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夾心式超硬砂輪用生產線。
背景技術:
目前,砂輪的生產工藝仍然采用的是以滾床輸送的方式,在纖維網片的單面進行磨料的充填,如中國專利文獻CN204748374U公開了一種砂輪自動生產線,包括工作臺及其上設置的滾杠輸送線,滾杠輸送線上沿輸送方向依次設置有配料工位、攤料工位、合模工位和脫模工位。在加工纖維網片的兩面均需充填磨料的夾心式超硬砂輪時,需要在脫模工位和配料工位之間,人工將半成品翻轉180°,重新加工一次,以在二次加工后成型出所需的夾心式超硬砂輪。受人工顛倒翻轉的工序影響,現有的夾心式超硬砂輪生產工藝存在如下缺陷:
1,每次對成型后工件進行顛倒翻轉時,需分辨是半成品和成品,這種分辨完全依靠操作者人為判斷,從而增大了誤操作的風險,引起漏加工和重復加工的隱患;
2,因為每條生產線每次少則生產數十個,多則生產上百個工件,所以工人需持續不斷的進行數十個,乃至上百個工件的連續顛倒翻轉,勞動量大,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夾心式超硬砂輪用生產線,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半成品工件手動進行顛倒翻轉勞動量大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中夾心式超硬砂輪用生產線的技術方案如下:
夾心式超硬砂輪用生產線,包括供模具推移輸送的輸送軌道和用于推動模具在輸送軌道上移動的推移裝置,輸送軌道具有供至少一個模具進入的斷口,斷口中裝配有用于帶動模具顛倒翻轉的翻轉裝置。
所述輸送軌道為長方形軌道,輸送軌道的四角位置處各自設有所述推移裝置,各個推移裝置與輸送軌道的不同邊相對。
推移裝置為沿輸送軌道的所對邊的邊長方向伸縮的推送氣缸。
輸送軌道的側邊立設有用于擋止在模具側邊上的護沿。
本實用新型中輸送軌道帶有斷口,在該斷口中串接有對模具進行翻轉的翻轉裝置,這樣在使用過程中,在模具被推送到斷口中以后,模具也就進入了翻轉裝置中,翻轉裝置可帶動模具進行顛倒翻轉,使得模具內纖維網片的已經充填磨料的一面翻轉至下方、沒有充填磨料的一面翻轉至上方而露出,以便與后續在另一面進行充填,方便在纖維網片的兩面進行充填,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半成品工件手動進行顛倒翻轉勞動量大的問題,提高了夾心式超硬砂輪的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生產線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夾心式超硬砂輪用生產線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該生產線包括長方形的輸送軌道1,輸送軌道1由兩個直線形的橫段和兩個直線形的縱段交替相接而成,各橫段和縱段的側邊上均立設有擋止在模具6側邊上的護沿,即橫段和縱段均采用U形滑道。一條縱段上設有供單個模具6進入的斷口,該斷口中安裝有串接在該縱段中的翻轉裝置2,該翻轉裝置2為普通的模具6翻轉裝置2,具體結構不再贅述,其功能是將模具6倒轉180°,使得模具6經翻轉裝置2后,纖維網片已經充填磨料的一面朝下、未充填磨料的一面朝上露出。
輸送軌道1的四角位置處各自配備有推移裝置,該推移裝置是推送氣缸3,四個推送氣缸3與輸送軌道1的不同橫段、縱段相對,以沿各橫斷和縱段的邊長方向進行模具6的推送。具體的是:處于右后方的推送氣缸3頂推在右橫段11的后方,處于右前方的推送氣缸3頂推在前縱段12的右方,處于左前方的推送氣缸3頂推在左橫段13的前方,處于左后方的推送氣缸3頂推在后縱段14的左方。
模具6在輸送軌道1上沿順時針方向進行輸送。在輸送軌道1上還設置有兩個配料工位,即正面配料工位和反面配料工位,在正面配料工位上設有正面給料裝置41和正面攤料裝置42,在反面配料工位上設有反面給料裝置51和反面攤料裝置52。翻轉裝置2處于沿輸送方向自正面配料工位到反面配料工位之間的位置,在輸送方向上自反面配料工位和正面配料工位之間設有下料工位。
本實施例中生產線在使用時,模具6經正面配料工位后,正面給料裝置41和正面攤料裝置42在纖維網片的正面進行磨料的充填,然后在正面配料工位和翻轉裝置2之間將這些磨料壓實;接著在翻轉裝置2中將模具6顛倒翻轉,再經反面配料工位而在纖維網片的反面進行磨料的充填,再壓實后,在下料工位下料。
本實用新型的夾心式超硬砂輪用生產線的其他實施例:配料工位也可以是一個,此時可利用輸送軌道和翻轉裝置圍成一個封閉輸送線路的特點,以循環輸送的方式實現翻轉后的再配料。輸送軌道也可以是圓環形、直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