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加工設備,特別涉及一種聯合裝蓋輥軋機。
背景技術:
在水壺等產品的加工中需要進行壓裝和輥軋作業,以水壺為例,在其加工中需要將底蓋壓裝到壺身內,再對壺身的底邊進行輥軋作業來使其向內卷繞至包緊壺蓋的外緣以進行固定和密封,目前,這些壓裝和輥軋作業通常是分開進行的,工人需要將工件先安裝在壓裝機的夾具上,操作壓裝機進行壓裝作業,之后再將壓裝好的工件取下并搬運和安裝到輥軋機的夾具中,操作輥軋機進行輥軋作業,最后再將加工好的工件取下,操作較為繁瑣,工人的勞動強度較大,生產效率較低,也容易發生事故而對工人造成傷害,并且需要單獨的壓裝機和輥軋機,設備成本較高。
另一方面,現有的壓裝機和輥軋機通常僅利用其工作臺上的夾具對工件的底部進行定位,而水壺等工件的高度通常較高,這樣壓裝機和輥軋機的夾具便難以對工件進行準確、穩固的定位,工件安裝時很容易出現偏斜、錯位和松動,特別是壓裝和輥軋作業過程中,工件受力較大,壓裝機和輥軋機本身也容易出現振動,因此工件極易出現擺動從而影響加工質量,并且,現有的輥軋機通常僅有一個輥軋頭,利用該一個輥軋頭對工件進行輥軋加工時,工件極易因為受力不均而產生偏斜和變形,容易影響產品的加工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保證工人安全的聯合裝蓋輥軋機。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聯合裝蓋輥軋機,包括:
一機架,機架上設置有一工作臺,該工作臺上具有一壓裝工位和一輥軋工位;
一輸送裝置,設置在機架上,用于將工件從壓裝工位輸送到輥軋工位;
一壓裝裝置,設置在機架上并與所述的壓裝工位對齊,用于對壓裝工位上的工件進行壓裝作業;
一輥軋裝置,設置在機架上并與所述的輥軋工位對齊,用于對輥軋工位上的工件進行輥軋作業。
優選的,所述的輸送裝置包括一移動座和位于工件下方的一升降臺,所述的移動座滑動設置在機架上并由一橫移驅動裝置驅動而可相對機架橫向移動,所述的升降臺滑動設置在移動座上并由一縱移驅動裝置驅動而可相對升降臺縱向移動至將壓裝工位上的工件托起至離開工作臺,此時升降臺可隨移動座移動至將工件移動至輥軋工位的上方。
優選的,所述的升降臺位于工作臺的下方,工作臺上開設有可供升降臺縱向穿過的托舉孔。
優選的,所述的工作臺上還具有一上料工位、一檢測工位和一下料工位,所述的上料工位、壓裝工位、檢測工位、輥軋工位和下料工位沿工作臺橫向等間距分布,所述的升降臺可同時將上料工位、壓裝工位、檢測工位和輥軋工位上的工件托起并移動至下一工位。
優選的,所述的工作臺上對應于各工位設置有若干縱向的定位槽,所述的定位槽與工件底部的形狀相適配,工件的底部可縱向插設在所述的定位槽內。
優選的,所述的定位槽由設置在工作臺上的若干夾緊件圍成,這些夾緊件中至少有一滑動設置在工作臺上并由一夾緊驅動裝置驅動而可沿背離定位槽中心的方向相對工作臺橫向移動。
優選的,所述的壓裝裝置包括一第一基座、一第一定位環和一壓裝頭,所述的第一基座滑動設置在機架上并由一第一驅動裝置驅動而可相對機架縱向移動,所述的第一定位環設置在第一基座上并與工件相適配而可隨第一基座移動至套設在工件的中部或上部外以限制工件相對機架的橫向移動,所述的壓裝頭滑動設置在第一基座上并由一第二驅動裝置驅動而可相對第一基座縱向移動以對工件進行壓裝作業。
優選的,所述的輥軋裝置包括一第二基座、一第二定位環和一輥軋機構,所述的第二基座滑動設置在機架上并由一第三驅動裝置驅動而可相對機架縱向移動,所述的第二定位環設置在第二基座上并與工件相適配而可隨第二基座移動至套設在工件的中部或上部外以限制工件相對機架的橫向移動,所述的輥軋機構包括第三基座、設置在第三基座上的一輥軋臺和設置在輥軋臺上的至少一輥軋頭,所述的第三基座滑動設置在第二基座上并由一第四驅動裝置驅動而可相對第二基座縱向移動,所述的輥軋臺通過一縱向的樞接軸樞設在第三基座上并由一第五驅動裝置驅動而可相對第三基座繞該樞接軸橫向轉動,所述的輥軋頭偏離所述的樞接軸并與工件的待輥軋處縱向對齊。
優選的,所述輥軋頭的數量為若干個并環繞所述的樞接軸周向均勻分布。
優選的,所述機架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地腳螺釘。