣缸(11)進行行程控制的第一感應器(43)、用于對所述第二氣缸(21)進行行程控制的第二感應器(44)和用于對所述第三氣缸(31)進行行程控制的第三感應器(45);操作開關、電源開關(47)和時間繼電器分別安裝于電氣控制箱(41)。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缸(11)、第二氣缸(21)和第三氣缸(31)分別為磁性氣缸,所述第一感應器(43)、第二感應器(44)和第三感應器(45)分別為電磁感應器,且所述第一感應器(43)安裝于所述第一氣缸(11),所述第二感應器(44)安裝于所述第二氣缸(21),所述第三感應器(45)安裝于所述第三氣缸(31)。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調節機構(6),該調節機構(6)包括一調節固定板(61)、兩調節螺絲¢2)和兩限位塊¢3);所述第一氣缸(11)的活塞桿端部通過該調節固定板¢1)與所述第一安裝板(12)的外端相固接;兩限位塊(63)分別相對安裝于所述兩導槽板(51)的頂端,并分別位于調節固定板(61)的內側;該調節固定板¢1)的兩端對應兩限位塊¢3)的位置分別設有一螺孔,兩調節螺絲(62)分別與調節固定板¢1)的兩螺孔相螺旋配合,且該兩調節螺絲¢2)的一端分別朝向對應的限位塊(63)。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兩支撐板(37)和一第三氣缸固定板(33),該兩支撐板(37)的底端分別固接于所述兩導槽板(51),第三氣缸固定板(33)固接于兩支撐板(37)的頂端之間,所述第三氣缸(31)的缸體固接于該第三氣缸固定板(33),且所述第三氣缸(31)的活塞桿向下穿過第三氣缸固定板(33)。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壓機構(3)還包括沖針固定板(35)和沖針壓板(34),所述沖針(32)安裝于沖針固定板(35),該沖針固定板(35)通過沖針壓板(34)與所述第三氣缸(31)的活塞桿相固接。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壓機構(3)還包括至少一豎直設置的導向柱(36),該導向柱(36)的底端與所述沖針壓板(34)相固接,該導向柱(36)的頂端活動穿出所述第三氣缸固定板(35)。
11.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氣缸固定板(15)和第二氣缸固定板(26),第一氣缸固定板(15)固接于所述兩導槽板(51)的一端之間,第二氣缸固定板(26)固接于所述兩導槽板(51)的另一端之間,所述第一氣缸(11)的缸體垂直安裝于該第一氣缸固定板(15),且所述第一氣缸(11)的活塞桿位于第一氣缸固定板(15)的內側;所述第二氣缸(21)的缸體垂直安裝于該第二氣缸固定板(26),且所述第二氣缸(21)的活塞桿位于第二氣缸固定板(26)的內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三孔限流器自動組裝設備,包括第一推動機構,其包括第一氣缸和限流器主體的第一安裝板,該第一安裝板與第一氣缸的活塞桿相聯動;第二推動機構,其包括第二氣缸和第二安裝板,該第二安裝板設有用于卡置橡膠件且上下通透的第二安裝孔,該第二安裝板與第二氣缸的活塞桿相聯動;下壓機構,其包括第三氣缸和沖針,該沖針與第三氣缸的活塞桿相聯動;控制機構;第一安裝板與第二安裝板相向設置,以使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相向運動而將限流器主體送至橡膠件正下方;沖針呈豎直設置,以將橡膠件壓入位于橡膠件下方的限流器主體。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結構代替人工完成了三孔限流器的組裝過程,具有裝配品質好、生產效率高等特點。
文檔編號B23P19/027GK203062212SQ20122071762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1日
發明者林孝發, 林孝山, 劉啟喬, 鄧小清, 余勇生 申請人: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西河衛浴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