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高爐上開出出鐵口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高爐爐壁上開出出鐵口的裝置,它采用下述方法操作在用堵口泥堵塞出鐵口后,在堵口泥完全凝固以前將一打孔塞棒打入堵口泥中,然后經過一定的時間后將塞棒從堵口泥中抽出,從而開出出鐵口,這種裝置包括一框架,該框架可被定位在高爐爐壁前方與出鐵口軸線的延長線同軸的一工作位置上,一可沿該框架移動的第一托架,以及用于該托架的以便驅動其沿框架移動的驅動裝置。
采用傳統的打孔裝置實施失棒方法已為公眾所知,在此方法中用鉆頭鉆出出鐵口。這些裝置中包括一卡盤,卡盤上裝有一聯接器,該聯接器用于塞棒和一雙向強力氣錘、氣錘為插入和抽出打孔塞棒提供必要的能量。
然而這種用于上述裝置中的氣錘不是沒有缺點。首先它在設備構件中產生強烈的振動和巨大的應力,特別是在將塞棒與工件連接的機構中,從而使這些構件加速磨損。這種氣錘還產生巨大的噪音,從而不能達到工業領域中極其嚴格的噪聲標準。
另外使用氣錘的缺點是必須消除在插入和抽出塞棒時由此產生的撞擊。
為了抽出塞棒,必須使用強力驅動機構,該驅動機構與塞棒的自由端緊固相連,以便施加強大的反向作用力將塞棒從出鐵口拔出,而且還不能產生振動和噪聲。這種抽出方法早已在各種裝置上嘗試過,而且已取得滿意的效果。在這些裝置中,采用作動筒或液壓馬達作為驅動機構,同時采用特殊的夾具作為聯接驅動機構和塞棒的構件。
令人遺憾的是,在用強力將塞棒打入正在凝固的堵口泥中時不能實現低噪聲操作。的確對于一般為4米長,4厘米直徑這樣尺寸的塞棒來說,首先強大的軸向推力會導致塞棒失穩而產生彎曲,從而在塞棒僅被部分地打入快速凝固的堵口泥中時永久地卡在其中。
因此有人提出在強力打入過程中,利用裝在框架上的中間導向構件對塞棒進行導向,這些導向構件位于框架的幾個點上并順序地排列起來在周向圍繞塞棒,隨著夾具向框架前方逐步前進,導向框架不會對夾具有的前移形成障礙。為實施這一構思,例如可在框架上安裝滑動導向件,這些導向件被前進中的夾具推向框架前方。然而這一解決方案也存在一定缺點。首先,由于打孔裝置的工作條件比較惡劣,使這些滑動的中間導向構件易遭受損壞,會產生卡在導軌上的危險,從而妨礙了夾具的前移,其次,由于這些中間導向構件的停放位置在框架的前端,不但在框架前方形成障礙,而且這些構件還暴露在從出鐵口噴出的鐵水花下。此外,實踐表明處于兩個相鄰的導向構件之間的塞棒不能完全避免失穩的發生。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在高爐上開出出鐵口的裝置,它可以通過向塞棒的自由端施加強大的推力將其打入半凝固狀態下的堵口泥中,而且不會造成塞棒在打入過程中失穩,同時消除了上述的缺點。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通過這樣一種開出出鐵口的裝置實現,它包括一框架,該框架可被定位在高爐爐壁前方與出鐵口軸線的延長線同軸的一工作位置,一可沿框架移動的第一托架,用于托架的以便驅動該托架沿框架移動的驅動裝置,其特征是該裝置還包括為打孔塞棒構成一導向通道的導向構件,所述的導向構件至少有一縱向槽口,從而在垂直于導向通道的軸線方向上可進入導向通道內部;
將所述導向構件支承在框架上的構件,這些支承構件設計成當框架位于高爐爐壁前方的所述工作位置上以便將塞棒打入出鐵口中時,使導向通道的縱向軸線保持與出鐵口的軸線重合;以及一設置在所述第一托架上的指形件,該指形件的尺寸設計成可穿過所述的縱向槽口伸進所述的導向通道內部,從而在第一托架向著出鐵口方向前進時,指形件可向塞棒的一端施加一軸向推力。
根據本發明,打孔塞棒可在導向通道中滑動,而由強力驅動裝置驅動而沿著框架移動的托架上的指形件可伸進該通道內。當伸進通道內的指形件向塞棒的一端施加一定的軸向推力,以便將塞棒的另一端的打入已覆蓋在出鐵口上的堵口泥中時,該導向通道可防止塞棒失穩。很顯然導向通道的尺寸應設計成能防止塞棒徑向脫離通道。此外,只要受軸向力作用的塞棒能被保持在無徑向跑偏的狀態下,所述的導向通道也可做成有軸向和徑向間斷。
