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屬于消失模涂覆烘干時使用的
>J-U裝直。
背景技術:
消失模鑄造用的白模表面需要涂一層一定厚度的涂料,形成鑄型內殼。其涂層的作用是為了提高白模的強度和剛度,提高模型表面抗型砂沖刷能力,防止加砂過程中模型表面破損及振動造型和負壓定型時模型的變形,確保鑄件的尺寸精度。白模涂覆專用涂料在涂料攪拌機內加水攪拌,使其得到合適的粘度,攪拌后的涂料放入容器內,用浸、刷、淋和噴的方法將模型組涂覆,涂層在40-50°C下烘干。涂覆專用涂料時,將白模放置于托架上,涂覆的過程中,常伴隨著專用涂料的流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烘干時,人工將放置白模的托架抬到指定位置,造成工人的工作強度高,而且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收集白模涂覆時流淌的專用涂料和運送白模托架的裝置。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包括第一機架、托架和第二機架,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豎直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均為矩形框,所述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相對的面上固定有間隔相同高度均布設置的多個支撐座,所述的每個支撐座上均放置有一個矩形托架,底板固定在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之間且位于支撐座的下方,所述底板的四周設置有高于板面的凸沿;所述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的底部均固定有萬向輪;所述托架的結構為矩形框相對的兩個側邊之間均布有多個拉桿。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底面設置的底板能夠收集流淌的專用涂料,實現了專用涂料的再利用,節約了成本,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的底部設置有萬向輪,使托架的移動方便、靈活,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
圖1的俯視圖。圖3是
圖1的A-A剖視圖。圖中1為萬向輪、2為底板、3為第一機架、4為支撐座、5為托架、6為第二機架、7 為拉桿、8為凸沿。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包括第一機架3、托架5和第二機架6,第一機架3和第二機架6豎直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機架3和第二機架6均為矩形框,所述第一機架3和第二機架6相對的面上固定有間隔相同高度均布設置的多個支撐座4,所述的每個支撐座4上均放置有一個矩形托架5,底板2固定在第一機架3和第二機架6之間且位于支撐座4的下方,所述底板2的四周設置有高于板面的凸沿8 ;所述第一機架3和第二機架6的底部均固定有萬向輪1 ;所述托架5的結構為矩形框相對的兩個側邊之間均布有多個拉桿7。使用時,先將白模放置于托架5上,再在白模上用現有技術涂覆專用涂料,托架5 下方的底板2能夠收集流淌的專用涂料,實現了專用涂料的再利用,減少了浪費。本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的底部還設置有萬向輪1,使本實用新型移動方便、靈活,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權利要求1.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包括第一機架(3 )、托架(5 )和第二機架(6 ), 其特征在于第一機架(3)和第二機架(6)豎直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機架(3)和第二機架(6)均為矩形框,所述第一機架(3)和第二機架(6)相對的面上固定有間隔相同高度均布設置的多個支撐座(4),所述的每個支撐座(4)上均放置有一個矩形托架(5),底板(2)固定在第一機架(3)和第二機架(6)之間且位于支撐座(4)的下方,所述底板(2)的四周設置有高于板面的凸沿(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機架(3 )和第二機架(6 )的底部均固定有萬向輪(1)。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5)的結構為矩形框相對的兩個側邊之間均布有多個拉桿(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屬于消失模涂覆烘干時使用的裝置,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收集白模涂覆時流淌的專用涂料和運送白模托架的裝置,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包括第一機架、托架和第二機架,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豎直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相對的面上固定有間隔相同高度均布設置的多個支撐座,底板固定在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之間且位于支撐座的下方,底面設置的底板能夠收集流淌的專用涂料,實現了專用涂料的再利用,節約了成本,消失模鑄造用白模涂覆烘干用萬向架的底部設置有萬向輪,使托架的移動方便、靈活,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22C9/16GK202343872SQ20112047731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6日
發明者馮永勤, 張娜, 李文江 申請人:山西華爾動力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