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便捷的鋼管彎弧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鋼結構工程是以鋼材制作為主的結構,是主要的建筑結構類型之一,由于工業水平的不斷發展,現代化鋼結構工程發展迅猛,我國鋼結構的設計、制造、安裝水平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鋼結構以其自身的特點能夠搭建結構復雜多樣的建筑,復雜的鋼結構建筑中經常用到大跨度的圓弧鋼管,現有技術是通過人工在架子上壓彎,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加工出來的鋼管弧度不一,過渡不平滑,影響美觀也影響力學性能。
市面上的自動便捷的鋼管彎弧加工設備價格昂貴,而且不易搬運維護成本高,不能滿足小型企業使用需要,而且自動便捷的鋼管彎弧加工設備每次工作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不環保。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捷的鋼管彎弧加工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便捷的鋼管彎弧加工設備,包括外殼主體、設置在所述外殼主體中間位置的操作凹形槽區以及和設置在所述外殼主體頂部靠近所述操作凹形槽區邊緣的兩組定位傳動輪,所述外殼主體的內部設有一組油缸腔,所述油缸腔的頂部設有一組過油通道,且所述過油通道的底端位于所述油缸腔的內部的底部,過油通道的內部設有一組第一逆止閥,所述外殼主體的內部在位于油缸腔的頂部設有一組密閉活動腔,所述密閉活動腔的內部插入一組密封活動頭,所述密封活動頭的上表面的中心固定一組貫穿外殼主體的連桿,所述連桿的頂部通過鉸鏈機構連接一組操作桿的一端,所述操作桿桿體中部的底端通過鉸鏈機構連接立柱,所述立柱的底部固定在外殼主體的上表面,所述外殼主體的內部設有一組連通所述密閉活動腔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內部設有一組第二逆止閥,所述外殼主體的內部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和油缸腔之間設有一組連通第一通道的底部和油缸腔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內部設有一組電子控制閥,所述操作凹形槽區內靠近所述第一通道一側的所述外殼主體上設有一組外接管,所述外接管一端與所述第一通道相連通,所述外接管的另一端固定一組環形導管,所述環形導管的內部設有連通外接管的中通腔,所述中通腔的內部設有一組擋塊,所述擋塊的一端面的中心固定一組貫穿環形導管的環狀活接桿,所述環狀活接桿在位于環形導管外部的一端固定一組定位支桿,所述定位支桿外表面上套設有轉動配合連接的輔助輪,所述定位傳動輪底部的所述外殼主體內設有與所述定位傳動輪轉動配合連接的定位驅動馬達,所述輔助輪與所述定位傳動輪外表面均設有彈性防護層,所述定位驅動馬達外表面上設有電子控制裝置,所述電子控制裝置與所述定位驅動馬達電聯,所述電子控制裝置用以控制所述定位驅動馬達的轉速,從而可以根據需要調節所述定位驅動馬達的轉速來控制所述定位傳動輪旋轉速度。
進一步地,所述環形導管的環狀活接桿的結構外形均為圓環狀結構,且環形導管結構外形的圓心和環狀活接桿的結構外形的圓心為同一心圓。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逆止閥的流出口位于密閉活動腔的方向。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逆止閥的流出口位于外接管的方向。
進一步地,所述鉸鏈機構為角度旋轉式結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結構簡單,方便搬運,設備運行時耗能小有利于環保,該裝置能夠在彎曲鋼管時,有效減小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便捷的鋼管彎弧加工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便捷的鋼管彎弧加工設備在俯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種便捷的鋼管彎弧加工設備中環形導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外殼主體的俯視圖。
