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金屬制品的鑄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鑄造成型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鑄造機中,從使用范圍和鑄造質量以及發展前景方面來看,以低壓鑄造機和擠壓鑄造機為首選。
傳統的低壓鑄造機是在密封的保溫爐中,輸入氣壓較低的、干燥的壓縮空氣,通過氣壓的作用把金屬液通過升液管輸入模具進行加壓保壓,一直到鑄件完全凝固為止,最后解除液面上氣體的壓力,使升液管中未凝固的金屬液流回保溫爐,再由油缸開型并頂出鑄件。
由于低壓鑄造的加壓方式是通過外加壓力源在鑄造模具外部加壓,低壓鑄造時保溫爐內的壓縮空氣的壓力一般最大為1Mpa,因此鑄件的壓力很低,會導致鑄件不夠致密。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鑄造成型機,以解決傳統低壓鑄造機壓力不高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包括:
裝在壓力機上的模具、升液管、輸液管、壓射沖頭、第一保溫裝置和第二保溫裝置;
所述模具內設置有鑄型,所述升液管一端與所述鑄型連接,所述升液管另一端設置所述壓射沖頭,所述輸液管和所述升液管側壁連接;所述輸液管位于所述第一保溫裝置中,所述第一保溫裝置和所述第二保溫裝置用于為金屬液保溫;
所述壓射沖頭與壓射缸連接,所述壓射沖頭用于在所述壓射缸的活塞桿推動下向所述升液管內施加高壓。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溫裝置和第二保溫裝置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保溫裝置中設置有傾斜預設角度的供液通道,所述第一保溫裝置中設置有輸液通道,所述第一保溫裝置和第二保溫裝置中均設置有浸熱式加熱棒,所述供液通道與所述輸液通道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溫裝置和第二保溫裝置為分體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溫裝置位于所述第一保溫裝置的側面,所述第一保溫裝置中設置有輸液通道和浸熱式加熱棒,所述輸液管為水平設置的第一對接管,所述升液管通過所述第一對接管與所述第一保溫裝置對接和密封,所述第二保溫裝置設置在所述升液管下方,所述第二保溫裝置內設置有電阻絲。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溫裝置位于所述第一保溫裝置的上方,所述第一保溫裝置中設置有輸液通道和浸熱式加熱棒,所述輸液管為垂直設置的第二對接管,所述升液管通過所述第二對接管與所述第一保溫裝置對接和密封,所述第二保溫裝置內設置有電阻絲。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溫裝置和第二保溫裝置均設置有保溫蓋。
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可實現鑄件在高壓下鑄造完成,解決了傳統低壓鑄造機壓力不高的問題,由于金屬液在密封的第一保溫裝置中通過輸液通道、供液通道、輸液管、升液管最終到達模具在高壓下最終凝固,因此還可避免氧化夾雜。因此,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既保證了金屬液輸送過程沒有氧化夾雜,又可保證鑄件在高壓下凝固,鑄件的致密性很好,質量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中的附圖,對本發明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 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新型鑄造成型機包括裝在壓力機上的模具1、升液管3、輸液管4、壓射沖頭5、第一保溫裝置6和第二保溫裝置7,第一保溫裝置6和第二保溫裝置7可以為保溫爐,其中,模具1內設置有鑄型2,升液管3一端與鑄型2連接,升液管3另一端設置壓射沖頭5,輸液管4和升液管3側壁連接。輸液管4位于第一保溫裝置6中,第一保溫裝置6和第二保溫裝置7用于為金屬液保溫,壓射沖頭5與壓射缸連接,壓射沖頭5用于在壓射缸的活塞桿推動下向升液管3內施加高壓。圖1所示第一保溫裝置6和第二保溫裝置7為一體結構,第二保溫裝置6中設置有傾斜預設角度的供液通道8,例如預設角度小于30度,第一保溫裝置中設置有輸液通道11,第一保溫裝置6和第二保溫裝置7中均設置有浸熱式加熱棒9。第一保溫裝置6和第二保溫裝置7上均設置有保溫蓋10。第一保溫裝置6帶密封結構和壓縮空氣通道。