本發明的裝置的最主要的優點是不必使用噪聲很大且會在裝置的部件中產生強大應力和振動的沖錘,在這種情況下向塞棒的自由端施加一軸向力而非常安全地將打孔塞棒打入堵口泥中。
與使用滑動中間導向構件所不同的是,本發明中間導向通道不必隨著在框架上滑動的托架上的指形件的逐步前進而移開。本發明中唯一需移開的構件是支承伸入導向通道內的指形件的托架。事實上,構成金屬塞棒導向通道的導向構件在托架上的指形件前進過程中不會對其構成任何妨礙,導向構件在打入塞棒的整個過程中保持在為塞棒導向的位置上。
然而在使用傳統的夾具抽出塞棒的操作過程中,或者當需使用傳統的鉆頭沿框架移動鉆出出鐵口時,所述的導向構件仍會對這些操作產生干擾。這就是為什么用鉸接在框架上的臂來支承所述導向構件的原因。采用該方案可使導向構件側向樞轉,從而沿框架騰出必要的空間,以便借助傳統的夾具拔出塞棒,或者使用沿框架移動的鉆頭。使導向構件樞轉成折向框架的側面位置的另一個好處是可將導向構件從面對出鐵口的危險區域移開,該危險區域處在當出鐵口打開時鐵水花噴出軸線的延長線上。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最佳實施例,導向通道由一根管構成,該管的內徑略大于其中的塞棒的外徑,沿管的整個長度至少有一條沿母線徑向貫穿管壁的槽口。這種導向構件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當托架沿框架向出鐵口方向移動時,指形件可穿過所述的縱向槽口向塞棒的一端施加軸向推力。
從導向通道的一端驅動金屬塞棒,從而使該塞棒從導向通道的軸向裝入通道內。但是如果導向通道沿其縱向打開的話,將更便于把塞棒裝入通道內。為此,導向通道可由例如可并置在一起的縱長構件構成。在一最佳實施例中,用作導向構件的管子沿縱向分開成第一管部分和第二管部分。這樣,當管子沿縱向打開時可將塞棒放入,閉合后就形成了所述的導向通道。第一管部分裝在第一臂上,第二管部分裝在第二臂上,該第一臂沿框架的一側鉸接在框架上,而第二臂沿相對的另一側鉸接在框架上。這一結構使得第一管部分和第二管部分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側向樞轉離開,從而打開所述通道。在通道的開啟位置上,可以很方便地將塞棒放在其中一個管部分上,然后樞轉管部分使它們回到初始位置。還可在管部分之間留下一定的間隙,以便使沿框架移動的鉆頭或夾具通過。
可樞轉的管部分的支承構件可由一個或多個作動筒驅動。該或這些作動筒在打入塞棒的過程中使導向通道的軸線與出鐵口的軸線重合,而在不使用導向通道時,將其折到一邊。支承構件安裝在框架的安全區域以防被飛濺的鐵水花損傷。
所述第一托架的驅動裝置必須能驅動托架沿框架向出鐵口的方向移動,以便借助指形件向塞棒的一自由端施加足夠的軸向力,從而將塞棒的另一端打入出鐵口中正在凝固的堵口泥中。在打孔裝置的一最佳實施例中,該驅動裝置包括一由液壓馬達驅動的環形鏈。這種驅動裝置結構簡單并可產生適宜的驅動力。另外,所述的鏈子是自清潔的,因此無需維護。
本發明的打孔裝置最好帶有一工件,該工件包括一鉆機和一強力沖錘,并且可以使用常規鉆頭。鉆頭可用于對出鐵口進行整形或變位,或者當失棒方法因各種原因不能采用時用傳統的鉆頭進行作業。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提供可將所述的工件聯接到第一托架的驅動裝置上的構件,這樣可避免在裝置上附加第二個驅動裝置。
