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化工材料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秸稈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及制品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食品用密胺成型品是塑料容器的一種,越來越普遍的被家庭、學校、餐館、快餐館、小吃店所使用,特別是由于其不易碎裂的特點,是的很多家庭用作兒童餐具,由于應用的廣泛性和方便實用性,密胺產品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傳統密胺產品由于各種原因,存在成本較高、密度不很高、使用壽命、無法自行降解等缺點,在高溫或微波輻射下會產生有害物質,影響人體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秸稈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及制品的制作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秸稈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及制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秸稈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脫模劑0.45~0.55%,食用色素0.02~0.2%,固化劑0.04~0.1%,淀粉20~30%(天然樹脂40%~50%),木質素10~20%,稻殼纖維粉30~40%,納米二氧化硅3%~6%。
秸稈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配料:先將秸稈谷殼研磨成谷殼粉,然后放入混合機,加入纖維素、淀粉和水混合均勻,然后取出冷卻成谷殼纖維粉;
(2)將天然樹脂和木質素放入反應釜內,再加入水攪拌均勻成漿,然后加入谷殼纖維粉繼續攪拌均勻加熱脫水;
(3)物料干燥:加入谷殼纖維粉繼續攪拌,然后冷卻后取出,制成糊狀物料,注入閃蒸干燥機制成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
(4)研磨:干燥后的物料經精細研磨機進行精細研磨,研磨好的物料通過布袋自流至精細研磨機下方的旋振篩進行篩分制得顆粒分布均勻的谷殼纖維合成樹脂粉;
(5)邊進行篩分邊進行計量包裝入庫。
秸稈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制品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研磨包裝好的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加入高周波機配套的料盒內;
(2)熟化:將料盒放置高周波機內運行30S左右,利用高頻電場使物料內部分子震蕩產生熱能而使物料熟化變成粉末團狀;
(3)成型:熟化的物料由人工傾倒至油壓成型機上的模具內壓制成型,模具設有電加熱功能,用于保證制品的成型;
(4)磨邊:成型后的制品進行修邊打磨即可包裝入庫。
有益效果:該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可制成餐具、玩具、家具、廚具等稻殼纖維產品,其具有堅硬、高密度、無毒、低成本、環保等特性,又能在大自然中自行降解成有機肥料,回歸自然。該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使用壽命長,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具體實施方式
該秸稈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脫模劑0.45~0.55%,食用色素0.02~0.2%,固化劑0.04~0.1%,淀粉20~30%(天然樹脂40%~50%),木質素10~20%,稻殼纖維粉30~40%,納米二氧化硅3%~6%。
秸稈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配料:先將秸稈谷殼研磨成谷殼粉,然后放入混合機,加入纖維素、淀粉和水混合均勻,然后取出冷卻成谷殼纖維粉;
(2)將天然樹脂和木質素放入反應釜內,再加入水攪拌均勻成漿,然后加入谷殼纖維粉繼續攪拌均勻加熱脫水;
(3)物料干燥;加入谷殼纖維粉繼續攪拌,然后冷卻后取出,制成糊狀物料,注入閃蒸干燥機制成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
(4)研磨:干燥后的物料經精細研磨機進行精細研磨,研磨好的物料通過布袋自流至精細研磨機下方的旋振篩進行篩分制得顆粒分布均勻的谷殼纖維合成樹脂粉;
(5)邊進行篩分邊進行計量包裝入庫。
秸稈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制品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研磨包裝好的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加入高周波機配套的料盒內;
(2)熟化:將料盒放置高周波機內運行30S左右,利用高頻電場使物料內部分子震蕩產生熱能而使物料熟化變成粉末團狀;
(3)成型:熟化的物料由人工傾倒至油壓成型機上的模具內壓制成型,模具設有電加熱功能,用于保證制品的成型;
(4)磨邊:成型后的制品進行修邊打磨即可包裝入庫。
先將稻殼研磨成稻殼粉,然后放入混合機,加入纖維素、淀粉和水混合均勻,然后取出冷卻成稻殼纖維粉,另外將天然樹脂和木質素放入反應釜內,再加入水攪拌均勻成漿,然后加入納米二氧化硅繼續攪拌均勻冷卻后,再加入稻殼纖維粉繼續攪拌,然后冷卻后取出,制成糊狀物料,注入閃蒸干燥機制成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并用該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制成餐具、家具、廚具等稻殼纖維產品,其具有堅硬、高密度、無毒、低成本、環保等特性,又能在大自然中自行降解成有機肥料,回歸自然。該產品使用壽命長,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制作稻殼纖維合成樹脂粉料過程中利用稻殼粉、天然樹脂、淀粉、納米二氧化硅等環保材料制作出具有堅硬、高密度、無毒、低成本、環保、可降解、使用壽命長等特性的產品。
將秸稈谷殼粉碎研磨成一定目數的稻殼粉,然后放入混合機內與天然樹脂及食用淀粉等其他增強材料進行混合,通過加熱脫水等工藝提高分子量和可塑性、然后通過研磨復篩選制成合成纖維粉,然后制成餐具、廚具等纖維產品。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實施方式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