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混合鏈的兩工位棒料定位油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全自動混合鏈編鏈機上使用的編制混合鏈的兩工位棒料定位油缸,屬于金屬鏈環編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礦山用輸送鏈條一般是用大型金屬鏈環編鏈機編制而成。隨著工業技術不斷發展,市場上需求的大型金屬鏈,逐漸由單一樣式鏈環組成向兩種樣式鏈環混合編制而成進行轉變。因此,對大型編鏈機的功能提出相應的要求。目前,國內鏈環生產企業的編鏈設備沒有全自動生產混合鏈的功能。企業為滿足生產要求,只能簡單調整制鏈工藝,即先將一種鏈環單獨批量編制好,再調整編鏈機,將編好的鏈環用第二種鏈環編制串接,來完成混合鏈編制。這樣的制鏈工藝生產效率低,設備調整頻繁,也影響編鏈質量。
[0003]本公司研發的全自動混合鏈編鏈機中,機械手的夾爪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編制混合鏈,夾爪夾持的兩種棒料截面不一致,為可靠工作,要求夾爪具有兼容性,即夾爪工作時,能夠分別夾緊兩種不同截面的棒料,并要求夾緊后棒料的中心高一致,而以往的夾爪無法達到此要求。
[0004]由于是編制混合鏈,兩種棒料的長度存在不一致情況。當長短棒料交替送進模具時,要求每種棒料在長度方向必須定位在模具中心上,確保對稱彎制。這就要求棒料定位裝置具有針對性,為此開發出兩工位棒料定位油缸。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全自動混合鏈編鏈機上使用的編制混合鏈的兩工位棒料定位油缸,其結構巧妙,設計合理,能夠保證采用其輸送的長度不一致的兩種棒料在長度方向均定位在模具中心,采用該定位油缸后,編鏈機可以實現兩種鏈環的混合編制,使編鏈機在編制混合鏈也能實現全自動生產,極大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
[0006]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編制混合鏈的兩工位棒料定位油缸,包括活塞桿、前缸蓋、活塞、缸筒、后缸蓋和棒料定位頭,所述前缸蓋、后缸蓋分別密封安裝在缸筒的前后兩端,所述活塞桿設置于缸筒的中心位置,活塞桿兩端分別從前缸蓋、后缸蓋中心伸出并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活塞桿前端安裝棒料定位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內孔前部是具有第一內徑的第一內孔段,后部是具有第二內徑的第二內孔段,第一內徑大于第二內徑;所述活塞桿中部設有活塞臺,所述活塞臺的外徑尺寸與第二內孔段的內徑尺寸相匹配,活塞臺外周面與第二內孔段內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所述活塞安裝在活塞桿上,活塞位于活塞臺前,活塞內孔面與活塞桿外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活塞外周面與第一內孔段內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所述前缸蓋與活塞之間構成前腔,所述前腔與開設在前缸蓋上的第一液壓接口連通;所述活塞與活塞臺之間構成中腔,所述中腔與開設在缸筒上的第二液壓接口連通;所述后缸蓋與活塞臺之間構成后腔,所述后腔與開設在后缸蓋上的第三液壓接口連通。
[0007]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活塞桿后端螺紋安裝有調整墊塊,所述調整墊塊后方螺紋安裝有鎖緊螺母。
[0008]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結構巧妙,設計合理,能夠保證采用其輸送的長度不一致的兩種棒料在長度方向均定位在模具中心,采用該定位油缸后,編鏈機可以實現兩種鏈環的混合編制,使編鏈機在編制混合鏈也能實現全自動生產,極大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主剖視圖。
[0010]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左視圖。
[0011]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俯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3]如圖所示:實施例中的編制混合鏈的兩工位棒料定位油缸主要由活塞桿1、前缸蓋2、活塞4、缸筒3、后缸蓋5、調整墊塊6和棒料定位頭7等組成。
[0014]如圖1~圖3所示,所述前缸蓋2、后缸蓋5分別密封安裝在缸筒3的前后兩端,所述活塞桿1設置于缸筒3的中心位置,活塞桿1兩端分別從前缸蓋2、后缸蓋5中心伸出并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活塞桿1前端安裝棒料定位頭7 ;所述缸筒3內孔前部是具有第一內徑的第一內孔段3b,后部是具有第二內徑的第二內孔段3c,第一內徑大于第二內徑;所述活塞桿1中部設有活塞臺la,所述活塞臺la的外徑尺寸與第二內孔段3c的內徑尺寸相匹配,活塞臺la外周面與第二內孔段3c內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所述活塞4安裝在活塞桿1上,活塞4位于活塞臺la前,活塞4內孔面與活塞桿1外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活塞4外周面與第一內孔段3b內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所述前缸蓋2與活塞4之間構成前腔,所述前腔與開設在前缸蓋2上的第一液壓接口 2a連通;所述活塞4與活塞臺la之間構成中腔,所述中腔與開設在缸筒3上的第二液壓接口 3a連通;所述后缸蓋5與活塞臺la之間構成后腔,所述后腔與開設在后缸蓋5上的第三液壓接口 5a連通。
