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磨邊機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數控異形玻璃循環磨邊機。
背景技術:
玻璃異形磨邊一直是玻璃行業難題,現有技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手工拿住玻璃用砂輪進行加工,其效率低下,工人勞動強度高成品質量與產量低,對工人技術要求較高,并且拋光需配合稀土拋光粉,造成稀土拋光粉摻入廢水中造成污染環境與資源浪費。二類為雕刻機加工中心類,其加工時首先需對玻璃進行中心點找0點,然后對加工進行編程,機器用一個磨輪進行粗磨,粗磨完成后需回到換刀位進行細磨輪更換,換刀后回工件處進行加工,完成后又需回換刀處換拋光磨輪,需換刀4次才能加工成一件成品,所以效率極低。
針對上述相關技術中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數控異形玻璃循環磨邊機,可以實現異形玻璃的自動化磨邊,減少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數控異形玻璃循環磨邊機,包括磨削平臺,所述磨削平臺的中心位置活動連接有旋轉體,所述旋轉體的底部通過減速機連接有主傳動電機,所述旋轉體的頂部沿其徑向方向由內向外依次固定連接有滾輪式機械閥和真空吸盤,所述滾輪式機械閥和真空吸盤的數量均不少于兩個,并且所述滾輪式機械閥和真空吸盤均沿所述旋轉體的圓周方向排布,所述真空吸盤通過管路依次連通所述滾輪式機械閥和真空泵;所述磨削平臺上沿所述旋轉體的徑向方向設置有滑軌以及相對應的伺服進給機構,所述伺服進給機構可拆卸地連接有磨頭電機,所述磨頭電機的旋轉軸上固定連接有與所述真空吸盤相配合的磨輪;所述磨削平臺上固定連接有一個觸碰桿,所述觸碰桿在靠近滾輪式機械閥的位置處設置有與所述滾輪式機械閥的滾輪相配合的觸碰板,所述觸碰板沿所述旋轉體圓周方向上的長度與相鄰兩個所述滾輪在圓周方向上的距離相對應;所述伺服進給機構、磨頭電機和主傳動電機分別電連接數控系統。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真空吸盤上吸附有待加工工件。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伺服進給機構包括與滑軌滑動連接的磨頭電機座,所述磨頭電機座通過滾珠絲杠螺母副連接有磨頭進給電機,所述磨頭進給電機電連接數控系統,所述磨頭電機座在靠近真空吸盤的一側設置有電機固定板。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磨頭電機座通過絲杠和滾珠螺母連接所述電機固定板,所述絲杠位于所述磨頭電機座上方的一端設置有滾花手柄,所述電機固定板可拆卸地連接磨頭電機的固定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電機固定板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座的一角,所述固定座上還設置有與該電機固定板對應的緊定螺釘。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滾輪式機械閥和真空吸盤的數量均為8個,并且所述滾輪式機械閥和真空吸盤均圓周均布于所述旋轉體的頂部。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滑軌、伺服進給機構、磨頭電機和磨輪的數量均為7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7個所述磨輪沿主傳動電機的旋轉方向依次為2個粗磨磨輪、2個細磨磨輪、1個精磨磨輪和2個拋光磨輪。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解決了手工磨削精度及對角線誤差問題,減少勞動強度,增加產量,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人工,節能環保,大大提高了稀土拋光粉的利用率,同時解決了玻璃數控加工中心磨削異形玻璃頻繁換刀造成效率低及每次只能加工一片玻璃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數控異形玻璃循環磨邊機的正視圖;
圖2是根據圖1所示的數控異形玻璃循環磨邊機的俯視圖;
圖3是根據圖1所示的觸碰桿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數控異形玻璃循環磨邊機的整體結構圖。
圖中:
1、磨頭進給電機;2、磨頭電機;3、磨輪;4、待加工工件;5、真空吸盤;6、旋轉體;7、滾輪式機械閥;8、觸碰桿;9、主傳動電機;10、減速機;11、磨頭電機座;12、滾花手柄;13、電機固定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4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數控異形玻璃循環磨邊機,包括磨削平臺,所述磨削平臺的中心位置活動連接有旋轉體6,所述旋轉體6的底部通過減速機10連接有主傳動電機9,所述旋轉體6的頂部沿其徑向方向由內向外依次固定連接有滾輪式機械閥7和真空吸盤5,所述滾輪式機械閥7和真空吸盤5的數量均不少于兩個,并且所述滾輪式機械閥7和真空吸盤5均沿所述旋轉體6的圓周方向排布,所述真空吸盤5通過管路依次連通所述滾輪式機械閥7和真空泵;所述磨削平臺上沿所述旋轉體6的徑向方向設置有滑軌以及相對應的伺服進給機構,所述伺服進給機構可拆卸地連接有磨頭電機2,所述磨頭電機2的旋轉軸上固定連接有與所述真空吸盤5相配合的磨輪3;所述磨削平臺上固定連接有一個觸碰桿8,所述觸碰桿8在靠近滾輪式機械閥7的位置處設置有與所述滾輪式機械閥7的滾輪相配合的觸碰板,所述觸碰板沿所述旋轉體6圓周方向上的長度與相鄰兩個所述滾輪在圓周方向上的距離相對應;所述伺服進給機構、磨頭電機2和主傳動電機9分別電連接數控系統。