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鑄造生產領域,特別是指一種鑄造后自動化處理生產線。
背景技術:
鑄造是獲得機械產品毛坯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裝備制造業的基礎產業。近年來,隨著很多領域主機行業的發展,對鑄件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人工成本、安全與環保壓力也在不斷增加,鑄造行業實施質量品牌和創新驅動戰略,提高鑄件質量穩定性和同一性,是產品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推進實施鑄造行業“兩化融合”實現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鑄造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是鑄造發展技術升級的必然趨勢,采用先進適用的鑄造新技術,提高鑄造裝備自動化,特別是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是鑄造企業實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現有的問題,提出一種鑄造后自動化處理生產線。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鑄造后自動化處理生產線,包括輸送機、自動機械手,輸送機還包括一號輸送機、二號輸送機、三號輸送機,二號輸送機一側位于一號輸送機的旁側,三號輸送機安裝在二號輸送機的另一側,在一號輸送機的前部側面設有一號機械手,在二號輸送機的前端設有二號機械手,在三號輸送機的尾部安裝有托盤庫,三號輸送機的尾部延伸到托盤庫下方的托盤出口處。
輸送機為滾軸輸送機,一號輸送機與二號輸送機交錯安裝,一號機械手將一號輸送機上的鑄造模具放置到二號輸送機上。
在二號輸送機上設置有模具箱,二號機械手將模具箱碼放到三號輸送機上。
托盤庫中的托盤均勻落在三號輸送機上,隨著三號輸送機的啟動,托盤沿三號輸送機移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結構簡單,成本低,便于維修,通過自動化處理系統,將澆鑄后的模具,自動碼放,然后通過傳送帶,將模具整合后,碼放到一起,節約人力和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付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鑄造后自動化處理生產線,包括輸送機、一號機械手2和二號機械手5,輸送機還包括一號輸送機1、二號輸送機4、三號輸送機8,二號輸送機4一側位于一號輸送機1的旁側,三號輸送機8安裝在二號輸送機4的另一側,在一號輸送機1的前部側面設有一號機械手2,在二號輸送機4的前端設有二號機械手5,在三號輸送機8的尾部安裝有托盤庫10,三號輸送機8的尾部延伸到托盤庫10下方的托盤出口處。
輸送機為滾軸輸送機,一號輸送機1與二號輸送機4交錯安裝,一號機械手2將一號輸送機1上的鑄造模具11放置到二號輸送機4上。
在二號輸送機4上設置有模具箱7,二號機械手5將模具箱7碼放到三號輸送機8上,三號輸送機8前端為轉移架6,轉移架6與叉車配合,將托盤9連同托盤上堆疊的模具箱7轉運到冷卻區。
托盤庫10中的托盤均勻落在三號輸送機8上,隨著三號輸送機8的啟動,托盤沿三號輸送機8移動。
進一步,還可以在二號輸送機4上安裝檢測裝置12,用于檢測模具箱7中是否有模具11,避免空的模具箱碼放到冷卻區。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