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橋梁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實用的橋梁設備。
背景技術:
橋梁施工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鋼板、鋼材,根據不同的需求,需要將鋼板、鋼材進行加工,在鋼板加工中工作人員在對鋼板加工時需要按照要求進行磨削和鉆孔,常常用到鉆孔設備以及磨削設備,當需要加工鋼板磨削和鉆孔時,由于鉆孔和磨削分別在不同機器上進行,需要經常將鋼板在鉆孔設備以及磨削設備之間切換,切換時需要將鋼板進行多次進行裝夾、定位,操作復雜,費時費力,從而使生產效率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實用的橋梁設備,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實用的橋梁設備,包括由支柱和頂架組成的架體以及設置在所述架體底部的底架,所述支柱頂部固定安裝有遮蓋板,所述架體內設有操控構件,所述操控構件內設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左右兩側內壁相稱設有第一滑行槽,所述第一滑行槽內設有第一螺形桿,所述第一空腔內滑行配合連接有第一滑行塊,所述第一空腔下方的所述操控構件內設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右側內壁設有導位槽,所述導位槽內設有導位桿,所述導位桿上滑行配合連接有左側伸進所述第二空腔內的導位架,伸進所述第二空腔內的所述導位架內設有第一錐輪,所述第一錐輪頂部固定設有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一內花鍵軸,所述第一錐輪底部固定設有向下延展設置的第二內花鍵軸,所述第一內花鍵軸頂部貫穿所述第二空腔內頂部且間隙配合,所述第二內花鍵軸內配合連接有第一外花鍵軸,所述第一外花鍵軸底部連接有第一電動機,所述導位架左側的所述第二空腔內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一轉桿,所述第一轉桿向下延展段貫穿所述第二空腔內底部且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轉桿頂部固定設有第二錐輪,所述第一轉桿底部長出所述操控構件底部端面外且固定設有磨削輪,所述第一滑行塊內設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內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轉桿,所述第二轉桿右側的所述第三空腔內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三轉桿,所述第一電動機的外部還設置有護托裝置。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支柱設有兩組且左右相稱設置,兩組所述支柱相對側相稱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滑行槽,所述第二滑行槽內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螺形桿,所述第二螺形桿頂部端與所述第二滑行槽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形桿底部端與第二電動機連接,所述第二電動機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二滑行槽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所述頂架左右兩側分別伸進左右兩側所述支柱內的所述第二滑行槽內且滑行配合連接,伸進所述第二滑行槽內的所述頂架與所述第二螺形桿配合連接,所述頂架前端面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三滑行槽,所述第三滑行槽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三螺形桿,所述第三螺形桿左側端與所述第三滑行槽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三螺形桿右側端與第四電動機連接,所述第四電動機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三滑行槽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所述第三滑行槽內滑行配合連接有第二滑行塊,所述第二滑行塊且與所述第三螺形桿配合連接,所述第二滑行塊前端面與所述操控構件后側端面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底架內設有貫穿槽。