當需開出出鐵口而要將塞棒從所述的出鐵口拔出時,可使用第一托架的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應同樣可在抽出塞棒的方向上施加強大的作用力。在這種情況下裝置中包括將塞棒的自由端緊固聯接到所述驅動裝置上的構件,驅動裝置通過強力的后退移動將塞棒從出鐵口拔出,而且不產生振動和噪聲。用于抽出塞棒的聯接器例如可以包括一裝在第一托架上的鉤子。該鉤子穿過導向通道的所述的縱向槽口嚙合在一臺肩上,該臺肩在所述塞棒的自由端加工出。隨著托架在框架上逐步后移,該鉤子穿過所述的導向通道對塞棒施加一拉力,從而將塞棒從出鐵口拔出。也可以通過圍繞所述導向通道分布的幾個縱向槽口用多個鉤子進行上述操作。這種變形的目的是減小作用在塞棒的臺肩上的接觸壓強。
為將塞棒從出鐵口拔出,可將所述的導向構件相對框架折到其側面的位置上。這樣沿塞棒的軸線可騰出足夠的空間,可使用任何可將驅動裝置緊固聯接到塞棒端部上的構件,以便向塞棒施加強大的拉力。所述構件例如可以是如英國專利2,116,898號所描述的帶爪的夾具,也可將帶陰螺紋的卡盤擰緊到在塞棒的自由端上加工出的陽螺紋上,或者通過卡盤上的橫向鍵與塞棒端部上加工出的定位面嚙合而將二者聯接起來。
在本發明的一最佳實施例中,該裝置最好有一可沿框架滑動的中間支架,該支架用于在無導向通道時支承塞棒或鉆頭。
在框架的前端裝有一隔板,以便有效地防止從出鐵口飛濺出的鐵水花對裝置可能造成的損傷。
本發明的其它優點和特征可從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中充分體現出來,其中
圖1是一本發明的打孔裝置的框架的正視圖;
圖2是圖1所述框架的縱剖視圖;
圖3是圖1所述框架的一橫剖面圖;
圖4是支承指形件的第一托架的縱剖面圖;
圖5是支承指形件的第一托架的橫剖面圖;
圖6是框架上支承一中間支架的托架的局部視圖;
圖7是圖1所述裝置的一橫剖面圖,表示框架上支承中間支架的托架的組成結構;
圖8和9與圖4和5類似,表示支承指形件的第一托架如何被用來驅動工件;
圖10和11以及圖12和13分別與圖4和5類似,表示用于抽出塞棒的帶夾爪的夾具如何與所述的支承指形件的第一托架構成一整體結構;
圖14和15以及圖16和17分別與圖4和5類似,表示帶鉤夾具的較可取的各種構造,該夾具也用于從出鐵口抽出塞棒。
在所有的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件。
現參考圖1和2對整個裝置進行描述,這二幅圖中示出了一打孔裝置的框架10,該框架10例如可通過一與其形成整個結構的中央構件12連接在一支臂(圖未示)的端部。該支臂可圍繞一座架以普通或已知的方式樞轉,以便在一停放位置和一工作位置之間移動框架10,在工作位置上,框架10被定向在高爐爐壁的前方,并使其縱向軸線與出鐵口的軸向延伸線重合。
框架可以由,例如幾個梁或金屬型材焊接在一起而構成,從而形成一個箱形結構,該箱形結構14有兩個上方通過金屬板20相連的側壁16,18,由此界定出一朝下的縱向開口22。箱形結構14內至少安裝一條環形鏈24。該環形鏈24張緊在一驅動鏈輪28和一從動鏈輪26之間,其中驅動鏈輪28裝在框架10后端,而從動鏈輪26裝在框架10前端。驅動鏈輪28由固定在框架10上的至少一個電機30驅動。最好設置一液壓馬達,其轉動方向可通過一合適的控制系統變換。
一第一托架32可在所述環形鏈24的驅動下在該箱形結構14中滑動。圖4中詳細地示出了該第一托架32的構造,它包括設置在每一端的一對輥輪34,36,輥輪34,36分別由一第一軌道38和一第二軌道40導向。如圖5所示,軌道38,40具有U形橫截面,并分別構成箱形結構14的側壁16,18的一部分。
托架32上裝有一指形件42,該指形件42包括一平坦的軀干44,軀干44從托架32向下穿過所述的縱向開口22伸進構成框架10的箱形結構14中。指形件42最好借助一圓柱銷46裝在托架32中,圓柱銷46穿過軀干44上的孔52伸進托架32上的孔48,50中,從而軀干44可在一垂直平面內穿過第一托架32的移動軸線樞轉。
如圖2以及圖5所示,指形件42位于其下端壓在穿孔塞棒54的位置上。塞棒54此時已裝入打孔裝置中,從而可將其打入早已覆在出鐵口中的堵口泥中。靠在塞棒54上的指形件42的下端具有一圓柱形形狀的根腳56,它沿塞棒54軸線的延長線延伸。指形件42的軀干44在圓柱銷46的另一側有一延伸部58。當指形件的圓柱形根腳56向塞棒54的端部施加一軸向推力時,該延伸部58壓在第一托架32的承載面60上。在圖4所示的位置,指形件42只能順時針樞轉,也就是說沿箭頭62所指方向樞轉。
