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善旋壓輪轂末端飛邊的新型模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鑄旋鋁合金輪轂旋壓模具。
【背景技術】
[0002]鑄旋鋁合金輪轂進行短流程生產即:由低壓鑄造工藝制造的毛坯,帶冒口直接進行預熱、旋壓,旋壓后毛坯內輪緣向下直接進輥體式熱處理爐。受現有設備及模具精度的影響,傳統輪轂旋壓工藝,毛坯旋壓至一道輪唇處,均會形成高低不均的軸向飛邊,導致毛坯無法內輪緣向下進輥體式熱處理爐。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解決在鑄旋鋁合金輪轂短流程生產中,旋壓后毛坯無法內輪緣向下直接進輥體式熱處理爐的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下模底部增加水平金屬導流平臺。
[0005]所述水平金屬導流平臺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徑向距離大于等于13毫米,并且小于等于旋壓機輥輪和下模改善區域干涉點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徑向間距。
[0006]所述水平金屬導流平臺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軸向距離大于等于11毫米,并且小于等于旋壓機輥輪和下模改善區域干涉點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軸向間距。
[0007]本實用新型下模水平金屬導流平臺對毛坯施加軸向方向的限制,使毛坯旋壓后在內輪緣位置形成平面,進而解決了毛坯旋壓后無法內輪緣向下直接進輥體式熱處理爐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0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09]圖1是現有技術中鑄旋鋁合金輪轂旋壓模具下模局部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改善旋壓輪轂末端飛邊的新型模具結構示意圖;1-鑄旋鋁合金輪轂毛坯,2-現有技術旋壓下模,3-現有技術毛坯旋壓至末端產生的軸向飛邊,4-旋壓機輥輪,5-改進型旋壓下模,L1-下模底部增加的水平金屬導流平臺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徑向距離,L2-下模底部增加的水平金屬導流平臺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軸向距離,6-水平金屬導流平臺,7-下模改善區域,8-旋壓機輥輪和下模改善區域干涉點,9-徑向飛邊。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如圖2所示,改進型旋壓下模5在下模底部增加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后,使用旋壓機輥輪4對鑄旋鋁合金輪轂毛坯I進行旋壓加工,會在旋壓末端產生徑向飛邊9。此徑向飛邊9在軸向上為相對平面,故可滿足鑄旋鋁合金輪轂毛坯I內輪緣向下直接進輥體式熱處理爐。
[0011]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改進型旋壓底模結構,所述下模底部增加的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徑向距離LI大于等于13毫米,并且小于等于旋壓機輥輪和下模改善區域干涉點8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徑向間距LI’;徑向距離LI過大會導致旋壓機輥輪與下模改善區域提前干涉,無法旋壓至毛坯末端,距離過小無法對毛坯起到軸向約束的作用,再次形成軸向飛邊。
[0012]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改進型旋壓底模結構,所述下模底部增加的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軸向距離L2大于等于11毫米,并且小于等于旋壓機輥輪和下模改善區域干涉點8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軸向間距L2’;軸向距離L2過大無法對飛邊起到軸向約束的作用,再次形成軸向飛邊,過小會導致旋壓機輥輪與下模改善區域提前干涉,無法旋壓至毛坯末端。
[0013]本實用新型下模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對鑄旋鋁合金輪轂毛坯I在尾端產生的徑向飛邊9施加軸向方向的限制,從而很好的解決了鑄旋鋁合金輪轂短流程生產中,毛坯在未去澆口的前提下,無法內輪緣向下直接進輥體式熱處理爐的問題。
[0014]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改變末端金屬流向方式,在下模底部增加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不限于【實用新型內容】和【具體實施方式】所做的闡述,根據本實用新型教義所采取的其他末端金屬導流系統,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改善旋壓輪轂末端飛邊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下模底部增加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善旋壓輪轂末端飛邊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下模底部增加的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改變了傳統鑄旋鋁合金輪轂毛坯旋壓至尾端時的飛邊金屬流向,由軸向飛邊改為徑向飛邊。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善旋壓輪轂末端飛邊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下模底部增加的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徑向間距LI大于等于13毫米,并且小于等于旋壓機輥輪和下模改善區域干涉點8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徑向間距LI’。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善旋壓輪轂末端飛邊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下模底部增加的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軸向距離L2大于等于11_,并且小于等于旋壓機輥輪和下模改善區域干涉點(8)與鑄旋鋁合金輪轂內輪緣成品線的軸向間距L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改善旋壓輪轂末端飛邊的新型模具結構。該模具較傳統模具下模底部增加了下模改善區域7,下模改善區域7上方設計成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此水平金屬導流平臺6改變了傳統鑄旋鋁合金輪轂毛坯旋壓至末端時的飛邊金屬流向,由原軸向飛邊改變為徑向飛邊,解決了由于飛邊高度不一導致毛坯無法內輪緣向下直接進入熱處理爐的問題,對于實現鑄旋鋁合金輪轂短流程生產取消預機加工序具有重要意義。
【IPC分類】B21D22/16, B21D37/10
【公開號】CN204867067
【申請號】CN201520475072
【發明人】王洪寶, 楊倩, 張寶, 李曉, 郭志斌, 武彪, 梁勇
【申請人】秦皇島戴卡興龍輪轂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