圖中:1,外殼主體、2,油缸腔、3,過油通道、4,第一逆止閥、5,密閉活動腔、6,密封活動頭、7,連桿、8,操作桿、9,鉸鏈機構、10,立柱、11,第一通道、12,第二逆止閥、13,第二通道、14,電子控制閥、15,外接管、16,環形導管、17,環狀活接桿、18,定位支桿、19,定位傳動輪、20,中通腔、21,擋塊、22,操作凹形槽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圖4,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實施例:一種便捷的鋼管彎弧加工設備,包括外殼主體1、設置在所述外殼主體1中間位置的操作凹形槽區22以及設置在所述外殼主體1頂部靠近所述操作凹形槽區22邊緣的兩組定位傳動輪19,所述外殼主體1的內部設有一組油缸腔2,所述油缸腔2的頂部設有一組過油通道3,且所述過油通道3的底端位于所述油缸腔2的內部的底部,過油通道3的內部設有一組第一逆止閥4,所述外殼主體1的內部在位于油缸腔2的頂部設有一組密閉活動腔5,所述密閉活動腔5的內部插入一組密封活動頭6,所述密封活動頭6的上表面的中心固定一組貫穿外殼主體1的連桿7,所述連桿7的頂部通過鉸鏈機構9連接一組操作桿8的一端,所述操作桿8桿體中部的底端通過鉸鏈機構9連接立柱10,所述立柱10的底部固定在外殼主體1的上表面,所述外殼主體1的內部設有一組連通所述密閉活動腔5的第一通道11,所述第二通道11的內部設有一組第二逆止閥12,所述外殼主體1的內部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11的底部和油缸腔2之間設有一組連通第一通道11的底部和油缸腔2的第二通道13,所述第二通道13的內部設有一組電子控制閥14,所述操作凹形槽區22內靠近所述第一通道11一側的所述外殼主體1上設有一組外接管15,所述外接管15一端與所述第一通道11相連通,所述外接管15的另一端固定一組環形導管16,所述環形導管16的內部設有連通外接管15的中通腔20,所述中通腔20的內部設有一組擋塊21,所述擋塊21的一端面的中心固定一組貫穿環形導管16的環狀活接桿17,所述環狀活接桿17在位于環形導管16外部的一端固定一組定位支桿18,所述定位支桿18外表面上套設有轉動配合連接的輔助輪181,輔助輪181在鋼管彎弧過程中配合轉動,減少鋼管彎弧過程中造成對鋼管外壁造成磨損,所述定位傳動輪19底部的所述外殼主體1內設有與所述定位傳動輪19轉動配合連接的定位驅動馬達191,所述輔助輪181與所述定位傳動輪19外表面均設有彈性防護層,通過定位驅動馬達191控制所述定位傳動輪19帶動鋼管移動,所述定位驅動馬達191外表面上設有電子控制裝置192,所述電子控制裝置192與所述定位驅動馬達191電聯,所述電子控制裝置192用以控制所述定位驅動馬達191的轉速,從而可以根據需要調節所述定位驅動馬達191的轉速來控制所述定位傳動輪19旋轉速度。
所述環形導管16的環狀活接桿17的結構外形均為圓環狀結構,且環形導管16結構外形的圓心和環狀活接桿17的結構外形的圓心為同一心圓;所述第一逆止閥4的流出口位于密閉活動腔5的方向,控制油體不會反流到油缸腔2的內部;所述第二逆止閥12的流出口位于外接管15的方向,控制油體不會反流到密閉活動腔5的內部;所述鉸鏈機構9為角度旋轉式結構,實現操作桿8旋轉,起到施壓作用;所述電子控制閥14實現電動控制油體排放。
具體使用方式:本發明工作中,將鋼管放置到兩組定位傳動輪19和輔助輪181之間,并且使得鋼管的兩端伸出定位傳動輪19,此時,多次按壓操作桿8,在杠桿原理的作用下,密封活動頭6反復上下移動,在空氣壓力的作用下,位于油缸腔2內部的油體被吸入密閉活動腔5的內部,由于第一逆止閥4的存在,當密封活動頭6向下移動時,油體不會進入油缸腔2中,反而進入到第一通道11中,在密封活動頭6的不斷推進下,進入第一通道11中的油體會更多,而由于第二逆止閥12的存在,這些油體不會反流到密閉活動腔5,進而流入環形導管16中,強大的油體擠壓擋塊21,使得擋塊21發生位移,而環狀活接桿17的不斷移動,當定位支桿18上的輔助輪181抵觸在鋼管時,由于不斷的施力,在定位支桿18和定位傳動輪19的作用下,鋼管發生彎曲,當彎曲到合適弧度時,停止按操作桿體8,再通過定位驅動馬達191控制所述定位傳動輪19帶動鋼管移動,當彎曲到需要的鋼管弧形長度時,停止定位驅動馬達191,然后通過打開電子控制閥14,使得位于第一通道11和環形導管16中的油體經過第二通道13回流至油缸腔2中,最后將鋼管取出,即可。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