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感應熱處理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
背景技術:
公知的,推土機鏟刀,系通過鏟刀連接座與推土機上的油缸動力驅動配合,實現其鏟刀所需的萬向轉動功能。所述的鏟刀連接座,是一合件統稱,包括“帶有凹球面”的上蓋和“帶有凹球面”的下座,且二者用連接螺栓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下面,例舉某推土機所用鏟刀連接座,簡要說明其結構情況,如下:1、鏟刀連接座的上蓋I。由圖1、圖2知,在鏟刀連接座上蓋I上,設置有上蓋凹球面la、上蓋連接面Ib、上蓋前端面lc、上蓋后端面Id、上蓋前尖角處α 1、上蓋后尖角處α 2以外;標記有:上蓋凹球面半徑SRl尺寸、上蓋寬度LI尺寸;2、鏟刀連接座的下座2。由圖3、圖4知,在鏟刀連接座下座2上,設置有下座凹球面2a、下座連接面2b、下座前端面2c、下座后端面2d、下座前尖角處β 1、下座后尖角處β 2以外;標記有:下座凹球面半徑SR2尺寸、下座寬度L2尺寸。在圖1、圖2、圖3、圖4中,上蓋凹球面半徑SRl等于下座凹球面半徑SR2尺寸;上蓋寬度LI等于下座寬度L2尺寸。進一步說明:推土機在實施作業時,鏟刀連接座在其作業的過程中則需要承受較大的工作載荷,其中,鏟刀連接座的凹球面由于與鏟刀尾部的球頭實施可轉動配合,故在其發生轉動的同時,將伴·隨有不可避免的轉動摩擦,工作次數越多、載荷越大,轉動摩擦越為嚴重,因此,對于纟產刀連接座的凹球面(上蓋凹球面Ia和下座凹球面2a)而言,應具有較高的耐磨性。為提高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耐磨性,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如下:1、整體淬火。即對鏟刀連接座上蓋與下座分別進行整體淬火,目的是獲得鏟刀連接座上的凹球面(上蓋凹球面Ia和下座凹球面2a)所需的硬度和淬硬層深度。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是,凹球面以外無需硬化的部位淬火后硬度過高,難以滿足實際的使用要求。另外,整體淬火的時間長達數小時,耗能高,無其它更好的方法予以替代,故數十年來這種方法一直被沿用,其淬火質量難以保證,且生產耗時長、能源消耗大。2、局部淬火。為解決整體淬火出現的問題,一些企業曾嘗試采用火焰加熱表面淬火等局部淬火的方法,對鏟刀連接座凹球面(上蓋凹球面Ia和下座凹球面2a)進行淬火,以期獲得所需的淬火硬度和淬硬層深度。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是,火焰加熱時間、加熱距離、移動速度及距離憑操作者的經驗手工操作,加熱溫度、加熱速度、加熱精確位置難以控制,使凹球面的淬火硬度、淬硬層深度、淬火均勻性難以滿足使用要求,操作不當甚至引起凹球面裂紋,造成鏟刀連接座的報廢。為解決上述不足,對纟產刀連接座的凹球面實施感應淬火處理,被認為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由于存在以下問題,以致目前雖經多次研究嘗試,卻至今未能很好地解決所出現的淬火質量問題。如下:1、尖角效應難以避免。由圖1、圖2、圖3、圖4知,在實施感應淬火時,鏟刀連接座的上蓋前尖角處α 1、上蓋后尖角處α 2、下座前尖角處β 1、下座后尖角處處β2,易出現尖角效應,即尖角處的電流易出現密集,產生過熱或過燒現象,甚至產生淬火裂紋。2、感應間距難以控制。由圖1、圖2、圖3、圖4知,在實際作業中,淬火感應器的有效感應圈與上蓋凹球面Ia或下座凹球面2a之間的感應距離難以控制,不僅影響凹球面的淬硬層深度,而且影響其淬火的均勻性。3、低速回轉難以實現。目前,通用淬火設備回轉裝置主軸的轉速通常設定在6 -210轉/分以內,經試驗研究確認,該轉速范圍內的最低轉速過高,而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局部感應淬火,需在轉速約2轉/分的情況下進行,故通用淬火設備不能滿足鏟刀連接座凹球面局部感應淬火的質量控制要求。針對上述問題,本申請人在提出本實用新型申請的同日,另申請了一份“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感應淬火裝置及操作方法”的實用新型專利,內容為:通過在該裝置中采取屏蔽環措施,避免了尖角效應問題的出現;通過在該裝置中設置可調感應間距的回轉組件、旋轉驅動組件,解決了上述感應間距難以控制和感應淬火時所需的低速回轉的問題。