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農業有機基肥及其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肥料制作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農業有機基肥。
【背景技術】
[0002]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共生產化肥7153.7萬噸,較2012年增長4.89%,產量首次突破7000萬噸大關,再創歷史新高。但化肥利用率僅為30%左右,這不僅造成巨大的能源、資源浪費和農民種糧成本的提高,更值得關注的是化肥大量流失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由于病蟲害的不斷加劇,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加,不僅使土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而且給農產品安全造成了危害。長期、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過量使用化學農藥,造成土壤當中有效微生物菌群與有益微量元素嚴重失調,有機質不斷減少,進而導致土壤不斷酸性化、土壤生產能力持續降低,地越種越“瘦”,越種越“餓”,而土壤的綜合肥力持續降低的直接后果就是化肥利用率在降低,病蟲害加劇,土壤對農作物的供肥、供水、供氣能力降低,同時應對不良氣候的能力、土壤污染的緩沖能力,病蟲害的抗御能力明顯降低,為了爭創高產只能化肥當家,農藥護航,因此陷入惡性循環。
[0003]鑒于此,制作和應用更多生態環保的農藥和肥料,是當今世界各國都在關注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農業有機基肥,本發明的肥料具有安全環保的特點,無毒副作用,不污染環境,不威脅人類健康,不傷害天敵,生產工藝簡單,材料來源廣等特點。
[0005]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農業有機基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作物秸桿1200-1800份、甘蔗渣800-1200份、糖廠濾泥500-800份、塘泥500-800份、廄肥1500-2000份、磷肥30-60份,復合菌種30-60份。
[0007]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基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作物秸桿1500-1600份、甘蔗渣1000-1100份、糖廠濾泥600-700份、塘泥600-700份、廄肥1600-1800份、磷肥40-50份,復合菌種40-50份。
[0008]本發明中,每100份所述復合菌種是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纖維粘菌12份、纖維桿菌6份、彎曲高溫單胞菌8份、嗜熱纖維梭狀芽孢桿菌10份、纖維弧菌18份和好氧酵母菌46份。
[0009]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農業有機基肥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先將作物一部分的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混勻后鋪在地上,然后撒上一部分廄肥和磷肥,再堆上一部分糖廠濾泥、塘泥,而后再堆上剩余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再撒上剩余的廄肥和磷肥,其上又堆上剩余的糖廠濾泥、塘泥,最后蓋上農膜防雨增溫;在堆制時當作物秸桿干燥時,應分層潑0.2% Wt尿素水或人畜糞尿水,以利發酵腐爛;堆慪I個月后揭膜翻堆,混勻并潑施0.2% Wt的尿素水,并堆好蓋上薄膜再慪制I個月即得。
[0010]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發明通過復合菌種對廄肥、作物秸桿、甘蔗渣、糖廠濾泥、塘泥等有機肥料進行發酵,能夠增加肥效,有效利用秸桿中礦物質養分和有機質,將其有益生物資源歸還于田,既能為秸桿、甘蔗渣、糖廠濾泥、塘泥的處理提供一條合理有效地途徑,又減少化學肥料的施用量,改善土壤惡化的現狀。本發明的肥料具有安全環保的特點,無毒副作用,不污染環境,不威脅人類健康,不傷害天敵,生產工藝簡單,材料來源廣等特點。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
[0013]實施例1
[0014]一種農業有機基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作物秸桿1200份、甘蔗渣800份、糖廠濾泥500份、塘泥500份、廄肥1500份、磷肥30份,復合菌種30份。
[0015]上述的復合菌種,每100份所述復合菌種是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纖維粘菌12份、纖維桿菌6份、彎曲高溫單胞菌8份、嗜熱纖維梭狀芽孢桿菌10份、纖維弧菌18份和好氧酵母菌46份。
[0016]上述農業有機基肥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先將一半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混勻后鋪在地上,然后撒上一半的廄肥和磷肥,再堆上一半的糖廠濾泥、塘泥,而后再堆上剩余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再撒上剩余的廄肥和磷肥,其上又堆上剩余的糖廠濾泥、塘泥,最后蓋上農膜防雨增溫;在堆制時當作物秸桿干燥時,應分層潑0.2% Wt尿素水或人畜糞尿水,以利發酵腐爛;堆慪I個月后揭膜翻堆,混勻并潑施0.2% wt的尿素水,并堆好蓋上薄膜再慪制I個月即得。
[0017]實施例2
[0018]一種農業有機基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作物秸桿1800份、甘蔗渣1200份、糖廠濾泥800份、塘泥800份、廄肥2000份、磷肥60份,復合菌種60份。
[0019]上述的復合菌種,每100份所述復合菌種是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纖維粘菌12份、纖維桿菌6份、彎曲高溫單胞菌8份、嗜熱纖維梭狀芽孢桿菌10份、纖維弧菌18份和好氧酵母菌46份。
