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367551閱讀:203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建材鋼管加工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



背景技術:

工地上的鋼管因長時間存放,表面會出現銹跡,在投入使用前需要進行除銹處理,以去掉鋼管上的銹跡或者是附著異物,已有的鋼管除銹機體積大,安裝、使用不方便,只作為煤礦企業地面使用,實際操作時有一定難度,而且現有技術中,鋼管除銹機的鋼絲刷與除銹筒為一體的,由于鋼絲刷是易損件,不便于日常的維護與更換,另外更換鋼絲刷需要連滾筒一起更換,增加了使用成本;并且現有的鋼絲刷與機體之間剛性連接,鋼絲刷可能會清理不到金屬的凹陷的地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

為達到本發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所述本發明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架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右側的驅動裝置、位于所述驅動裝置右側的杠桿裝置、位于所述杠桿裝置上方的支撐板裝置、位于所述支撐板裝置上方左右兩側的電缸裝置、設置于所述電缸裝置上的除銹裝置、位于所述除銹裝置下方的推動裝置及位于所述除銹裝置上方的彈性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左側的第一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上方的第一限定桿及位于所述第一限定桿上方的第一豎桿,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得讓支撐桿左側的第二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二彎曲桿下方的第三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桿右側的第一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右側的第一定位架、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右側的第一固定環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架上的第一彈簧,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的第二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下端的第一滾輪、位于所述第二豎桿左側的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的第一滑塊、位于所述第一滑塊右側的第四支撐桿及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撐桿上端的驅動輪,所述杠桿裝置包括第一電缸、位于所述第一電缸上方的第一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上方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上方的第一連接塊、位于所述第一電缸右側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電缸左側的第五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上方的第一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上方的杠桿、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左側的第二彈簧及位于所述杠桿左側的拉線,所述支撐板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撐板,所述電缸裝置包括第二電缸、設置于所述第二電缸上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上方的第三彎曲桿、設置于所述第二電缸上的第三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上方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下方的第四彈簧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推動桿上的推動架,所述除銹裝置包括第四支架、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端的卡扣塊、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下端的第二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下方的彎曲板、設置于所述彎曲板上端的第五彈簧、位于所述彎曲板下表面的鋼絲刷,所述推動裝置包括墊塊、位于所述墊塊上方的第三電缸、設置于所述第三電缸上的第四推動桿、設置于所述第四推動桿上的第一推板、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下方的第六彈簧、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上方的第七彈簧、設置于所述第六彈簧上的第二推板,所述彈性裝置包括固定框、位于所述固定框左右兩側的第五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上的第六支架、設置于所述固定框上的第八彈簧、位于所述第八彈簧下方的頂靠桿、設置于所述頂靠桿下端的頂靠輪及位于所述固定框下方的定位板。

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限定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限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限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限定桿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彎曲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兩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環呈半圓環狀,所述第一固定環的兩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架貫穿所述第一橫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樞軸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滑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滑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滑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驅動輪呈圓柱體,所述驅動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四支撐桿樞軸連接。

所述第一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下端樞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連接塊的下端樞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塊的上表面與所述杠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形,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桿上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上表面與所述杠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五支撐桿樞軸連接,所述杠桿呈L形,所述杠桿的右端頂靠在所述第一限定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杠桿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線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環固定連接,所述拉線的右端與所述杠桿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線頂靠在所述第一滾輪上。

所述第一支撐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驅動輪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撐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板的端部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側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三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推動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推動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推動架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架呈L形,所述推動架的下端頂靠在所述第二支撐板的上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推動架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四凹槽。

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頂靠在所述推動架的上端,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設有第五凹槽,所述卡扣塊呈長方體,所述卡扣塊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卡扣塊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內且與所述推動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四支架樞軸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與所述彎曲板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板呈彎曲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彎曲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鋼絲刷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彎曲板的下表面上,所述鋼絲刷與所述彎曲板固定連接。

