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沖壓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穩定性的超高速沖壓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在通訊、汽車、設備、家電等行業朝高速網絡化及智能化方向發展的大環境下,用于信號采集、連接、傳輸、控制的元器件包括連接器、傳感器及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且產品要求越來越細小、精密,這給電子信息與控制等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會,沖壓工藝作為此類關鍵零部件的核心生產工藝,同樣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會,尤其是高速精密沖壓技術是現代沖壓生產的先進制造技術,應用高速精密沖壓技術批量生產制品,具有高生產效率、高質量、高一致性,以及節能降耗、節省人力、降低成本及確保安全生產等特點。
隨著全球尤其是我國工業的發展,精密沖壓件的應用越來越廣,數量也越來越大,對沖壓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大量生產或超大量生產中,普通沖壓已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為提高生產率,從而適應生產需要,采用高速沖壓技術進行高速自動化生產是最有效的途徑。高速沖壓是指沖壓速度在200次/分鐘以上的沖壓加工。隨著近年來高速精密沖壓設備的飛速發展,沖壓速度200次/分鐘到800次/分鐘之間已經實現了穩定的生產實踐,但進一步提升沖壓速度至1200次/分鐘以上尤其是1800次/分鐘以上,在精密沖壓模具的技術創新上遇到了發展瓶頸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穩定性的超高速沖壓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高穩定性的超高速沖壓模具,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所述下模部分依次設置有下墊板、下模板、下模座,所述上模部分依次設置有上模座、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及上脫板,所述上夾板上連接有一脫板固定止動板,所述脫板固定止動板的上端與所述上夾板連接,下端卡接設置于上脫板底部。
優選地,所述脫板固定止動板側面開設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的上端架設于所述上夾板上,所述凹槽的下端與所述上脫板底部抵接,且所述上夾板與所述止擋板之間設置有間隙。
優選地,所述脫板固定止動板一端通過內六角螺紋與上夾板連接。
優選地,所述脫板固定止動板設置有兩個(不限于兩個),分別置于上夾板的兩端。
優選地,所述上模座與上墊板、上夾板及止擋板之間通過內六角螺紋連接,所述內六角螺紋與所述上模座之間設置有脫料彈簧。
優選地,所述的高穩定性的超高速沖壓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原料放置到位;
S2、合模,上、下模座進行合模,所述上模座帶動上脫板向下模座運動進行合模;
S3、完成沖壓后,開模,所述上模座帶動所述上脫板向上運動,上夾板與止擋板先進行分離,當上模座繼續向上運動,通過脫板固定止動板進一步的將止擋板一起穩定向上運動,直至完全開模;
S4、最后通過頂桿將產品頂出。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體現在:脫板固定止動板將上夾板與上脫板之間進行進一步的連接,增加了兩者之間的穩定性,使得該模具在高速運行脫料時,上夾板與上脫板之間的相對運動有進一步的緩沖,從而保證了整個沖壓系統的穩定性及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具體闡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發明揭示了一種高穩定性的超高速沖壓模具,如圖1所示,包括上、下模座,從所述上模座2向所述下模座1方向依次設置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13、上脫板11、下模板、下墊板。其結構與現有結構一致,所述止擋板13與所述上脫板11通過螺紋連接,所述上墊板、上夾板12及止擋板13通過內六角螺紋連接于所述上模座2上。當上模座運動時,帶動上模座上的連接結構運動。所述止擋板與所述上模座2之間設置有脫料彈簧5。具體的,所述脫料彈簧5通過止付螺絲3置于上模座2內,所述內六角螺紋與上模座2之間設置有彈簧墊板4.所述脫料彈簧5的底部與所述彈簧墊板4抵接。以上結構與現有技術類似,且不是本發明的技術重點,故在此不再贅述。
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所述上夾板12上連接有一脫板固定止動板14,所述脫板固定止動板的上端與所述上夾板12連接,下端卡接設置于上脫板底部。具體的,所述脫板固定止動板14側面開設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的上端架設于所述上夾板12上,所述凹槽的下端與所述上脫板11底部抵接,進一步考慮到使得脫料板11能夠運動自如,當凹槽的下端與所述上脫板11底部抵接時,所述上夾板12與所述止擋板13之間設置有間隙。
一般,所述脫板固定止動板14與上夾板12之間通過內六角螺紋15進行固定連接。同時,為了保證模具的穩定性,所述脫板固定止動板14一般在上夾板的兩端分別設置一個,當然也不限于一個。
現有技術中上夾板與上脫板之間的連接為間接連接,當高速運行狀態下,脫料時,上夾板與上脫板之間容易晃動,從而無法保證其安全性及穩定性,本發明通過脫板固定止動板將上夾板與上脫板之間進行進一步的連接,增加了兩者之間的穩定性,使得該模具在高速運行脫料時,除了上模座內彈簧的緩沖之外,上夾板與上脫板之間的相對運動有進一步的緩沖,從而保證了整個沖壓系統的穩定性及安全性。
本發明尚有多種具體的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者等效變換而形成的所有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