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低堿高溫蒸煮制備蠅蛆甲殼素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低堿高溫蒸煮制備蠅蛆甲殼素的方法,該高壓蒸煮方法為100-126℃,20-120分鐘,采用低堿即NaOH濃度為2-5%,該方法脫去蠅蛆甲殼中的蛋白效率高,蒸煮液易于過濾,有助于回收甲殼素,適用于大規模的生產。
【專利說明】一種低堿高溫蒸煮制備蠅蛆甲殼素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低堿高溫蒸煮制備蠅蛆甲殼素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長期以來,由于對蠅蛆缺乏系統的研究,因此開發利用較少,相當一部分僅作為飼 料,蠅蛆殼中的甲殼素和殼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無毒、無味、可生物降解等特點,在工農業 生產中可作絮凝劑、填充劑、增稠劑、脫色劑、穩定劑、防腐劑及人造腸衣、保鮮包裝膜等多 種用途,項目實現了蠅蛆的深加工,豐富了產品線,提高了產品價值,是發展特色農業的生 動體現。
[0003] 蠅蛆甲殼素在提取過程中,從蠅蛆中提取甲殼素的傳統方法一般有酸浸脫鹽 (主要為鈣鹽)、堿煮脫蛋白和氧化脫色三步。初步建立了提取甲殼素的工藝流程,取蠅蛆 洗滌、晾干、粉碎。稱取一定量的蠅蛆,加入8-10%的氫氧化鈉溶液,持續攪拌6小時,停止 攪拌,放置18小時。將蠅蛆撈出,再用氫氧化鈉溶液,浸泡24小時。將兩次浸泡后的殼撈 出,紗布過濾,水洗至中性,稍浙干。加入鹽酸溶液,攪拌反應30分鐘。再將蠅蛆撈出,用鹽 酸液攪拌反應30分鐘,紗布過濾,水洗至中性,干燥即得甲殼素。
[0004] 傳統方法用堿液脫蛋白,由于蠅蛆含有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蛋白質與甲殼素結 合的致密,需要大量的堿液和時間來去除蛋白質,而且回收過程中蛋白液的粘度特別大,在 過濾的時候濾液的回收效率低,不但影響甲殼素的收率,而且還影響甲殼素的純度以及提 取過程中耗費大量的時間。從相關文獻看出,雖已有從蠅蛆中用化學法提取蠅蛆甲殼素的 公開文獻報道,如中國專利CN971164908、CN981034462、CN991193911、CN001002651 等,但 未見用高溫蒸煮法使蠅蛆脫出蛋白的報道。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低堿高溫蒸煮制備蠅蛆甲殼素的方法,該方法利用低堿液高 溫蒸煮法從蠅蛆中溶出蛋白質,使蠅蛆蛋白與甲殼素更好地分離,提高甲殼素的回收率和 純度。
[0006] 通過如下方法實現本發明目的: (1) 將新鮮蠅蛆水洗后,在40-50°C下干燥至含水量在16%以下得到干蠅蛆,干蠅蛆經 粉碎后,過20目篩,將獲得的蠅蛆粉加水浸泡,并添加氫氧化鈉至氫氧化鈉終濃度為質量 百分比濃度2-5%,然后將混合物置于0.lMPa、100°C_126°C下蒸煮20-120分鐘,蒸煮結束 后,過濾濾渣水洗至中性; (2) 在步驟(1)水洗后的濾漁中添加百分比濃度4-10%的鹽酸溶液浸泡3-6h,過濾,濾 渣水洗至中性; (3) 在步驟(2)水洗后濾渣中添加高錳酸鉀脫色,過濾,濾渣醋酸浸泡,過濾濾渣水洗至 中性,干燥制得蠅蛆甲殼素。
[0007] 所述醋酸為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的醋酸溶液。
