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金屬熱處理裝置,尤指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
在現有技術中,用在帶鋸床上的雙金屬帶鋸條其熱處理工藝是經淬火爐加熱→淬火→回火→回火冷卻。在淬火工序,是將加熱后的帶鋸條通入油槽內淬火,其缺點是油煙大,污染加工環境;鋸條淬火不均,硬度不均,鋸條背部硬度低,嚴重影響產品質量;一些產品淬火后還需機械校直。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針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保證淬火質量的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由供鋸條通過的氮氣箱、氮氣箱內有夾在鋸條兩側的冷卻水套構成。帶鋸條經淬火爐加熱后導入氮氣箱內,從通有冷卻水的兩冷卻水套之間通過(氮氣箱內無水,水套內有水),實現淬火冷卻。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不污染環境。代替了傳統浸油淬火方式,不產生油煙。2、提高淬火質量。采用傳統浸油淬火,因油的粘度在使用中發生變化,影響鋸條淬火后質量指標。采用冷卻水套夾持鋸條淬火,冷卻水循環方便,溫度低、冷卻效果好。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簡圖。
圖2是冷卻水套橫截面結構簡圖。
圖3是預置變形冷卻水套橫向示意圖。
參見
圖1,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由氮氣箱1和置于其內的冷卻水套2構成。加熱后的帶鋸條3從兩冷卻水套2之間通過,通過與冷卻水套2外表面接觸,達到淬火目的。同時夾在鋸條3兩側的冷卻水套2采用游動結構,使其間被夾的鋸條3達到夾而不緊,即保證了水平牽引運行,又使鋸條3表面不變形。對于冷卻水套2的游動結構,具體是采用在冷卻水套2底面加軸承滾輪9,可使兩冷卻水套相向靠移或分開,在兩冷卻水套2橫向可設帶彈簧的夾具(圖略),選擇適當的彈簧,可保證兩冷卻水套2之間相靠的夾持力。
參見圖2,冷卻水套2下有冷卻水進口4,上有冷卻水出口5。在與鋸條接觸的冷卻面上采用導熱快的銅面6。在冷卻水套2上的與鋸條3接觸面(銅面)上對應有容納鋸齒超寬的凹槽7,鋸條3從冷卻水套2之間通過時,冷卻水套2夾住鋸背上,而鋸齒左右掰齒寬出鋸背部分落入凹槽7內,可保證冷卻水套2夾緊、夾平鋸條3,又不磨損鋸齒和冷卻水套表面。
參見圖3,冷卻水套2前還有一對夾在鋸條兩側的預置變形冷卻水套8。該水套8與冷卻水套2相比只是短一些,其它結構一致。該水套8可相對鋸條立面變動角度,以使鋸條受冷不均。鋸條3在淬火后,由于受冷卻水套2的夾持,則表面比較平整,但沿長度方向會出現不同撓度的刀彎。傳統的油浸淬火是再進行機械效直刀彎,而本實用新型是在淬火前設置預置變形冷卻水套8,使其在淬火前產生一個與淬火后相反的刀彎,則經通過冷卻水套2淬火后恢復原狀,從而消除最終產生的刀彎,并且不再額外需要機械校直,如圖3,預置變形冷卻水套8采用角度可調結構,使水套8與鋸條3接觸的冷卻面與鋸條3立面成一定角度,使鋸條3立面上下受冷不均勻,當鋸條3從水套8之間通過時,強制其產生一定的刀彎,而在淬火時得以消除。
權利要求1.一種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它由供鋸條(3)通過的氮氣箱(1)、氮氣箱(1)內有夾在鋸條(3)兩側的冷卻水套(2)構成。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冷卻水套(2)與鋸條(3)接觸而成上對應有容納鋸齒超寬的凹槽(7)。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夾在鋸條(3)兩側的冷卻水套(2)采用游動結構。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冷卻水套(2)前還有一對夾在鋸條(3)兩則的預置變形冷卻水套(8),該冷卻水套(8)可相對鋸條(3)立面變動角度。
5.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冷卻水套(2)前還有一對夾在鋸條(3)兩側的預置變形冷卻水套(8),該冷卻水套(8)可相對鋸條(3)立面變動角度。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冷卻水套(2)和其前的預置變形冷卻水套(8)與鋸條(3)接觸的面采用導熱快的銅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金屬熱處理裝置,尤指雙金屬帶鋸條淬火裝置。它由供從淬火爐出來的鋸條通過的氮氣箱、氮氣箱內有夾在鋸條兩側的冷卻水套構成。具有淬火均勻,不污染環境的特點。
文檔編號C21D9/24GK2408125SQ0021090
公開日2000年11月29日 申請日期2000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0年2月22日
發明者徐茂月, 孫紹斌, 尹德才, 于樹洪, 閻智偉 申請人:徐茂月, 孫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