所述墊塊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墊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墊塊的側面與所述推動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墊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電缸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推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六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六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墊塊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推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推板頂靠在所述彎曲板下端,所述第七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七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推動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推板的側面固定連接。

所述固定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五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五支架呈L形,所述第五支架的上端與所述固定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固定框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六支架呈L形,所述第六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固定框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八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固定框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的下端與所述頂靠桿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頂靠桿貫穿所述定位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頂靠桿的下端設有第六凹槽,所述頂靠輪呈圓柱體,所述頂靠輪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內且與所述頂靠桿樞軸連接,所述定位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板的上表面與所述固定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使用方便,能夠對建材鋼管進行有效的刷洗,清除其表面上的鐵銹,清除的較為干凈且快速,同時體積小,占地面小,節約工廠空間,并且更換鋼絲刷較為便利,節約更換時間,提高除銹的效率。同時可以調節鋼絲刷與鋼管接觸的力度,保證除銹的效果,并且可以清除掉凹陷部位的鐵銹。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架裝置2、位于所述支架裝置2右側的驅動裝置3、位于所述驅動裝置3右側的杠桿裝置4、位于所述杠桿裝置4上方的支撐板裝置5、位于所述支撐板裝置5上方左右兩側的電缸裝置6、設置于所述電缸裝置6上的除銹裝置7、位于所述除銹裝置7下方的推動裝置8及位于所述除銹裝置7上方的彈性裝置9。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撐桿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左側的第一彎曲桿12、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12上方的第一限定桿13及位于所述第一限定桿13上方的第一豎桿14。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12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1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1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限定桿1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限定桿1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限定桿13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1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1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限定桿13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2包括第二支撐桿21、位于所述得讓支撐桿21左側的第二彎曲桿22、位于所述第二彎曲桿22下方的第三支撐桿23、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桿23右側的第一支架24、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24上的第一橫桿25、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21右側的第一定位架26、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26右側的第一固定環27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架26上的第一彈簧。所述第二支撐桿2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2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22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2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23呈豎直狀,所述第三支撐桿23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2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彎曲桿2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4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一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5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5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2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架26呈凹字形,所述第一定位架26的兩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環27呈半圓環狀,所述第一固定環27的兩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架26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架26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驅動裝置3包括第一橫板31、位于所述第一橫板31下方的第二豎桿32、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32下端的第一滾輪33、位于所述第二豎桿32左側的第一固定桿34、位于所述第一橫板31上方的第一滑塊35、位于所述第一滑塊35右側的第四支撐桿36及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撐桿36上端的驅動輪37。所述第一橫板3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31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桿21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架26貫穿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架26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3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3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32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321,所述第一凹槽3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滾輪33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3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21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32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3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321內旋轉。所述第一固定桿34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3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豎桿3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3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滑塊3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滑塊3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滑塊35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架26的右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橫板31可以穩定的上下移動。