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前簧左右后支架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前簧左右后支架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的鑄件工藝設計如圖1所示澆注系統組成部分由3個冒口、3道橫澆道。此鑄造工藝鑄件成品率較低,擋渣效果不好,容易進臟,澆冒口保溫環境差,鐵液冷卻速度快,不利于補縮。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本實用新型具體公開了 一種前簧左右后支架模具。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前簧左右后支架模具,包括一個模底板和兩個模樣,所述的兩個模樣對稱設置于模底板上,其中一個模樣的兩個澆道口與另一個模樣的兩個澆道口豎直方向對應,在兩對對應的澆道口的中心位置上設一個橫澆道,所述的橫澆道上設有兩個冒口,且每個冒口分別與與其橫向對應的澆道口相通,所述的橫澆道的中心位置設有一個直澆道。所述的橫澆道上設有擋渣結構。所述的冒口設置于豎直方向相對稱的兩個澆道口之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兩個模樣重新布局,減少I個冒口,減少澆系重量,提高了工藝出品率,有效降低了成本。2.橫澆道設置了擋渣結構,降低了進臟缺陷發生的概率。3.澆系分布在兩鑄件之間,鐵液保溫環境更好,冷卻速度慢,更有利于鐵液補縮,因此可以減小補縮冒口的大小。
圖1為現有的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圖3為圖2的剖視圖;圖中1模底板,2模樣I,3冒口,4橫澆道,5直澆道,6擋渣結構,7模樣II。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具體說明圖1為現有的結構圖;圖2、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在模底板I上設有模樣I 2和模樣II 7,所述的兩個模樣的澆道口軸向對稱,其中一個模樣I 2的兩個澆道口與另一個模樣II 7的兩個澆道口豎直方向對應,在兩對軸向對稱的澆道口之間設一個橫澆道4,所述的橫澆道4通過兩個冒口 3與兩個模樣相通,且橫澆道4的中心位置設有一個直澆道5,橫澆道4上設有擋渣結構6。
權利要求1.前簧左右后支架模具,包括一個模底板和兩個模樣,所述的兩個模樣對稱設置于模底板上,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個模樣的兩個澆道口與另一個模樣的兩個澆道口豎直方向對應,在兩對對應的澆道口的中心位置上設一個橫澆道,所述的橫澆道上設有兩個冒口,且每個冒口分別與與其橫向對應的澆道口相通,所述的橫澆道的中心位置設有一個直澆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簧左右后支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澆道上設有擋渣結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簧左右后支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冒口設置于豎直方向相對稱的兩個澆道口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具體公開了一種前簧左右后支架模具,包括一個模底板和兩個模樣,所述的兩個模樣對稱設置于模底板上,其中一個模樣的兩個澆道口與另一個模樣的兩個澆道口豎直方向對應,在兩對對應的澆道口的中心位置上設一個橫澆道,所述的橫澆道上設有兩個冒口,且每個冒口分別與與其橫向對應的澆道口相通,所述的橫澆道的中心位置設有一個直澆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模板重新布局,減少1個冒口,減少澆系重量,提高了工藝出品率,有效降低了成本。2.橫澆道設置了擋渣結構,降低了進臟缺陷發生的概率。3.澆系分布在兩鑄件之間,鐵液保溫環境更好,冷卻速度慢,更有利于鐵液補縮,因此可以減小補縮冒口的大小。
文檔編號B22C9/08GK202824530SQ201220589089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9日
發明者薛祥軍, 郭文海, 鐘章興, 王崇禎, 張承斌 申請人:濟南方德利模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