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螺形桿頂部與所述第一滑行槽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形桿底部與第三電動機連接,所述第三電動機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一滑行槽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內花鍵軸和所述第二內花鍵軸均與所述導位架轉動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電動機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二空腔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三空腔內所述第二轉桿和所述第三轉桿上分別周向固設有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所述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之間設有鏈條,所述第二轉桿和所述第三轉桿頂部末尾均與所述第三空腔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轉桿和所述第三轉桿底部延展段均貫穿所述第三空腔內底部且轉動配合連接,所述述第三轉桿底部末尾固定設有長出所述第一滑行塊底部端面外的第二外花鍵軸。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轉桿內設有上下延展第一貫穿孔,所述磨削輪內設有與所述第一貫穿孔相通的第二貫穿孔,所述第一貫穿孔內間隙配合連接有上下延展設置的鉆孔頭,所述鉆孔頭頂部與所述第二轉桿底部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滑行塊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伸進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滑行槽內且滑行配合連接的凸頭,所述凸頭與所述第一螺形桿配合連接;所述導位槽內的所述導位架底部的所述導位桿外周設有彈性件。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護托裝置包括抗振墊和抗振墊,所述抗振墊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動機的左端和右端且與所述第一電動機固定連接,所述散熱翅片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動機的前端和后端且與所述第一電動機固定連接,所述散熱翅片的左端和右端均與所述抗振墊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電動機和第四電動機和第二電動機的外部也相應地設置有所述護托裝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空腔左右兩側內壁相稱設第一滑行槽,第一滑行槽內設第一螺形桿,第一空腔內滑行配合連接第一滑行塊,第一空腔下方的操控構件內設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右側內壁設導位槽,導位槽內設導位桿,導位桿上滑行配合連接左側伸進第二空腔內的導位架,伸進第二空腔內的導位架內設第一錐輪,第一錐輪頂部固定設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一內花鍵軸,第一錐輪底部固定設向下延展設置的第二內花鍵軸,第一內花鍵軸頂部貫穿第二空腔內頂部且間隙配合,第二內花鍵軸內配合連接第一外花鍵軸,第一外花鍵軸底部連接第一電動機,導位架左側的第二空腔內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一轉桿,第一轉桿向下延展段貫穿第二空腔內底部且轉動配合連接,第一轉桿頂部固定設第二錐輪,第一轉桿底部長出操控構件底部端面外且固定設磨削輪,第一滑行塊內設第三空腔,第三空腔內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轉桿,第二轉桿右側的第三空腔內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三轉桿,從而實現鉆孔頭的自動伸縮工作以及自動控制鉆孔以及磨削傳動控制,從而減少設備投入,減少制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操作步驟。
2.通過支柱設兩組且左右相稱設置,兩組支柱相對側相稱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滑行槽,第二滑行槽內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螺形桿,第二螺形桿頂部端與第二滑行槽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第二螺形桿底部端與第二電動機連接,第二電動機固定安裝于第二滑行槽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頂架左右兩側分別伸進左右兩側支柱內的第二滑行槽內且滑行配合連接,伸進第二滑行槽內的頂架與第二螺形桿配合連接,頂架前端面內設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三滑行槽,第三滑行槽內設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三螺形桿,第三螺形桿左側端與第三滑行槽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第三螺形桿右側端與第四電動機連接,第四電動機固定安裝于第三滑行槽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第三滑行槽內滑行配合連接第二滑行塊,第二滑行塊且與第三螺形桿配合連接,第二滑行塊前端面與操控構件后側端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本裝置的自動控制升降以及左右移動鉆孔和磨削工作。
