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手機玻璃生產加工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3D四邊熱彎成型的兩板模具。
背景技術:
現如今,手機玻璃屏已經由單一的平板玻璃向多類型的曲面玻璃發展,如2.5D玻璃、3D玻璃等,這些玻璃均是通過高溫加熱普通玻璃并施力使其四邊彎曲成型。在熱彎過程中最初使用的模具,其非產品成型面大多為光滑的平面結構,使產品整體受力均勻,由于產品的四邊需要施加較大壓力使其熱彎成型,而產品的中間位置幾乎不需要施加壓力,因此這種模具結構不利于產品的熱彎成型,尤其是對于其四角位置處的熱彎成型,使得產品易出現彎片、光影不直、四角壓貼不好(倒三角)等工藝缺陷。雖然可以通過升溫加壓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上述缺陷進行改善,但往往又會導致產品外觀產生不良,如麻點、凹凸點、壓印等,增大了后工序的拋光難度,影響產品的出貨標準。
除了兩板模具以外,還有部分生產車間使用的是五板模具,即整個模具被分為五個可組裝的零部件,產品采用分段成型的加工方式。雖然這種五板模具可以解決部分工藝缺陷,但它也有很多不足,比如:1、模具本身含有金屬材質,其散熱性能遠比不上石墨,增加了產品成型和冷卻時間,使得產品的加工周期延長;2、模具零部件數量眾多,會導致產品上如菱線之類的缺陷增多,增加了后工序的掃磨時間;3、模具結構復雜,導致加工模具時的原材料利用率較低,增大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加工效果好、散熱性能佳的熱彎成型兩板模具,以解決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3D四邊熱彎成型的兩板模具,包括卡合連接的上模和下模,且所述上模和下模間相對設置的兩側面為產品成型面、相背設置的兩側面為非產品成型面,在所述下模的產品成型面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熱彎產品的型腔,在所述上模的非產品成型面上設置有方形的凸塊,且所述凸塊設置于熱彎產品四角的對應位置處,在所述下模的非產品成型面上沿熱彎產品的四條弧邊的對應位置處設置有用于加快散熱的回形凹槽。
優選地,所述凸塊的數量為二且分別設置于所述上模長度方向的兩端。
優選地,所述凸塊的厚度為0.3-0.7mm、寬度為1-2cm,且其長度大于等于熱彎產品的寬度、小于等于所述上模的寬度。
優選地,所述回形凹槽的深度為3-5mm、寬度為1-2cm。
優選地,所述上模和下模的材料為石墨。
優選地,所述產品為玻璃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所述兩板模具結構簡單且易于加工,不僅增加了原材料利用率,降低了模具加工成本,還通過減少部件數量來減少產品在熱彎時的菱線缺陷,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
2、所述模具為散熱性能較好的石墨材質,配合模具上增設的散熱結構,減少了產品的整體成型和冷卻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
3、所述模具通過改變非產品成型面的平面結構來改變產品的受力情況,在上模的表面上加設了凸塊后,模具就由原來的平面受力變成了兩端受力,再加上石墨具有膨脹性,又把施加的壓力轉移到難以成型的四角位置處,確保該處受力需要,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熱彎質量,保證出貨標準。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卡合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實施例拆分時的結構示意圖(俯視視角);
圖3是圖1所示實施例拆分時的結構示意圖(仰視視角);
圖中:1上模,2下模,3型腔,4凸塊,5回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參見圖1-圖3,一種用于3D四邊熱彎成型的兩板模具,包括卡合連接的上模1和下模2,且所述上模1和下模2間相對設置的兩側面為產品成型面、相背設置的兩側面為非產品成型面,在所述下模2的產品成型面上設置有用于容置熱彎產品的型腔3,在所述上模1的非產品成型面上設置有方形的凸塊4,且所述凸塊4設置于熱彎產品四角的對應位置處,在所述下模2的非產品成型面上沿熱彎產品的四條弧邊的對應位置處設置有用于加快散熱的回形凹槽5。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模1和下模2的材料為石墨。
所述凸塊4的數量為二且分別設置于所述上模1長度方向的兩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凸塊4的厚度為0.5mm、寬度為1.5cm,且其長度與所述上模1的寬度等長。
所述回形凹槽5的深度為5mm、寬度為1.5mm。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任何改進或等同替換,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