本實施例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的工作原理為:第一保溫裝置7中裝有金屬液20,如為鋁液,由第一保溫裝置7中的浸熱式加熱棒9進行金屬液加熱保溫,壓縮空氣21通過壓縮空氣通道進入第一保溫裝置7,氣壓使金屬液通過輸液通道11、傾斜預設角度的供液通道8、升液管3進入模具1,升液管3立式充型加壓,氣壓保持,由壓射缸的活塞桿推動壓射沖頭4前進,輸液管4上方的部分金屬液被迫回流到第一保溫裝置7中,當壓射沖頭4把輸液管4的管口封住后,壓射沖頭4的壓力上升,由壓射缸的活塞桿直接推動壓射沖頭4施加高壓,從而保證鑄件在高壓下凝固,壓射沖頭4擠壓完成后,后退至輸液管4下端,至此一個工作周期完成。從而可實現鑄件在高壓下鑄造完成,解決了傳統低壓鑄造機壓力不高的問題,由于金屬液在密封的第一保溫裝置中通過輸液通道、供液通道、輸液管、升液管最終到達模具在高壓下最終凝固,因此還可避免氧化夾雜。因此,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既保證了金屬液輸送過程沒有氧化夾雜,又可保證鑄件在高壓下凝固,鑄件的致密性很好,質量優。
圖2為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與圖1所示的結構區別在于,第一保溫裝置和第二保溫裝置為分體結構,如圖2所示,第二保溫裝置7位于第一保溫裝置6的側面上方,升液管3立式充型加壓,第一保溫裝置中設置有輸液通道11和浸熱式加熱棒9,圖2中輸液管為水平設置的第一對接管12,升液管3通過第一對接管12與第一保溫裝置6對接和密封,第二保溫裝置7設置在升液管3下方,第二保溫裝置內設置有電阻絲13,電阻絲13用于對升液管3加熱。
與圖1所示的新型鑄造成型機的工作原理類似,本實施例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的工作原理為:第一保溫裝置7中裝有金屬液20,如為鋁液,由第一保溫裝置7中的浸熱式加熱棒9進行金屬液加熱保溫,壓縮空氣21通過壓縮空氣通道進入第一保溫裝置7,氣壓使金屬液通過輸液通道11、第一對接管12、升液管3進入模具1,升液管3立式充型加壓,氣壓保持,由壓射缸的活塞桿推動壓射沖頭4前進,將對接管12密封,之后第一對接管12內的金屬液全部回流到第一保溫裝置7中,當壓射沖頭4把第一對接管12的管口封住后,壓射沖頭4的壓力上升,由壓射缸的活塞桿直接推動壓射沖頭4施加高壓,從而保證鑄件在高壓下凝固,壓射沖頭4擠壓完成后,后退至第一對接管12下端,至此一個工作周期完成。從而可實現鑄件在高壓下鑄造完成,解決了傳統低壓鑄造機壓力不高的問題,由于金屬液在密封的第一保溫裝置中通過輸液通道、第一對接管、升液管最終到達模具在高壓下最終凝固,因此還可避免氧化夾雜。因此,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既保證了金屬液輸送過程沒有氧化夾雜,又可保證鑄件在高壓下凝固,鑄件的致密性很好,質量優。
圖3為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與圖1所示的結構區別在于,第一保溫裝置和第二保溫裝置為分體結構,如圖3所示,第二保溫裝置7位于第一保溫裝置6的上方,升液管3立式充型加壓,第一保溫裝置中設置有輸液通道11和浸熱式加熱棒9,圖3中輸液管為垂直設置的第二對接管14,升液管3通過第二對接管14與第一保溫裝置6對接和密封,第二保溫裝置7設置在升液管3下方,第二保溫裝置內設置有電阻絲13。
與圖1和圖2所示的新型鑄造成型機的工作原理類似,本實施例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的工作原理為:第一保溫裝置7中裝有金屬液20,如為鋁液, 由第一保溫裝置7中的浸熱式加熱棒9進行金屬液加熱保溫,壓縮空氣21通過壓縮空氣通道進入第一保溫裝置7,氣壓使金屬液通過輸液通道11、第二對接管14、升液管3進入模具1,升液管3立式充型加壓,氣壓保持,由壓射缸的活塞桿推動壓射沖頭4前進,將第二對接管14密封,之后第二對接管14內的金屬液全部回流到第一保溫裝置7中,當壓射沖頭4把第二對接管14的管口封住后,壓射沖頭4的壓力上升,由壓射缸的活塞桿直接推動壓射沖頭4施加高壓,從而保證鑄件在高壓下凝固,壓射沖頭4擠壓完成后,后退至第二對接管14左側,至此一個工作周期完成。從而可實現鑄件在高壓下鑄造完成,解決了傳統低壓鑄造機壓力不高的問題,由于金屬液在密封的第一保溫裝置中通過輸液通道、第二對接管、升液管最終到達模具在高壓下最終凝固,因此還可避免氧化夾雜。因此,本發明提供的新型鑄造成型機,既保證了金屬液輸送過程沒有氧化夾雜,又可保證鑄件在高壓下凝固,鑄件的致密性很好,質量優。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