塞棒被一由圓筒形管66形成的的通道64導向,管66的長度與塞棒的長度基本相同,而其內徑略大于塞棒的直徑。管66最好由兩個管部分66,70構成,管部分68,70相對于通過管的縱向軸線的平面幾乎是對稱的。每個管部分68,70分別由幾個彎曲臂72,72′支承。支承第一管部分68的彎曲臂72在軸向隔開并固定在管74上,而管74沿著構成框架的箱形結構14的第一側壁16延伸(見圖1和圖3)。管74例如在其中部以及兩端通過圓筒形鉸接件76連接在第一側壁16上,從而可圍繞其縱軸線樞轉。支承第二管部分70的彎曲臂72′同樣沿框架10的另一側壁18安裝,參與安裝第二管部分70的構件以與安裝第一管部分68的構件用相同的標號標示,但加了一撇。
圖5示出兩個管部分68,70位于并置在一起的位置上,此時形成了導向通道64。在此位置上由所述導向通道64界定的軸線是一直線且與第一托架32的運動方向平行,該軸線更精確地說定位于第一托架32的縱向中間面上。
由并置的兩個部分68,70構成的管66有一縱向槽口78,該槽口78沿母線在管66的整個長度上徑向穿過管壁。從圖5可看出。該槽口78朝向框架10的縱向開口22。這樣,指形件42的軀干44可通過槽口78伸進管60內,從而當第一托架32沿框架10移動時,根腳56可在管60由自由滑動。在圓柱形根腳56和指形件的軀干44的連接區域附近,軀干44最好有一收縮部分80,從而可減小槽口78的寬度,以便在指形件42向塞棒的端部施加軸向推力時,防止塞棒54卡在槽口78中。
當塞棒54被打入堵口泥中時,塞棒54除了位于高爐爐壁和框架10前端之間的部分外,沿其全長均被導向。此時該無導向部分的長度遠小于可能會發生彎曲危險的臨界長度,只要塞棒可在無彎曲危險地情況下安全地打入堵口泥中,所述導向通道的軸向中斷不會構成任何妨害。根據本發明的教導,還可用多個軸向隔開但同軸線的套筒構成所述導向通道64,每兩個相鄰的套筒之間的距離小于可能會發生彎曲危險的臨界長度。
圖3中示出了相應分開的兩個管部分68,70,當它們并置在一起時構成通道64,兩個管部分的并置與分開是這樣實現的在兩個相對的方向上分別樞轉管74和74′,繞它們各自的軸通過彎曲臂72和72′分別支承第一管部分68和第二管部分70。上述樞轉運動可通過一個或多個作動筒82,84實現。
在圖1和3所示的實施例中,每個管74,74′分別與其各自的作動筒82,84相連。作動筒82,84設置在框架的側面,并在管74,74′中點處,以便避開當出鐵口被打開時噴出的鐵水花。也可以用不會給框架操作帶來不便的保護罩(圖未示)遮蓋作動筒。作動筒82,84的一端根據公知的技術鉸接在與框架10形成整體的一支架86上,而另一端分別鉸接在與第一管74或第二管74′形成整體的杠桿臂88,88′上。在圖3中,杠桿臂88,88′是彎曲臂72,72′的一延長部分。當作動筒82,84伸長時,將導致兩個管部分68,70向一起靠攏,直到在框架10的縱向中間面處相互靠在一起,在此位置,如圖5所示,兩個作動筒推動管部分66,70緊靠在一起從而形成導向通道64。
作動筒82,84收縮將使兩個部分68,70相互分離(見圖3),從而沿縱向打開通道64,此時塞棒可以很方便地放入任何一個管部分68或70中。如圖3所示。右側的管部分70上最好設置若干個用于支承塞棒54的爪鉤90,爪鉤90如圖1和2所示在軸向相互隔開設置,當兩個管部分68,70靠在一起時,爪鉤90穿入在另一個管部分68上開出的缺口92中。
兩個管部分68,70最好是以較低成本制成的縱向切開的鋼管構成。管部分最好是可拆卸地固定在彎曲臂72,72′上,例如借助焊接在管部分上的凸耳94,然后將凸耳用螺栓固定在彎曲臂72,72′上,這種凸耳94如圖3所示設置在左側彎曲臂72上。這種結構使得當位于框架10前方的管部分68,70被從出鐵口濺出的鐵水意外損壞時,可以更換管部分。