所述第四支撐桿3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撐桿36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36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361,所述第二凹槽361呈長方體狀。所述驅動輪37呈圓柱體,所述驅動輪37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361內且與所述第四支撐桿36樞軸連接,使得所述驅動輪37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361內旋轉,所述驅動輪37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驅動輪37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杠桿裝置4包括第一電缸41、位于所述第一電缸41上方的第一推動桿42、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42上方的第二推動桿43、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43上方的第一連接塊44、位于所述第一電缸41右側的第二支架45、位于所述第一電缸41左側的第五支撐桿46、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46上方的第一固定塊47、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47上方的杠桿48、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46左側的第二彈簧49及位于所述杠桿48左側的拉線40。所述第一電缸4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一電缸4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4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4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4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4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2上下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43的下端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42與所述第二推動桿43可以相對旋轉。所述第二推動桿4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4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連接塊44的下端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連接塊44與所述第二推動桿43可以相對旋轉。所述第一連接塊44的上表面與所述杠桿48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5呈L形,所述第二支架45的一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缸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桿4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支撐桿46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桿46的上端設有第三凹槽461,所述第三凹槽46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固定塊47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47的上表面與所述杠桿48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47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461內且與所述第五支撐桿46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固定塊47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461內旋轉,進而使得所述杠桿48圍繞所述第五支撐桿46的上端旋轉。所述杠桿48呈L形,所述杠桿48的右端頂靠在所述第一限定桿13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限定桿13可以防止所述杠桿48的右端過度向上移動。所述第二彈簧49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49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9的上端與所述杠桿48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線40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環27固定連接,所述拉線40的右端與所述杠桿48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線40頂靠在所述第一滾輪33上,從而當所述拉線40拉緊時,所述第一滾輪33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二豎桿32及第一橫板31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驅動輪37向上移動。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裝置5包括第一支撐板52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52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撐板51。所述第一支撐板5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板52位于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撐桿2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5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板52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521,所述第一通孔521位于所述驅動輪37的上方,所述驅動輪37向上移動時可以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521內,所述第一通孔521呈方形。所述第二支撐板51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板5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板51的端部與所述第一支撐板5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11及第一豎桿14的上端與位于右側的第二支撐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22的上端與位于左側的第二支撐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缸裝置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52的上方,所述電缸裝置6左右相對放置且分別位于鋼管的左右兩側。所述電缸裝置6包括第二電缸61、設置于所述第二電缸61上的第三支架63、位于所述第三支架63上方的第三彎曲桿62、設置于所述第二電缸61上的第三推動桿64、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64上方的第三彈簧65、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64下方的第四彈簧66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推動桿64上的推動架67。所述第二電缸6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二電缸6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3呈凹字形,所述第三支架6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6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板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彎曲桿62呈彎曲狀,所述第三彎曲桿62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6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6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6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6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缸61帶動所述第三推動桿64左右移動,所述第三推動桿64的另一端與所述推動架67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65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65的一端與所述推動架67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66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彈簧6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6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66的另一端與所述推動架67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架67呈L形,所述推動架67的下端頂靠在所述第二支撐板51的上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推動架67可以左右移動,所述推動架67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呈長方體狀。