3.通過第三空腔內第二轉桿和第三轉桿上分別周向固設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之間設鏈條,第二轉桿和第三轉桿頂部末尾均與第三空腔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第二轉桿和第三轉桿底部延展段均貫穿第三空腔內底部且轉動配合連接,述第三轉桿底部末尾固定設長出第一滑行塊底部端面外的第二外花鍵軸,從而實現自動控制鉆孔傳動配合工作。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實現一機多用,減少設備投入,減少鋼板裝夾以及定位次數,省時省力,從而提高了橋梁施工效率,加快施工進度。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實用的橋梁設備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操控構件左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操控構件鉆孔狀態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操控構件磨削狀態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圖1中頂架的箭頭方向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本發明的一種實用的橋梁設備,包括由支柱6和頂架7組成的架體以及設置在所述架體底部的底架5,所述支柱6頂部固定安裝有遮蓋板9,所述遮蓋板9用以遮擋灰塵、雨水等作用,所述架體內設有操控構件8,所述操控構件8內設有第一空腔81,所述第一空腔81左右兩側內壁相稱設有第一滑行槽83,所述第一滑行槽83內設有第一螺形桿831,所述第一空腔81內滑行配合連接有第一滑行塊85,所述第一空腔81下方的所述操控構件8內設有第二空腔82,所述第二空腔82右側內壁設有導位槽84,所述導位槽84內設有導位桿841,所述導位桿841上滑行配合連接有左側伸進所述第二空腔82內的導位架842,伸進所述第二空腔82內的所述導位架842內設有第一錐輪8423,所述第一錐輪8423頂部固定設有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一內花鍵軸8421,所述第一錐輪8423底部固定設有向下延展設置的第二內花鍵軸8422,所述第一內花鍵軸8421頂部貫穿所述第二空腔82內頂部且間隙配合,所述第二內花鍵軸8422內配合連接有第一外花鍵軸871,所述第一外花鍵軸871底部連接有第一電動機87,所述導位架842左側的所述第二空腔82內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一轉桿821,所述第一轉桿821向下延展段貫穿所述第二空腔82內底部且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轉桿821頂部固定設有第二錐輪823,所述第一轉桿821底部長出所述操控構件8底部端面外且固定設有磨削輪822,所述第一滑行塊85內設有第三空腔851,所述第三空腔851內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轉桿852,所述第二轉桿852右側的所述第三空腔851內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三轉桿853,所述第一電動機87的外部還設置有護托裝置。
其中,所述支柱6設有兩組且左右相稱設置,兩組所述支柱6相對側相稱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滑行槽61,所述第二滑行槽61內設有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螺形桿62,所述第二螺形桿62頂部端與所述第二滑行槽61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形桿62底部端與第二電動機63連接,所述第二電動機63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二滑行槽61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所述頂架7左右兩側分別伸進左右兩側所述支柱6內的所述第二滑行槽61內且滑行配合連接,伸進所述第二滑行槽61內的所述頂架7與所述第二螺形桿62配合連接,所述頂架7前端面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三滑行槽71,所述第三滑行槽71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三螺形桿72,所述第三螺形桿72左側端與所述第三滑行槽71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三螺形桿72右側端與第四電動機73連接,所述第四電動機73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三滑行槽71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所述第三滑行槽71內滑行配合連接有第二滑行塊74,所述第二滑行塊74且與所述第三螺形桿72配合連接,所述第二滑行塊74前端面與所述操控構件8后側端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本裝置的自動控制升降以及左右移動鉆孔和磨削工作。