從圖3中可看出,分開的管部分68,70。在框架10下方騰出一空間,該空間足以使一工件100通過。工件100通常包括一鉆機和一氣錘,設置這些工具是為了在需要時用普通鉆頭開出出鐵口,例如當需要對出鐵口整形或變位,或者因其它原因不能采用失棒方法時。工件100帶有一卡盤102,用于聯接鉆頭。此時指形件42向上樞轉,也就是說沿圖4所示的箭頭62轉動,以使鉆頭可以插入卡盤中。管部分68,70向側向分開以便騰出必要的空間使工件100通過。
工件100裝在一第二托架104上,通過位于一對軌道110,112中的兩對輥輪106,108,托架104可以滑動。軌道110,112相互平行地固定在箱形結構14上且位于支承第一托架32的軌道38,40的下方,它們具有U形的橫截面,并設置成可在垂向和側向導引第二托架。
工件100最好由驅動第一托架32的同一驅動裝置驅動,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托架104可通過例如鉤子(圖未示)或其它等同物聯接在第二托架32上。
工件100還可用于從出鐵口用力抽出塞棒54。當進行這一操作時,塞棒54的端部聯接在一適當的聯接器102上,第一托架32最好連有一構件,該構件直接將抽出力傳遞到所述的聯接器,從而避免力的傳遞通過工件中的機構。所述的構件例如可以是一與鉸接在第一托架32上的指形件42的所述延伸部58形成一整體的叉105(見圖4)。當需抽出塞棒54時,叉105作用在工件100的聯接器102上的臺肩186上,從而向臺肩施加一軸向推力就可抽出塞棒54。在此位置時,指形件42靠在第一托架32上的一承載面188上,托架104僅在第一托架32的前方被推動。工件100不能有任何力被傳遞通過,它僅作為由聯接器102支承的滑動件。
用于驅動工件100的一個較可取的變形如圖8和9所示,在圖8中可見,與鉸接在第一托架32上的指形件42形成整體結構的叉105被一橫向銷棒132鎖緊在一垂直位置上,該垂直位置位于聯接器102后方的臺肩186和聯接器102前方的第二臺肩130之間。這樣當第一托架32向框架前方移動時,叉105便壓在前方臺肩130上,從而驅動工件100同方向移動;而當第一托架向框架的后方移動時,叉105壓在后方臺肩186上,從而推動工件100在其前方移動。
圖8還示出聯接器102包括一工件100的底座的一端形成整體的一吊箱134,該吊箱中裝有一工件100的驅動芯桿138固定連接的旋轉構件136,在吊箱134的前方,即自由端一側形成所述的臺肩130,當工件100被驅動向框架方向移動時,叉105便作用在該臺肩130上。在旋轉構件136上加工出所述的臺肩186,當需抽出塞棒時,叉105作用于該臺肩186上,從而在將打孔塞棒54從出鐵口抽出時,芯桿138上不受任何抽出力作用。
從圖8可看出,將打孔塞棒54緊固在聯接器102上的機構包括一在塞棒54的自由端上加工出的陽螺紋140,以及一與其相對應的,在旋轉構件136的前端加工出的陰螺紋142。
圖10,11,12和13示出了用一帶爪150的夾具抽出打孔塞棒54的另一變形結構。該帶有爪150的夾具與第一托架32形成整體結構,指形件42鉸接在托架32上。該帶爪150的夾具必須有一可使塞棒54穿過的通道152,通道的尺寸允許當借助指形件42插入塞棒54時,導向構件可從其中通過(見圖10和11)。這樣在將塞棒54打入堵口泥中的操作過程中,帶爪150的夾具將留在托架32上。在將塞棒54抽出過程中。導向構件68,70當然是從它們的并置位置分離開,同時指形件42被折向上方(見圖12和13)。然后塞棒54可用沿所述通道152設置的成對夾爪154夾緊。
