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在線浮法玻璃生產技術領域,主要涉及一種用于大噸位熔窯池壁磚的綁磚作業方法。
背景技術:
熔窯池壁磚是浮法玻璃生產工序重要設備組成材料之一,根據熔窯拉引量、顏色、節能效果不同采用的池壁磚尺寸和材質不同;池壁磚的好壞直接制約熔窯窯爐運行年限,窯爐運行年限的長短直接對整個玻璃生產線成本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電子業的發展,電子、機械設備、磚材本身質量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反而影響熔窯窯爐運行年限的是替換池壁磚的方式或方法;替換池壁磚的方式或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生產線的整體成本。
目前熔窯池壁磚通過更換方式來延長熔窯運行年限的主要方式或方法主要有兩種方式;若直接在舊池壁磚外采用綁磚方式、或在池壁內側下水包,同時在外側綁磚方式進行運作;但上述兩種方式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如采用在外側綁磚方式延長窯爐池壁磚運行年限有限,一般國內一座600—800噸/天熔窯可綁磚次數3—4次;使用同種型號池壁磚熔窯運行年限一般在10年左右,PPG及圣戈班熔窯一般在12年左右;而采用熔窯池壁內側下水包外側綁磚方式,雖然同比外側直接綁磚方式可以延長1—2年運行年限,但相對產品質量合格率低、穩定性差、單位能耗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用于大噸位熔窯池壁磚的綁磚作業方法。
本發明為完成上述發明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大噸位熔窯池壁磚的綁磚作業方法,所述的綁磚作業方法針對日平均產能在600~800噸的熔窯,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完成3~4次綁磚后再次進行綁磚作業的方法,其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將熔窯內液面的高度下降500~600mm,然后拆除綁在池壁磚外側的3~4次綁磚;
2)在池壁磚外側的上部貼第一層綁磚;第一層綁磚的下端面與位于池壁磚外側下部的粘土磚相貼合;在第一層綁磚的外側砌筑第二層綁磚;第一層綁磚、第二層綁磚的上端面與池壁磚上端面平齊;第二層綁磚的下端面高于第一層綁磚的上端面;在第二層綁磚下端面與第一層綁磚的外壁面之間設置角鋼Ⅰ;所述角鋼Ⅰ的一邊與第一層綁磚的外壁面相貼合,另一邊與第二層綁磚的下端面相貼合;所述角鋼Ⅰ通過頂絲Ⅰ固定在池壁磚上;所述第二層綁磚的外壁面上設置有用以在第二層綁磚出現侵蝕時在其外側加砌第三層綁磚的角鋼Ⅲ;所述的角鋼Ⅲ通過頂絲Ⅲ使與第二層綁磚、第一層綁磚、池壁磚固定為一體;所述的頂絲Ⅲ與池壁磚上端面之間的距離為100mm;所述第二層綁磚的外壁面上還設置有角鋼Ⅱ,所述的角鋼Ⅱ位于角鋼Ⅲ的下方,且所述角鋼Ⅱ的尺寸大于角鋼Ⅲ的尺寸,用于在角鋼Ⅲ上砌筑厚度大于第三層綁磚厚度的第四層綁磚,所述的角鋼Ⅱ通過頂絲Ⅱ與第二層綁磚、第一層綁磚、池壁磚固定為一體;所述頂絲Ⅱ與池壁磚上端面之間的距離為200mm。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用于大噸位熔窯池壁磚的綁磚作業方法,在浮法玻璃高溫運行狀態下,根據熔窯結構尺寸及作業量計劃性降液面前提下進行作業,既可以針對性更換或修補區域性池壁磚,同時還可以定點替換個別侵蝕較為嚴重的池壁磚;期間既可以不用停產冷修更換,增加產能損失,同時還可以替換掉前期綁磚,為后續再次綁磚延長熔窯運行年限讓出空間。降低熔窯液面后可隨時更換、修補和綁磚作業,不僅沒有泡玻璃水事故,也可以大大提高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在相對安全、寬松、舒適的工作環境,操作人員可在線快速清除原池壁磚及其表面粘附玻璃相,可靈活調節綁磚位置及間隙;為后續生產及再次綁磚提高先天的有利條件,可以大幅度縮短再次綁磚周期,同時可以大幅度減少綁磚期間產能損失;上述對大噸位熔窯降液面進行全窯池壁綁磚作業方式,解決了原有常規作業方式的局限性,利用此種作業方式,既可以在原常規綁磚基礎上延長熔窯運行年限,同時還可以為后續再次綁磚讓出作業空間;該改綁磚方式具有處理周期短,操作簡單、作業安全、安裝質量合理、避免再次生污染等問題。作業期間有效性高,安裝方便、操控簡單、費用較低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角鋼Ⅲ,2、頂絲Ⅲ,3、角鋼Ⅰ,4、頂絲Ⅰ,5、粘土磚,6、池壁磚,7、角鋼Ⅱ,8、一次綁磚,9、二次綁磚,10、A點,11、B點,12、頂絲Ⅱ。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加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大噸位熔窯池壁磚的綁磚作業方法,所述的綁磚作業方法針對日平均產能在600~800噸的熔窯,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完成3~4次綁磚后,由于前面已完成的第3~4次綁磚均被侵蝕,因此需要再次進行綁磚作業的方法,為了保證再次綁磚的密封性,需要及時對原池壁磚和粘圖磚表面進行清理和打磨,打磨完成后根據各自熔窯池壁磚空間及池壁侵蝕位置及池壁磚尺寸,選用所需的綁磚規格;其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將熔窯內液面的高度下降500~600mm,然后拆除綁在池壁磚外側的3~4次綁磚;該實施例中,熔窯內的液面沖A點10下降到B點11;
2)在池壁磚6外側的上部貼第一層綁磚8;第一層綁磚8的下端面與位于池壁磚6外側下部的粘土磚5相貼合;在第一層綁磚8的外側砌筑第二層綁磚9;第一層綁磚8、第二層綁磚9的上端面與池壁磚6上端面平齊;第二層綁磚9的下端面高于第一層綁磚6的上端面;在第二層綁磚8下端面與第一層綁磚8的外壁面之間設置角鋼Ⅰ3;所述角鋼Ⅰ3的一邊與第一層綁磚8的外壁面相貼合,另一邊與第二層綁磚9的下端面相貼合;所述角鋼Ⅰ3通過頂絲Ⅰ固定在池壁磚6上;所述第二層綁磚8的外壁面上設置有在第二層綁磚出現侵蝕時,用于其外側加砌第三層綁磚的角鋼Ⅲ1;所述的角鋼Ⅲ1通過頂絲Ⅲ2使與第二層綁磚9、第一層綁磚8、池壁磚6固定為一體;所述的頂絲Ⅲ2與池壁磚6上端面之間的距離為100mm;所述第二層綁磚9的外壁面上還設置有角鋼Ⅱ7,所述的角鋼Ⅱ7位于角鋼Ⅲ1的下方,且所述角鋼Ⅱ7的尺寸大于角鋼Ⅲ1的尺寸,用于在角鋼Ⅲ1上砌筑厚度大于第三層綁磚厚度的第四層綁磚,所述的角鋼Ⅱ7通過頂絲Ⅱ12與第二層綁磚9、第一層綁磚8、池壁磚9固定為一體;所述頂絲Ⅱ12與池壁磚6上端面之間的距離為200mm;所述角鋼Ⅰ3、角鋼Ⅱ7的尺寸均為100×100(mm);角鋼Ⅲ的的尺寸均為50×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