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硅耐磨鑄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硅耐磨鑄鋼,屬冶金技術領域。
現行的鑄造耐磨鋼主要有高錳鋼、碳鋼和低合金鋼,以及鑄造石墨鋼三類[1-3]。其中以英國人Hadfield于1882年發明的高錳鋼應用最廣泛。這種鋼的最大特點是,在較大的沖擊負載或接觸應力作用下,表面層能迅速產生加工硬化,內部則仍保持有良好的韌性。因此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但是,在沖擊負載或接觸應力不太高的場合,這種加硬化效應不能充分發揮,由于高錳鋼的初始硬度很低,因而耐磨性很差。
碳鋼和低合金鋼主要是作為結構材料而不是作為耐磨鋼發展起來的,為了提高耐磨性,采用多元合金化和嚴格的熱處理是主要措施,因而成本較高。
鑄造石墨鋼則已被球墨鑄鐵替代,在石墨鋼適用的磨損場合,球墨鑄鐵具有更好的耐磨性。
近年發展起來的奧-貝球鐵(ADI),具有很好的強韌性組合,是一種很好的耐磨材料。但在沖擊磨損場合,ADI中的石墨不起作用。另外,ADI中基體的含碳量基本固定,調整困難。
本發明的目的是研究一種新的高硅耐磨鑄鋼,使其能夠在沖擊磨損條件下工作,比高錳鋼具有更高的初始硬度,在中、小沖擊負載的磨損條件下仍有好的耐磨性;比奧-貝球鐵具有更高的耐磨性和強韌性,適用面更大;比低合金鋼少用合金元素,簡化熱處理,降低成本,且提高耐磨性。
本發明研制的高硅耐磨鑄鋼的成份配方如下C Si Mn P S Mo0.6~1.21.8~3.0 0.4~0.6<0.04 <0.040.2~0.5其制備工藝如下1.熔鑄工藝可以采用工頻、中頻感應電爐或電弧爐熔煉,原材料為碳鋼下腳料,也可采用硅鋼下腳料,用廢電極石墨及其它增碳劑增碳,硅鐵合金或SiC增硅,鋁合金合金化。熔煉工藝與一般碳鋼同,但夾雜物要嚴格控制;2、用上述熔融鋼水澆鑄成品工件;
3、對澆鑄工件進行熱處理以≤100℃/小時速度加熱,在900+20℃下奧氏體化,保溫時間1~3小時(每2.5cm壁厚1小時),然后在鹽浴爐(KON350%+NaON350%)中淬火,淬火溫度為280~400℃,時間0.5~1.5小時。
在我國大量使用的中、小型球磨機襯板,挖掘機斗齒、破碎機錘頭、鐵路清篩機扒鏈等零件上應用,新鋼種應實現比現行材料使用壽命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的目的。
下面介紹本發明的實施例。
實施例1:PC200、PC220等挖掘機斗齒(中頻爐熔煉,熔模鑄造,齒重4~6kg)材料C0.7;Si2.3~2.7;Mn0.4~0.6;P、S<0.04;Mo0.20~0.30。
熱處理900±10℃奧氏體化,320℃等溫淬火1小時。
效果斗齒使用壽命比原35CrMo斗齒提高約50%,比45#碳鋼斗齒提高2倍以上,生產成本比35CrMo低,比45#碳鋼略高。
實施例2錘擊式破碎機錘頭(中頻爐熔煉,砂鑄,錘頭重6~10kg)材料C0.9~1.0;Si2.2~2.5;Mn0.4~0.6;P、S<0.04;Mo0.20~0.30。
熱處理900±10℃奧氏體化,360℃等溫淬火1.5小時。
效果錘頭使用壽命比原高錳鋼錘頭提高1倍以上。
實施例3鐵路清篩機扒鏈(中頻爐熔煉,砂鑄,鏈重7~12kg)材料C0.8~1.0;Si2.0~2.2;Mn0.4~0.6;P、S<0.04;Mo0.20~0.30。
熱處理900±10℃奧氏體化,280~300℃等溫淬火1小時。
效果扒鏈使用壽命比原高錳鋼扒鏈提高1倍以上。
權利要求
1.一種高硅耐磨鑄鋼,其特征在于,其成份配方如下C Si Mn P S Mo0.6~1.21.8~3.00.4~0.6<0.04<0.040.2~0.5其制備工藝如下(1)熔鑄工藝采用工頻、中頻感應電爐或電弧爐熔煉,以碳鋼下腳料或硅鋼下腳料為原料,用廢電極石墨及其它增碳劑增碳,硅鐵合金或SiC增硅,鉬合金合金化,控制鋼水的成分;(2)、用上述熔融鋼水澆鑄成品工件;(3)、對澆鑄工件進行熱處理以≤100℃/小時速度加熱,在900±20℃下奧氏體化,保溫時間1~3小時(每2.5cm壁厚1小時),然后在鹽浴爐(KON350%+NaON350%)中淬火,淬火溫度為280~400℃,時間0.5~1.5小時。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硅耐磨鑄鋼,以碳鋼下腳料或硅鋼下腳料為原料,用廢電極石墨及其它增碳劑增碳,硅鐵合金或SiC增硅,鉬合金合金化,控制鋼水的成分;對澆鑄工件進行熱處理。本耐磨鑄鋼能夠在沖擊磨損條件下工作,比高錳鋼具有更高的初始硬度,在中、小沖擊負載的磨損條件下仍有好的耐磨性;比奧—貝球鐵具有更高的耐磨性和強韌性,適用面更大;比低合金鋼少用合金元素,簡化熱處理,降低成本,且提高耐磨性。
文檔編號C22C38/12GK1232884SQ9910570
公開日1999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1999年4月9日 優先權日1999年4月9日
發明者李言祥 申請人: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