其中,所述底架5內設有貫穿槽51。
其中,所述第一螺形桿831頂部與所述第一滑行槽83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形桿831底部與第三電動機833連接,所述第三電動機833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一滑行槽83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鉆孔頭86的升降移動工作以及傳動配合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內花鍵軸8421和所述第二內花鍵軸8422均與所述導位架842轉動配合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電動機87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二空腔82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第三空腔851內所述第二轉桿852和所述第三轉桿853上分別周向固設有第一鏈輪854和第二鏈輪8532,所述第一鏈輪854和第二鏈輪8532之間設有鏈條8521,所述第二轉桿852和所述第三轉桿853頂部末尾均與所述第三空腔851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轉桿852和所述第三轉桿853底部延展段均貫穿所述第三空腔851內底部且轉動配合連接,所述述第三轉桿853底部末尾固定設有長出所述第一滑行塊85底部端面外的第二外花鍵軸8531,從而實現自動控制鉆孔傳動配合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轉桿821內設有上下延展第一貫穿孔8211,所述磨削輪822內設有與所述第一貫穿孔8211相通的第二貫穿孔8221,所述第一貫穿孔8211內間隙配合連接有上下延展設置的鉆孔頭86,所述鉆孔頭86頂部與所述第二轉桿852底部固定連接,從而實現鉆孔頭86的伸進和長出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滑行塊85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伸進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滑行槽83內且滑行配合連接的凸頭832,所述凸頭832與所述第一螺形桿831配合連接,從而實現導向滑行以及控制第一滑行塊85的升降工作;所述導位槽84內的所述導位架842底部的所述導位桿841外周設有彈性件843。
其中,所述護托裝置包括抗振墊8701和散熱翅片8702,所述抗振墊8701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動機87的左端和右端且與所述第一電動機87固定連接,所述散熱翅片8702設置在所述第一電動機87的前端和后端且與所述第一電動機87固定連接,所述散熱翅片8702的左端和右端均與所述抗振墊8701固定連接,所述散熱翅片8702用以吸收并散發所述第一電動機87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所述抗振墊8701用以減少所述第一電動機87在運行時產生的震動力從而防止所述第一電動機87在運行時產生的震動力過大而導致所述操控構件8抖動,所述第三電動機833和第四電動機73和第二電動機63的外部也相應地設置有所述護托裝置。
初始狀態時,第一滑行塊85位于第一空腔81內的最底部位置,同時,凸頭832位于第一滑行槽83內的最底部位置,此時,第三轉桿853底部的第二外花鍵軸8531完全位于第一內花鍵軸8421內,使第一內花鍵軸8421頂部端面與第一空腔81內底部處于同一水平面位置,同時,第一內花鍵軸8421帶動導位架842克服彈性件843的頂壓力向下移動到導位槽84內的下方位置,使導位架842帶動第二內花鍵軸8422與第一外花鍵軸871完全配合連接,此時,導位架842內的第一錐輪8423最大程度遠離第一轉桿821頂部的第二錐輪823,同時,第一滑行塊85內的第二轉桿852帶動鉆孔頭86沿第一貫穿孔8211和第二貫穿孔8221底部方向最大程度長出磨削輪822底部端面外。
當需要鉆孔加工時,首先通過第一電動機87帶動第一外花鍵軸871轉動,由第一外花鍵軸871帶動第二內花鍵軸8422轉動,進而由第二內花鍵軸8422帶動第一錐輪8423以及第一錐輪8423頂部的第一內花鍵軸8421轉動,并由第一內花鍵軸8421帶動第二外花鍵軸8531以及第二外花鍵軸8531頂部的第三轉桿853轉動,然后由第三轉桿853帶動第二鏈輪8532轉動,通過第二鏈輪8532和第一鏈輪854之間的鏈條8521帶動第一鏈輪854以及第一鏈輪854上的第二轉桿852轉動,進而由第二轉桿852帶動鉆孔頭86轉動,然后通過第四電動機73帶動第三螺形桿72正反轉動,由第三螺形桿72帶動第二滑行塊74以及第二滑行塊74前端面的操控構件8左右移動調節鉆孔間距以及位置,然后通過第二電動機63帶動第二螺形桿62正反轉動,由第二螺形桿62帶動頂架7沿第二滑行槽61上下方向滑行,從而持續實現鉆孔作業,鉆孔作業時由于導位架842內的第一錐輪8423最大程度遠離第一轉桿821頂部的第二錐輪823,使得在鉆孔作業時磨削輪822為無連接狀態;