[0015]如圖1~圖3所示,本發明中,所述活塞桿1后端螺紋安裝有調整墊塊6,所述調整墊塊6的位置可以活動調節,調整墊塊6后方螺紋安裝有鎖緊螺母。
[0016]本發明通過給三個液壓接口施以不同的供油方式,實現兩種棒料不同的定位位置。其工作過程如下:
起始位置:定位油缸在PLC控制下,第二液壓接口 3a給油,第一液壓接口 2a和第三液壓接口 5a泄油。在油壓驅動下,活塞桿1右移,直至活塞桿1上的活塞臺la接觸到后缸蓋5停止。
[0017]長棒料定位位置:當長棒料被送入模具時,定位油缸在PLC控制下,第一液壓接口2a和第三液壓接口 5a給油,第二液壓接口 3a泄油。在油壓驅動下,活塞4右移至缸筒3內臺階處,活塞桿1左移至其活塞臺la與活塞4接觸停止。由于第一液壓接口 2a和第三液壓接口 5a給油的壓強相同,而活塞4的工作面積大于活塞桿1上活塞臺la的工作面積,SP活塞4向右的力大于活塞桿1向左的力,導致活塞4與活塞桿1上的活塞臺la接觸,活塞桿1無法再向左移。這樣,此時的活塞桿1位置為長棒料定位位置,即圖1所示位置。
[0018]短棒料定位位置:當短棒料被送入模具時,定位油缸在PLC控制下,第三液壓接口5a給油,第一液壓接口 2a泄油,第二液壓接口 3a關閉。這時活塞4向右的力消失,活塞桿1可以繼續向左移動,直至調整撞塊與后缸蓋5接觸停止,調整撞塊限位處就是短棒料定位位置。
[0019]本發明中,由于調整撞塊的位置可調節,這樣可以以長棒料長度為調節基準,確定調節距離:調節距離L=(長棒料長度-短棒料長度)/2。當長棒料尺寸變化時,可以通過調整整個定位油缸的位置來實現。
【主權項】
1.編制混合鏈的兩工位棒料定位油缸,包括活塞桿(1)、前缸蓋(2)、活塞(4)、缸筒(3 )、后缸蓋(5 )和棒料定位頭(7 ),所述前缸蓋(2 )、后缸蓋(5 )分別密封安裝在缸筒(3 )的前后兩端,所述活塞桿(1)設置于缸筒(3 )的中心位置,活塞桿(1)兩端分別從前缸蓋(2 )、后缸蓋(5)中心伸出并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活塞桿(1)前端安裝棒料定位頭(7);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3)內孔前部是具有第一內徑的第一內孔段(3b),后部是具有第二內徑的第二內孔段(3c),第一內徑大于第二內徑;所述活塞桿(1)中部設有活塞臺(la),所述活塞臺(la)的外徑尺寸與第二內孔段(3c)的內徑尺寸相匹配,活塞臺(la)外周面與第二內孔段(3c)內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所述活塞(4)安裝在活塞桿(1)上,活塞(4)位于活塞臺(la)前,活塞(4)內孔面與活塞桿(1)外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活塞(4)外周面與第一內孔段(3b)內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所述前缸蓋(2)與活塞(4)之間構成前腔,所述前腔與開設在前缸蓋(2)上的第一液壓接口(2a)連通;所述活塞(4)與活塞臺(la)之間構成中腔,所述中腔與開設在缸筒(3)上的第二液壓接口(3a)連通;所述后缸蓋(5)與活塞臺(la)之間構成后腔,所述后腔與開設在后缸蓋(5)上的第三液壓接口(5a)連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制混合鏈的兩工位棒料定位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桿(1)后端螺紋安裝有調整墊塊(6),所述調整墊塊(6)后方螺紋安裝有鎖緊螺母。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編制混合鏈的兩工位棒料定位油缸,包括活塞桿、前缸蓋、活塞、缸筒、后缸蓋和棒料定位頭;其特征在于:缸筒內孔前部是具有第一內徑的第一內孔段,后部是具有第二內徑的第二內孔段,第一內徑大于第二內徑;活塞桿中部設有活塞臺,活塞臺外周面與第二內孔段內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活塞安裝在活塞桿上,活塞位于活塞臺前,活塞內孔面與活塞桿外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活塞外周面與第一內孔段內周面構成密封滑動配合;前缸蓋與活塞之間構成的前腔與第一液壓接口連通;活塞與活塞臺之間構成的中腔與第二液壓接口連通;后缸蓋與活塞臺之間構成的后腔與第三液壓接口連通。本發明能保證長短棒料在長度方向均定位在模具中心。
【IPC分類】F15B15/14, B21L1/00
【公開號】CN105290307
【申請號】CN201510767756
【發明人】王洪軍, 沈鋼
【申請人】無錫市福克斯煤礦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2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