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熱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熱處理淬火裝置。
背景技術:
在工件熱處理過程中,淬火冷卻介質對淬火工藝和熱處理質量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淬火分為表面淬火和整體淬火,而采用表面淬火的方式加熱工件,淬火冷卻介質的流量、溫度不僅會影響相變動力學和形成的金相組織,而且制約工件的淬透深度、表面硬度,甚至產生淬裂或淬火變形等質量問題。在零件熱處理生產線處理過程中通常需要對淬火介質的溫度和液位進行檢測,以滿足淬火的要求,但目前通常采用的是人工檢測和添加冷卻介質,導致淬火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特別是在零件真空淬火時,由于淬火設備為封閉式結構,設備內冷卻介質量難以得到及時的觀測和補充。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裝置所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可自動對淬火介質進行檢測和添加的熱處理淬火裝置,保證熱處理淬火質量。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一種熱處理淬火裝置,包括用于盛放淬火介質的淬火箱,淬火箱頂部設置有進料口,進料口上設置有密封蓋,淬火箱外設置有用于抽真空的真空泵,所述淬火箱通過管道連接有盛放冷卻介質的介質箱,淬火箱和介質箱之間的管道上設置有電磁閥,所述淬火箱上設置有液位控制裝置,所述液位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淬火箱外與淬火箱連通的液位管、設置在液位管內的浮球和連接在浮球上的導桿,所述導桿上設置有觸發器,液位管頂部設置有導向支架,導向支架頂端設置有導套,導桿從液位管中伸出設置在導套內,所述導向支架上設置下限接近開關和上限接近開關,兩個接近開關分別連接電磁閥。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淬火箱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淬火箱和介質箱之間設置有抽水泵,溫度傳感器連接設置在淬火箱外的一控制單元,控制單元分別連接抽水泵和電磁閥。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液位管與浮球之間為間隙配合。
本實用新型采用液位控制裝置和溫度傳感器對淬火裝置內介質的液位和溫度進行實時檢測,當液位或溫度超過設定值時自動補充介質、循環降溫,實現設備的可持續工作,提高工件淬火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圖中:1、淬火箱,2、介質箱,3、進料口,4、密封蓋,5、真空泵,6、液位管,7、浮球,8、導桿,9、觸發器,10、導向支架,11、導套,12、下限接近開關,13、上限接近開關,14、電磁閥,15、溫度傳感器,16、抽水泵, 17、升降平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本實施例中的熱處理淬火裝置,包括用于盛放淬火介質的淬火箱1,淬火箱1頂部設置有進料口3,進料口3上設置有密封蓋4,密封蓋4和淬火箱 1之間設置有密封組件,淬火箱1外設置有用于抽真空的真空泵5,淬火箱1通過管道連接有盛放冷卻介質的介質箱2,淬火箱1和介質箱2之間的管道上設置有電磁閥14,介質箱設置在淬火箱上方位置。
淬火箱1上設置有液位控制裝置,液位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淬火箱外與淬火箱連通的液位管6、設置在液位管6內的浮球7和連接在浮球7上的導桿8,液位管6與浮球7之間為間隙配合,導桿8上設置有觸發器9,液位管6頂部設置有導向支架10,導向支架10頂端設置有導套11,導桿8從液位管6中伸出設置在導套11內,導向支架10上設置下限接近開關12和上限接近開關13,兩個接近開關分別連接電磁閥14。
優選地,淬火箱1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15,淬火箱1和介質箱2之間設置有抽水泵16,溫度傳感器15連接設置在淬火箱外的一控制單元,控制單元分別連接抽水泵16和電磁閥14,控制抽水泵和電磁閥的開和關。
工件熱處理時,將工件經進料口轉運到淬火箱內的一升降平臺上,關上密封蓋,啟動真空泵對淬火箱抽真空,當淬火箱內達到一定的真空度后,啟動升降平臺,升降平臺通過兩絲杠進行驅動,控制工件的上下運動,使工件浸入淬火介質中進行淬火。溫度傳感器檢測介質的溫度,當淬火箱內的介質溫度超過設定值時,控制單元控制抽水泵和電磁閥開啟,抽水泵將淬火箱內的介質抽到介質箱內,介質箱內的冷卻介質補充到淬火箱內,實現對介質溫度的控制。
當淬火箱的介質液位超過下限位時,液位控制裝置的觸發器觸動下限接近開關,下限接近開關控制電磁閥開啟,介質箱向淬火箱補充介質;當介質液位升高到淬火箱上限位時,觸發器觸動上限接近開關,上限接近開關控制電磁閥關閉,停止補充介質。
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和附圖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實用新型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所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需要創造性的勞動就可以對其中一些技術特征作出一些替換和變形,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