[0008] 本發明方法相對于現有技術的優點和技術效果: 本發明在高溫下利用熱堿溶液溶解蛋白,能提高蠅蛆殼中蛋白質的溶出效率,減少甲 殼素中的蛋白質殘留,并減少氫氧化鈉的用量,減少堿溶液浸泡蠅蛆殼溶解其蛋白的時間, 進而達到提高甲殼素的收率和縮短生產周期的目的,本發明方法可用于大量制備甲殼素。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 圖1為本發明方法制得的甲殼素的紅外光譜圖; 圖2為本發明甲殼素標準品的紅外光譜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發明方法的保護范圍不局 限于所述內容。
[0011] 實施例1:本低堿高溫蒸煮制備蠅蛆甲殼素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1) 按常規方法養殖蠅蛆并以其為原料,水洗蠅蛆后,將蠅蛆置于50°c下干燥至含水 量為10%制得干蠅蛆,干蠅蛆經粉碎后,過20目篩,將獲得的蠅蛆粉17克加水300ml浸泡, 并添加氫氧化鈉至氫氧化鈉終濃度為質量百分比濃度2%,然后將混合物置于高壓鍋蒸內在 0.lMPa、121°C下蒸煮60分鐘,蒸煮結束后,過濾,濾渣并水洗至中性; (2) 在步驟(1)水洗后的濾漁中添加百分比濃度4%的鹽酸溶液浸泡6h,過濾,濾漁水 洗至中性; (3) 在步驟(2)水洗后濾渣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1%的高錳酸鉀浸泡脫色3h,過濾水 洗至中性; (4) 在步驟(3)水洗后在濾渣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1%的醋酸浸泡3h,過濾,濾渣水 洗至中性,干燥制得蠅蛆甲殼素,提取率為7. 6%(以占干蛆總質量計),結果見表1。
[0012] 本實施例所得甲殼素中蛋白質含量的檢測如下: (1) 取以上甲殼素樣品1. 〇〇g,利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其蛋白質的含量 先打開與凱式定氮儀連接的水龍頭,檢查進,排水管以及回收液堿液硼酸的管道是否 暢通,然后打開定氮儀電源開關,儀器進行自動檢測,此時系統將排掉部分鹽酸。自動排酸 后,進行人工排酸。先按"MANUAL"鍵,然后按"BURETTE"鍵,此時選擇顯示屏中的UP-TIT 表示排酸,DOWN表示吸酸。 (2) 系統人工調試與清洗: 按"MANUAL"后選擇"REC.sol"用硼酸回收液清洗,然后按"DILUTE"蒸餾水清洗2遍, 再按"ALKALI"氫氧化鈉清洗,最后按"BURETTE"進行排酸,儀器調試完畢。
[0013] (3)樣品測定: 按"MANUAL",再按"EXCLUDE"調整組項和管項為" 1-1",再按"Enter"上下鍵選擇YES刪除舊數據,再按"WEIGHT"后,顯示屏中會出現Factor-項,手動輸入1. 00,單位選擇按上 下鍵。選擇"WEIGHT",在顯示屏中輸入樣品重(1. 0g),用硫酸銨作檢測儀器用時稱0. 03g。 然后按"ANALYZE"輸入空白樣消耗鹽酸量(按ANALYZE設置其中參數后所有指示燈閃亮表 示儀器已經準備好)。最后按下STOP(開始和停止都是這個按鈕)按鈕,儀器開始分析測樣。 每測一個樣品重復步驟3。 注:每完成一個參數設置按下"E"確定鍵,每次測樣前必須有空白對照,空白鹽酸的消 耗量應在0 - 0. 2之間為正常。
[0014] 測定完畢后,放入一根空消化管,按"DILUTE"鍵2次和"STEAM"鍵用蒸餾水、蒸汽 進行沖洗,然后用蒸餾水對反應缸進行清洗。關閉儀器總電源,在反應缸中裝入蒸餾水淹沒 金屬探頭,最后關水龍頭。
[0015] 通過分析,本甲殼素的蛋白含量為0. 005g,即蛋白殘留量為0. 5%,本工藝條件符 合甲殼素脫蛋白要求。
[0016] 本實施例中甲殼素的紅外吸收光譜檢測分析如下: 1、 紅外光譜儀的準備 (1) 打開紅外光譜儀電源開關,待儀器穩定30分鐘以上,方可測定; (2) 打開電腦,打開OMNICE.S.P軟件;在Collect菜單下的ExperimentSet-up中設 置實驗參數; (3) 實驗參數設置:分辨率4cnT1,掃描次數32,掃描范圍4000-400cnT1;縱坐標為Transmittance 2、 固體樣品的制備及紅外光譜測定 (1)取以上制備的干燥甲殼素試樣約lmg于干凈的瑪瑙研缽中,在紅外燈下研磨成細 粉,再加入約150mg干燥且已研磨成細粉的KBr-起研磨至二者完全混合均勻,混合物粒度 約為2iim以下(樣品與KBr的比例為1:100?1:200)。
[0017] (2)取適量的混合樣品于干凈的壓片模具中,堆積均勻,用手壓式壓片機用力加壓 約30s,制成透明試樣薄片。
[0018] (3)小心取出試樣薄片,裝在磁性樣品架上,放入Nicolet5700智能傅立葉紅外光 譜儀的樣品室中,在選擇的儀器程序下進行測定,通常先測KBr的空白背景,再將樣品置于 光路中,測量樣品紅外光譜圖。
[0019] (4)掃譜結束后,取出樣品架,取下薄片,將壓片模具、試樣架等擦洗干凈置于干燥 器中保存好。
[0020] 4、數據處理 (1)對所測譜圖進行基線校正及適當平滑處理,標出主要吸收峰的波數值,儲存數據 后,打印譜圖。
[0021] (2)用儀器自帶軟件對圖譜進行檢索,并判別各主要吸收峰的歸屬,得出化合物的 結構,并與已知結構進行對比(見圖1和圖2),圖中比較其特征吸收,在SAATcm'iesgcnT1 等處其特征吸收基本一致,證明提取甲殼素的分子基團特征與對照品一致。
[0022] 本實施例中甲殼素的熾灼殘渣檢查:取樣品lg,按中國藥典附錄"熾灼殘渣檢查" 項操作,遺留殘渣低于1.71%,符合脫鹽(主要為碳酸鈣)要求。
[0023] 本發明在高溫下利用熱堿溶液溶解蛋白,能提高蠅蛆殼中蛋白質的溶出效率,減 少甲殼素中的蛋白質殘留,并減少氫氧化鈉的用量,減少堿溶液浸泡蠅蛆殼溶解其蛋白的 時間,進而達到提高甲殼素的提取率和縮短生產周期的目的,本發明方法可用于大量制備 甲殼素。
【權利要求】
1. 一種低堿高溫蒸煮制備蠅蛆甲殼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驟進行: (1) 將新鮮蠅蛆水洗后,在40-50°C下干燥至含水量在16%以下得到干蠅蛆,干蠅蛆經 粉碎后,過20目篩,將獲得的蠅蛆粉加水浸泡,并添加氫氧化鈉至氫氧化鈉終濃度為質量 百分比濃度2-5%,然后將混合物置于0. lMPa、100°C _126°C下蒸煮20-120分鐘,蒸煮結束 后,過濾,濾渣水洗至中性; (2) 在步驟(1)水洗后的濾漁中添加百分比濃度4-10%的鹽酸溶液浸泡3-6h,過濾,濾 渣水洗至中性; (3) 在步驟(2)水洗后濾渣中添加高錳酸鉀脫色,過濾,濾渣醋酸浸泡,過濾濾渣水洗至 中性,干燥制得蠅蛆甲殼素。
【文檔編號】C08B37/08GK104387500SQ201410595959
【公開日】2015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30日
【發明者】林連兵, 國洪旭, 鄧先余, 鄭健, 付磊, 門文卉 申請人: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