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化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換向器銑槽機。
背景技術:
現有對換向器開槽的加工方式,通常是依賴于人工進行上料、定位、取料,但是這種加工方式存在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且容易發生工傷事故等問題,于是人們研發出換向器開槽設備。然而,目前市場上的換向器開槽設備的結構和控制方式均比較復雜,不利于安裝和使用,而且這些設備還存在切削后銅屑易掉進換向器與內孔定位銷之間縫隙導致換向器下料時出現卡料的問題。
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換向器開槽設備進行改進,研發出一種高效率、高精度、不卡料的全自動換向器銑槽機,以更好地滿足換向器開槽加工的發展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工作效率高、精度高、避免卡料以及可以自動完成上料、取料、定位、切削的換向器銑槽機。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換向器銑槽機,包括工作臺,所述工作臺按工作方向依次設有供料機構、取料機構、分割機構、切削機構和吸塵機構,所述供料機構位于工作臺的一側,所述取料機構位于供料機構的一側,所述切削機構位于供料機構的對面,所述分割機構位于切削機構與供料機構之間,所述吸塵機構位于分割機構的一側。
所述取料機構的兩側分別設有上料端和下料端,所述上料端位于供料機構的一側,所述下料端位于分割機的一側。
所述分割機構固定設有氣動夾頭,所述氣動夾頭固定設有定位治具,所述定位治具設有內孔定位銷,且所述內孔定位銷、氣動夾頭和分割機構三者位于同一轉動軸上。
所述切削機構設有刀軸和設于刀軸上的刀片。
優選的,所述吸塵機構位于刀片的左側下方,所述分割機構對應吸塵機構位于刀片的右側下方。
優選的,所述吸塵機構為吸塵管,所述吸塵管的吸塵口位于刀片的正下方(即最接近切削機構的工作位置)。
優選的,所述吸塵管內設有三個彎道。
優選的,所述供料機構為直振料道。
優選的,所述上料端和下料端設有凸輪機械手。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效率高,精度高,不僅可以自動完成供料、取料、定位和切削,而且可以避免卡料現象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換向器銑槽機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換向器銑槽機的前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換向器銑槽機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換向器銑槽機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換向器銑槽機的圖3的a處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換向器銑槽機的圖4的b處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一種換向器銑槽機進行詳細的說明。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參照圖1至6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換向器銑槽機,包括工作臺1,所述工作臺1按工作方向依次設有供料機構11、取料機構12、分割機構13、切削機構14和吸塵機構15;所述供料機構11位于工作臺1的一側,所述取料機構12位于供料機構11的一側,所述切削機構14位于供料機構11的對面,所述分割機構13位于切削機構14與供料機構11之間,所述吸塵機構15位于分割機構13的一側。
所述取料機構12的兩側分別設有上料端121和下料端122,所述上料端121位于供料機構11的一側,所述下料端122位于分割機構13的一側。
所述分割機構13固定設有氣動夾頭131,所述氣動夾頭131固定設有定位治具132,所述定位治具132設有內孔定位銷133,且所述內孔定位銷133、氣動夾頭131和分割機構13三者位于同一轉動軸上。
所述切削機構14設有刀軸141和設于刀軸141上的刀片142。
所述吸塵機構15位于刀片142的左側下方,所述分割機構13對應吸塵機構15位于刀片142的右側下方。
優選的,所述吸塵機構15為吸塵管,所述吸塵管的吸塵口位于刀片142的正下方(即最接近切削機構的工作位置)。
優選的,所述供料機構11為直振料道。
優選的,所述上料端121和下料端122設有凸輪機械手。
工作前,位于上料端121的機械手先從供料機構11中取出換向器2,然后由下料端122的機械手將換向器2放到定位治具132的內孔定位銷133內。
工作時,所述分割機構13控制所述氣動夾頭131將定位治具132上升并且推向正在高速轉動的刀片142,直至換向器2與刀片142相切,所述刀片142對換向器2進行銑削,且由所述分割機構13帶動氣動夾頭131和定位治具132依據設定的工作參數分度旋轉以更換銑削位點;銑削產生的銅屑由吸塵機構15及時吸除,使得銅屑不會掉落到換向器2與內孔定位銷133之間的縫隙,從而避免換向器2下料時發生卡料。
本實用新型選用凸輪機械手進行上料和下料,大大提升了開槽加工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內孔定位銷133、氣動夾頭131和分割機構13三者位于同一轉動軸上,有利于刀片142在對換向器2進行銑削時具有高精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范圍內,根據技術方案以及方案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