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齒輪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齒輪加工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淬火,是指將鋼或者其他合金加熱到一定溫度,保溫一定時間后進行快速冷卻的熱處理工藝。鋼經過淬火后,能夠改變其剛性、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從而滿足各種機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因此,在齒輪加工過程中對其淬火能夠提高齒輪的硬度、耐磨性等特性。在對材料進行快速冷卻時,通常采用水冷和油冷兩種方式。采用水冷基本上沒有污染,但是容易造成零件的開裂,而采用油冷的方式能夠減小零件開裂的傾向。因此,在對齒輪快速冷卻時,一般采用油冷的方式,避免齒輪開裂影響其質量。
現在通常在油冷箱中注有一定量的冷卻油,然后將高溫的齒輪投入油冷箱中進行冷卻,完成冷卻的齒輪通過位于油冷箱底部的傳送帶從油冷箱中運出。采用傳送帶將齒輪從油冷箱中轉移出來時,傳送帶始終處于工作狀態,而相鄰兩個齒輪進入油冷箱中具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因此在這段時間內,傳送帶處于空轉的狀態,造成對電能的浪費。另外,由于齒輪到達傳送帶上的時間間隔不同,而傳送帶的速率始終不變,因此,傳送帶上相鄰齒輪的間隔會不同,使得下一道工序的加工間隔時間不好控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齒輪加工冷卻裝置,能夠解決現有裝置容易造成對電能的浪費,還能夠讓傳送帶上相鄰齒輪的間隔始終保持一致,從而便于控制下一道工序的加工間隔時間。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齒輪加工冷卻裝置,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傳送帶和注有冷卻油的油冷箱,第一傳送帶一端位于油冷箱內部,另一端位于油冷箱外,第一傳送帶位于油冷箱內部的一端上方設有導向筒,導向筒與第一傳送帶之間的間隔距離為20-30mm;油冷箱內還豎向設有上端位于導向筒內的控制桿,控制桿的下端穿過油冷箱的底部與油冷箱滑動連接,控制桿上還設有一端與其固定連接的復位彈簧,復位彈簧的另一端與油冷箱固定連接,控制桿包括上部的導電區和下部的絕緣區,導電區與第一傳送帶的電源電連接,控制桿上還滑動連接有金屬觸片,金屬觸片與第一傳送帶電連接。
本技術方案的技術原理和技術效果是:本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齒輪加工冷卻裝置,將經過高溫加熱的齒輪通過導向筒向油冷箱中移動,且在下落的過程中齒輪與控制桿碰撞,讓控制桿向下滑動,使得金屬觸片與導電區接觸,讓由金屬觸片、控制桿、第一傳送帶和其電源組成的電路接通,使得第一傳送帶開始工作,對到達第一傳送帶表面的齒輪進行轉移。由于油冷箱中注有冷卻油,且第一傳送帶位于冷卻油液面下方,使得第一傳送帶表面的齒輪能夠得到冷卻油的冷卻。
齒輪隨第一傳送帶移動后,與控制桿脫離,控制桿不再受到齒輪的壓力作用,而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緩慢向上移動,直到觸片與絕緣區相接,電路斷開,第一傳送帶停止,直到下一個齒輪的到來。
此外,本技術方案將導向筒與第一傳送帶之間的距離設為20-30mm,與加工的齒輪厚度相當,使得齒輪能夠從導向筒與第一傳送帶之間的空間通過,避免齒輪卡在導向筒與第一傳送帶之間。
綜上所述,本技術方案通過齒輪控制第一傳送帶的運轉,使得沒有齒輪下落的時間內,第一傳送帶停止運轉,從而避免該段時間內第一傳送帶的空轉,從而節約用電。另外,不管齒輪下落的間隔時間相差多少,由于傳送帶工作的時間和速率始終不變,使得傳送帶上的齒輪間距始終一致,便于下一道加工工序的控制。
以下是上述方案的優選方案:
優選方案一:基于基礎方案,所述導向筒呈長方體狀,且導向筒內設有運輸裝置,運輸裝置包括兩個豎向設置的第二傳送帶和若干對L型的支架,兩個第二傳送帶分別位于導向筒相互平行的兩個側壁上,支架包括豎桿和橫桿,一對支架包括兩個支架,兩個支架的豎桿分別與兩個第二傳送帶的表面固定連接,且兩個支架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面。高溫齒輪放置在L型支架的橫桿上,并隨著第二傳送帶的運轉將齒輪移動到導向筒的下端。由于支架在第二傳送帶的下端會發生反轉,從而讓齒輪失去橫桿的支撐而與支架脫離,實現齒輪的下落。通過設置運輸裝置,能夠降低齒輪與冷卻油液面接觸時的速度,避免冷卻油濺出。
優選方案二:基于優選方案一,所述油冷箱下端固定連接有豎向設置的定位套,控制桿位于定位套中。通過設置定位套,能夠保證控制桿始終沿豎直方向移動,避免因控制桿在水平方向發生移動造成金屬觸片與控制桿的脫離,影響傳送帶的工作。
優選方案三:基于優選方案二,所述定位套的兩端均設有密封圈,能夠避免油冷箱中的冷卻油從控制桿與油冷箱的連接處漏出。
優選方案四:基于優選方案一,所述導向筒的下端位于冷卻油的液面下方20-30mm處,與齒輪的厚度一致,使得齒輪到達導向筒下端的時候就能夠完全浸入冷卻油中,從而保證齒輪冷卻均勻。
優選方案五:基于優選方案四,所述金屬觸片與控制桿連接的一端固定連接有金屬圓環,金屬圓環套設在控制桿上。通過設置與控制桿套設的金屬圓環,既能夠實現金屬觸片與控制桿的滑動連接,還能夠避免因金屬觸片或者控制桿發生微小位移造成的兩者的脫離,從而影響傳送帶的工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第一傳送帶1、油冷箱2、導向筒3、第二傳送帶31、支架32、控制桿4、導電區41、絕緣區42、復位彈簧5、金屬觸片6、定位套7、密封圈8、金屬圓環9。
本實施例如圖1所示,齒輪加工冷卻裝置,包括油冷箱2,油冷箱2中注有冷卻油,該冷卻油為合成油,專門用于淬火的冷卻過程。第一傳送帶1的一端位于油冷箱2內部,另一端位于油冷箱2外部。第一傳送帶1位于油冷箱2內部的一端上方設有呈長方體狀的導向筒3,導向筒3與第一傳送帶1之間的距離為25mm,且導向筒3下端與冷卻油液面之間的距離也為25mm。
導向筒3內設有運輸裝置,該運輸裝置包括兩個豎向設置的第二傳送帶31和多對呈L型的支架32,兩個第二傳送帶31分別位于導向筒3相互平行的兩個側壁上。支架32包括豎桿和橫桿,一對支架32由下端在同一水平面的兩個支架32組成,且兩個支架32的豎桿分別與兩個第二傳送帶31的表面固定連接。當支架32位于導向筒3內時,兩個支架32之間的距離小于齒輪的寬度,使得導向筒3上方運來的高溫齒輪直接落到支架32上時,不會從兩個支架32之間的縫隙漏出。
油冷箱2內還豎向設有上端位于導向筒3內的控制桿4,油冷箱2下端與定位套7的上端固定連接。控制桿4的下端穿過油冷箱2的底部以及定位套7與油冷箱2滑動連接,定位套7與油冷箱2的連接處以及定位套7端部與控制桿4的連接處均固定連接有密封圈8。控制桿4由位于上部的導電區41和位于下部的絕緣區42組成,導電區41與第一傳送帶1的電源電連接,控制桿4上套設有采用銅制成的金屬圓環9,金屬圓環9與同為銅制成的金屬觸片6固定連接,金屬觸片6還與第一傳送帶1電連接。此外,控制桿4上還設有一端與其固定連接的復位彈簧5,復位彈簧5的另一端與油冷箱2固定連接。
使用時,經過高溫加熱的齒輪通過位于導向筒3上方的傳送帶移動到導向筒3上方,齒輪在傳送帶的作用下,不斷向前移動,直到到達傳送帶的端部。此時齒輪一端向下傾斜,與正在轉動的傾斜的支架32上端相抵。之后齒輪在傳送帶的作用下繼續向前移動,而與齒輪相抵的支架32能夠對齒輪的移動進行導向,讓齒輪緩慢向導向筒3內部移動,直到齒輪完全到達支架32上。齒輪隨運輸裝置到達導向筒3的下端。之后運輸裝置松開齒輪,齒輪做自由落體運動,且在下落的過程中讓控制桿4向下滑動,讓第一傳送帶1開始工作。齒輪隨第一傳送帶1移動后,與控制桿4脫離,控制桿4在復位彈簧5的作用下向上移動,直到觸片與絕緣區42相接,電路斷開,第一傳送帶1停止,直到下一個齒輪的到來。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和/或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