如圖1所示,所述除銹裝置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鋼管的左右兩側,所述除銹裝置7設置于所述電缸裝置6上。所述除銹裝置7包括第四支架71、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71上端的卡扣塊72、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71下端的第二固定塊7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73下方的彎曲板74、設置于所述彎曲板74上端的第五彈簧75、位于所述彎曲板74下表面的鋼絲刷76。所述第四支架71的上端頂靠在所述推動架67的上端,所述第四支架71的下端設有第五凹槽711。所述卡扣塊72呈長方體,所述卡扣塊72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71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卡扣塊72可以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內且與所述推動架67滑動連接,從而使得所述第四支架71與所述推動架67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固定塊73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711內且與所述第四支架71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二固定塊73可以在所述第五凹槽711內旋轉,所述第二固定塊73與所述彎曲板74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板74呈彎曲狀,所述彎曲板74靠近鋼管。所述第五彈簧75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7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75的另一端與所述彎曲板74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75處于壓縮狀態,使得所述第五彈簧75向鋼管方向推動彎曲板74的上端。所述鋼絲刷76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彎曲板74的下表面上,所述鋼絲刷76與所述彎曲板74固定連接,所述鋼絲刷76可以刷掉鋼管表面的鐵銹。

如圖1所示,所述推動裝置8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鋼管的左右兩側,所述推動裝置8設置于所述電缸裝置6上。所述推動裝置8包括墊塊83、位于所述墊塊83上方的第三電缸84、設置于所述第三電缸84上的第四推動桿85、設置于所述第四推動桿85上的第一推板86、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85下方的第六彈簧82、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85上方的第七彈簧、設置于所述第六彈簧82上的第二推板81。所述墊塊8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墊塊83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板5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墊塊83的側面與所述推動架67的側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墊塊83與所述推動架67可以一同左右移動。所述第三電缸84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三電缸84的下表面與所述墊塊8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8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85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電缸84連接,使得所述第三電缸84可以帶動所述第四推動桿85左右移動,所述第四推動桿8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推板86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板8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六彈簧82呈水平狀,所述第六彈簧82的一端與所述墊塊83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8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推板8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板8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板8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板52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推板81頂靠在所述彎曲板74下端。所述第七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七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推動架67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推板81的側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彈性裝置9包括固定框91、位于所述固定框91左右兩側的第五支架92、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92上的第六支架93、設置于所述固定框91上的第八彈簧94、位于所述第八彈簧94下方的頂靠桿95、設置于所述頂靠桿95下端的頂靠輪96及位于所述固定框91下方的定位板97。所述固定框91的橫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固定框9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521的上方,即位于鋼管的上方。所述第五支架92設有兩個,所述第五支架92呈L形,所述第五支架92的上端與所述固定框9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9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電缸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彎曲桿62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支架9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65與所述第五支架92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9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固定框91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六支架93呈L形,所述第六支架93的一端與所述固定框9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9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架92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94呈豎直狀,所述第八彈簧94的上端與所述固定框91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94的下端與所述頂靠桿95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94處于壓縮狀態。所述頂靠桿9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頂靠桿95貫穿所述定位板97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頂靠桿95的下端設有第六凹槽951,所述第六凹槽951呈長方體狀。所述頂靠輪96呈圓柱體,所述頂靠輪96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951內且與所述頂靠桿95樞軸連接,使得所述頂靠輪96可以在所述第六凹槽951內旋轉,所述頂靠輪96頂靠在鋼管上。所述定位板9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板97的上表面與所述固定框9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94使得所述頂靠輪96始終頂靠在鋼管上,對鋼管起到限定的作用,使得鋼管旋轉的更加穩定。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使用時,首先握住頂靠桿95向上移動,然后將鋼管放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板52上,且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521內,從而可以對鋼管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然后手部放開頂靠桿95,所述頂靠輪96由于所述第八彈簧94的彈力作用頂靠在鋼管上,從而對鋼管起到較好的固定作用。然后打開第一電缸4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42豎直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43、第一連接塊44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杠桿48圍繞所述第五支撐桿46的上端順時針旋轉,使得杠桿48的左端向上移動,所述第二彈簧49被拉伸,然后拉線40被拉緊,使得所述第一滾輪33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二豎桿32及第一橫板31向上移動,然后驅動輪37向上移動,直至所述驅動輪37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521內且與鋼管接觸。然后打開與驅動輪37連接的電機,使得驅動輪37旋轉,進而可以通過摩擦力使得鋼管在所述第一通孔521內旋轉。然后打開第二電缸6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三推動桿64向鋼管處移動,使得所述推動架67向鋼管處移動,直至所述鋼絲刷76與鋼管接觸,進而可以對鋼管進行除銹作業,將其表面上的鐵銹刷掉。當需要對鋼管表面凹陷處的鐵銹進行除銹時,打開第三電缸84的開關,使得所述第四推動桿85向鋼管處移動,然后頂靠在所述第一推板86上,所述第四推動桿85繼續推動第一推板86,使得所述第一推板86向鋼管處移動,使得所述第一推板86頂靠在所述第二推板81上,然后第二推板81頂靠在彎曲板74的下端,使得所述彎曲板74圍繞所述第四支架71的下端旋轉,進而可以控制鋼絲刷76與鋼管接觸的力度及距離,以便使得鋼絲刷76清除掉凹陷處的鐵銹。當鋼絲刷76使用較久不能再用時,握住第四支架71,將卡扣塊72拔出第四凹槽,使得所述第四支架71與所述推動架67不再連接在一起,進而將兩者分離,然后更換新的除銹裝置7即可。至此,本發明具有彈性裝置的建材鋼管除銹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