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鋼水扒渣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煉鋼工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鋼水罐內鋼水表面鋼渣的扒出方法。
背景技術:
在轉爐出鋼過程中,從出鋼開始直至出鋼結束這一系列過程中都將存在著一定的渦流的作用,從而亦不可避免地會將轉爐內的鋼渣帶入鋼水罐內,因此轉爐渣也就成為了鋼水中夾雜物產生的主要來源。這種鋼渣具有極強氧化性,極易對鋼水造成污染,為防止鋼水污染,必須對鋼渣進行脫氧處理,增加了脫氧劑的消耗量,提高了生產成本。同時,為減少鋼水中的夾雜物,提高鋼水的純凈度,幾乎所有的煉鋼廠都要對鋼水罐內的鋼水進行扒渣處理,將處于鋼水上部的鋼渣扒出。但是,由于鋼水溫度極高,一般都在1600°C以上,造成鋼水罐內的鋼渣處于熔融狀態,而熔融狀態的鋼渣流動性極好,在鋼水扒渣的過程中很難將鋼渣扒出,不僅費時費力, 增加了勞動強度,而且影響了鋼水的純凈度,降低了鋼的內在質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簡單易行,快速有效,能使鋼渣泡沫化,提高鋼渣粘度,易于扒渣,減少鋼水污染的鋼水扒渣方法。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取的解決方案是一種鋼水扒渣方法,是在轉爐出鋼時控制鋼水罐凈空,保證鋼水罐的凈空大于 300mm。然后,按下述步驟進行1、鋼水罐到達扒渣工位并傾翻到扒渣角度后,先將鋼水罐表層凝固的渣殼扒出;2、向鋼水罐內加入一定量的白灰顆粒,并用渣耙將白灰鋪勻;3、待白灰與鋼渣充分反應后,用渣耙將鋼水罐內殘余鋼渣及白灰扒出。所述白灰的加入量與鋼水罐內的渣量之比為1 3 6。所述白灰顆粒的粒徑為5 30mm。由于白灰中含有少量未分解的CaCO3成分,白灰與高溫鋼水接觸后會發生CaCO3 = Ca(HO)2丨反應,使鋼渣泡沫化,增大鋼渣體積,當鋼水罐在傾翻到扒渣角度時即可將浮于鋼水上面的鋼渣從鋼水罐內自行排出。另外,在白灰熔化及其與鋼渣反應的過程中,勢必造成鋼渣表層溫度的降低,使鋼渣的堿度提高,粘度增大,使鋼渣易于扒出,從而減少鋼水表面強氧化性鋼渣對鋼水的污染,提高了鋼水的純凈度,降低脫氧劑的消耗和成本支出,減少脫氧處理的工作量,提高了扒渣速度,減輕了勞動強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
采用250t轉爐,250t鋼水罐。轉爐出鋼時控制鋼水罐上部尚有310mm凈空。然后,按下述步驟進行1、鋼水罐到達扒渣工位并傾翻到扒渣角度后,先將鋼水罐表層凝固的渣殼扒出。2、扒出渣殼后,鋼水罐內尚有鋼渣3t。按照白灰顆粒的加入量與鋼水罐內渣量之比1 3的比例,向鋼水罐內加入IOOOkg粒徑為5mm的白灰顆粒,白灰顆粒的加入位置距鋼渣扒出位置越遠越好,然后用渣耙將白灰鋪勻。3、待白灰與鋼渣充分反應后,用渣耙將鋼水罐內殘余鋼渣及白灰扒出。實施例2采用250t轉爐,250t鋼水罐。轉爐出鋼時控制鋼水罐上部尚有330mm凈空。然后,按下述步驟進行1、鋼水罐到達扒渣工位并傾翻到扒渣角度后,先將鋼水罐表層凝固的渣殼扒出。2、扒出渣殼后,鋼水罐內尚有鋼渣3t。按照白灰的加入量與鋼水罐內渣量之比 1 6的比例,向鋼水罐內加入500kg粒徑為25mm的白灰顆粒,白灰顆粒的加入位置距鋼渣扒出位置越遠越好,然后用渣耙將白灰鋪勻。3、待白灰與鋼渣充分反應后,用渣耙將鋼水罐內殘余鋼渣及白灰扒出。
權利要求
1.一種鋼水扒渣方法,其特征在于,轉爐出鋼時控制鋼水罐凈空,保證鋼水罐的凈空大于300mm ;然后按下述步驟進行(1)、鋼水罐到達扒渣工位并傾翻到扒渣角度后,先將鋼水罐表層凝固的渣殼扒出;O)、向鋼水罐內加入一定量的白灰顆粒,并用渣耙將白灰鋪勻;(3)、待白灰與鋼渣充分反應后,用渣耙將鋼水罐內殘余鋼渣及白灰扒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水扒渣方法,其特征在于,白灰的加入量與鋼水罐內的渣量之比為1 3 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水扒渣方法,其特征在于,白灰顆粒的粒徑為5 30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鋼水扒渣方法,在轉爐出鋼時控制鋼水罐上部凈空大于300mm。當鋼水罐傾翻到扒渣角度后,先將凝固渣殼扒出;再按白灰與渣量1∶3~6的比例向鋼水罐內加入白灰顆粒并鋪勻;待白灰與鋼渣充分反應后,將鋼水罐內殘余鋼渣扒出。由于白灰與高溫鋼水接觸后發生化學反應,使鋼渣泡沫化,增大鋼渣體積,傾翻時可將鋼渣從鋼水罐內自行排出。且在白灰熔化與反應過程中,鋼渣表層溫度會降低,使鋼渣粘度增大,使鋼渣易于扒出,從而減少鋼水表面強氧化性鋼渣對鋼水的污染,提高了鋼水的純凈度,降低脫氧劑的消耗和成本支出,減少脫氧處理的工作量,提高了扒渣速度,減輕了勞動強度。
文檔編號C21C7/00GK102296144SQ20101020925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5日
發明者吳世龍, 孫艷霞, 孟憲娟, 毛志勇, 王鵬, 郭猛 申請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