圖14,15,16和17示出了用于抽出塞棒54的另一變形結構,其中夾具160由兩個鉤子162和164構成,它們可以被并置在一起,而且兩個鉤子均圍繞一橫向銷子166鉸接在所述第一托架32上。在描述任何借助兩個鉤子162和164抽出打孔塞棒54之前,還應介紹的是鉤子162下端帶有一與指形件42上的圓柱根腳56功能等同的根腳56′。該根腳56′可以伸入到導向通道64中,從而頂在塞棒54的自由端上,以便將后者打入堵口泥中。因此在將塞棒54打入堵口泥的操作中,鉤子162與圖4和5所示的指形件42的作用完全相同。如圖16所示,在將塞棒打入堵口泥的操作過程中,兩個鉤子162和164被一可拆卸的止動件168鎖緊在一折起的位置上。在該位置時,圓柱形的根腳56′與導向通道64對準,而鉤子164則完全折進托架32中。當根腳56′頂在塞棒54的端部以便向后者施加軸向推力時,可拆卸的止動件168同時構成鉤子162的后部支承。
當需抽出塞棒54時,形成導向通道64向機構向下樞轉(見圖14),同時卸下止動件168,此時鉤子162和164可以嚙合在在塞棒54自由端上形成的臺肩170上。而這時可用一可拆卸的橫向銷子172將鉤子164鎖緊在其位置上。
第一托架32上的一氣動作動筒174推動鉤子162壓在塞棒54上,從而使夾具160夾住臺肩170上。第二個鉤子164頂在橫向銷子172上,該銷子172同樣可作為一背面支承或夾具160的反作用構件。較可取的是兩個鉤子162和164的端部做成與塞棒54周向適配的弧形結構,以增大夾具160和塞棒54之間的接觸面,減小在將塞棒54從出鐵口中抽出時可能會撕掉臺肩170的危險。
為了能在無導向通道64的情況下進行操作,框架10可帶有一中間支架210。該中間支架210由一裝在第三托架114上的鉤子112構成,托架114借助兩對輥輪116,118可在用于工件100的相同的軌道110,112中滑行(見圖6和7)。該第三托架114最好通過固定在第三托架114上的兩個桿件120,122與第一托架32相連,桿件120,122可在第一托架32和工件100上的導向襯套124,126中滑動。這些桿件120,122用于將中間支架210自動地從框架的前端抽回到其中間部位,即在塞棒54被從出鐵口完全抽出之前,將中間支架210移到安全位置。中間支架210用于支承從出鐵口抽出的塞棒。另外該中間支架還可用于安裝/移動工件上的鉆頭。當使用導向通道操作時,中間支架210的鉤子112最好向上折起以避免妨礙所述導向構件68,70的運行。為此,鉤子112借助于圓柱鉸接件128安裝在托架114上,并可用一小銷釘129,或其它等同物將其鎖緊在折起位置上。
設置在框架前端的固定支座180最好是如歐洲專利申請EP-0,064,644號中所提出的那種支承隔板,它包括兩塊裝在框架10前端的檔板,在框架處于操作位置時擋板面對出鐵口。這些擋板可在開啟位置和閉合位置之間樞轉,在開啟位置時便于夾住塞棒54,以期將其從出鐵口抽出,而在閉合位置時,檔板為塞棒54提供支承并形成一屏障,以檔住出鐵口開啟時從中噴出的鐵水花。
應當理解的是,按照本發明的打孔裝置中的環形鏈也可由液壓馬達以外的驅動裝置驅動,例如各種作動筒,其中包括伸縮式作動筒或通過一行程放大器作用在托架32上的具有行程C的作動筒,從而在放大器作用下使托架沿框架移動的距離可達到2C。另一種可采用的驅動系統是螺桿,螺母驅動系統,其中螺母可轉動地固定,而螺桿沿框架延伸并可直線運動地固定。因此螺桿的轉動將驅動螺母直線運動。該螺母可直接支承在指形件42上或驅動支承指形件42的托架32。
實際上顯而易見的是,指形件42不一定裝在可在構成框架10的箱形結構14中的軌道上滑動的托架32上。當塞棒沿框架移動時,任何可使指形件42保持在與塞棒的軸線平行移動的導向裝置都應視為本發明的托架/導軌系統的等同物。在某些場合下,甚至可將指形件42設計成直接裝在驅動裝置上。在這種情況下,把將指形件42固定在第一托架32上的構件用在所述的驅動裝置上仍屬于本發明的構思。為此本發明中的術語“托架”,其上位概念應理解為用于支承和移動另一機器構件的機器部件。
還應理解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導向機構的實施例僅是一優選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教導的情況下,還可提出許多其它的解決方法,只要這些方法可為金屬塞棒54構成一與出鐵口軸線同軸的導向通道64,而且指形件42可伸進該通道內以便將塞棒54打入堵口泥中。此外用于支承所述導向機構的支承構件也可做出許多變換。
