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強力攪拌充氣式浸出槽結構,屬于浸出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金礦浸出設備在攪拌過程中由于葉輪為單面,導致其攪拌能力不足,并且充氣方式為導氣管從浸出槽槽蓋上斜插至兩個葉輪之間,該法缺點是氣泡直徑大且分布不均勻,氣泡與礦漿接觸不充分,浸出效果差,而且還有礦漿沉淀現象產生,導致浸出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便于維護、實用、操作簡單的強力攪拌充氣式浸出槽結構,該浸出槽攪拌力強,能夠把底部礦漿通過回漿管拋射到浸出槽頂部,增加礦漿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加礦漿中含氧量,提高金礦的浸出率。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強力攪拌充氣式浸出槽結構,包括箱體、以及設置在箱體內的外槽和內槽,所述的攪拌電機和減速離合器通過螺栓固定在浸出槽外槽底部,攪拌電機和減速離合器通過皮帶傳動,減速離合器轉軸穿過外槽以及內槽的底部后與內槽內的波輪相連,在內槽的側壁上設有與外槽連通的排漿孔,在內槽內壁上嵌有圓形回漿管,在回漿管上端設置有噴漿孔,排漿電磁閥固定在浸出槽外槽底部,排漿電磁閥與伸出箱體外的排漿管連接,在箱體的口部通過螺栓固定有法蘭,在法蘭上設有閥門,在箱體的外壁上設置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通過導線分別與排漿電磁閥以及攪拌電機連接。
所述波輪頂面和底面均設有葉片,即頂面設有6個葉片,底面設有4個葉片。
所述波輪底部葉片與內槽擋圈構成一個離心泵。
所述回漿管鑲嵌在內槽側壁上,其直徑小于內槽的壁厚。
所述回漿管下端設置有進漿口,進漿口置于內槽底部。
所述噴漿孔的形狀為圓形或長條形。
所述控制面板上設有控制箱總開關、轉速顯示屏、時間顯示屏、速度設定旋鈕、時間設定旋鈕、速度控制開關以及排漿控制開關。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能夠把底部礦漿通過回漿管拋射到浸出槽頂部,增加礦漿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加礦漿中含氧量,提高金礦的浸出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內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波輪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控制面板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法蘭,2-閥門,3-螺栓,4-內槽,5-排漿孔,6-外槽,7-箱體,8-波輪,9-攪拌電機,10-減速離合器,11-攪拌電機皮帶輪,12-減速離合器皮帶輪,13-皮帶,14-排漿管,15-排漿電磁閥,16-控制面板,17-回漿管,18-噴漿孔,19-進漿口,161-控制箱總開關,162-時間顯示屏,163-速度顯示屏,164-速度設定旋鈕,165-時間設定旋鈕,166-速度控制開關,167-排漿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強力攪拌充氣式浸出槽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包括箱體7、以及設置在箱體7內的外槽6和內槽4,所述的攪拌電機9和減速離合器10通過螺栓固定在浸出槽外槽6底部,攪拌電機9和減速離合器10通過皮帶13傳動,減速離合器10轉軸穿過外槽6以及內槽4的底部后與內槽4內的波輪8相連,在內槽4的側壁上設有與外槽6連通的排漿孔5,在內槽4內壁上嵌有圓形回漿管17,在回漿管17上端設置有噴漿孔18,噴漿孔18的形狀為長條形;排漿電磁閥15固定在浸出槽外槽6底部,排漿電磁閥15與伸出箱體7外的排漿管14連接,在箱體7的口部通過螺栓3固定有法蘭1,在法蘭上1設有閥門2,在箱體7的外壁上設置有控制面板16,控制面板16通過導線分別與排漿電磁閥15以及攪拌電機9連接。參見圖2及圖3,所述內槽4的側壁上嵌有四個回漿管17,其直徑小于內槽4的壁厚,相鄰回漿管17間隔90°;所述回漿管17下端設置有進漿口19,進漿口19置于內槽4底部。參見圖3及圖4,所述波輪8頂面和底面均設有葉片,即頂面設有6個葉片,底面設有4個葉片,波輪8底部葉片與內槽4擋圈構成一個離心泵。參見圖5,所述控制面板16上設有控制箱總開關161、轉速顯示屏162、時間顯示屏163、速度設定旋鈕164、時間設定旋鈕165、速度控制開關166以及排漿控制開關167。
使用時,關閉排漿控制開關167,打開法蘭1,倒入礦漿,然后關閉法蘭1,檢查閥門2是否關閉。依次打開控制箱總開關161、速度控制開關166,然后觀察轉速顯示屏162上的數值,調節攪拌電機速度設定旋鈕164和時間設定旋鈕165,調整至所需轉速和時間。浸出達到預定時間后,控制箱16自動關閉,打開排漿控制開關167,取出礦漿,從閥門2放水清洗浸出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