當需要磨削加工使用時,首先通過第三電動機833帶動第一螺形桿831轉動,由第一螺形桿831帶動凸頭832逐漸沿第一滑行槽83頂部方向滑行,同時,由凸頭832帶動第一滑行塊85逐漸沿第一空腔81頂部方向滑行,此時,第二轉桿852帶動鉆孔頭86逐漸向上移動,使鉆孔頭86末端逐漸滑入第二貫穿孔8221內,同時,導位架842受到彈性件843的頂壓力,使導位架842逐漸導位桿841頂部方向滑行,此時,使第一錐輪8423逐漸靠近第二錐輪823,繼續控制第三電動機833帶動第一螺形桿831轉動,直至導位架842受彈性件843的頂壓力移動到導位槽84內最頂部位置,此時,第一錐輪8423左側上方與第二錐輪823右側下方嚙合連接,同時,第二內花鍵軸8422內底部段與第一外花鍵軸871外頂部段配合連接,此時,第一內花鍵軸8421頂部段最大程度伸進第一空腔81內,繼續控制第三電動機833帶動第一螺形桿831轉動,此時,第一滑行塊85帶動第三轉桿853底部的第二外花鍵軸8531逐漸滑離第一內花鍵軸8421,直至第一滑行塊85移動到第一空腔81內的最頂部位置時,此時,凸頭832滑行到第一滑行槽83內的最頂部位置,使第一滑行塊85帶動第三轉桿853底部的第二外花鍵軸8531最大程度遠離第一內花鍵軸8421,此時,第一滑行塊85帶動第二轉桿852底部的鉆孔頭86底部完全伸進磨削輪822內的第二貫穿孔8221內,然后通過第一電動機87帶動第一外花鍵軸871轉動,由第一外花鍵軸871帶動第二內花鍵軸8422轉動,進而由第二內花鍵軸8422帶動第一錐輪8423轉動,進而由第一錐輪8423帶動第二錐輪823轉動,由第二錐輪823帶動第一轉桿821以及第一轉桿821底部的磨削輪822轉動,然后通過第二電動機63帶動第二螺形桿62正反轉動,由第二螺形桿62帶動頂架7沿第二滑行槽61上下方向滑行,調節磨削高度,然后通過第四電動機73帶動第三螺形桿72正反轉動,由第三螺形桿72帶動第二滑行塊74以及第二滑行塊74前端面的操控構件8左右移動磨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空腔左右兩側內壁相稱設第一滑行槽,第一滑行槽內設第一螺形桿,第一空腔內滑行配合連接第一滑行塊,第一空腔下方的操控構件內設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右側內壁設導位槽,導位槽內設導位桿,導位桿上滑行配合連接左側伸進第二空腔內的導位架,伸進第二空腔內的導位架內設第一錐輪,第一錐輪頂部固定設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一內花鍵軸,第一錐輪底部固定設向下延展設置的第二內花鍵軸,第一內花鍵軸頂部貫穿第二空腔內頂部且間隙配合,第二內花鍵軸內配合連接第一外花鍵軸,第一外花鍵軸底部連接第一電動機,導位架左側的第二空腔內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一轉桿,第一轉桿向下延展段貫穿第二空腔內底部且轉動配合連接,第一轉桿頂部固定設第二錐輪,第一轉桿底部長出操控構件底部端面外且固定設磨削輪,第一滑行塊內設第三空腔,第三空腔內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轉桿,第二轉桿右側的第三空腔內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三轉桿,從而實現鉆孔頭的自動伸縮工作以及自動控制鉆孔以及磨削傳動控制,從而減少設備投入,減少制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操作步驟。
2.通過支柱設兩組且左右相稱設置,兩組支柱相對側相稱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滑行槽,第二滑行槽內設上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螺形桿,第二螺形桿頂部端與第二滑行槽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第二螺形桿底部端與第二電動機連接,第二電動機固定安裝于第二滑行槽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頂架左右兩側分別伸進左右兩側支柱內的第二滑行槽內且滑行配合連接,伸進第二滑行槽內的頂架與第二螺形桿配合連接,頂架前端面內設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三滑行槽,第三滑行槽內設左右延展設置的第三螺形桿,第三螺形桿左側端與第三滑行槽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第三螺形桿右側端與第四電動機連接,第四電動機固定安裝于第三滑行槽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第三滑行槽內滑行配合連接第二滑行塊,第二滑行塊且與第三螺形桿配合連接,第二滑行塊前端面與操控構件后側端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本裝置的自動控制升降以及左右移動鉆孔和磨削工作。
3.通過第三空腔內第二轉桿和第三轉桿上分別周向固設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之間設鏈條,第二轉桿和第三轉桿頂部末尾均與第三空腔內頂部轉動配合連接,第二轉桿和第三轉桿底部延展段均貫穿第三空腔內底部且轉動配合連接,述第三轉桿底部末尾固定設長出第一滑行塊底部端面外的第二外花鍵軸,從而實現自動控制鉆孔傳動配合工作。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實現一機多用,減少設備投入,減少鋼板裝夾以及定位次數,省時省力,從而提高了橋梁施工效率,加快施工進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