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合金澆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設置自振裝置的連續澆鑄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澆鑄機設置了澆注模具,該澆注模具能夠形成預定尺寸的金屬錠,該金屬錠下料通過傾斜或翻轉澆注模具,通過金屬錠自身的通過重力自動脫落,這種靠自身重力脫落的下料方式,存在金屬錠脫落不干凈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必要提出一種通過振動輔助金屬錠脫落的設置自振裝置的連續澆鑄機。
一種設置自振裝置的連續澆鑄機,包括澆鑄機及設置在澆鑄機下方的自振裝置,所述澆鑄機包括支撐框架、固定在支撐框架上的機頭、機尾、澆鑄部,所述澆鑄部包括傳動鏈、固定設置在傳動鏈上的若干澆注模具,所述傳動鏈首尾相連形成回字形,傳動鏈的兩端分別套掛在機頭和機尾上,并由機頭或機尾驅動傳動鏈回字形傳動,傳動鏈包括上行傳動鏈和下行傳動鏈,所述上行傳動鏈為從機頭向機尾傳送的傳動鏈,所述下行傳動鏈為從機尾向機頭傳送的傳動鏈,所述自振裝置設置在澆鑄部的上行傳動鏈的下方,以通過自振裝置的振動對上行傳動鏈進行振動敲擊,以使使上行傳動鏈上的澆注模具內的金屬錠脫落。
優選的,所述自振裝置設置在所述上行傳動鏈和下行傳動鏈之間的支撐框架上,所述自振裝置包括上振裝置,所述上振裝置包括上固定板、上連接板、上活動板、上振動機、上導向柱、上限位彈簧、上振動板,在上固定板上設置上橫向通軸,所述上振動機固定設置在上活動板上,上活動板的一端與上橫向通軸配合,以使上活動板圍繞上橫向通軸轉動,上活動板的另一端與上導向柱連接,所述上導向柱依次穿過所述上活動板的另一端、上連接板,上導向柱與上活動板固定連接,上導向柱與上連接板不連接,以使上活動板及上導向柱相對于上連接板能夠上下移動,在上活動板與上連接板之間的上導向柱的外壁上套設上限位彈簧,在上導向柱的頂端設置上振動板,所述上固定板和上連接板固定在所述上行傳動鏈和下行傳動鏈之間的支撐框架上,所述上振動板設置在上行傳動鏈的下表面下方,以與上行傳動鏈上固定的的澆注模具的背面接觸。
優選的,所述自振裝置還包括下振裝置,所述下振裝置包括下固定板、下連接板、下活動板、下振動機、下導向柱、第一下限位彈簧、第二下限位彈簧、下振動板,在下固定板上設置下橫向通軸,所述下振動機固定設置在下活動板的上表面上,下活動板的一端與下橫向通軸配合,以使下活動板圍繞下橫向通軸轉動,下活動板的另一端與下導向柱連接,所述下導向柱依次穿過所述下活動板的另一端、下連接板,下導向柱與下活動板不連接,下導向柱與下連接板固定連接,以使下活動板沿著下導向柱相對于下導向柱及下連接板上下移動,在下活動板與下連接板之間的下導向柱的外壁上套設第一下限位彈簧,在下活動板上方的下導向柱的外壁上套設第二下限位彈簧,在下導向柱的頂端設置限位塊,以避免第二下限位彈簧從下導向柱的頂端滑脫,在下活動板的下表面上設置下頂桿,在下頂桿的低端設置下振動板,所述下固定板和下連接板固定在所述下行傳動鏈和下行傳動鏈之間的支撐框架下,所述下振動板設置在下行傳動鏈的上方,以與下行傳動鏈上固定的澆注模具的背面接觸。
優選的,所述澆鑄部還包括滑動導軌,所述滑動導軌設置在傳動鏈的下方,以使傳動鏈沿著滑動導軌移動,所述滑動導軌的上表面與傳動鏈接觸,滑動導軌的下表面與支撐框架固定連接,以通過滑動導軌將傳動鏈固定在支撐框架上,位于下振裝置的下方的滑動導軌設置缺口,在所述缺口內設置拼接導軌,所述拼接導軌與滑動導軌正對接觸,以使傳動鏈從滑動導軌到拼接導軌平滑過渡,在拼接導軌的兩側設置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端與拼接導軌固定焊接,限位板的另一端與滑動導軌搭接,以使拼接導軌相對于滑動導軌上下移動,在所述拼接導軌的下方設置緩沖裝置,在拼接導軌的下表面設置與緩沖裝置連接的緩沖圓柱,所述緩沖裝置包括支座、導筒、緩沖彈簧,所述支座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框架上,導筒的下端固定在支座的上表面上,緩沖彈簧的下端插入所述導筒,緩沖圓柱插入緩沖彈簧的內部,以使緩沖圓柱與緩沖彈簧緊密接觸,緩沖圓柱的端部不與支座接觸。