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專利中,雖然述及了尖角效應、感應間距和低速回轉問題的解決,但就其與上述感應淬火裝置一并進行研究并予以應用的——淬火感應器而言,雖有圖文附帶說明,卻未深度涉及,比如:1、如何提高淬火感應器的感應加熱效率以及如何解決其淬火感應器產生圓環效應的影響問題; 2、在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內側空間狹小情況下,如何借助淬火感應器實施感應淬火冷卻,即,提供淬火冷卻介質進行冷卻的問題;3、如何依據需實施感應淬火的鏟刀連接座凹球面以及與外配的感應淬火裝置以及電源設備等的配用情況,解決淬火感應器的配用尺寸(如淬火感應器的有效感應弧端寬度、有效感應弧面半徑等)確定問題。以上問題,應一并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感應淬火質量,滿足使用需要,為此,本申請人在研究“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感應淬火裝置及操作方法”的同時,還一并研究了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及配用尺寸確定方法”,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發明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即,通過采用方銅管制作雙匝感應圈的有效感應弧端并采用長方凹型導磁體固聯有效感應弧端的方法,解決了感應加熱效率提升以及圓環效應的影響問題;通過采取感應器冷卻用水與感應淬火用冷卻介質合二為一的方法,并在其雙匝感應圈第二匝圈有效感應弧端的外側設置若干個淬火水孔,解決了鏟刀連接座凹球面感應淬火時所需淬火冷卻介質的問題;另外,該淬火感應器,構思新穎,結構合理,應用可靠,易于制作,易于實施,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0024]為了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包括:感應器基體組件和可噴水感應圈組件,二者在兩組件連接處Y處焊連為一個整體;另外,在可噴水感應圈組件上,設置有若干個淬火水孔4 ;所述感應器基體組件,包括:方口左錐管、方口右錐管、左直角方管、右直角方管、左短方管、右短方管、左長方管、右長方管、左圓管接頭、右圓管接頭和絕緣塊;其中,方口左錐管和方口右錐管,在焊連I處μ,分別與左直角方管和右直角方管焊連;左短方管和右短方管,在焊連II處τ,分別與左直角方管、左長方管和右直角方管、右長方管焊連;左長方管和右長方管,在焊連III處Π,分別與左圓管接頭和右圓管接頭焊連;左直角方管、右直角方管與絕緣塊的連接,系采用耐高溫膠粘連;另外,在方口左錐管和方口右錐管上,分別設置有方口左錐管小錐口和方口右錐管小錐口,且與方口管左口端和方口管右口端焊連;再者,在左圓管接頭和右圓管接頭上,分別設置有呈倒齒形的左圓管接頭端和右圓管接頭立而;所述可噴水感應圈組件,包括:雙匝感應圈和長方凹型導磁體;雙匝感應圈采用方銅管制作,分為第一匝圈和第二匝圈,且其上分別設置有有效感應弧端,其中,在第一匝圈和第二匝圈的有效感應弧端上的兩個有效感應弧面,為有效感應弧面半徑SR3尺寸的仿球面形狀;另外,在第一匝圈和第二匝圈的有效感應弧端上,采用耐高溫膠粘連有長方凹型導磁體;再者,在第二匝圈有效感應弧端外側設置有若干個淬火水孔 ;最后,在雙匝感應圈上,設置有方口管左口端和方口管右口端,且方口左錐管小錐口和方口右錐管小錐口等口徑,并焊連在一起。由于采用以上所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可達到以下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在其感應器的結構設計方面,由于采用方銅管制作感應器的雙匝感應圈的有效感應弧端(增大有效感應面積)并采用長方 凹型導磁體固聯有效感應弧端的方法,不僅有效地解決了感應加熱效率的提升問題,而且還解決了圓環效應的影響問題,即,當交流電通過雙匝感應圈時,可以避免最大電流密度在雙匝感應圈內側出現的現象發生;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在鏟刀連接座的上蓋及下座的凹球面內側空間狹小的情況下,通過采取淬火感應器冷卻用水與上蓋或下座凹球面的淬火冷卻介質合二為一的方法,即,二者均借助淬火感應器的管路內腔供給,并在其雙匝感應圈第二匝圈的有效感應弧端外側設置若干個淬火水孔,這樣,不僅保證了淬火感應器冷卻用水,而且在不另設“感應淬火冷卻組件”的情況下,有效地解決了凹球面感應淬火時所需冷卻介質的問題;3、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及配用尺寸確定方法,構思新穎,結構合理,應用可靠,易于制作,易于實施,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
