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是一種不含苯乙烯的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組合物,制得的不飽和聚酯樹脂適用于模壓成型或拉擠成型工藝。
背景技術:
自不飽和聚酯樹脂問世以來,因苯乙烯單體稀釋性好,固化速度快等優點,被廣泛地用作不飽和聚酯樹脂的稀釋劑。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環境安全的日趨重視以及國家政策上對涂料樹脂行業的日益嚴格,以苯乙烯為稀釋劑的不飽和聚酯樹脂的應用,因其氣味及毒性,越來越受到限制,因此低苯乙烯或無苯乙烯的不飽和聚酯樹脂的開發成為了國內外研發的熱點課題。
如cn102268167a公開了一種低苯乙烯揮發不飽和聚酯樹脂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通過在生產過程中加入介孔分子篩,調整不飽和聚酯樹脂的混合工藝,抑制不飽和聚酯樹脂中苯乙烯在儲存和固化階段的揮發,得到低苯乙烯揮發的不飽和聚酯樹脂復合材料。dr.gunterhegemann就不飽和聚酯中苯乙烯是否可以替代提出討論和分析,他認為,從化學角度出發,苯乙烯在不飽和聚酯中可以被某種共聚單體所取代,關鍵在于用新單體替代苯乙烯時,需平衡新生成的不飽和聚酯樹脂的性能和經濟性問題。jp2002332316a公開了一種不飽和聚酯樹脂的組合物,其在不降低固化性和物理性質的條件下,使用甲基丙烯酸羥烷基酯替代苯乙烯作為反應性稀釋劑,該組合物雖然氣味小,固化性、安全性及表面干燥性優異,但存在與基底材料的附著力不夠的問題。
另外,普通的不飽和聚酯樹脂固化時體積收縮率大,影響制件尺寸和表面光潔度等,這一缺陷影響著不飽和聚酯樹脂的應用,常用的降低其收縮率的方法:一種是通過添加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熱塑性聚合物來實現,但是不能得到透明制品,而且力學性能有所降低;另外一種研究的比較多的是不飽和聚酯樹脂中引入環戊二烯的結構,us4228251公開了一種含羥基化的雙環戊二烯改性獲得的不飽和聚酯低聚物和其他組分的組合物制成的樹脂,固化產品收縮率低、無裂紋。通過雙環戊二烯改性可實現不飽和聚酯樹脂固化收縮率的降低,但是相對地,其合成工藝亦比普通不飽和聚酯樹脂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不含苯乙烯的不飽和聚酯樹脂組合物,采用特殊脂環族結構的丙烯酸酯取代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苯乙烯作為稀釋劑,實現不飽和聚酯樹脂的無苯乙烯排放。
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特征是由飽和樹脂低聚物、阻聚劑、稀釋劑、引發劑和促進劑四個組分,通過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其結構如下:
所述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步驟如下: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取飽和二元羧酸/酐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
a、準備原料,按質量百分比計,包括不飽和聚酯低聚物60%~75%、阻聚劑0.02~0.05%、稀釋劑25~40%、引發劑0.2-2%及促進劑0~0.5%;
b、步驟(1)所得反應液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
c、向(b)中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所述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
步驟(1)中所述的飽和二元羧酸/酐為鄰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四氫化鄰苯二甲酸、四氫鄰苯二甲酸酐、六氫苯酐、內次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納迪克酸酐、六氯降冰片烯二甲酸酐、四氯鄰苯二甲酸酐、丙二酸、己二酸或癸二酸中的一種;所述的不飽和二元羧酸/酐為順丁烯二酸酐、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衣康酸或衣康酸酐中的一種;所述的飽和二元醇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丙二醇、一縮二丙二醇、二縮三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己二醇、環己二醇或氫化雙酚a中的一種。
步驟(2)中阻聚劑為對苯二酚hq、鄰甲基對苯二酚omhq、苯醌bq或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中的一種。
步驟(2)中所述稀釋劑為脂環族結構的丙烯酸酯,其結構簡式如下所示:
進一步的,所述稀釋劑具體為
步驟(2)中所述引發劑為有機過氧化物的復合體系,包括兩種或兩種以上引發劑組成的引發固化體系。
進一步的,所述引發劑具體為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二月桂酰bpo/lpo組合、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甲乙酮/過氧化苯甲酸叔丁酯bpo/mekp/tbpb組合、過氧化環己酮/二叔丁基過氧化物cyhpo/dtbp組合或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雙(2,4-二氯苯甲酰)bpo/dcbp組合中的一種。
按上述發明的技術方案,制得的不飽和聚酯樹脂組合物固化收縮率低,可適用于模壓成型或拉擠成型工藝。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采用低毒、高沸點的特殊脂環族丙烯酸酯單體用作不飽和聚酯樹脂的稀釋劑,不僅可實現無苯乙烯排放,控制了有毒有害物的排放,符合目前國家對涂料樹脂類產品節能減排的政策導向,保證了材料的使用安全性,而且其特殊的脂環基結構在保持不飽和聚酯樹脂基本性質不變的同時,降低不飽和聚酯樹脂固化物收縮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1mol鄰苯二甲酸酐,1mol順丁烯二酸酐,2.2mol丙二醇,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1),重均分子量為30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實施例2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1.5mol鄰苯二甲酸,0.5mol順丁烯二酸,2.1mol乙二醇,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2),重均分子量為25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實施例3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1.2mol四氫鄰苯二甲酸酐,0.8mol反丁烯二酸,2.2mol二甘醇,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3),重均分子量為30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實施例4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0.5mol六氫苯酐,1.5mol衣康酸酐,2.2mol一縮二丙二醇,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4),重均分子量為20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實施例5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0.9mol四氫化鄰苯二甲酸,1.1mol順丁烯二酸,2.2mol新戊二醇,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5),重均分子量為25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實施例6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1.5mol內次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0.5mol順丁烯二酸酐,2.12mol三甘醇,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6),重均分子量為20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實施例7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1.5mol納迪克酸酐,0.5mol衣康酸酐,2.2mol丁二醇,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7),重均分子量為25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實施例8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1.4mol間苯二甲酸,0.6mol順丁烯二酸,2.2mol二縮三丙二醇,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8),重均分子量為25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實施例9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1mol四氯鄰苯二甲酸酐,1mol順丁烯二酸酐,2.2mol環己二醇,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9),重均分子量為20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實施例10
(1)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的制備:在裝有n2導氣管、分水器、冷凝管及攪拌裝置的四口玻璃燒瓶中投入1mol癸二酸,1mol反丁烯二酸,2.2mol氫化雙酚a,通入n2,開啟攪拌,升溫至160~175℃,開始回流,控制蒸汽溫度低于105℃,跟蹤測定酸值至135mgkoh/g,逐漸升高反應體系溫度至190~200℃,保持該反應溫度并抽真空1~1.5h,至體系酸值達50mgkoh/g時停止加熱,即得不飽和樹脂低聚物(le-10),重均分子量為2500。
(2)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按質量百分比計,準備各原料,具體配比如表1~2所示。
在制備不飽和聚酯低聚物結束,冷卻至120~140℃時,加入阻聚劑,繼續冷卻至70~95℃,加入稀釋劑,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引發劑和促進劑,攪拌均勻后,在70~90℃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無苯乙烯低收縮型不飽和聚酯樹脂。具體性能如表1~2所示。
表1不同實施例的不飽和聚酯樹脂各組分配比及性能表
表2不同實施例的不飽和聚酯樹脂各組分配比及性能表