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中,壓裝裝置可以自動對壓裝工位上的工件進行壓裝作業,之后輸送裝置可以將工件移動至輥軋工位,輥軋裝置隨之可對工件進行輥軋作業,從而能夠自動完成對工件的壓裝和輥軋加工,實際應用中可由工人手動將預壓好的工件放入壓裝工位和從輥軋工位取下加工好的工件,也可方便的利用其它的上下料裝置對工件進行取放或者將本聯合裝蓋輥軋機與其他的生產設備連接而成自動生產線,能夠有效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也有效降低了誤操作風險,能有效保證工人安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工作臺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輸送裝置的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壓裝裝置的結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輥軋裝置的結構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輥軋機構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6,一種聯合裝蓋輥軋機,包括:一機架10,機架10上設置有一工作臺12,該工作臺12上具有一壓裝工位122和一輥軋工位124;一輸送裝置20,設置在機架10上,用于將工件50從壓裝工位122輸送到輥軋工位124;一壓裝裝置30,設置在機架10上并與壓裝工位122對齊,用于對壓裝工位122上的工件50進行壓裝作業;一輥軋裝置40,設置在機架10上并與輥軋工位124對齊,用于對輥軋工位124上的工件50進行輥軋作業。本實用新型中,壓裝裝置30可以自動對壓裝工位122上的工件50進行壓裝作業,之后輸送裝置20可以將工件50移動至輥軋工位124,輥軋裝置40隨之可對工件50進行輥軋作業,從而能夠自動完成對工件50的壓裝和輥軋加工,實際應用中可由工人手動將預壓好的工件50放入壓裝工位122和從輥軋工位124取下加工好的工件50,也可方便的利用其它的上下料裝置對工件50進行取放或者將本聯合裝蓋輥軋機與其他的生產設備連接而成自動生產線,能夠有效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也有效降低了誤操作風險,能有效保證工人安全。
機架10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地腳螺釘16,從而能夠牢固的將本聯合裝蓋輥軋機固定在地面等處,以減弱本聯合裝蓋機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振動,能夠有效保證產品加工質量。
參照圖3,本實用新型中,輸送裝置20包括一移動座21和位于工件50下方的一升降臺22,移動座21滑動設置在機架10上并由一橫移驅動裝置211驅動而可相對機架10橫向移動,升降臺22滑動設置在移動座21上并由一縱移驅動裝置221驅動而可相對升降臺22縱向移動至將壓裝工位122上的工件50托起至離開工作臺12,此時升降臺22可隨移動座21移動至將工件50移動至輥軋工位124的上方,之后縱移驅動裝置221可驅動升降臺22下移至將工件50放置在輥軋工位124上以供加工,如此循環即可實現工件50的自動輸送,本輸送裝置20結構簡單可靠,適用范圍廣,易于裝配和使用。
本實施例中,升降臺22位于工作臺12的下方,工作臺12上開設有可供升降臺22縱向穿過的托舉孔13,這樣能夠簡化升降臺22的結構,也能保證工件50在升降臺22上的穩定性,實際應用中,升降臺22也可呈“L”字形繞過工作臺12以托起工件50或者直接設置在工作臺12的側方。當然,實際應用中,輸送裝置20同樣也可采用輸送帶等其他常用輸送結構,并不局限于此。本實施例中橫移驅動裝置211和縱移驅動裝置221均采用了氣缸,結構簡單可靠,動作快速,易于裝配、使用和控制,能夠縮短輸送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中,工作臺12上還具有一上料工位121、一檢測工位123和一下料工位125,上料工位121、壓裝工位122、檢測工位123、輥軋工位124和下料工位125沿工作臺12橫向等間距分布,升降臺22可同時將上料工位121、壓裝工位122、檢測工位123和輥軋工位124上的工件50托起并移動至下一工位,使用時可由工人或機械手等外界上料裝置將工件50安放到上料工位121上,之后本聯合裝蓋輥軋機可自動對工件50進行壓裝和輥軋作業,檢測工位123可供工人或外部檢測設備對壓裝好的工件50進行檢測,最后加工好的工件50被移動至下料工位125上,可由工人或外界下料裝置移走,進一步降低了工人操作失誤而受傷的風險,保證了工人的安全,也方便與外界的其他加工設備進行連接而實現全自動生產。
參照圖2,工作臺12上對應于各工位設置有若干縱向的定位槽14,定位槽14與工件50底部的形狀相適配,工件50的底部可縱向插設在定位槽14內,從而能夠對工件50進行定位,并且在壓裝作業和輥軋作業中能夠限制工件50相對工作臺12的橫向移動,保證加工精度和產品質量。