優選的,所述設置自振裝置的連續澆鑄機還包括分流裝置和熔池,所述分流裝置的一端與熔池連接,分流裝置的另一端與澆鑄部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上行傳動鏈的下方設置了自振裝置,該自振裝置與澆注模具的背面接觸,通過自振,自振裝置振動敲擊澆注模具的背面,從而使得金屬錠與澆注模具之間松動,自動脫落。
附圖說明
圖1為所述設置自振裝置的連續澆鑄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所述設置自振裝置的連續澆鑄機的俯視圖。
圖3為所述設置自振裝置的連續澆鑄機的后視圖。
圖4為圖2沿著A-A的截面圖。
圖5為圖3中表達所述緩沖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6為圖5的局部放大圖。
圖7為圖4中表達所述自振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8為所述上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所述下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澆鑄機1、支撐框架11、機頭12、機尾13、澆鑄部14、上行傳動鏈141、下行傳動鏈142、滑動導軌143、拼接導軌144、限位板1441、緩沖裝置145、支座1451、導筒1452、緩沖彈簧1453、主卸料板15、副卸料板16、分流裝置2、熔池3、自振裝置4、上振裝置41、上固定板411、上橫向通軸4111、上連接板412、上活動板413、上振動機414、上導向柱415、上限位彈簧416、上振動板417、下振裝置42、下固定板421、下橫向通軸4211、下連接板422、下活動板423、下頂桿4231、下振動機424、下導向柱425、第一下限位彈簧426、第二下限位彈簧427、下振動板428。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參見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設置自振裝置的連續澆鑄機,包括澆鑄機1及設置在澆鑄機1下方的自振裝置4,澆鑄機1包括支撐框架11、固定在支撐框架11上的機頭12、機尾13、澆鑄部14,澆鑄部14包括傳動鏈、固定設置在傳動鏈上的若干澆注模具,傳動鏈首尾相連形成回字形,傳動鏈的兩端分別套掛在機頭12和機尾13上,并由機頭12或機尾13驅動傳動鏈回字形傳動,傳動鏈包括上行傳動鏈141和下行傳動鏈142,上行傳動鏈141為從機頭12向機尾13傳送的傳動鏈,下行傳動鏈142為從機尾13向機頭12傳送的傳動鏈,在靠近機尾13的傳動鏈的下方設置主卸料板15和副卸料板16,自振裝置4設置在澆鑄部14的上行傳動鏈141的下方,以通過自振裝置4的振動對上行傳動鏈141進行振動敲擊,以使使上行傳動鏈141上的澆注模具內的金屬錠脫落。
參見圖7,進一步,自振裝置4設置在上行傳動鏈141和下行傳動鏈142之間的支撐框架11上,自振裝置4包括上振裝置41,上振裝置41包括上固定板411、上連接板412、上活動板413、上振動機414、上導向柱415、上限位彈簧416、上振動板417,在上固定板411上設置上橫向通軸4111。
參見圖8,上振動機414固定設置在上活動板413上,上活動板413的一端與上橫向通軸4111配合,以使上活動板413圍繞上橫向通軸4111轉動,上活動板413的另一端與上導向柱415連接,上導向柱415依次穿過上活動板413的另一端、上連接板412,上導向柱415與上活動板413固定連接,上導向柱415與上連接板412不連接,以使上活動板413及上導向柱415相對于上連接板412能夠上下移動,在上活動板413與上連接板412之間的上導向柱415的外壁上套設上限位彈簧416,在上導向柱415的頂端設置上振動板417,上固定板411和上連接板412固定在上行傳動鏈141和下行傳動鏈142之間的支撐框架11上,上振動板417設置在上行傳動鏈141的下表面下方,以與上行傳動鏈141上固定的的澆注模具的背面接觸。