[0020]上述農業有機基肥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先將三分之一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混勻后鋪在地上,然后撒上三分之一的廄肥和磷肥,再堆上三分之一的糖廠濾泥、塘泥,而后再堆上剩余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再撒上剩余的廄肥和磷肥,其上又堆上剩余的糖廠濾泥、塘泥,最后蓋上農膜防雨增溫;在堆制時當作物秸桿干燥時,應分層潑0.2 % Wt尿素水或人畜糞尿水,以利發酵腐爛;堆慪I個月后揭膜翻堆,混勻并潑施0.2% wt的尿素水,并堆好蓋上薄膜再慪制I個月即得。
[0021]實施例3
[0022]所述基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作物秸桿1500份、甘蔗渣1000份、糖廠濾泥600份、塘泥600份、廄肥1600份、磷肥40份,復合菌種40份。
[0023]上述的復合菌種,每100份所述復合菌種是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纖維粘菌12份、纖維桿菌6份、彎曲高溫單胞菌8份、嗜熱纖維梭狀芽孢桿菌10份、纖維弧菌18份和好氧酵母菌46份。
[0024]上述農業有機基肥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先將三分之一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混勻后鋪在地上,然后撒上三分之一的廄肥和磷肥,再堆上三分之一的糖廠濾泥、塘泥,而后再堆上剩余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再撒上剩余的廄肥和磷肥,其上又堆上剩余的糖廠濾泥、塘泥,最后蓋上農膜防雨增溫;在堆制時當作物秸桿干燥時,應分層潑0.2 % wt尿素水或人畜糞尿水,以利發酵腐爛;堆慪I個月后揭膜翻堆,混勻并潑施0.2% wt的尿素水,并堆好蓋上薄膜再慪制I個月即得。
[0025]實施例4
[0026]所述基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作物秸桿1600份、甘蔗渣1100份、糖廠濾泥700份、塘泥700份、廄肥1800份、磷肥50份,復合菌種50份。
[0027]上述的復合菌種,每100份所述復合菌種是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纖維粘菌12份、纖維桿菌6份、彎曲高溫單胞菌8份、嗜熱纖維梭狀芽孢桿菌10份、纖維弧菌18份和好氧酵母菌46份。
[0028]上述農業有機基肥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先將三分之一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混勻后鋪在地上,然后撒上三分之一的廄肥和磷肥,再堆上三分之一的糖廠濾泥、塘泥,而后再堆上剩余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再撒上剩余的廄肥和磷肥,其上又堆上剩余的糖廠濾泥、塘泥,最后蓋上農膜防雨增溫;在堆制時當作物秸桿干燥時,應分層潑0.2 % wt尿素水或人畜糞尿水,以利發酵腐爛;堆慪I個月后揭膜翻堆,混勻并潑施0.2% wt的尿素水,并堆好蓋上薄膜再慪制I個月即得。
[0029]本發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擴展到任何在本說明書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過程的步驟或任何新的組合。
【主權項】
1.一種農業有機基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作物秸桿1200-1800份、甘蔗渣800-1200份、糖廠濾泥500-800份、塘泥500-800份、廄肥1500-2000份、磷肥30-60份,復合菌種30-6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農業有機基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作物秸桿1500-1600份、甘蔗渣1000-1100份、糖廠濾泥600-700份、塘泥600-700份、廄肥1600-1800份、磷肥40-50份,復合菌種40-50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農業有機基肥,其特征在于:每100份所述復合菌種是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纖維粘菌12份、纖維桿菌6份、彎曲高溫單胞菌8份、嗜熱纖維梭狀芽孢桿菌10份、纖維弧菌18份和好氧酵母菌46份。
4.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農業有機基肥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先將作物一部分的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混勻后鋪在地上,然后撒上一部分廄肥和磷肥,再堆上一部分糖廠濾泥、塘泥,而后再堆上剩余的作物秸桿、甘蔗渣、復合菌種,再撒上剩余的廄肥和磷肥,其上又堆上剩余的糖廠濾泥、塘泥,最后蓋上農膜防雨增溫;在堆制時當作物秸桿干燥時,應分層潑0.2% wt尿素水或人畜糞尿水,以利發酵腐爛;堆慪I個月后揭膜翻堆,混勻并潑施0.2% wt的尿素水,并堆好蓋上薄膜再慪制I個月即得。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農業有機基肥及其制作方法,屬于肥料制作技術領域。所述肥料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作物秸稈1200-1800份、甘蔗渣800-1200份、糖廠濾泥500-800份、塘泥500-800份、廄肥1500-2000份、磷肥30-60份,復合菌種30-60份。本發明的肥料具有安全環保的特點,無毒副作用,不污染環境,不威脅人類健康,不傷害天敵,生產工藝簡單,材料來源廣等特點。
【IPC分類】C05F15-00, C05F17-00
【公開號】CN104817352
【申請號】CN201510147713
【發明人】羅明智
【申請人】廣西大學
【公開日】2015年8月5日
【申請日】201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