權利要求
1.用于在高爐爐壁上開出出鐵口的裝置采用下述方法操作在用堵口泥堵塞出鐵口后,在堵口泥完全凝固以前將一打孔塞棒打入堵口泥中,然后經過一定的時間后將塞棒從堵口泥中抽出,從而開出出鐵口,所述的裝置包括一框架(10),該框架可被定位在高爐爐壁前方與出鐵口軸線的延長線同軸的一工作位置上,一可沿所述框架(10)移動的第一托架(32),用于托架(32)的以便驅動該托架沿框架(10)移動的驅動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裝置還包括為打孔塞棒(54)構成一導向通道(64)的導向構件(68,70),所述的導向構件(68,70)至少有一縱向槽口(78),從而在垂直于導向通道(64)的軸線方向上可進入導向通道(64)內部;將所述導向構件(68,70)支承在框架(10)上的構件(72,74,72′,74′),這些支承構件設計成當框架(10)位于高爐爐壁前方的所述工作位置上以便將塞棒(54)打入出鐵口中時,使導向通道(64)的縱向軸線保持與出鐵口的軸線同軸;以及一設置在所述第一托架(32)上的指形件(42),該指形件的尺寸設計成可穿過所述的縱向槽口(78)伸進所述的導向通道(64)內部,從而在第一托架(32)向著出鐵口的方向前進時,指形件(42)可向塞棒(54)的一端施加一軸向推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承構件包括鉸接在框架(10)上的臂(72,72′),這些臂可樞轉所述的導向構件(68,70),使它們側向離開沿框架(10)形成的空當。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用于打孔塞棒(54)的所述導向通道(64)由一管(66)構成,該管(66)具有略大于塞棒(54)外徑的內徑,以及至少一條縱向槽口(78),該槽口(78)在管(66)的整個長度上沿一條母線徑向穿過管壁。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管(66)沿縱向切開成第一和第二管部分(68,70),所述的支承構件包括沿框架的第一側(16)鉸接的第一臂(72)以及沿框架上與第一側相對的另一側(18)鉸接的第二臂(72′),第一臂(72)支承所述的第一管部分(68),而第二臂(72′)支承所述的第二管部分(70),所述的第一和第二臂(72,72′)可使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管部分(68,70)從框架(10)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側向樞轉離開。
5.如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至少有一作動筒(82,84)驅動所述的支承構件,從而使所述的導向構件相對框架(10)折入側向位置。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托架(32)上的指形件(42)可繞一銷子(46)樞轉,該銷子(46)垂直于所述第一托架(32)的移動方向,第一托架(32)上有一與其形成整體結構的止動件(60),當指形件(42)壓在打孔塞棒(54)的一端以便向后者施加一軸向推力時,所述的止動件(60)構成指形件(42)的背面支承。
7.如權利要求1和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驅動機構包括一條沿框架(10)張緊的環形鏈(24),該環形鏈由一液壓馬達(30)驅動。
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包括一可在框架(10)上滑動移動的工件(100),以及將所述的工件(100)聯接到第一托架(32)的驅動裝置上的聯接構件。