圖1為鏟刀連接座上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視圖;圖3為鏟刀連接座下座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B-B視圖;[0037]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結構立體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基體組件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的C向視圖;圖9為圖7的D向視圖;圖10為圖8的E-E視圖;圖11為雙阻感應圈組件結構立體示意圖;圖12為雙阻感應圈組件結構示意圖;圖13為圖12的F向視圖;圖14為圖12的G-G視圖;圖15為圖14的局部I放大視圖;圖1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與感應淬火裝置的配置示意圖;圖17為淬火感應器與上蓋及屏蔽環配置示意圖;圖18為淬火感應器與下座及屏蔽環配置示意圖;圖19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與電源設備及水泵組件的配置示意圖;圖20為圖19的局部II放大視圖;圖21為圖20的J向視圖;圖2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的現場配置示意圖;圖23為圖22的局部III放大視圖;圖24為圖23的P向視圖;圖2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的工作流程圖;圖2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的工作流程續圖;圖27為感應間距調整工作示意圖;圖28為鏟刀連接座的下座在感應淬火“起點”位置時的示意圖;圖29為鏟刀連接座的下座在感應淬火“終點”位置時的示意圖;圖30為圖29的局部V放大視圖。圖中:1、上蓋(系指纟產刀連接座上蓋);la、上蓋凹球面;lb、上蓋連接面;lc、上蓋前端面;ld、上蓋后端面;SR1、上蓋凹球面半徑;L1、上蓋寬度;α 1、上蓋前尖角處(系指上蓋前端面Ic與上蓋凹球面Ia相交形成的端面尖角處);α 2、上蓋后尖角處(系指上蓋后端面Id與上蓋凹球面Ia相交形成的端面尖角處);2、下座(鏟刀連接座下座);2a、下座凹球面;2b、下座連接面;2c、下座前端面;2d、下座后端面;SR2、下座 凹球面半徑;L2、下座寬度;β 1、下座前尖角處(系指下座前端面2c與下座凹球面2a相交形成的端面尖角處);β 2、下座后尖角處(系指下座后端面2d與下座凹球面2a相交形成的端面尖角處);3、感應器基體組件;4、可噴水感應圈組件;s、進水方向;w、出水方向;ζ、淬火水孔山3、有效感應弧端寬度;Y、兩組件連接處;SR3、有效感應弧面半徑;5a、方口左錐管;5b、方口右錐管;5a’、方口左錐管小錐口 ;5b’、方口右錐管小錐口 ;6a、左直角方管;6b、右直角方管;7a、左短方管;7b、右短方管;8a、左長方管;8b、右長方管;9a、左圓管接頭;9b、右圓管接頭;9a’、左圓管接頭端;%’、右圓管接頭端;μ 、焊連I處;τ、焊連II處;η、焊連III處;Φ、圓管外徑;L4、兩圓管接頭間距;δ X、俯視水平中心線;δ y、俯視豎直中心線;δ ζ、回轉中心線;10、絕緣塊;11、雙匝感應圈;11’、第一匝圈;11”、第二匝圈;lla’、方口管左口端;llb’、方口管右口端;llc、有效感應弧端;llc’、有效感應弧面;lld、感應圈上表面;lle、感應圈下表面;12、長方凹型導磁體;σ、導磁體俯視平分線;13、電控柜;13a、人機界面;13b、可編程控制器;13c、變頻器;13d、編碼器;13e、手動/自動選擇旋鈕;13f、自動運行按鈕;13g、停止運行按鈕;14、感應淬火裝置;14a、電機;14b、減速機;14b’、輸出軸;14b”、圓托盤;14c、回轉組件;14c’、L型支架;14c”、帶光軸螺栓;14c’ ”、螺母;14d、全圓帶臺階屏蔽環;14d’、全圓臺階面;14e、半圓帶臺階屏蔽環;He’、半圓臺階面;14f、排水管;a、第一連接用控制線;b、第二連接用控制線;c、第三連接用控制線;d、第四連接用控制線;λ’、球面水平感應間距(是指上蓋凹球面Ia或下座凹球面2a與雙匝感應圈11的有效感應弧面11c’ 之間的水平間距);λ ”、上端豎直感應間距(是指半圓臺階面He’與感應圈上表面Ild之間的豎直間距);λ ’ ”、下端豎直感應間距(是指全圓臺階面Hf’與感應圈下表面Ile之間的豎直間距);h’、半圓臺階高度;h”、全圓臺階高度;15、水泵組件;15a、水泵槽體;15b、出水管;15c、第一回水管;15d、第二回水管;15e、噴射閥;16、電源設備;16a、按鈕組件;16a’、加熱按鈕;16b、指示燈組件;16b’、加熱指示燈;16c、反饋手輪;16d、耦合手輪;16e、變壓器;16f、變壓器二次線圈;16f’、圓管卡座;Φ’、圓管卡座孔徑;L5、兩圓管卡座間距;16g、卡箍;16h、緊固件;ε、漏水孔;Θ ’、“起點”位置轉角;Θ 〃、“終點”位置轉角;ω、運轉方向;t0、預加熱時間;nl、第一轉速;tl、第一運轉時間;n2、第二轉速;t2、第二運轉時間;n3、第三轉速;t3、第三運轉時間;n4、第四轉速;t4、第四運轉時間;n5、第五轉速;t5、第五運轉時間;說明之一:在俯視圖上,回轉中心線δ z為一個點,如圖8、圖15、圖21、圖24、圖28、圖29所示;說明之二:“起點”位置轉角Θ ’,是指上蓋連接面Ib (或下座連接面2b)在感應淬火“起點”位置時,與俯視水平中心線S X之間的夾角,見圖28所示;說明之三:“終點”位置轉角Θ 〃,是指上蓋連接面Ib (或下座連接面2b)在感應淬火“終點”位置時,與俯視水平中心線S X之間的夾角,見圖29所示;說明之四:在圖7中,編號9a’ /%’,表示分別設置有一個左圓管接頭端9a’和右圓管接頭端%’,其中,左圓管接頭端9a’在前,右圓管接頭端9b’在后,因視圖重合,故此說明;同理,在圖 7 *,9a/9b、8a/8b、6a/6b、5a/5b、5a’/5b’ 以及在圖 12 中的 lla’/llb’編號,也屬同類情況;說明之五:在圖20中,標記Φ/Φ ’表明:圓管外徑為Φ ,圓管卡座孔徑為Φ’,因在視圖中,外徑與孔徑重合,故此表示,特此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下面的實施例可以更詳細的解釋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公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保護本實用新型范圍內的一切變化和改進。由圖5、圖6并結合圖11、圖1、圖3知,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包括:感應器基體組件3和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二者在兩組件連接處Y處焊連為一個整體;另外,在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上,設置有若干個淬火水孔ζ,當淬火冷卻介質沿進水方向s進入感應器基體組件3進水管路繼而又進入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管路后,一部分通過淬火水孔ζ向外噴射,可對正在感應淬火的上蓋凹球面Ia或下座凹球面2a實施淬火冷卻,另一部分則繼續沿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的管路前行,直至通過感應器基體組件3出水管路沿出水方向w流出;需要說明的是,當淬火冷卻介質在感應器基體組件3、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的管路內流動時,不僅可通過淬火水孔ζ實施感應淬火冷卻,還可同時對淬火感應器本身導電加熱后的管路實施通水冷卻,即通過采用淬火感應器將感應器冷卻用水與感應淬火冷卻介質合二為一的方法,發揮兩種不同的功能,繼而解決了在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內側空間狹小情況下所需的感應淬火冷卻介質的問題。由圖7、圖8、圖9、圖10并結合圖11、圖5、圖6知,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所述感應器基體組件3,包括:方口左錐管5a、方口右錐管5b、左直角方管6a、右直角方管6b、左短方管7a、右短方管7b、左長方管8a、右長方管8b、左圓管接頭9a、右圓管接頭9b和絕緣塊10 ;其中,方口左錐管5a和方口右錐管5b,在焊連I處μ,分別與左直角方管6a和右直角方管6b焊連;左短方管7a和右短方管7b,在焊連II處τ,分別與左直角方管6a、左長方管8a和右直角方管6b、右長方管8b焊連;左長方管8a和右長方管8b,在焊連III處η,分別與左圓管接頭9a和右圓管接頭9b焊連;左直角方管6a、右直角方管6b與絕緣塊10的連接,系采用耐高溫膠粘連;另外,在方口左錐管5a和方口右錐管5b上,分別設置有方口左錐管小錐口 5a’ 和方口右錐管小錐口 5b’,且與方口管左口端11a’和方口管右口端lib’焊連(見圖11);再者,在左圓管接頭9a和右圓管接頭9b上,分別設置有呈倒齒形的左圓管接頭端9a’和右圓管接頭端9b’,目的是為了與外部淬火介質的水路用軟管能夠實施可靠連接,防止滑脫和漏水。