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拋光機,具體是一種長桿類軸拋光設備。
背景技術:
長桿類軸拋光設備在生產出之后,其端面難免會殘留棱角廢料,結合難免會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毛刺,而長桿類軸拋光設備又是一種精度要求較高的軸類零件,因此要對其進行打磨拋光處理。拋光通常分為粗拋、中拋和精拋,分別采用粗細不同的拋光輪進行。現有的普通軸類拋光機往往只設有一個拋光輪,操作人員通過移動拋光輪對軸的外表面分別進行粗拋、中拋和精拋,在粗拋、中拋、精拋的過程中需要把軸從拋光機上拿上拿下,不但生產效率低,而且還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還可能造成軸的二次損傷。而且現行的拋光機在使用過后不方便移動,移動時也會帶來很大的晃動,很容易是其零部件產生移位,影響后續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長桿類軸拋光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長桿類軸拋光設備,包括行走架,所述行走架上設有底座,底座為矩形鑄鐵板,所述行走架下端通過支架安裝有行走輪,行走架的側面設有均勻分布的支撐桿,支撐桿包括伸縮油缸及連接在伸縮油缸端部的支腳;所述底座下端與行走架上端設有相對設置的安裝塊,兩安裝塊相對的一面上開設有凹槽,兩安裝塊之間設有彈簧,彈簧的上下兩端均設于凹槽內;所述底座與行走架之間還設有固定塊,底座與行走架上的固定塊均設有兩個,且相對設置,四個固定塊之間插設有支撐塊;所述底座端左側設有支架,支架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端的兩個相互平行的支柱,支架的頂端固定有橫梁,橫梁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支柱的頂端,橫梁的下端并列設置有三個導向環,導向環的內壁上設有毛氈,底座上還設有拋光裝置,拋光裝置包括轉軸和三個并列設置在轉軸上的拋光輪,拋光輪與導向環交叉設置,所述轉軸水平固定在兩個支柱的中部,轉軸的一端穿過支柱,轉軸穿過支柱的一端固定有皮帶輪,皮帶輪通過皮帶與電機連接,所述電機固定在底座的上端,所述底座遠離電機一側上固定有導向架,導向架的上端設有導向孔,導向孔與導向環同軸。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行走輪外部設有防滑套。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裝塊共設有四對,反別設于底座的下端四角。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撐塊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向孔內設有待加工的加工軸。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向架、支架和底座為一體成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底座及行走架之間設置的彈簧可使行走架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行走時仍能保持足夠的穩定性,而需要固定時,再配合支撐塊的設置可以起到一定的穩定性,同時支撐桿也可行走架進行固定定位;保證在加工過程中軸不會偏心或彎曲變形,能夠對不同直徑大小的軸一次完成粗拋、中拋和精拋加工,適用范圍廣,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長桿類軸拋光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行走架、2-底座、3-支撐桿、31-伸縮油缸、32-支腳、4-安裝塊、41-凹槽、5-彈簧、6-固定塊、7-支撐塊、8-支架、9-行走輪、10-防滑套、11-導向架、12-加工軸、13-支架、14-橫梁、15-轉軸、16-電機、17-導向環、18-拋光輪、19-皮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一種長桿類軸拋光設備,包括行走架1,所述行走架1上設有底座2,行走架1下端通過支架8安裝有行走輪9,行走輪9外部設有防滑套10,行走架1的側面設有均勻分布的支撐桿3,支撐桿3包括伸縮油缸31及連接在伸縮油缸31端部的支腳32;所述底座2下端與行走架1上端設有相對設置的安裝塊4,兩安裝塊4相對的一面上開設有凹槽41,兩安裝塊4之間設有彈簧5,彈簧5的上下兩端均設于凹槽41內;所述底座2與行走架1之間還設有固定塊6,底座2與行走架1上的固定塊6均設有兩個,且相對設置,四個固定塊6之間插設有支撐塊7;所述底座2端左側設有支架13,支架13包括固定在底座2上端的兩個相互平行的支柱,支架13的頂端固定有橫梁14,橫梁14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支柱的頂端,橫梁14的下端并列設置有三個導向環17,導向環17的內壁上設有毛氈,底座2上還設有拋光裝置,拋光裝置包括轉軸15和三個并列設置在轉軸15上的拋光輪18,拋光輪18與導向環17交叉設置,所述轉軸15水平固定在兩個支柱的中部,轉軸15的一端穿過支柱,轉軸15穿過支柱的一端固定有皮帶輪,皮帶輪通過皮帶19與電機16連接,所述電機16固定在底座2的上端。所述底座2遠離電機16一側上固定有導向架11,導向架11的上端設有導向孔,導向孔與導向環17同軸,導向架11、支架13和底座2為一體成型。
所述底座2為矩形鑄鐵板。
所述安裝塊4共設有四對,反別設于底座1的下端四角。
所述支撐塊7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所述導向孔內設有待加工的加工軸12。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