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將打孔塞棒(54)從出鐵口抽出的機構,該機構包括將所述塞棒(54)的端部聯接在所述驅動機構上的構件。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工件(100)包括一聯接器(102),從而可向插在出鐵口中的打孔塞棒(54)的自由端施加一拉力,所述的驅動機構連接在一直接作用在所述的聯接器上的一托架(104)上,所述的聯接器與打孔塞棒(54)固定在一起,從而當驅動機構將工件(100)推向框架(10)的后方時,可將塞棒(54)從出鐵口中抽出。
11.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將塞棒(54)從出鐵口中抽出的機構,該機構包括至少一個與塞棒(54)的端部上加工出的一臺肩嚙合的鉤形構件。
12.如權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包括一可沿框架(10)滑動移動的中間支架(210),該支架用于在無導向通道(64)的情況下支承塞棒或打孔鉆頭。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間支架包括一借助于圓柱形銷子(128)鉸接在一托架(114)上的一鉤子(210),從而該鉤子可折起。
14.如權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在框架前端面對出鐵口處裝有一隔板(130),所述的隔板(130)由可在開啟位置和閉合位置之間樞轉的檔板構成,在開啟位置時便于夾住打孔塞棒(54),以期將其從出鐵口抽出,而在閉合位置時在框架的前端為塞棒(54)形成一支座,并可阻擋飛濺的鐵水花。
15.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托架(32)包括一帶有兩個并置的鉤子的夾具(160),這些鉤子可圍繞一橫向銷子樞轉,從而可以嚙合在塞棒(54)端部上形成的臺肩(56)上,還包括設置在第一托架(32)和兩個鉤子(162,164)其中一個之間的至少一個氣動作動筒(174),以便利用氣動開閉夾具(160)。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指形件(42)由兩個鉤子(162,164)構成,其中一個鉤子有一可伸進導向通道(64)中的根腳(56′),第一托架(32)帶有一可拆卸的止動件(168),該止動件在將塞棒打入堵口泥的操作過程中,為帶有根腳(56′)的鉤子(162)形成一背面支承。
17.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托架包括一帶爪(154)的夾具(150),夾具(150)有一用于塞棒(54)的通道(152),通道(152)的大小使得所述的導向構件在借助指形件(42)將塞棒(54)打入出鐵口的操作過程中可以從通道(152)中通過。
全文摘要
用于在高爐爐壁上開出出鐵口的裝置采用下述方法操作用堵口泥堵塞出鐵口,在泥凝固以前將一塞棒打入泥中,然后將塞棒從泥中抽出以開出出鐵口。該裝置包括一框架和一沿框架移動的托架,以及一驅動托架的驅動機構,導向構件為塞棒構成一導向通道并有一縱向槽口,從而可在通道軸線垂向進入通道中。一指形件穿過槽口進入通道中,以便向塞棒的一端施加一軸向推力。
文檔編號C21B7/12GK1083114SQ93106989
公開日1994年3月2日 申請日期1993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1992年6月17日
發明者克雷默·維克托, 倫阿迪·埃米爾, 西倫·蓋伊, 馬利沃耶·菲利普 申請人:保羅·伍爾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