本實用新型中,定位槽14由設置在工作臺12上的若干夾緊件15圍成,這些夾緊件15中至少有一滑動設置在工作臺12上并由一夾緊驅動裝置151驅動而可沿背離定位槽14中心的方向相對工作臺12橫向移動,在需要對工件50進行托起和移動時夾緊驅動裝置151可驅動夾緊件15外移以松開工件50,方便工件50的移動和安放,在工位放置在相應工位上后,夾緊驅動裝置151可驅動夾緊件15回移而夾緊工件50,能夠對工件50進行準確定位,保證輸送裝置20能夠準確的將工件50放置到相應工位上,也能降低工件50的加工誤差對工件50輸送的影響,減少故障發生率,本實施例中夾緊件15的數量為三個,其中兩個是可相對工作臺12移動的,當然,實際應用中,夾緊件15的數量和其中可移動的數量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調整,并不局限于此,本實施例中的夾緊驅動裝置151采用了氣缸,結構簡單,動作快速,便于控制,當然,實際應用中,夾緊驅動裝置151也可采用由電機驅動的絲桿機構等其他常用驅動結構。
參照圖4,壓裝裝置30包括一第一基座31、一第一定位環32和一壓裝頭33,第一基座31滑動設置在機架10上并由一第一驅動裝置311驅動而可相對機架10縱向移動,第一定位環32設置在第一基座31上并與工件50相適配而可隨第一基座31移動至套設在工件50的中部或上部外以限制工件50相對機架10的橫向移動,壓裝頭33滑動設置在第一基座31上并由一第二驅動裝置331驅動而可相對第一基座31縱向移動以對工件50進行壓裝作業,第一驅動裝置311可驅動第一基座31實現快進動作,第二驅動裝置331可驅動壓裝頭33實現工進動作,能夠有效縮短加工時間,提高生產效率,也方便輸送裝置20對工件50的輸送,壓裝頭33在本領域內應用廣泛,實際應用中其形狀可根據工件50的形狀靈活改變,在此不另作詳述,第一定位環32能夠移動至工件50的中上部靠近壓裝部的位置,能夠對工件50的壓裝部位進行準確、穩固的定位,防止工件50出現松動和偏斜,能夠有效保證壓裝質量,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裝置311和第二驅動裝置331均采用了由電機驅動的絲桿機構,能夠保證第一基座31和壓裝頭33移動的平穩,保證加工精度,也具有較大的推力,能夠保證壓裝質量,當然,實際應用中第一驅動裝置311和第二驅動裝置331也可采用氣缸、液壓缸等其他常用驅動結構,并不局限于此,同樣的,壓裝裝置30也可采用其他現有的壓裝結構。
參照圖5和圖6,輥軋裝置40包括一第二基座41、一第二定位環42和一輥軋機構,第二基座41滑動設置在機架10上并由一第三驅動裝置411驅動而可相對機架10縱向移動,第二定位環42設置在第二基座41上并與工件50相適配而可隨第二基座41移動至套設在工件50的中部或上部外以限制工件50相對機架10的橫向移動,輥軋機構包括第三基座46、設置在第三基座46上的一輥軋臺44和設置在輥軋臺44上的至少一輥軋頭45,第三基座46滑動設置在第二基座41上并由一第四驅動裝置43驅動而可相對第二基座41縱向移動,輥軋臺44通過一縱向的樞接軸441樞設在第三基座46上并由一第五驅動裝置442驅動而可相對第三基座46繞該樞接軸441橫向轉動,輥軋頭45偏離樞接軸441并與工件50的待輥軋處縱向對齊,第三驅動裝置411可驅動第二基座41和輥軋機構快進,第四驅動裝置43可驅動輥軋機構工進,第五驅動裝置442可驅動輥軋臺44帶動輥軋頭45沿工件50的周邊轉動而進行輥軋作業,能夠有效縮短加工時間,提高生產效率,也方便輸送裝置20對工件50的輸送,輥軋頭45在本領域應用廣泛,通常橫向樞設在輥軋臺44上,其形狀可根據工件50的形狀和輥軋要求改變,在此不另作詳述,第二定位環42能夠移動至工件50的中上部靠近輥軋部的位置,從而能夠對工件50進行準確、穩固的定位,防止工件50出現偏斜、錯位和擺動,能夠有效保證輥軋質量。
輥軋頭45的數量為若干個并環繞樞接軸441周向均勻分布。本實施例中輥軋頭45的數量為兩個,并分別設置在輥軋臺44的兩側,能夠提高輥軋作業的效率,并且能夠保證工件50受力均勻,使得工件不易因受力不均而產生偏斜、擺動和變形,當然,實際應用中,輥軋頭45的數量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調整,本實施例中的第三驅動裝置411和第四驅動裝置43均采用了由電機驅動的絲桿機構,第五驅動電機則采用了伺服電機,能夠保證第二基座41和輥軋機構移動的平穩,保證加工精度,也具有較大的推力,能夠保證輥軋質量,當然,實際應用中第三驅動裝置411、第四驅動裝置43和第五驅動裝置442也可采用氣缸、液壓缸等其他常用驅動結構,并不局限于此,同樣的,輥軋裝置40也可采用其他現有的輥軋結構。
參照圖1和圖3,另外,本實用新型中還可以增設若干傳感器17和控制器11,利用傳感器17來檢測各運動部件和工件50的位置,使用控制器11根據傳感器17的檢測信號來控制各運動部件的動作,從而實現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作業,這些傳感器17和控制器11及相應的自動控制方法在領域內應用廣泛,在此不另作詳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先實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