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沖壓整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沖壓整形模具。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金屬零件經過沖壓加工后,材料應力釋放,導致金屬零件平面出現不同程度的向上或向下彎曲,為保證產品的品質,通常采用沖壓整形模具將金屬零件整形,現有的沖壓整形模具在使用時,往往需要人工向模具上放置工件,并設置有光柵傳感器,用于感應工人手伸入和縮回的動作,當人手縮回時,光柵傳感器發送信號給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控制沖床開始工作。這種方式存在著工人的安全無法保障,且勞動強度過大的問題,而且加工效率過低。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沖壓整形模具,以解決工人勞動強度大,人身安全無法保障、加工效率低的問題。
[0004]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種沖壓整形模具,包括模架,位于所述模架內的模板,所述模架上固接有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的輸出端連接有沖壓板,所述沖壓板位于模板的正上方,所述模板的兩側設有固設在模架上的檢測機構,所述模架的一側設有連接于模板的輸送機構,工件置于所述輸送機構上,所述驅動機構、檢測機構以及輸送機構均連接于固設在模架上的控制器。
[0006]作為優選,所述模架包括位于下端的底座,以及位于上端的頂板,所述底座與頂板之間通過若干均布設置的支撐柱連接,所述模板、檢測機構均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驅動機構固接在頂板上。
[0007]作為優選,所述驅動機構包括豎直設置的沖壓氣缸,所述沖壓氣缸連接于控制器,且其輸出端穿過頂板設置。
[0008]作為優選,所述檢測機構為光電傳感裝置,其包括位于模板相對兩側的光電發射器以及光電接收器,所述光電發射器和光電接收器均固設在底座上且均連接于控制器。
[0009]作為優選,所述輸送機構包括支撐座,位于支撐座上的輸送帶裝置,以及驅動連接于輸送帶裝置的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安裝在支撐座上。
[0010]作為優選,所述輸送機構還包括固接在底座一側的支架,所述驅動電機部分置于所述支架上。
[0011]作為優選,所述控制器安裝在頂板上,且所述控制器上設有顯示屏以及若干按鍵。
[0012]作為優選,所述模板兩側分別設有導柱,所述沖壓板對應所述導柱的位置設有導柱孔,所述導柱穿過導柱孔設置。
[0013]作為優選,所述模板兩側的導柱呈對角設置。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通過設置輸送機構,能夠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降低了人工上料的危險性以及工人的勞動強度。通過設置檢測機構對工件是否處于待沖壓整形位置進行檢測,進一步的提高了工人的人身安全,且提高了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
[0017]1、模架;2、模板;3、驅動機構;4、沖壓板;5、檢測機構;6、輸送機構;7、控制器;11、底座;12、頂板;13、支撐柱;21、導柱;31、沖壓氣缸;41、導柱孔;51、光電發射器;52、光電接收器;61、支撐座;62、輸送帶裝置;63、驅動電機;64、支架;71、顯示屏;72、按鍵。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0019]本發明提供一種沖壓整形模具,如圖1所示,該沖壓整形模具包括模架1、模板2、驅動機構3、沖壓板4、檢測機構5、輸送機構6以及控制器7,其中驅動機構3、檢測機構5以及輸送機構6均連接于控制器7。
[0020]模架I包括位于下端的底座11,以及位于上端的頂板12,在底座11與頂板12之間通過若干均布設置的支撐柱13連接,優選的,將支撐柱13設置為四個,設置在底座11的四角上。
[0021]模板2安裝在底座11上,其用于對工件進行沖壓整形,本實施例中,模板2位于四個支撐柱13之間的位置處。
[0022]驅動機構3固設在頂板12上,包括豎直設置的沖壓氣缸31,該沖壓氣缸31連接于控制器7,且其輸出端穿過頂板12設置,且沖壓氣缸31的輸出端固接有上述沖壓板4,沖壓板4位于模板2的正上方。通過沖壓氣缸31,能夠帶動沖壓板4向模板2移動,并使沖壓板4對模板2上的工件進行沖壓整形。
[0023]優選的,本實施例在模板2的兩側上分別設有導柱21,具體設置為兩個,沖壓板4對應導柱21的位置設有導柱孔41,導柱21穿過導柱孔41設置。通過設置導柱21,能夠對沖壓板4進行導向定位,使得沖壓板4移動更加精確平穩。更為優選的,上述模板21兩側的導柱21呈對角設置,進一步使沖壓板4移動更加精確平穩。
[0024]檢測機構5固設在底座11上,且位于模板2的兩側設置。具體的,該檢測機構5為光電傳感裝置,該光電傳感裝置包括位于模板2相對兩側的光電發射器51以及光電接收器52,光電發射器51和光電接收器52均固設在底座11上且均連接于控制器7。當工件置于模板2上時,光電發射器51發射的光線被遮擋,上述光電接收器52接收不到光線,就會發送信號給控制器7,控制器7接收信號后,控制沖壓氣缸31驅動沖壓板4對工件進行沖壓整形。當模板2上沒有工件時,光電接收器52能夠接收到光線,其發送另一信號給控制器7,控制器7關閉沖壓氣缸31,停止沖壓。