工作時,上振動機414自振帶動上活動板413振動,上活動板413的一端以上橫向通軸4111為轉動軸小幅度上下轉動,上活動板413與上導向柱415連接的一端同步振動,進而帶動上振動板417同步振動,振動的上振動板417敲打與上行傳動鏈141上固定的澆注模具的背面,從而使得澆注模具內的金屬錠松動,以與脫落。
參見圖9,進一步,自振裝置4還包括下振裝置42,下振裝置42包括下固定板421、下連接板422、下活動板423、下振動機424、下導向柱425、第一下限位彈簧426、第二下限位彈簧427、下振動板428,在下固定板421上設置下橫向通軸4211。
下振動機424固定設置在下活動板423的上表面上,下活動板423的一端與下橫向通軸4211配合,以使下活動板423圍繞下橫向通軸4211轉動,下活動板423的另一端與下導向柱425連接,下導向柱425依次穿過下活動板423的另一端、下連接板422,下導向柱425與下活動板423不連接,下導向柱425與下連接板422固定連接,以使下活動板423沿著下導向柱425相對于下導向柱425及下連接板422上下移動,在下活動板423與下連接板422之間的下導向柱425的外壁上套設第一下限位彈簧426,在下活動板423上方的下導向柱425的外壁上套設第二下限位彈簧427,在下導向柱425的頂端設置限位塊,以避免第二下限位彈簧427從下導向柱425的頂端滑脫,在下活動板423的下表面上設置下頂桿4231,在下頂桿4231的低端設置下振動板428,下固定板421和下連接板422固定在下行傳動鏈142和下行傳動鏈142之間的支撐框架11下,下振動板428設置在下行傳動鏈142的上方,以與下行傳動鏈142上固定的澆注模具的背面接觸。
金屬錠經過上行傳動鏈141傳動至機尾13時,從機尾13的卸料端卸料,然后有時候存在金屬錠卸料不干凈的問題,即在下行傳動鏈142傳動時,澆注模具內仍然殘留未脫落的金屬錠,所以,在下行傳動鏈142的上方靠近機尾13的一端設置了下振裝置42。
工作時,下振動機424自振帶動下活動板423振動,下活動板423的一端以下橫向通軸4211為轉動軸小幅度上下轉動,下活動板423與下導向柱425同步振動,進而帶動下振動板428同步振動,振動的下振動板428敲打下行傳動鏈142上固定的澆注模具的背面,從而使得澆注模具內的金屬錠松動,以與脫落。
參見圖5、6,進一步,澆鑄部14還包括滑動導軌143,滑動導軌143設置在傳動鏈的下方,以使傳動鏈沿著滑動導軌143移動,滑動導軌143的上表面與傳動鏈接觸,滑動導軌143的下表面與支撐框架11固定連接,以通過滑動導軌143將傳動鏈固定在支撐框架11上,位于下振裝置42的下方的滑動導軌143設置缺口,在缺口內設置拼接導軌144,拼接導軌144與滑動導軌143正對接觸,以使傳動鏈從滑動導軌143到拼接導軌144平滑過渡,在拼接導軌144的兩側設置限位板1441,限位板1441的一端與拼接導軌144固定焊接,限位板1441的另一端與滑動導軌143搭接,以使拼接導軌144相對于滑動導軌143上下移動,在拼接導軌144的下方設置緩沖裝置145,在拼接導軌144的下表面設置與緩沖裝置145連接的緩沖圓柱,緩沖裝置145包括支座1451、導筒1452、緩沖彈簧1453,支座1451固定設置在支撐框架11上,導筒1452的下端固定在支座1451的上表面上,緩沖彈簧1453的下端插入導筒1452,緩沖圓柱插入緩沖彈簧1453的內部,以使緩沖圓柱與緩沖彈簧1453緊密接觸,緩沖圓柱的端部不與支座1451接觸。
由于傳動鏈通過導軌與支撐框架11剛性接觸,當下振裝置42振動敲打下行傳動鏈142上的模具時,下行傳動鏈142與滑動導軌143之間、滑動導軌143與支撐框架11之間均為剛性接觸,為了避免剛性接觸的機械破壞,設置了拼接導軌144及緩沖裝置145,如此,通過拼接導軌144和緩沖裝置145將下振裝置42振動柔性傳遞至支撐框架11,進而避免了剛性破壞。
進一步,所述設置自振裝置的連續澆鑄機還包括分流裝置2和熔池3,分流裝置2的一端與熔池3連接,分流裝置2的另一端與澆鑄部14連接。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