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真空吸盤5上吸附有待加工工件4。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伺服進給機構包括與滑軌滑動連接的磨頭電機座11,所述磨頭電機座11通過滾珠絲杠螺母副連接有磨頭進給電機1,所述磨頭進給電機1電連接數控系統,所述磨頭電機座11在靠近真空吸盤5的一側設置有電機固定板13。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磨頭電機座11通過絲杠和滾珠螺母連接所述電機固定板13,所述絲杠位于所述磨頭電機座11上方的一端設置有滾花手柄12,所述電機固定板13可拆卸地連接磨頭電機2的固定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電機固定板13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座的一角,所述固定座上還設置有與該電機固定板13對應的緊定螺釘。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滾輪式機械閥7和真空吸盤5的數量均為8個,并且所述滾輪式機械閥7和真空吸盤5均圓周均布于所述旋轉體6的頂部。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滑軌、伺服進給機構、磨頭電機2和磨輪3的數量均為7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7個所述磨輪3沿主傳動電機9的旋轉方向依次為2個粗磨磨輪、2個細磨磨輪、1個精磨磨輪和2個拋光磨輪。
為了方便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以下通過具體使用方式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固定連接方式可采用螺釘連接、粘接、卡接等常規技術手段替換。活動連接方式可采用軸承、鉸鏈等常規技術手段替換。
觸碰桿8的數量為1個,觸碰桿8通過觸碰板壓迫滾輪向下移動,從而實現滾輪式機械閥7的換氣以及真空吸盤5夾緊、松開待加工工件4;觸碰板在圓周方向上的長度比相鄰兩個滾輪在圓周方向上的間距略長,當主傳動電機9旋轉方向上的上一個滾輪式機械閥7脫離觸碰板完成換氣時,下一個滾輪式機械閥7正好在觸碰板的作用下開始換氣,為方便滾輪滑入觸碰板的底部,在觸碰板的邊緣設置有倒角。
本實用新型由七臺精密磨頭電機和八臺精密伺服電機組成,每臺精密磨頭電機各固定一個磨輪3,7個磨輪3沿主傳動電機9的旋轉方向依次為2個粗磨磨輪、2個細磨磨輪、1個精磨磨輪和2個拋光磨輪。八臺精密伺服電機包括一臺主傳動電機9和七臺磨頭電機2,磨削時八臺伺服電機緊密配合可以磨削各種異形玻璃。
電機固定板13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座的一角,當將螺栓擰松時,固定座可帶動磨頭電機2繞該螺栓旋轉,從而可以手動調整磨輪3的磨削角度,當磨削角度調節好后將螺栓擰緊即可,為了避免磨削角度因外力作用而發生改變,在固定座上設置了緊定螺釘;電機固定板13可在絲杠和滾珠螺母的作用下沿磨頭電機座11上下移動,當手動轉動滾花手柄12時,可對磨輪3的上下位置進行微調,從而可根據待加工工件4的厚薄對磨削深度進行調整。
數控系統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數控異形玻璃循環磨邊機的控制系統,其可錄入待加工工件4的CAD圖紙,并根據CAD圖紙自動生成加工路徑,并通過控制磨頭電機2和主傳動電機9的轉速及磨頭進給電機1的進給量來實現多種異性玻璃的磨邊加工。
具體使用時,首先將待加工工件4的CAD圖紙錄入數控系統內,系統將自動生成磨削加工路徑,將待加工工件4放到開始換氣的滾輪式機械閥7控制下的真空吸盤5上,完成上料,然后在主傳動電機9的轉動下,該滾輪式機械閥7脫離觸碰板完成換氣,此時真空吸盤將待加工工件4牢牢吸附住,然后主傳動電機9帶動待加工工件4依次經過各個磨輪3,磨頭進給電機1在主傳動電機9轉動的同時根據磨削加工路徑控制每個磨輪3的進給量,進行加工,達到要求的產品外形效果,當對待加工工件4完成粗磨、細磨、精磨和拋光工藝后,該滾輪式機械閥7再次在觸碰板的作用下開始換氣,此時真空吸盤將加工完成后的工件松開,進行下料及待加工工件4的上料操作,從而可連續循環放置異性玻璃片,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磨削速度、精度及磨削拋光效果。
綜上所述,借助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解決了手工磨削精度及對角線誤差問題,減少勞動強度,增加產量,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人工,節能環保,大大提高了稀土拋光粉的利用率,同時解決了玻璃數控加工中心磨削異形玻璃頻繁換刀造成效率低及每次只能加工一片玻璃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