[0025]輸送機構6設置在底座11的一側,工件置于該輸送機構6上,由輸送機構6向模板2上輸送工件。具體的,該輸送機構6包括支撐座61,位于支撐座61上的輸送帶裝置62,以及驅動連接于輸送帶裝置62的驅動電機63,該驅動電機63安裝在支撐座61上且連接于控制器7。上述輸送帶裝置62可以是若干輸送輥以及由輸送輥帶動移動的輸送帶,驅動電機63輸出端連接于其中一個輸送輥,通過驅動電機63驅動輸送帶以及其上的工件移動,并最終被移動至模板2上。本實施例中,上述輸送帶裝置62的高度與模板2的高度平齊,且光電發射器51和光電接收器52均設置在工件最先輸送至模板2的一端的兩側,進而只有在工件被完全輸送至模板2上且位置準確時,光電接收器52才被遮光,此時工件處于待加工位置處,控制器7開始控制沖壓氣缸31運行。
[0026]上述輸送機構6還包括固接在底座11 一側的支架64,驅動電機63部分置于支架64上,該支架64用于對驅動電機63的支撐。
[0027]上述控制器7安裝在頂板12上,且控制器7上設有顯示屏71以及若干按鍵72。其中顯示屏71用于顯示沖壓壓力,按鍵72用于控制模具上各部件的啟閉。
[0028]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清楚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沖壓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架(I),位于所述模架(I)內的模板(2),所述模架(I)上固接有驅動機構(3),所述驅動機構(3)的輸出端連接有沖壓板(4),所述沖壓板(4)位于模板(2)的正上方,所述模板(2)的兩側設有固設在模架(I)上的檢測機構(5),所述模架(I)的一側設有連接于模板(2)的輸送機構(6),工件置于所述輸送機構(6)上,所述驅動機構(3)、檢測機構(5)以及輸送機構(6)均連接于固設在模架(I)上的控制器(7)。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壓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架(I)包括位于下端的底座(U),以及位于上端的頂板(12),所述底座(11)與頂板(12)之間通過若干均布設置的支撐柱(13)連接,所述模板(2)、檢測機構(5)均置于所述底座(11)上,所述驅動機構(3)固接在頂板(12)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沖壓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3)包括豎直設置的沖壓氣缸(31),所述沖壓氣缸(31)連接于控制器(7),且其輸出端穿過頂板(12)設置。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沖壓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機構(5)為光電傳感裝置,其包括位于模板(2)相對兩側的光電發射器(51)以及光電接收器(52),所述光電發射器(51)和光電接收器(52)均固設在底座(I)上且均連接于控制器(7)。5.根據權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沖壓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機構(6)包括支撐座(61),位于支撐座(61)上的輸送帶裝置(62),以及驅動連接于輸送帶裝置(62)的驅動電機(63),所述驅動電機(63)安裝在支撐座(61)上。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沖壓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機構(6)還包括固接在底座(11) 一側的支架(64),所述驅動電機(63)部分置于所述支架(64)上。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沖壓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7)安裝在頂板(12)上,且所述控制器(7)上設有顯示屏(71)以及若干按鍵(72)。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壓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2)兩側分別設有導柱(21),所述沖壓板(4)對應所述導柱(21)的位置設有導柱孔(41),所述導柱(21)穿過導柱孔(41)設置。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沖壓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2)兩側的導柱(21)呈對角設置。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模具領域,公開了一種沖壓整形模具,包括模架,位于所述模架內的模板,所述模架上固接有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的輸出端連接有沖壓板,所述沖壓板位于模板的正上方,所述模板的兩側設有固設在模架上的檢測機構,所述模架的一側設有連接于模板的輸送機構,工件置于所述輸送機構上,所述驅動機構、檢測機構以及輸送機構均連接于固設在模架上的控制器。本發明通過設置輸送機構,能夠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降低了人工上料的危險性以及工人的勞動強度。通過設置檢測機構對工件是否處于待沖壓整形位置進行檢測,進一步的提高了工人的人身安全,且提高了加工效率。
【IPC分類】B21D43/12, B21D55/00, B21D37/10
【公開號】CN105710243
【申請號】CN201610237930
【發明人】吉祥, 孟坤全, 祁新亮, 何建久
【申請人】昆山安泰美科金屬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