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按質量百分比計,由以下組分組成:石英0.2-0.4%、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1-0.4%、油酸0.1-0.4%、余量為去離子水,其中石英粒徑為3~5微米;本發明可以有效的避免金屬帶材層與層之間產生粘連。
【專利說明】一種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金屬表面處理劑,尤其涉及一種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
【背景技術】
[0002]軋制是金屬加工過程中常用的一種加工方法,軋制將金屬坯料通過一對旋轉軋輥的間隙,因受軋輥的壓縮使材料截面減小,長度增加的壓力加工方法。軋制加工后金屬將產生加工硬化,即金屬塑性變差,再進行后續的加工就比較困難,需要進行退火。對于軋制的金屬帶材,由于在軋制過程中前后存在張力,金屬帶材層與層之間存在較大的內應力,在一定溫度退火的同時,層與層之間的金屬的活性增加,容易產生金屬層與層之間發生粘連,影響金屬帶材的后續加工,因此,需要解決金屬帶材粘連的技術問題。
[0003]專利CN102560036A,CN1024179056A介紹了銅帶防粘劑,但是在其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由于使用微粒為0.1-2微米的微粒,微粒粒徑太小,不能很好的防止銅帶層與層之間的粘連;二是使用的化學成分容易在銅帶表面造成腐蝕,影響銅帶表面質量;同時化學成分含量較高,容易在銅帶表面形成雜質。
【發明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該防粘劑成分合理、效果明顯,可以有效的防止金屬帶材層與層之間的粘連。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按質量百分比計,由以下組分組成:石英0.2-0.4%、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1-0.4%、油酸0.1-0.4%、余量為去離子水。
[0006]本發明采用粒徑為3-5微米的石英,一方面可以達到良好的防止金屬帶材層與層之間的粘連,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較大粒徑的石英對金屬帶材產生劃傷。
[0007]本發明通過添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用于增加溶液的均勻性和活性。通過添加油酸,其作用是提高溶液的潤濕性,有效避免金屬層與層之間的粘連。
[0008]本發明的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成分合理,效果明顯可以有效的防止金屬帶材層與層之間的粘連。
[0009]本發明的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采用粒徑為3-5微米的石英,微粒粒徑合理,化學性質穩定,對金屬帶材表面不存在劃傷、腐蝕等不良影響。本發明生產工藝簡單,成本較低。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此。
[0011]實施例1
本發明的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按質量百分比計,由以下組分組成:粒徑為3微米的石英0.2%、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1%、油酸0.1%、余量為去離子水。
[0012]實施例2
本發明的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按質量百分比計,由以下組分組成:粒徑為5微米的石英0.4%、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4%、油酸0.4%、余量為去離子水。
[0013]實施例3
本發明的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按質量百分比計,由以下組分組成:粒徑為4微米的石英0.3%、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25%、油酸0.25%、余量為去離子水。
[0014]本發明采用粒徑為3-5微米的石英,一方面可以達到良好的防止金屬帶材層與層之間的粘連,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較大粒徑的石英對金屬帶材產生劃傷。
[0015]本發明通過添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用于增加溶液的均勻性和活性。通過添加油酸,其作用是提高溶液的潤濕性,有效避免金屬層與層之間的粘連。
[0016]本發明的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成分合理,效果明顯可以有效的防止金屬帶材層與層之間的粘連。
[0017]本發明的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采用粒徑為3飛微米的石英,微粒粒徑合理,化學性質穩定,對金屬帶材表面不存在劃傷、腐蝕等不良影響。本發明生產工藝簡單,成本較低。
[0018]上述實施例僅用于解釋說明本發明的發明構思,而非對本發明權利保護的限定,凡利用此構思對本發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其特征在于按質量百分比計,由以下組分組成:石英0.2-0.4%、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1-0.4%、油酸0.1-0.4%、余量為去離子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表面處理防粘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石英的粒徑為3-5微米。
【文檔編號】C21D1/68GK104388649SQ201410707047
【公開日】2015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1日
【發明者】徐高磊 申請人:紹興市力博電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