由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并結合圖7、圖8、圖9知,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所述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包括:雙匝感應圈11和長方凹型導磁體12 ;雙匝感應圈11采用方銅管制作,分為第一匝圈11’和第二匝圈11”,且其上分別設置有有效感應弧端11c,其中,在第一匝圈11’和第二匝圈11”的有效感應弧端Ilc上的兩個有效感應弧面He’,為有效感應弧面半徑SR3尺寸的仿球面形狀,目的是為了加大感應加熱面積,提升感應加熱效率;另外,在第一匝圈11’和第二匝圈11”的兩個有效感應弧端Ilc上,采用耐高溫膠粘連有長方凹型導磁體12,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提升有效感應弧面11c’的感應加熱效率,另一方面是為了解決避免在實施感應淬火時其雙匝感應圈11內側發生圓環效應的影響問題;再者,在第二匝圈11”有效感應弧端Ilc外側設置有若干個淬火水孔4,如前所述,系用于對正在感應淬火的上蓋凹球面Ia或下座凹球面2a實施淬火冷卻;最后,在雙匝感應圈11上,設置有方口管左口端11a’和方口管右口端lib’,且與前述的方口左錐管小錐口 5a’和方口右錐管小錐口 5b’等口徑(見圖7、圖9),并焊連在一起,使得感應器基體組件3與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在兩組件連接處Y處焊連為一個整體。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的配用尺寸確定方法,由圖16、圖17、圖18、圖19、圖20、圖21知,所述配用尺寸確定方法,系指淬火感應器制作時所需的四個尺寸,即淬火感應器與外部配合應用物件(鏟刀連接座、感應淬火裝置14和電源設備16)的配用尺寸確定,具體為:有效感應弧面半徑SR3、有效感應弧端寬度L3、兩圓管接頭間距L4和圓管外徑Φ共四個配用尺寸的確定,這樣,不僅使得淬火感應器可以依需制作和便于配用,而且使得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感應淬火質量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由圖16、圖17、圖18知,所述外配的感應淬火裝置14已制作完成,其上依序安裝有:電機14a、減速機14b、回轉組件14c、排水管14f,其中,在回轉組件14c上,放置有:全圓帶臺階屏蔽環14d、下座2 (或上蓋I)、半圓帶臺階屏蔽環14e和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淬火感應器;另外,在感應淬火裝置14旁邊,還配有電控柜13,其上設置有:人機界面13a、可編程控制器13b、變頻器13c、編碼器13d、手動/自動選擇旋鈕13e、自動運行按鈕13f、停止運行按鈕13g ;其中,編碼器13d安裝在電機14a的電機尾部軸上。由圖19、圖20、圖21知,所述外配的電源設備16,其上設置有:按鈕組件16a、指示燈組件16b、反饋手輪16c、耦合手輪16d、變壓器16e、變壓器二次線圈16f ;另外,還配有水泵組件15,且其水泵組件15上設置有:水泵槽體15a、出水管15b、第一回水管15c、第二回水管15d、噴射閥15e。 下面,說明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的配用尺寸確定方法,步驟如下:I)有效感應弧面半徑SR3配用尺寸確定:由圖16、圖17、圖18并結合圖1、圖2、圖3、圖4予以說明,該配用尺寸確定,系依據需實施感應淬火的鏟刀連接座凹球面即上蓋凹球面半徑SRl或下座凹球面半徑SR2的尺寸情況以及按照感應淬火工藝要求的球面水平感應間距λ ’尺寸予以確定,S卩,有效感應弧面半徑SR3配用尺寸,應按以下公式予以確定:SR3 = SRl (或 SR2)-A ’ ;注:由于上蓋凹球面半徑SRl尺寸等于下座凹球面半徑SR2尺寸,故二者可等同應用,取一即可;2)有效感應弧端寬度L3配用尺寸確定:由圖16、17、圖18并結合圖1、圖2、圖3和圖4予以說明,該配用尺寸確定,不僅依據需實施感應淬火的鏟刀連接座凹球面即上蓋寬度LI或下座寬度L2尺寸情況以及按照感應淬火工藝要求的上端豎直感應間距λ ”和下端豎直感應間距λ ’”予以確定,而且還要依據外配的感應淬火裝置14上放置的全圓帶臺階屏蔽環14d的全圓臺階高度h”尺寸和半圓帶臺階屏蔽環14e的半圓臺階高度h’尺寸予以確定,即,有效感應弧端寬度L3配用尺寸,應按以下公式予以確定:L3 = LI (或 L2)_ (h,+ h” + λ ” + λ,”);注:由于上蓋寬度LI尺寸等于下座寬度L2尺寸,故二者可等同應用,取一即可;3)兩圓管接頭間距L4及圓管外徑Φ配用尺寸確定:由圖19、圖20、圖21并結合圖1、圖2、圖3和圖4予以說明,該兩項配用尺寸的確定,較為簡單,系依據外配的電源設備16的配用情況予以確定,具體為:依據變壓器16 e上變壓器二次線圈16f的兩個圓管卡座16f’的圓管卡座孔徑Φ’和兩圓管卡座間距L5的尺寸予以確定,S卩,兩圓管接頭間距離L4配用尺寸,應按以下公式予以確定: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應器包括:感應器基體組件(3)和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二者在兩組件連接處(Y )處焊連為一個整體,另夕卜,在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上,設置有若干個淬火水孔(ζ ); 所述感應器基體組件(3 ),包括:方口左錐管(5a)、方口右錐管(5b )、左直角方管(6a)、右直角方管(6b)、左短方管(7a)、右短方管(7b)、左長方管(8a)、右長方管(8b)、左圓管接頭(9a)、右圓管接頭(9b)和絕緣塊(10);其中,方口左錐管(5a)和方口右錐管(5b),在焊連I處(μ ),分別與左直角方管(6a)和右直角方管(6b)焊連;左短方管(7a)和右短方管(7b),在焊連II處(τ ),分別與左直角方管(6a)、左長方管(8a)和右直角方管(6b)、右長方管(Sb)焊連;左長方管(8a)和右長方管(Sb),在焊連III處(η ),分別與左圓管接頭(9a)和右圓管接頭(9b)焊連;左直角方管(6a)、右直角方管(6b)與絕緣塊(10)的連接,系采用耐高溫膠粘連;另外,在方口左錐管(5a)和方口右錐管(5b)上,分別設置有方口左錐管小錐口(5a’)和方口右錐管小錐口(5b’),且與方口管左口端(11a’)和方口管右口端(lib’)焊連;再者,在左圓管接頭(9a)和右圓管接頭(9b)上,分別設置有呈倒齒形的左圓管接頭端(9a’ )和右圓管接頭端(9b’ ); 所述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包括:雙匝感應圈(11)和長方凹型導磁體(12);雙匝感應圈(11)采用方銅管制作,分為第一匝圈(11’)和第二匝圈(11”),且其上分別設置有有效感應弧端(I Ic ),其中,在第一匝圈(11’)和第二匝圈(11”)的有效感應弧端(I Ic )上的兩個有效感應弧面(11c’),為有效感應弧面半徑SR3尺寸的仿球面形狀;另外,在第一匝圈(11’)和第二匝圈(11”)的有效感應弧端(Ilc)上,采用耐高溫膠粘連有長方凹型導磁體(12);再者,在第二匝圈有效感應弧端(Ilc)外側設置有若干個淬火水孔(ζ );最后,在雙匝感應圈(11)上,設置有方口管左口端(11a’)和方口管右口端(lib’),且方口左錐管小錐口(5a’)和方口右錐管小·錐口(5b’)等口徑,并焊連在一起。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感應熱處理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提出的一種用于鏟刀連接座凹球面的淬火感應器,包括感應器基體組件(3)和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二者在兩組件連接處(γ)處焊連為一個整體;在可噴水感應圈組件(4)上設置有若干個淬火水孔(ζ)。本實用新型不僅有效地解決了感應加熱效率的提升問題,而且還解決了圓環效應的影響問題;不僅保證了淬火感應器冷卻用水,而且有效地解決了凹球面感應淬火時所需冷卻介質的問題,繼而使得感應淬火質量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文檔編號C21D9/00GK203144450SQ20132007811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0日
發明者丁芳, 段華榮, 范巧變, 高宗芳, 孔春花, 劉文化, 牛曉靜, 董惠兵, 高鳴, 閻利民, 曹耕源 申請人: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